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的爱情观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中的婚恋诗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思想内涵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
不妨当个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千顷沃野,弯下腰,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
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不加修饰,都能吟咏出动人的乐章。
回到《诗经》,在那个纯真质朴的年代,我们看到了一群充满激情的姑娘,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著的追求,有着尊重自我、坚决捍卫,敢爱敢恨的强烈个性。
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诗经》爱情诗中所反映的女性爱情观。
一、大胆热烈追求爱情,率真自然先来看一首姑娘发自心底呼唤爱情的诗――《召南・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一首情歌,歌者是一位少女。
她徜徉在梅树旁,面对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敏锐地感到了时光的流逝。
她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面对飞逝的青春,她没有退却,而是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急切地呼唤着自己的心上人将自己娶回家中。
这首短诗触景而生情,委婉细腻而又大胆地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余冠英先生在他的《略论诗经》中也曾说:“诗分三章,表现一天比一天更迫切的期望,因为用了非常贴切的比喻,使人只觉得这种表白天真动人,而不觉其过于直率。
”一个直率自然而又热烈的姑娘呈现在我们面前,真情流露,大胆呼唤,正体现了她们大胆追求的爱情观念。
诗经时代的女性不仅追求时大声呼唤,约会时也尽显调皮可爱的一面,让我们走近《邶风・静女》中这个可爱的姑娘。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美丽的静女,原本和情郎约好在僻静的城隅相会,虽然她非常渴望尽快见到心上人。
可她偏偏要藏在城墙的拐角处,使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搔首踟蹰”,不知如何是好。
看到这情景,少女也不忍心藏下去了,突然跑出来出现在情郎面前,给情郎一个惊喜。
诗经溱洧的爱情观《诗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它既是一部文学经典,又是一部记录历史风貌的史书,更是展示爱情文化的宝藏。
其中,“溱洧篇”就是《诗经》中描写爱情的代表之一,展现了中国古代爱情观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下面将围绕着“诗经溱洧的爱情观”这一主题,详细阐述。
一、爱情的多重表现形式“溱洧篇”是一首具有浓郁爱情色彩的诗歌,它表现了爱情的多重形式:表达情感、言辞甜蜜、互赠礼品、互赠美酒、拥抱相随。
其中,爱情作为感情的表达,不仅可以发自内心,更需要通过言辞和行动来表达给对方听和看。
而在《诗经》中,爱情不是一味寻求自我满足,而是追求相互理解和温存,正因为这样的情感深挚,才让爱情从多重形式中不断升华,变得更加美好。
二、爱情需要尊重,也需要理解“礼多人非君子,不多人非礼也。
”在《诗经》中,礼是诗歌文化的核心之一,我们在理解“溱洧篇”时,也要从礼中着手。
而表现在爱情观上,通过礼来处理爱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爱情需要尊重,也需要理解,如果只是追求单方面的满足,那么爱情无疑会变得越来越虚假和淡薄。
只有通过对彼此的尊重和理解,才能在感情中获得长久的满足和幸福。
三、爱情是需要经营的有一句话,“莫待无人见,独上溱洧岸。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爱情是需要经营和维护的。
只有在共同努力下,才能让彼此的感情稳定和长久。
而在《诗经》中,“溱洧篇”的情感主体也充分展现了通过双方的努力,让爱情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在爱情关系中发掘更深层次的情感价值。
总之,“诗经溱洧的爱情观”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爱情需要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对自己和对方进行尊重和理解,通过集体努力,彼此经营和维护爱情关系,从而让感情更加稳定和长久。
诗经《关雎》中的生活哲理和爱情观【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关雎》是一首体现出生活哲理和爱情观念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关雎》的解读,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以及对爱情的思考。
生活哲理在《关雎》中的体现1.尊重自然:《关雎》中描绘了大地沃野、百穀丰登等美好景象,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丰饶恩赐的感激之情。
这一态度反映了古代人们高度尊崇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珍视日常: 诗中细腻描绘了人们勤劳耕耘、家庭和睦、岁月安稳的景象,表现出尊重平凡、珍视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
这种态度提醒人们应该珍惜眼前,从琐碎中寻找幸福与满足。
3.思考生命:通过描述季节更迭、年轮流转的场景,诗经《关雎》表达了对生命变迁的思考。
同时,也唤起人们对现实与虚幻、生与死、时间与空间等哲学问题的深入思索。
爱情观在《关雎》中的展示1.真诚坦率:《关雎》以直接痛切的言辞表达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慕之情。
诗中不掩饰感情,坦诚而真实地表达对心上人的渴望和依恋。
2.注重平等:《关雎》强调男女双方平等相待,没有将一方置于万众瞩目或高高在上的位置。
这体现了古代爱情观中注重平等互助、承认他方独立性的价值观。
