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任勇与数学学习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17
2012年第1期福建中学数学任勇数学教育文集三部之二:“中观篇”《激活数学教学的智慧(1)》新课改:课当如何备之?(发表于《福建基础教育研究》,福建教育学院主办,2009年第1期、2010年第1期)任勇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361003)(发表文章时为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摘要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在不同的教学背景下有不同的要求.新课改,可当如何备之?1 备好教材,心中有书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供教师和学生阅读的重要的材料,要备好课,必修与教材进行对话,备好教材.无论教材是由怎样的权威机构提供,教师对待教材较为科学的态度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要依据自身的实践和研究,探究学科课程与教材,以课程、内容的创造性使用为前提,深度开发教材资源,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一要把握教材;而要吃透教材;三要激活教材;四要改组教材;五要拓展教材.2 备好学生,心中有人只要备好人了人,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起来.因此,备课要研究学生.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资源;三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个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学备课中心的教学设计,一定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广阔时空,拥有课堂的精彩.3 备好教法,心中有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选择恰当的教法.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备好教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备好教法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二是备好教法要注意学习方法;三是备好教法要灵活开放.四是备好教法要确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4 备好开头,引人入胜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运用多媒体优化导入教学,更是益处多多.“导入”工作做的好,可以引导学生逐步调整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导入”工作做的好,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明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备好结尾,引发探索一堂课的结尾设计也和一堂课的导入一样重要.在教学中若能根据授课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巧妙地设计出行之有效又相当有趣的结尾,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总结结尾法;二是启导结尾法;三是呼应结尾法;四是设疑结尾法;五是伏笔结尾法;六是引深结尾法;七是引趣结尾法;八是游戏结尾法.6 备好重点,有的放矢备课时,一定要弄清教材重点和教学重点.备好教材重点,就能突出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就能使教学系统、科学;备好教学重点,就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渗透学法,就能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地自然地融入常态的教学中.一是重点内容重点备;二是重点内容反复备;三是重点内容联系备;四是重点内容渗透备;五是重点内容集体备;六是重点内容创新备.7 备好难点,突破难点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突破难点,就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难点之所在,有针对性地去加以解决.难点如何突破?一是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二是依据教材内容的难点选择板书内容,并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三是强化感知,突破难点;四是以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突破难点.值得一提的是,难点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不一定要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难点的教学.8 备好作业,讲求实效作业、练习是使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途径,是加强时间的重要环节,在备课时应充分重视.要备好作业,首先要“下水作业”,这样才能了解各类习题的难易程度和对能力的要求,才能围绕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布置好作业.9 备好学案,渗透学法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把学生学习放到了中心地位,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制定出一整套学生学习的“方案”,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通过备学案,每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都放到了中心地位.10 备透理念,融会贯通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观点是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走向是由“狭义教学”(以书本知识为学习对象)走向“广义教学”(以教育资源为学习对象)、由讲授性教学走向感受性教学、由依赖性教学走向独立性教学、由知识性课堂走向生命性课堂.11 备多用寡,左右逢源备课不能仅仅备自己认为上课要讲的内容,而应该根据所授知识,既备知识的由来,又备知识的延伸;既备不同类型的问题,又备同一类型问题的不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难度,使教学左右逢源,提高教学效果.12 备之研究,深层探索学生要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就要进行研究性备课.