脊柱推拿的基础和临床
- 格式:ppt
- 大小:285.00 KB
- 文档页数:45
脊柱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趋向作者:王福根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来源:中华推拿疗法杂志本文作者系解放军总医院康复科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理事长,全军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教授对人体外周疼痛与致痛机制作了深入的研究,是现今我国疼痛诊治与研究领域知名专家。
在银质针介入治疗严重腰腿痛病、定伸手法治疗颈椎病、超选择药物灌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研究方面,具有其独创性和先进性。
本文对脊柱推拿手法的分类、作用、选择、规范以及从业人员的现状和对策作了全面的论述。
推拿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推拿手法治法简便,疗效独特,适应病症广,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尤其是脊柱整骨推拿手法(简称脊柱手法,Chiropractice)对伤科疾患与疼痛病症有很好的疗效,所以在推拿学领域中发展迅速,受到中医药界的重视。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推拿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其分类、治疗作用、疗效机理不甚清楚,有关的实验研究、文献报道凤毛麟角。
所以脊柱手法的临床应用带有较大的局限性,甚至出现偏差,组织损伤和并发症屡有发生,贻误了病情。
另外,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整体素质较低,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门户之见,这将影响本学科的发展。
脊柱手法就是通过手法推拿(剪力、扭转力、拉伸力)作用于脊椎关节(颈、胸、腰椎及骨盆诸关节)使之在被动运动范围内或超过被动运动极限范围内(亚生理区)瞬间达到关节和肌肉松解,然后重建脊柱平衡。
手法要求短促、有力、适度,避免暴力,防止误伤。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脊柱手法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疗效独特的治疗脊柱与软组织疼痛性疾患的疗法。
它具有其它疗法所不能替代的治疗作用,但运用不当也会造成组织损伤,临床上大致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 脊柱手法的分类和治疗作用目前,脊柱手法的分类比较混乱,基本上采用力的作用方式来命名,如推扳法、旋转法、牵压法、牵板法、顿拉法、牵抖法、反揹法、点压、滚揉等作用方式;还有以人名来命名的,如Mckenzie、Maitland、Cyriax、刘寿山氏、杜自明氏、李墨林氏等,自成一派。
《捏脊法:动作要领、作用及应用及注意事项》捏脊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推拿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以其独特的动作要领、显著的作用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诸多注意事项,成为中医治疗和保健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动作要领捏脊法的动作要领至关重要,准确的操作手法是确保其疗效的基础。
施术者应洗净双手,保持手部的清洁和温暖,以免给患者带来不适。
患者通常采取俯卧位或仰卧位,充分暴露背部。
施术时,用两手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相对,着力于背部脊柱两侧的肌肤上。
拇指在后,食、中、无名指在前,三指同时用力夹持肌肤,从骶尾部开始,沿脊柱向上边推边捏,一直捏到大椎穴(后颈部最高点的棘突下)处,一般重复 5 至 10 遍。
在捏拿肌肤时,要注意提拿的力度要适中,不可过轻导致难以起到刺激作用,也不可过重而损伤肌肤。
提拿的速度要均匀,不宜过快或过慢,以保持节奏感和连贯性。
每捏 3 下需将肌肤轻轻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这样可以更好地刺激穴位和经络,增强疗效。
在操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手部的稳定和灵活,根据患者的芳龄、体质和病情等情况,灵活调整力度和手法的轻重缓急,做到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二、作用(一)调节脏腑功能捏脊法通过对背部脊柱两侧经络和穴位的刺激,能够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可以改善脏腑的气血运行,增强其生理功能,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失眠、心悸、气短等心肺功能失调的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二)增强免疫力捏脊法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通过刺激背部的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对于预防感冒、提高身体的整体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三)促进生长发育对于儿童来说,捏脊法更是一种促进生长发育的有效方法。
它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营养吸收,从而为儿童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捏脊法还能够刺激脊柱上的相关穴位,促进脊柱的生长和发育,对儿童的身高增长和身体形态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应用中医推拿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应用颈椎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推拿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手段,已经在颈椎病康复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中医推拿疗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技巧和效果评价方面来阐述其在颈椎病康复中的应用。