3.强调感官美: 诗经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居住条件来说明爱情之美,如文中描述美丽的堂室,芳香扑鼻的薰衣草等。
这种感性美是古代爱情观念中重要的要素。
结论《关雎》这首古老而珍贵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对于爱情的思考。
通过尊重自然、珍视日常,思考生命变化,我们可以汲取了解到古代人们对生活哲理的领悟。
而真诚坦率、平等相待以及感官美则展示了其独特的爱情观。
这些经典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体味和学习。
《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与中西方爱情观念思考摘要:《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一本经典诗集,它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制而成,其中大部分都是从民间收集的人们口口相传的歌曲。
《诗经》有很多讲述民间爱情故事的篇目,其实它里面的内容一开始并不是诗,而是歌曲,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这些押韵的句子,正是曲中的词。
同时,《诗经》中讲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不仅给现代人一种美的享受和对爱情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诗经》中向人民传达的中国古代爱情观念,对于人们研究古代历史具有很大的可参考性,作为史料它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爱情虽然是古今中外外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爱情观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今天,我们就以《诗经》为例,来比较一下中西方爱情观念的差异,从而解读中国传统的理想爱情模式。
关键词:诗经;中西方爱情观;理想爱情模式爱情不管是从古至今还是从中到外,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提到爱情,我们都会想到西方的亚当和夏娃、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与焦仲卿,但是在中国爱情似乎始终“上不了台面”,尤其是在古代爱情始终都表现的特别含蓄,西方就有所不同了,西方人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最美的发明,是人类甚至宇宙最神圣的感情。
但两者之间的不同正是由中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也恰恰反映了中西方观念的差别和社会阶级差别。
本文从《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出发,对中西方的爱情观念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愛情观念的对比一个社会中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发展与变迁必然有它的决定性因素,比如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社会习惯等等。
下面我就从中西方爱情观念的产生、形成、发展及社会地位等等各个方面来对中西方的爱情观念进行对比[1]。
(一)社会形态的差异中国最早是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随着时间的发展,父系氏族逐渐取代了母系氏族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这时伟大的爱情便在中国萌芽了,但当然,它是以牺牲女性的自由和尊严为代价的,这也可以算是后来古代为什么女性在爱情中普遍占被动地位的原因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
作为后世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再次品读《诗经》,竟再次被里面那份纯真洁净的爱情所感动。
在众多的爱情民歌中,有的朦胧凄美,有的清新明朗,有的则热烈奔放。
爱不释手地读着这些爱情诗,仿佛嗅到远古爱情之花的辛辣和馨香!就让我沉醉,就让我回味在那一个个美好的瞬间!???1、一见钟情爱情是感情的契合,是两颗心一刹那的碰撞和共鸣。
一见钟情,多少美丽的爱情故事就从此开始。
《郑风·野有蔓草》有诗曰:“野有蔓草,零露汚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攘攘。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在这首诗歌中,这一对青年男女是在没有约会情况下的有缘邂逅,好象是老天特意安排他们在充满野趣的田野上相会,那美人的“清扬婉兮”的清秀飘逸的精神和“婉如清扬”的明如秋水的眼睛在男子的眼睛中熠熠闪光。
自然的田野,天然的巧合,无声的对视,爱自此开始!2、赠送礼物《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兰兮”“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全诗略)这首诗歌描写一群青年男女在溱、洧水旁游春之时相赠以兰草与芍药之花,那一江春水倒影着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男女身影,他们有说有笑,互相赠送表达爱情鲜花,多么热烈浪漫啊。
你听,那姑娘说:“去那边看看好吗?”小伙子说:“我虽然已去看过,但我还是很愿意跟你一起再去看看。
”这首诗歌中所写的青年男女用鲜花传情达意和所说的双关爱语又是多么含蓄多情,于是“采兰赠药”作为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特有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邶风·静女》中那“贻之以彤管”以及《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瑶琚”的传情形式是与“采兰赠药”完全相同的。
3、约会守望“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手踟蹰--------”《邶风·静女》中两个青年男女约会城楼下,年轻姑娘的大胆、俏皮,躲起来让男的寻找,而那男的那么急切,他刚开始很得意地赴会,结果到了那儿,女孩子却躲了起来,害他抓耳又挠腮。