研究性备课,是基于研究,是不断提炼,是达成升华.13 备之终身,养成习惯终身备课,是最高层次的备课.今天看到一个题目,也许就是明年某节课的精彩例子;今天读到一个生动的故事,也许就是后年某节课巧妙的导言…我们应当及时地记录在相应的备课本里,以应来日之需.不是今天在备明天的课,二是终身在备“明天”的课.回顾福建教育学院主办的《福建教学通讯》在1986年就刊登过我的一篇题为《初中数学总复习中的几个问题》的文章,对当时尚属年轻的为来说,激励很大.后来这个刊物改名为《福建中学数学》,我在刊物上又发表了不少文章.《数学基础教育研究》有是由《福建中学数学》改刊名而来的.改刊名之后,刊物页码也增加了不少,可以刊登“大块”文章.我的《新课改:课当如何备之?》一文是在以前写的《备课十观》的基础上充实完善的,不想原来不到2000字的文章一经“充实完善”竟达到了12697字.这么长的文章,那个刊物肯登.《福建基础教育研究》的主编邹开煌老师来厦门,随口说了句:“任局长最近有什么写作?”我也随口回应道:“写了关于新课改备课的文章,就是偏长了些.”邹主编说:“任老师的文章不嫌长,发来就登.”邹主编肯定没有想到,这“备课之文”竟然能写到12000多字,“一语既出”,想要压缩此文也非易事,索性“一不压,二不修”全文分两期刊登了.凝思教学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但追求有魅力的教学,是所有教师的共同愿望.教学之道的最高境界,是按理念教学;教学之道施展舞的主阵地是课堂,唯有聚焦课堂、激活课堂,才能体悟生命历程,才能回归教育本原.数学教师要走向优秀,教学是最重要的基本功.立足于备课,决战于课堂,习惯于反思,是成为智慧数学教师的基本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美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有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启迪力.一个走向优秀的数学教师,就要不断修炼这种魅力.著名特级教师白金声曾对此比喻说:“在备课上多花点时间,如根上浇水;在讲课上增加学生负担,似叶上施肥.”课件,备好课时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展望前面我们探讨了基本备课之十三备,课若如此之备,基本上能预设充分,但还可以进一步升华.预设充分,就能让更多的生成,落入“预设下的生成”,当然教师要表现出对待“非预设生成”的惊喜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惊喜中得到“智力满足”.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当然,我们更希望每节课都有一些(哪怕一点)非预设生成,让“无法预约的美丽”来得更突然些吧.这样的课堂,就是生成的、开放的创造天地.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生成的东西,并及时的捕捉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步入心境做名师》讲座有感任勇,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原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校长。
现任中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协教育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厦门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厦门市数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先后荣获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福建省科技教育十大新秀,福建省优秀专家,厦门市拔尖人才等称号。
3月23日上午,我们在龙泉第七中学听了厦门市教育局局长任勇的讲座——步入心境做名师。
这堂讲座震人心魄,引人深思。
普通教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名校校长———教育局副局长。
他是天才,是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天才,他的很多方面是我无法学到的,但我还是很兴奋,总觉得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我好好学习。
走向卓越,就是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就教师而言,就是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走向名师。
一切知识懂一点,一点知识懂一切。
猜谜也能用数学。
数学美,美的数字,美的图案,美的集合,数学,趣在其中立足专业,文理兼收,是任勇老师的发展之“道”。
应该说数学是任老师的专业立足之本,他对于数学的研究,特别是奥数的研究,毫不夸张地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他能将搜罗订阅所有的数学专业杂志,并批注“读红”,悉心研究,这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显得类似天方夜谭的做法,却实实在在地被任勇老师扎扎实实地践行了,还乐此不疲。
那“出差途中的书房”“飞机上抒发情感散文”“路过书店不进去,就是罪恶!”“出差时间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关机!为自己赢取学习的时间”“为师“思辨”“网上学习可以帮你驰骋古今中外。
”“人类追求卓越的最高奖赏,不是你得到什么,而是在一路上你能成为什么?”还有那“小时候明天要锄地时,晚上就把古诗抄下来,锄地时一首一首地背,锄一下,背一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锄一下地,背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枯燥无味的体力劳动和充满诗意的学习结合在一起。
要想成为一名最好的数学教师,有一条可取的路径,即“站在巨人肩上”。
因而拜读了任勇老师《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老师》。
书中他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经验以及潜心研究的名师特征,用八个篇章,即名师篇、教学篇、课程篇、育人篇、学习篇、教研篇、艺术篇、发展篇,细化走向优秀之道,为我们娓娓道来“成为最优秀的数学教师”的秘籍。
书中的案例、技巧和方法,都来源于他数年的课堂实践和理论研究,既令人倍感亲切又无比实用。
其中,第五篇章学习篇,让我感触很深。
学生是学习者,但要让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则需要我们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
而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教师首先要成为学习者,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到学习者,研究者,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提升主动学习的品质,成为敏而好学的学习者。
只有学会学习,才有资格和能力别以为21世纪的新主人!