一、中医推拿疗法的基本原理中医推拿疗法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局部按摩和手法刺激,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达到调理脏腑的目的。
在治疗颈椎病时,推拿疗法可以通过按摩颈部肌肉和脊柱,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椎病带来的疼痛和僵硬感,促进颈椎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中医推拿疗法的操作技巧1. 确定治疗部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确定治疗的重点部位。
一般来说,颈椎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颈部和肩部,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精确的按摩。
2. 按摩手法:常见的按摩手法包括揉、推、拿、捏、叩、震等。
在按摩颈部肌肉时,可以使用揉捏法,即以拇指和食指对肌肉进行轻柔揉捏,同时结合推拿手法,沿着脊柱轻轻揉推,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3. 按摩时间和力度:按摩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力度要适中。
过轻的按摩力度可能不起作用,而过重则容易造成肌肉拉伤或疼痛。
按摩时要多加注意患者的反应,根据患者的感觉来调节按摩的力度和时间。
三、中医推拿疗法的疗效评价通过运用中医推拿疗法进行颈椎病康复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体的疗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缓解疼痛:颈椎病常伴随着颈部疼痛的症状,中医推拿疗法可以通过按摩局部肌肉,缓解颈部的痛感,减轻患者的不适。
2. 恢复颈椎功能:中医推拿疗法可以刺激颈椎周围的肌肉和韧带,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改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
3. 调理气血:按摩颈部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加局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输送,帮助颈椎病的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推拿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推拿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合理运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中医推拿按摩理论基础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医者在受术者体表一定部位上施以有规律的一套手法,通过按穴道、走经络,来调整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按摩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必须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施术部位的选择是否精当;二是操作手法应用是否到位,二者缺一不可。
按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按摩师在掌握了基础的医学理论和基础手法以后,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际操作磨练,方能提高“功力”,要在实际按摩临床工作中,必须注重点、线、面的理解和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按摩治疗的原理和依据主要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它与按摩学科的关系尤为密切。
《灵枢?海轮》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它作为桥梁通了脏腑与体表,从而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调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按摩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手法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
《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之也。
”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正如喻嘉言所说:“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从事按摩临床者必须熟悉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方面的指示,只有这样才能带来中医按摩学的发展和创新。
新兴的滚法流派的产生、脊柱按摩的兴起就说明了这一点。
按摩治疗的过程是:手法刺激体表(点、线、面),通过经络系统,传达力、能、信息,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使系统功能趋于平衡。
在按摩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点”、“线”、“面”的理解、选择和应用:1、重视“点”的选择和应用按摩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理论。
穴位是与对应的部位在生理学与病理学相关的位点。