《诗经》爱情观研究及文学影响范文爱情观就是人们对待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
对于《诗经》中的爱情观,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理想爱情的标准,二是面对爱情受挫时的态度,三是择偶标准。
进而分析《诗经》时代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看法。
在此基础上再简要分析产生这种爱情观的原因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诗经》中的爱情观剖析1、理想爱情的标准1.1自由大胆、热烈率真《召南·摽有梅》中则更是塑造了一个内心火热,期盼爱情的女子形象。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追求我的小伙子,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快与我相会”,十分强烈的表达了女性在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
这是何等的大胆与热烈,甚至在今天,也并非所有的女性都能够这样热烈,率真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郑风·褰裳》则向我们表现了一位怀着炽热感情的、大胆向意中人表白的豪放女性。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直白坦率,热情奔放,把女性面对不解风情的意中人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1.2忠贞专一、生死相守《诗经》中的爱情不仅仅追求自由恋爱,更强调爱情的忠贞专一、生死相守。
这是《诗经》时代人们爱情观的一大特点。
《郑风·出其东门》表现了一位忠贞专一的男子。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虽然“有女如云”但是“匪我思存”,只是因为自己只是专注于缟衣的意中人,表现了其对自己爱人忠贞不渝的真情,这在古代实属不易。
《邶风·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的誓言流传千古。
《王风·大车》中“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从《诗经》的情爱诗中看古代人的爱情观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诗歌总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那时人们独特的爱情观。
其中的情爱诗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展示了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表现出了上古时代人们所持有的纯正、健康的爱情观。
上古时代,人们对爱情有着正确的认识和高尚的理解:青年男女对爱情抱有“花开堪折直须折”的态度;对待爱情痴诚专一的态度和淑女以配君子的观念;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著的追求;男女欢会时表现出清新与真纯的本色;采取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式的恋爱方式;在爱情观上逐渐留下礼俗的烙印。
《诗经》中的恋爱诗给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情感光辉,它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懈地追求爱情的真谛。
诗经中的爱情诗分析诗经中的爱情诗分析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从人类诞生开始,爱情就注定与人类纠缠不清,大家看看下面的诗经中的爱情诗分析吧!诗经中的爱情诗分析关键词:《诗经》爱情淫诗情诗前言:在原始社会就有婚姻之神的流传,在西方也有丘比特爱神的神话,可以说爱情与婚姻就是延续人类社会的纽带。
作为最早的诗歌诗歌总集,《诗经》中必然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
正文:《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
《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小雅里也有些,以《郑诗》、《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
这些诗主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对爱情强烈追求的青年男女。
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使后来许多封建学者感到很头痛。
这些诗的存在,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的见证。
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各种手段来干预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自由的,相反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抑和阻挠。
而受压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坚决。
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一旦陷入爱情,他们会不顾亲人和习俗的阻挠,大胆说出:“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被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给我特。
这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鄘风·柏舟》)。
她们甚至大胆地自找对象,道出:“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召南·摽有梅》),当它们得到幸福时,就会自然地唱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木瓜》)。
〈1〉正因为《诗经》中有太多对爱情露骨的直白,古代许多儒学家们,往往将《诗经》说成是“淫诗”,认为其内容有伤风化,不应该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