其实,每位教师都期望成为优秀教师,任勇老师的《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就为我们展现了一条走向优秀的道路。
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赢得社会的认可。
尽管优秀之路艰辛而遥远,但许多教师始终坚持探索,并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只要踏踏实实地坚持下去,只要经得起教育探索的艰辛,一路坚持不懈,平凡的教师也能一点点地走向优秀,实现人生的价值和追求。
2012年第5期 福建中学数学任勇数学教育文集三部之二:“中观篇”《激活数学教学的智慧(5)》数学作业中的题外题(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安徽省数学会主办,1986年第4期)任 勇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361003)(发表文章时为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教师)摘要数学作业的重要作用在于,学生通过解题时的积极思维,更深刻地理解进而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更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数学知识.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通常会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选配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解答.这种与授课内容有紧密联系的习题,若称之微“题内题”,那么,与授课内容“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或“完全无关”的一些非正统,则可称之为“题外题”.教师选题时,必须从练习的目的、内容、形式、分量、学生接受能力等诸方面去考虑,才能充分发挥练习的效率.“题内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突破难点,形成技能技巧.但由于受到教材内容的限制,学生某些能力的训练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选择某些“题外题”,这对于活跃课内外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智力,都是很有好处的.一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课内知识的“题外题”.例 设5432454321⨯=A ,5432254323⨯=B .在不计算出A 与B 的值的前提下,请回答:A 与B 哪个大?大多少?解 设54320=a ,则()()45412++=++=a a a a A()()65232++=++=a a a a B , 故2=-A B ,亦即B 比A 大2.此题旨在帮助学生灵活运用乘法公式.()()()ab x b a x b x a x +++=++2,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这个公式的特点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是为了引进新课而有意设置的“题外题”.对数概念是学好对数的关键,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对数的积极性,我在上对数新课的前一课时,布置了下面一道题目,让学生思考.例 如果有一张非常大的厚度为1.0毫米的纸张,问要对这几次,才能使它的弧度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米)?上新课时,我就向学生宣布:“用对数很容易算出,只要对折27次就行了.”学生愕然,不相信,也急于想获得解答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索新识,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三是发展智力的“题外题”.智力是人的各种心理能力或知识能力的综合,一般说来,它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适当引用某些能发展学生智力的“题外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例 有一个立方体它的表面涂满了红色,在它的每个面上切两刀,可得27个小正方体,而且凡是切面都是白色的.问:小立方体中三面红的有几块?两面红的呢?一面红的呢?各面都是白色的呢?如果每面切三刀,情况又怎样呢?每面切n 刀呢?如果至少要得到各面都是白色的小立方体100个,至少每面要切几刀?四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题外题”.几乎所有的“题外题”都是很有趣的数学问题,它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起了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形成智力的契机,学生一旦将单纯的兴趣和崇高的理想结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不断促进学生去努力学习,为将来钻研科学技术打下牢固地智慧基础.最后要指出的是,“题外题”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些题只能让学生游戏,有些题是让学生思考,也有些题可以让学生当作必交作业完成.布置作业(包括某些思考题、游戏题)应当面对全体学生,不能随意增加教材意外的内容.但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特点,适当布置些“题外题”常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学起来就会兴趣盎然.回顾我上完数学课后,总喜欢挑一、两道趣味数学题让学生“玩味”.刚开始时,学生很好奇觉得这位年轻的数学老师很“另类”.久而久之,学生对趣味数学题兴趣盎然.有时我备课紧张,一时没出“趣题”,学生会不依不饶地呼唤我出“趣题”,我常以“一会让数学课代表补上”而微笑回答.我班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很高,一见“趣题”,学生个个眼睛放光,那是好奇之光,那是探索之光,更是智慧之光.尤其是一些平时数学考试不见得优秀的学生,甚至是相对数学学得稍差的学生,一旦做出“趣题”被我表扬时的那种兴奋劲,可以持续一个星期,甚至影响一辈子.