颈部检查(一)椎间孔挤压(叩顶试验、压顶试验或Spurling’ s试验)患者坐位。
医生用双手重叠按压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椎在不同角度下进行按压,如引起项痛和放射痛者为阳性,说明颈神经根受压,可见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
1、第6颈神经根受压时麻木疼痛反射至拇指,手及前臂的桡侧。
2、第7颈神经根受压时放射至食指、中指及手背。
3、第8颈神经根受压放射至食指、环指及前臂的尺侧。
(二)椎间孔分离试验(引颈试验或颈椎拔伸试验)患者坐位。
医生双手分别托住患者下颌和枕部,逐渐向上牵引颈椎以扩大椎间孔。
如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减轻或颈部有松快感,则为阳性,提示为颈椎病(以神经根型颈椎病为多见)。
(三)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脊神经根试验)患者颈部前屈。
医生以一手抵住患者侧头部,一手握患肢腕部,反方向牵拉,患肢有疼痛或麻木者为阳性,提示臂丛神经受压。
(四)超外展试验患者取坐位或立位。
医生使患侧肢被动地外展高举过肩至头。
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
记录脉搏开始减弱及消失时上肢的部位,并两侧对比,用于检查锁骨下动脉是否被喙突及胸小肌压迫,阳性即为超外展综合征。
(五)深吸气试验(Adson' s试验)用于检查有无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
患者取坐位,前臂放膝上,深吸气后屏住呼吸,仰头并将下颌转至患侧,同时下压患侧肩部,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此时疼痛往往增加;相反,抬高肩部,面转向前方,则脉搏恢复,疼痛缓解。
(六)运动检查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颈部中立位,面向前,眼平视,下颌内收。
正常范围:前屈:35度至45度;后伸:35度至45度;侧屈:45度;第三节左右旋转各45度。
第四节第五节背部检查(一)胸廓挤压试验用于诊断肋骨骨折和胸肋关节脱位。
检查分两步:先进行前后挤压,医生一手扶住后背部,另一手从前面推压胸骨部,使之产生前后挤压力,如有肋骨骨折时有明显疼痛或出现骨擦音;再行侧方挤压,用两手分别放置胸廓两侧,向中间用力挤压,如有骨折或胸肋关节脱位,则在损伤处出现疼痛。
中医治疗脊柱侧弯的原理和方法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影响许多患者的生活和健康。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脊柱侧弯与人体的气血、经络、体质等方面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和临床实践,探讨了中医治疗脊柱侧弯的原理和方法。
中医治疗脊柱侧弯的原理主要涉及调节气血平衡、舒经活络促进骨骼调整以及中医药物的应用。
而中医治疗脊柱侧弯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手法以及中医体育锻炼法。
尽管中医在脊柱侧弯治疗中有一定的优势,但仍需要更多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来进一步确认其疗效和机制。
综合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能会更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为脊柱侧弯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可能性。
一.脊柱侧弯的临床表现和分类1脊柱侧弯的临床表现:背部不对称:脊柱侧弯导致背部出现不对称,一侧肩膀或肋骨突出,另一侧则显得较平坦。
腰部或胸部明显弯曲:脊柱侧弯可导致腰部或胸部出现明显的弯曲,尤其在侧视图中更为明显。
肩膀高低不平:患者的肩膀高度可能不一致,其中一侧可能较高,另一侧较低。
骨盆倾斜:脊柱侧弯还可能导致骨盆的倾斜,表现为一个髋部高于另一个髋部。
腰部或背部疼痛:脊柱侧弯可能引起腰部或背部疼痛,尤其在活动或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后更为明显。
2脊柱侧弯的分类:根据侧弯的方向:右侧弯:脊柱向右侧弯曲。
左侧弯:脊柱向左侧弯曲。
根据侧弯的角度:轻度侧弯:脊柱侧弯角度小于20度。
中度侧弯:脊柱侧弯角度在20度至40度之间。
重度侧弯:脊柱侧弯角度大于40度。
3根据病因和发病时间:先天性脊柱侧弯:出生时脊柱已经出现侧弯,通常由于脊柱发育异常引起。
成人脊柱侧弯:在成年后出现的脊柱侧弯,可能是由于姿势不良、神经肌肉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
C型脊柱侧弯:脊柱侧弯形成一个弯曲,类似"C"的形状。
S型脊柱侧弯:脊柱侧弯形成两个连续的弯曲,类似"S"的形状。
二.中医理论与脊柱侧弯的关联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脊柱侧弯与人体的气血、经络、体质等方面密切相关。
脊柱调理手法及其作用机理在医学实践中,手法是指医生凭借手的指、掌、腕、臂的劲力,灵敏感觉和千变万化的动作技巧,对疾病作出诊断和治疗的各种方法。
因此,手法包括诊断手法和治疗手法两大类。
现在已有人将其称为手法医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与疾病斗争经验的总结,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医的推拿按摩和骨伤科中,手法有着重要地位。
本讲义仅就脊柱手法调衡治疗作一介绍。
脊柱手法调衡是治疗脊椎病和脊柱相关疾病最重要的调治手段之一,也称之为整脊疗法。
它是一种物理疗法,也可以说是一种生物信息疗法。
在治疗过程中,术者通过手力的技巧和手指的变化,刺激或调整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使该部位的物质结构状态以及体内的信息通道和能量传递发生变化,以实现调节平衡,完成治疗的作用。
根据治疗作用可分为调理手法和复位手法两大类。
第一节调理手法及其作用机理调理手法是指运用按揉、捏拿、点穴、指压、分筋、理筋等方法,传统医学称之为理筋手法。
此方法对脊柱周围组织或肢体软组织进行刺激,使其发挥由外向内的力学和信息学效应,推动壅滞之气血运行,调和营卫,缓急解痉,舒筋通络等,即对机体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整体的调节,使其达到正常的动态平衡。