从传说中孔子删诗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诗惊》中的情诗的评价就有许多分歧,甚至到现在还是说法不一。
诗经中子衿的爱情观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古典文学之一,《诗经》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文学的起源”,清理整理后的《诗经》共有305首,其中有许多关于情爱的诗歌,子衿的爱情观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子衿的爱情观是以古老的宗教传统为基础,既有阴柔之道,又有太极之理,兼收并蓄,体现着中国关于爱情的传统文化。
在《诗经》中,子衿的爱情观概括如下:1、爱情可以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子衿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一种柔软的联系,可以把异性联系在一起,把两者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让他们形成一种真正的夫妻关系。
2、爱情的本质是心灵的相互照应。
子衿认为,天生的爱情是心灵的相互照应,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可以把两者心灵上的爱情紧紧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永久的联系。
3、爱情中可以包容对方的尊严。
子衿认为,爱情应该以尊重为基础,双方都要学会包容对方的尊严,面对任何问题都应该保持尊重。
4、爱情应该有原则地开展。
子衿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不要做伤害彼此的事情,应该以尊重、关怀和包容为基础,才能把爱情开展得更加有原则,双方才能更好地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宽容。
以上就是子衿在《诗经》中对爱情的看法,子衿把爱情视为一种有原则的关系,双方要互相尊重,共同建立一种永恒的爱情关系。
看似简单,实则深刻,子衿的爱情观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子衿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爱情当作一种联系,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一种柔和的牵绊,可以把异性心灵上的爱情紧紧系在一起;二是把爱情当作一种心灵的照应,双方心灵交流,形成一种真正的深情;三是要求双方爱情要有原则,宽容包容对方,以共同尊重为基础,彼此去接纳,去理解。
子衿的爱情观有它独特的魅力,它表达的是一种简单却深刻的爱情观念,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完美的爱情,弥补我们内心的缺憾。
今天,许多人对子衿的爱情观依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爱情的路上,子衿的爱情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子衿的爱情观从古老的宗教传统中获得灵感,对今天的爱情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形成现代爱情文化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经》中的爱情观 爱情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情感,而要究其本质人们往往却难以回答,但正是这种晦涩难明的感觉又最撩人心扉,以致千百年来无数人竞相追逐探寻。诗歌乃是我国从先秦时期开始便出现的文学形式,自此之后各代不绝,诗在唐朝发展到鼎盛时期,直到如今依旧深受人们喜爱。诗歌高度集中地表现了社会生活和人类的精神世界,而爱情这一主题想必诗人不会错过,让我们去领略古代先民对于爱情的美好期许和向往。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向我们充分展示出先秦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境界。《诗经》305篇中约50余首表现了相思相恋,占据了如此之多的篇幅也正表现了爱情本是人类的天性使然。先秦时代的情感是那么的真挚淳朴,自然浪漫,犹如山花般烂漫,赤子般无瑕。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被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足见其重要性,而诗文的内容却再简单不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了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随之便被姑娘的勤劳美丽所打动,从而生出强烈的爱慕之情,以致日夜思念难以入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那样简单明了,酣畅淋漓。我并不想从什么写作手法或象征意义去理解这首诗,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大概应该算作人间永恒的主题,这本就是民间百姓创作出来的歌谣,所要表达的并非常人难以企及的伟大思想抱负,而是真实的生活体验,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人生经历。爱情便是这样的经历之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自然的法则。好男儿见到好姑娘砰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反之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校园恋情更是难以忘怀的情节,原因无他,仅仅是发自内心单纯的爱慕,而这份纯粹却在生活的打磨之后再难寻踪迹。《诗经》里表现纯真爱情的民歌,充分展现了礼乐制度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展示了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意表达的是对“伊人”的不懈追寻,作者穿过茂密的芦苇,顺流而下逆流求索,攀登险峻的高山,走过蜿蜒崎岖的道路,只为追寻自己心中的“伊人”,遗憾的是阅完全篇我们依然没能见到“伊人”的庐山真面目。