如果说我的数学课让学生流连忘返的话,我觉得这里面离不开“趣题”所起的作用.凝思什么是良好的数学教育?我给不出标准答案.但我期盼我们的数学教育,是融知识之传播、思维之碰撞、兴趣之激发、文化之渗透为一体的数学教育.“题内题”是必须的,而且是要精心考虑的.但布置作业不能太“功利”,“题外题”的作用不可小觑.“题外题”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展望及时是课改轰轰烈烈的今天,绝大多数数学教师没有“题外题”意识.“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练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普遍现象.这里有可以理解的一面,但也有短视的一面.我希望有更多的数学教师能接受“题外题”的观点,并且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作为过渡措施,我建议教材编写者和配套练习编写者,可以尝试在每个“同步练习”题中加入一、两道“不同步”的“题外题”,这样的练习也许会更受师生欢迎.。
《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老师》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老师》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老师》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老师》读书笔记1任勇老师的《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结合自己多年给教师培训的鲜活案例,用八个篇章,即名师篇、教学篇、课程篇、育人篇、学习篇、教研篇、艺术篇、发展篇,从成长为一个最好的数学教师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剖析,手把手的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其中教学篇、课程篇、育人篇从宏观的课程改革再细化到一节课中的一个片段,既给了青年教师一个教育的大方向,又注重了方法的指导;学习篇、教研篇、艺术篇、发展篇又在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之上,给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教育者的终极目标。
他的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是从实践出发的真理,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收益匪浅。
1、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我们不但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更要清楚自己的短处。
敢于跟他人比较,对照自己,认识自我。
如:你可以和老教师比,找出自己在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方面的不足;你可以和中年教师比,找出在教学能力和教育责任方面的不足;你可以和青年教师比,找出自己在制作课件和教学精力方面的不足;你甚至可以和学生比,找出自己在解题速度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足。
你还可以和教育名师比,找出自己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方面的不足;更可以和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比,找出自己在思想境界和意志品质方面的不足。
这样,就能比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只有科学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设计自我,严格地管理自我,才能走向成功。
2、聚焦课堂,激活课堂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是:“教学永远都是不完美的艺术,但追求有魅力的教学,是所有老师的共同愿望,教学之道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唯有聚焦课堂,激活课堂,才能回归教育本身,教师要走向优秀,教学是最重要的基本功,立足于备课,决战与课堂,习惯于反思,是有智慧的教师的基本教学行为,激活课堂,让课堂流淌生命的诗意。
我的中学数学阅读书目王辉1. 任勇老师《任勇与数学学习指导》2. 任勇老师《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3. 任勇老师《优秀教师悄悄在做的那些事》4. 任勇老师《数学教育的智慧与境界》5. 任勇老师《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6. 任勇老师《师者回眸》7. 罗增儒教授《数学解题学引论》8. 郑毓信教授《数学文化学》9. 郑毓信教授《新数学教育哲学》10. 张奠宙教授《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11. 王建磐教授《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12. 范良火等《华人如何学数学》13. 范良火等《华人如何教数学》14. 庞彦福老师《初中数学有效教学》15. 庞彦福老师《初中数学有效学习评价》16. 仓万林老师《数学文化行动研究的实践与思考》17. 王方汉《大罕数学诗文》18. 蔡天新教授《数学简史》19. 蔡天新教授《数学传奇》20. 章建跃博士《数学教育随想录》上下卷21. 《九章算术》22. 《几何原本》23. 谈祥柏《数学不了情》24. 吴军《数学之美》25. 卜一楼《生长数学初中数学教学主张》26. 李庾南老师《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27. 许芬英老师《数学命题技术研究》28. 黄建伟《教数学,在路上》29. 汪晓勤教授《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30. 易南轩老师《当数学遇上诗歌》31. 史宁中教授《数学思想概论》32. 潘小梅《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入门36问》33. 彭翕成博士《仁者无敌面积法》34. 小平邦彦教授《几何世界的邀请》35. 孙琪斌《孙琪斌讲数学》36. 雷玲老师《中学数学教学艺术》37. 蒋宗尧老师《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38. 苑建广《感悟初中数学之道》39. 张思明《理解数学》40. 马学斌老师《挑战中考数学压轴题》。