脊柱调理手法的作用机理为:1.调整软组织结构状态手法治疗可以缓解或消除肌紧张或肌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消散气滞或血瘀,增强新陈代射,以达到消炎镇痛、恢复局部软组织生物力学平衡的目的。
2.改善有关系统的功能某一系统功能或能量代谢失调,可导致该系统出现系列病变或症状。
通过对失调的系统功能进行调节,使其恢复正常,就能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如肌肉痉挛性症状,通过手法的调理作用,使肌肉放松、使变形得到恢复,痉挛就可解除,血液也因此通畅,相关系统的功能也随之改善,相关的症状也得到缓解和治愈。
3.调整机体信息及其网络系统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腑之间及各部位肢体之间,总是通过一定的信息通道来联系沟通,以传达各种生理和病理信号(在脊柱信息网络原理一章已有较详细的阐述)。
成人推拿手法一、推拿的防治手段1、手法治疗:术者用手和机体的其他部分,或借助于一定的器具,在受术者体表作规范性的动作,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2、功法训练:根据推拿临床医疗的需要,由推拿医务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功法训练,以巩固、延伸临床疗效的方法。
三、推拿的作用原理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四、推拿的治疗原则整体观念,辩证施术;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五、推拿的适应症1、骨伤科病: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梨状肌综合征等。
2、外科疾病:乳痈、手术后软组织粘连等。
3、内科疾病:头痛、胃脘痛、胃下垂、中风后遗症等。
4、妇科疾病:痛经。
5、儿科疾病:腹泻、肌性斜颈、发热、遗尿等。
6、五官科病:近视、斜视、耳鸣等。
7、急性病症:中暑昏迷、休克、晕针等。
六、推拿的禁忌症1、传染性疾病患者不推拿。
2、精神病患者不推拿。
3、化脓性炎症、骨髓炎、结核、肿瘤患者不推拿。
4、骨折、脱位早期局部不推拿。
5、皮肤损害破损处不推拿。
6、急性损伤24-48小时内,局部不推拿。
7、严重骨质增生、骨质疏松患者,禁用或慎用推拿。
8、孕妇或月经期妇女不推或禁用重手法。
七、推拿手法以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或借助于一定的器具,在受术者体表部位或穴位上所进行的具有规范化动作结构的操作技术。
1、手法的分类1)作用的部位不同:作用于软组织类,骨关节类手法。
2)动作形态不同: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震动类手法、挤压类手法、叩击类手法。
(作用于软组织类手法)3)适应对象不同:成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
4)动作的简繁:单式手法、复合手法、复式手法。
2、推拿手法的要求A 作用于软组织类手法的要求:持久:手法能够按照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而不间断。
一般为15~ 20min。
有力: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根据病人的体质、病证、部位的不同而灵活增减的技巧力。
均匀:手法动作要有节奏性,速度不要忽快忽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
昨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因为专业相近,不知不觉一直畅聊到深夜,意犹未尽,感谢另外一位非专业内朋友的耐心陪伴。
在专业碰撞中谈了自己从医十几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忍不住想用文字再次记录下来。
第一个是颈椎病与小圆肌很多临床医生在治疗颈椎病特别是碰到上肢发麻的颈椎病时注意力总是集中于颈椎病局部却无论怎么治疗也无法或效,特别是在大医院门诊患者特别多时,总是形成一种定式思维,颈椎病=手麻,手麻=颈椎病,往往忽略了在神经的跟、丛和干任何一个部位受压时均可出现手麻的症状,但最最考虑不到的是小圆肌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关系。
我在临床治疗那种在各大医院治疗均无效的患者时,改变思路从小圆肌治疗总能应收而愈,后来检索文献时发现这不仅有解剖学依据,更有人还做过相关的基础研究,认为小圆肌无菌性炎症可以导致脊髓背根神经节自发放电频率增加,兴奋性提高,由此引起背根节内及上臂皮下组织止痛递质SP增加,结果导致根性疼痛及上肢放射痛。
遂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临床治疗思路,认为小圆肌松解手法不仅可以治疗因局部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颈肩痛,而且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其实进一步复习肩周肌群的神经支配不难发现,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均受颈5-6神经支配,而下颈段又是颈椎病的高发节段,对那些久治不愈的颈椎病患者从肩袖肌群治疗均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临床疗效。
我好大夫网上最近的一封表扬信就是一位眼科医生被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四处就诊无效后我从肩袖肌群治疗而当场起效的。
第二个是颈椎病与胸廓出口综合征很多医生容易专注于神经根和干,却偏偏忽视了丛,特别是在影像学强烈提示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又无锁骨下动脉受压的发冷无力感,仅仅有颈痛和上肢发麻的症状时,更容易忽略前斜角肌或胸小肌对臂丛神经的压迫。
三年前一个患者被诊断为颈5-6、6-7椎间盘突出,在某医院手术,术后手麻症状有短暂缓解,但出院不到两个月后即再次发麻,他每次找那专家复诊,均要求做颈椎MRI检查,检查后均认为手术非常成功,最后就是无功而返,反复多次,也找其他骨伤科推拿科医生治疗过均无效,情绪极度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