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而那位永远笼罩在迷雾之中的 “伊人”,或许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对于理想的追求和自我超越。《蒹葭》所表达的爱情观念与众多诗词大相径庭,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对岸,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用钱钟书先生的话来说便是“可望而不可即,心向往之,却身不能至。”当我们深入去探寻时,却恍然大悟《蒹葭》的主旨并非只是爱情那么简单。“在水一方”代表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过程中的艰难曲折,“伊人”之境则是那遥不可及的至高境界。这境界正如我经常诵读的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般,“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如此境界是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可正是面对这样虚无缥缈的理想与期待,先民依然甘愿为其苦苦追寻。诗篇的思想高度已然超越了爱情,反映了人类对尽善尽美的完美境界永恒不变的追求。 《诗经》创作于先秦时期,是古代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先秦时期的诗歌乃诗乐舞相结合,可惜时间久远这些旋律都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我们难以再现远古先民的音容笑貌。不得不说这是莫大的遗憾,我想当音乐与诗词相融时方能绽放异彩,而由《蒹葭》改编邓丽君小姐演唱的《在水一方》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展现出现代人对于爱情的理解向往。对于这首歌曲,我却更钟情于早期摇滚乐队轮回所演绎的版本,相比邓丽君小姐的缠绵悱恻,轮回的演唱刚柔并济更加贴合男性的情感心理,让我仿佛回到那个纯真美好的年代。对比先秦 时期与当今的社会状态和人类的情感心理,内心不由的生出一丝悲凉。或许现代人在物质生活中得到很多满足,但在情感的体验、理解和珍惜却远不如先辈。就拿爱情来说,古人的真诚、率性和自由放在当今社会就鲜有人能做到。这究竟是社会体制的制约还是人们内心情感的退步?我们在享受着前人所不及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越发的觉得内心空虚与情感的冷漠,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中尤为突显,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也很难去相信什么。先秦时期礼乐制度尚未完善社会风气相对自由,而现代的我们在经历新中国的成立与文革的文化清洗后,内心和思想的束缚也空前的减少,从这一方面来说先秦与当代的社会环境都是比较宽松的。那为何我们对于情感态度相差还是如此之大,当然不免谈到物质,这还是原因所在吗?我们所享受的物质生活是古人无法想象的,但或许他却并不在意这些。诚然,物质还是相当重要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看似戏谑的话却折射出了当今人们的生活状态。我依然坚信钱不是万能的,至少它买不来爱情,我这里所说的是指真正的爱情,尽管爱情需要物质来维持,但至少我希望在追寻的过程中在获得爱情之前,这份情感是纯粹的不夹杂利益关系的。对于《诗经》中这两首诗的赏析让我再次思考这个问题,精神与物质谁更重要?我不能像先辈一样一味的去追寻精神的自由,说实话从内心深处我是崇尚并热爱自由的,可这样似乎又过于放纵自己,毕竟身上终究还是有一些责任要去承担的。可另一方面我却不愿为了获得名利物质而将自己变得圆滑,我试图在这两者之间能找到一个平衡,于是逻辑再一次陷入死循环。昨天晚上在修改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晚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是原西北政法大学的教授谌洪果老师的《一代人的信仰与尊严》,结尾的一句话令我深受启发,“我们不需要停滞不前,为不好的东西做合理性的论证,但我们也不需要高歌猛进,在毫无信仰扎根的旷野上漂泊无依。”尽管这不是在谈论爱情,但我觉得对于爱情和生活都极为受用。我们无法像先辈一样率性自由,也大可不必削尖了脑袋往名利场里钻,每个人都应有不同的道路和思想,但唯一希望的是每个人都能在心中留出那么一块地方,怀着赤子之心好好守护那些真挚的情感,那份纯粹的爱。
试论《诗经》中的爱情观 邓萍 (和政张家庄幼儿园甘肃临夏731200)
【摘要】《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涉及男女爱情的诗歌总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那个时代人们独特的爱情观。其中的情爱诗写出了礼制完善之 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展示了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表现出了上古时代A ̄1N-持有的纯正、健康的爱情观。《诗经》中的恋爱诗给我们 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情感光辉,它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懈地追求爱情的真谛。 【关键词】《诗经》;情爱诗;爱情观;启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 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它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 余年间的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赋、比、兴”,是它独特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爱情诗, 是古老的华夏民族在有了文字记载后,用诗歌表达的对所爱之人 的爱慕思念。