《任勇与数学学习指导》
佚名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11(000)009
【总页数】1页(P封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任勇与中学数学学习指导 [J], 章显联
2.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与学习指导系列讲座之十四元学习指导 [J], 晓星
3."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等数学线上教学模式探究——评《高等数学学习指导》[J], 刘东艳;范素军;李芳
4.任勇数学教育文集三部之一:“宏观篇”追求数学教育的真谛(6) 谈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几个问题 [J], 任勇
5.任勇数学教育文集三部之一:“宏观篇”追求数学教育的真谛(9) 全程渗透式数学学习指导的研究与实验 [J], 任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學好中學數學-觀念數學1 /任維勇著班級:109座號:16姓名:郭冠群前言在我一開始,買下這本書《如何學好中學數學-觀念數學1》的原因是書名的吸引。
國中三年來,我對數學的印象就是「算、再算、還是算」,永遠脫離不了這個模式,由於國中都是選擇題或填充題,我甚至算到連答案都可以背下來。
在老師強調的「快、狠、準」之下,我就只將老師和補習班那,所學的好方法,做濃縮,一再的淘汰掉不實用的舊方法,當然,我所得來的全都是別人的,根本沒有所謂的:「自己思考出來的智慧結晶」。
我一直都認為我的強項是將理解過的東西做整合,然後背下來,我以為這就是思考,其實不然,思考是自己從無到有,理解就好像是看著答案將算式看懂,再謄寫上去,但是思考卻是看著題目的條件,做推論,到生出最後的答案,再去核對,刪掉累贅的步驟。
所以,數學在那時對我來說根本就是地獄,甚至厭惡,厭惡看到一樣的題目、一樣的模式、一樣的算法。
不過,在我有緣接觸到一張高中的數學考卷時,我嚇傻了!每一題都跟例題不一樣,每一題都需要它自己不一樣的思考方向,對我來說那是一張「外星語湊成的天書」。
而我也就此知道不能再用原來的方法學習數學了!我要改變!於是,我選下這本書,一開始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閱讀,後來跟著作者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發覺學數學變輕鬆了,它不是一直分類題型,講求各題的做法。
而是一整個章節的統整性思考,就是所謂的「解題策略」。
各章節心得第一章我只就自己最相關,且最有印象的三個迷思進行探討。
迷思1.國中數學是這樣學的,高中數學也應該這樣學。
(書中的迷思1) 這一部分很深得我心,因為我一開始就是這麼認為的。
裡面他就對數學本身舉了個例子,第一個所強調的重點就是:「從小學到大學,學習的方式需要不斷地改變。
」小學的數學幾乎是直觀,不需要什麼證明,過程亦不會太長。
國中的數學引進更多的符號系統,有了少數的證明、一些規則,需要用推理解決問題。
高中的數學,離生活越來越遠,邏輯推論的分量更大,題目變化大,解題過程長。
333-《我教数学的“土”经验》读后感第一篇:333-《我教数学的“土”经验》读后感《我教数学的“土”经验》读后感龙泉读了厦门市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任勇老师的文章《我教数学的“土”经验》,感受颇深。
虽说对这24条经验,作者自称有些“土”,但我认为正是这些来源于作者教学实践后,经过总结反思提炼出来的经验,才有说服力和生命力,才让我们一线教师读来觉得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实际上很近。
对照24条经验,看看自己的课堂,已经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条:每课一趣。
在备课的时候,我都会结合教学内容,备一些趣味性的信息,在课堂上穿插讲一讲,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有些内容就是纯娱乐,有些是引发学生思考的。
学习指导。
思想品德课虽然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小,但考虑到课程本身的要求,以及对其他学科学习和高中后续学习的影响,我在教学中仍然注意对学生渗透学习方法,如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听课、复习、记忆等。
通过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事半功倍。
贴近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本身就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联系生活讲思品”,把思品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舞台,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趣味、作用和魅力。
不唯教材。
在教学中,我能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重视教材对教学的指引功能,活用教材,树立大教材观,整合一切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还有一些经验,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每堂一赞。
虽然在平时教学中,我能注意到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但在表扬鼓励的随机性的同时,可能更多的还要有预设性。
也就是任老师所提出的备“明天表扬谁”的问题。
实际上我觉得还是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因为表扬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但总是还是要有理由的。
学生命题。
虽然思品学科平时考试练习不多,但还是可以借鉴,尤其在毕业年级,如让学生自己尝试归纳单元知识重难点、编制复习提纲、命制模拟试题等。
教师既可以单独呈现做的比较好的同学成果,也可以将学生做的好的某一方面汇总起来,集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