它情真意切,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 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 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 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 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 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一、对爱情有着正确的认识和高尚的理解 周代,礼仪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 当时人们认为男女恋情,人之天性,社会上也对男女恋爱采取了 比较宽容的态度,给予了较为自由宽松的恋爱环境。如:(国风郑 风・溱洧)篇,描绘的便是古代郑国青年男女于每年三月三日上 巳节,聚集溱洧河畔,游乐欢唱,互赠鲜花香草,以定情爱的盛 会,它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劳动青年之间比较自由古朴的恋爱 生活。可见,爱情这一人之性灵的情感早在上古时代就已闪现出 了其明媚的光辉。 二、青年男女对爱情抱有“花开堪折直须折”的态度 上古时代,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表现的是比较 坦白直率的。如《国风・召南・揉有梅》,这首诗是少女在采梅 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诗的 三章连续用了三个求字,写出了女子心情的急切,也写出了她的 自重。明明是她渴望男子的爱,却偏从男子方面着笔,希望人家 来找她。这颇有分寸的用语,似直而曲,刻画了春情萌动的少女 复杂的心理与纯真的情怀。 三、对待爱情真诚专一的态度和淑女以配君子的观念 《诗经》中的有些恋爱诗,不仅表达了上古时代青年男女对 待爱情的态度,而且还透露了他们的择偶观念。如诗经开篇《国 风・周南・关雎》是一首美丽的情歌,唱出了君子对淑女的悉心 爱慕和情志专一。诗中娓娓讲述的是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他的倾 慕、爱恋与渴望,而这正是亘古以来每一个人心中对爱情最深的 企盼。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青年男女美好的形象,而且 表现出积极而健康的思想感情。全诗着意抒写君子对淑女的爱慕 与追求,给人的感受是:“情深而不淫渎,热烈而不轻狂。”在 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十分推崇那种情志专一的爱情,这也充分表 现出了广大人民对婚姻恋爱的正确认识和认真态度。 四、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着的追求 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有魅 力的花朵。正因为它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所以才引得人们不懈 的追求。要问爱情的魅力究竟有多大,我们从《国风・秦风・蒹 葭》中便可管窥一斑。这首优美深隋的恋歌,它所营造的是一种 扑朔迷离的梦幻般的诗境。这首诗真实再现了热恋中的人所特有 的因痴生幻的心态,其实当我们钟情于某人或某物,一往情深而 又可望不可及时,那份痴情,那份迷恋,那份落寞,那份失意, 那份缠绵,那份执着,虽不着一字,却尽蕴于字里行间。 五、男女欢会时的清新与真纯 男女欢会对于恋爱中的青年来说是最令人神往的,也是整个 恋爱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上古时代,青年恋人之间的感情 是十分真挚的、纯洁的,是脱去了脂粉与物质外壳束缚的,是人 之性灵的本原状态的自然流露。《国风・邶风・静女》便真实再 现了热恋中的男女清新真纯的感情。这首诗将少男少女纯洁浪漫 的初恋情怀表现得极为生动传神,不仅刻画了女子的天真慧美, 男子的淳朴痴情,而且表现了他们欢乐、健康和真诚相爱的感情。 六、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式的恋爱方式 《诗经》中的恋爱诗所描写的爱情一般都没有礼教和贞洁观 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世俗功利的考虑,这也就使得一见钟情式的 爱情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人类纯真美好情感的表露。恋爱诗中存 在着许多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较为典型的如《国风・郑风・野有 蔓草》,在这首情诗中,作者反复咏叹的是“邂逅相遇”,即这
从《诗经》看诗经时代的爱情婚姻观摘要: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大量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描写。
这些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表现力。
本文探讨了《诗经》中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的爱情婚姻观,认为《诗经》中表现了真诚大胆、率真质朴,自由追求恋爱,执著专一以及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观念。
爱情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吟诵的对象,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中有大量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描写。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作品,这些诗歌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据统计,其中关于爱情婚姻的诗歌有近80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恋爱婚姻的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婚姻生活的快乐和痛苦。
本文对《诗经》中体现出来的爱情婚姻观进行探讨。
一、真诚大胆、率真质朴的爱情爱情体现了男女双方感情的融合,是美好和令人向往的。
《诗经》中的爱情诗有很多描写男女爱情的热烈浪漫、真诚大胆、率真质朴,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男女追求爱情时不顾一切的勇气,不顾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抛却世俗功利的念头,爱了就大胆追求,表现出一种纯真美好的情感和对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
如《诗经》开篇《周南?关雎》就是这样一首大胆坦诚、热烈感人的情歌。
诗歌讲述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位美女,追求不到却昼夜思念。
面对悠悠的河水和水中流动的水草,心中思念的淑女的影子时时出现在眼前,他痛苦不堪,以至出现幻觉,看到两人成为情侣并弹琴鼓瑟,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中男子毫不掩饰自己浓烈而真挚的感情,大胆地表白自己的愿望和对女子的思念,这种大胆而真诚的相思之情,展现了男女爱情的率真,是人性本能和生命欲望的自然流露。
美丽的爱情长河中,主动选择、大胆追求爱情的行为在这里找到了源头。
在美好而动人的爱情中,无论男女都有追求爱情的自由和权利,女子也可以大胆追求自己的所爱。
《召南? 有梅》中描述了少女采梅子时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少女由梅树的果实黄熟脱落日渐稀少,联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很快将悄然逝去,情难自禁地唱出心中对于爱情的渴望。
论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诗歌总集,它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着那时人们独特的爱情观。其中的情爱诗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时
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展示了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表现出了上
古时代人们所持有的纯正、健康的爱情观。上古时代,人们对爱情有着正确
的认识和高尚的理解:青年男女对爱情抱有“花开堪折直须折”的态度;
对待爱情痴诚专一的态度和淑女以配君子的观念;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着
的追求;男女欢会时表现出清新与真纯的本色;采取邂逅相遇、一见钟情
式的恋爱方式;在爱情观上逐渐留下礼俗的烙印。《诗经》中的恋爱诗给
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情感光辉,它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懈地追求爱情
的真谛。
从《诗经》的爱情诗中看古代人的爱情观
(一)勇于追求爱情,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表现坦白直率。
《国风?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
迨其谓之!”这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
情的热切心声,以梅子成熟为喻,直率表达出自己想嫁的渴望。诗中的少女
由梅树的果实黄熟脱落,日甚一日的变得稀少,以至渐渐所剩无几,联想
到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正悄悄地飞速流逝,不禁激情难抑唱出一曲期待男
子向她求爱,并娶她为妻的心音。这首短诗由触景(梅的变化)而生情(急于
求嫁),由兴而赋,委婉细腻而又大胆地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二)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着的追求
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有魅力的花
朵.正因为它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所以才引得人们不懈的追求。《国风?
秦风?蒹葭》这首诗真实再现了热恋中的人所特有的因痴生幻的心态,一往
情深而又可望不可及时,那份痴情,那份迷恋,那份落寞,那份失意,那
份缠绵,那份执着,虽不着一字,却尽蕴于字里行间。《蒹葭》这首诗之
所以流传千古,其打动人心之处便在于主人公对于爱情的痴迷与执着的追
求:路途的险远阻挡不了他,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使他退却,他上下求索,
不畏艰辛。这首爱情唱出了人类永恒的理想与追求主题。人在不断的追求
过程中经受着苦难与快乐,使灵魂不断升华。因而,爱情便理所当然的成
为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正如法国的罗曼.罗兰所言:“爱情是一种永久的
信仰。
(三)在面对婚姻破裂的自主意识的体现
在男尊女卑的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道德礼教观下,古代的
妇人遭弃的情况时有发生。《诗经》中的弃妇诗占着较大的比重。其中以
《卫风?氓》最为代表。
《氓》自诉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
控诉丈夫的无情,发出自己的深切感受:“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
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诗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具有代表性,揭示出了古代妇女所遭受到的
欺压和凌辱,反映了男尊女卑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不合理的现实。
从诗中我们看出,封建社会的女性在婚姻制度上没有有效的保障,她
们随时都可以遭受丈夫无情的抛弃,只能承认这种命运。但是,她们并不
是忍气吞声的承受,没有顺从和屈服,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发出内
心的控诉,控诉丈夫的暴行,控诉社会的不平等。这是当时女性在面对婚
姻破裂的自主意识的体现。
(四)真挚淳朴,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中的爱情, 感情真挚自然, 摒弃了世俗偏见, 是个体生命本
能的情感流露。《诗经》中的爱情诗,无论是写爱情之成功还是失败,无
论是写喜忧得失还是离合变化,都具有“正”的特点,也就是这些爱情诗
感情都是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风”最善于描写人之性情,最能感染
读者起教化作用,《诗经》中的“风”中的诗歌能像自然春风吹动万物而
发出的“万籁之声”那样感染打动人心,因此能起“正风俗”的作用。譬
如《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周南?关雎》这首诗中
热情地表达了一位君子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
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对与她相伴
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
诗中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
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象之中,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
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但当他“求之不得”之时,虽然
为想她而“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
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而
君子追求淑女时采取的也是一种比较健康、积极的态度,他希望用自己的
一片诚心来打动姑娘的那颗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当时民风之淳,人性
之正,声气之和。
(五)重视伦理道德,循礼而行,淑女以配君子的观念
《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而且是一首婚恋诗,这
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对婚姻家庭的重视。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家
庭的组成是由男女之结合为夫妇。而在我们中国人际关系的五轮中,以夫
妇为人伦之始。婚姻不是儿戏。男女成家之后,就要有各种义务和责任。
不止是为了子孙的繁衍,更要促进社会的进化。所以良好的婚姻家庭观是
很重要的。而古代的婚姻家庭观是极重视伦理道德,基本上是循礼而行的。
《诗经》中的有些恋爱诗,不仅表达了上古时代青年男女对待爱情的
态度,而且还透露了他们的择偶观念.如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心目中的“好逑”是
一位淑女,而且是幽闲、贞静、举止安详稳重的淑女,正如汉末的《毛诗
序》中说:“《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男子是
当认为“窈窕淑女”是自己心目中好的配偶时(君子好“逑”),才大大
方方地去追求爱情,而不是象大家口中流行的简单的“窈窕淑女,君子好
‘求’”。此“逑”非彼“求”。
再者,《诗经》在表现真挚感情、健康情爱同时,突出男女主人公对
高洁道德的追求主旨。除了《周南》中的《关睢》提倡以淑女配君子、《葛
覃》着力表现女孩子的勤俭孝顺、《桃夭》中希望新娘子宜室宜家外,《国
风》中多主张女子应贤德。如《郑风.有女同车》中的小伙子对迎来的新娘
——孟姜,不仅“颜如舜华”,走起路来“将翱将翔”,态度大方,而且
贤惠高洁,十分赞叹,小伙子对其“德音不忘”,充满了对她的爱意。在
《小雅?车辇》中,前往宋国迎亲的诗人也对娶了贤德的新娘感到欣慰,好
象手中的六根缰绳都成了弹琴的琴弦,表达了诗人的择偶价值观。可以说,
汉民族对那种出乎自然、内蓄外发的风度美和品行端淑的内心美是同样重
视的,要求两者达到完美的统一。
(六)天真纯朴,烂漫自由 热烈而浪漫, 真挚纯洁,自然和本性的
情感流露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
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
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周南?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
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
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男女欢会对于恋爱中的青年来说是最令人神往的,也是整个恋爱生活
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恋人们对于爱情怀有什么样的态度,恋人之间的感
情如何,完全可以从他们相会时的情态表现出来。上古时代,青年恋人之
间的感情是十分真挚的、纯洁的,是脱去了脂粉与物质外壳束缚的,是人
之性灵的本原状态的自然流露。《国风?邶风?静女》便真实再现了热恋中
的男女清新真纯的感情:“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
以为美,美人之贻。”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
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
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这“彤管”看似平常,实不一
般,它代表着女子的一片诚心和对他的纯真爱情。情感细腻而真挚。这首
诗将少男少女纯洁浪漫的初恋情怀表现的极为生动传神,不仅刻画了女子
的天真慧美,男子的淳朴痴情,而且表现了他们情深意挚,欢乐、健康和
真诚相爱的感情。
《诗经》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给我们展示了人类
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上古时代那纯正、健康的爱情观。这些
诗歌不仅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求,而且
还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爱情的高尚理解和对爱情的热烈健康的求,感情上
都是率真、诚挚、热烈、淳朴、健康的,都是真情实感流露,是人类真实
情感的自然流露。《诗经》歌咏的是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
清纯、自然和本性,表现出了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
烈追求,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光辉的思想,是最纯朴的思想。概括来说
就是纯真和美好,积极和健康,坚贞不渝,理智和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