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检验检疫概述共72页
- 格式:ppt
- 大小:6.02 MB
- 文档页数:72
1.什么是动植物检验检疫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防止外来的动植物有害生物传播和蔓延也可采取检疫的措施来达到目的。
因此也就有了动植物检疫。
动植物检疫:原始:单纯的隔离检疫现行:通过对进出境货物、运输工具、邮寄物、人员携带物实施检疫,防止外来有害生物传入,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和人体健康,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2.病料的采集和保存采集1).判断被检动物患有何种疾病,以便病料采集2).采取病料所用的容器、手术器械,均需灭菌。
如脏器表面污染,可用烧红的金属片在表面烧烙,再采深部的病料。
3).解剖前(急性死亡)检查是否炭疽杆菌感染(血液抹片或组织触片)4).应尽快取病料5).病料采集(1)血样采集血样:采集方法:静脉采血、末梢采血,心脏采血采血部位:牛、马、羊…颈静脉禽…翅下静脉血清分离方法:1非抗凝:用灭菌的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管采血,将血液注入到试管中,血量约5-10毫升,将管内血液摆成斜面,室温静置,凝固后送实验室。
以无菌吸管分离血清,冷藏,防止溶血。
2抗凝:离心分离(2)乳汁:消毒后挤出10-20毫升于灭菌容器。
(3)脓汁、鼻液、水泡液、肿样等:用灭菌棉签蘸取、或注射器、灭菌吸管等吸取。
(4)粪便:新的玻璃棒挑取或棉拭子从直肠取出。
(5)肠:扎紧后剪取两端(约6厘米)。
(6)胆汁:取整个胆囊或吸取胆汁。
(7)脑和脊髓:采取后放在适当保存液中或取整个头包于浸过0.1%升汞的纱布中,于木箱中送检(8)实质脏器:选择病变部位连同正常组织切下4×2×2厘米3的1-2块典型病症采集方法病变最明显的部位,含毒(菌)量高的部位猪瘟:采取淋巴结、脾脏。
口蹄疫:发病期采水疱皮、水疱液;肉品检验时采淋巴结、肌肉、脊髓、扁桃体。
禽流感:采呼吸系统的组织和黏液·炭疽:采病灶水肿部的水肿液:病变淋巴结、脾脏。
保存1.细菌检验材料。
脏器组织:饱和氯化钠溶液或30%甘油缓冲盐水溶液液体:毛细玻管或试管肠道:去除粪便,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按脏器组织保存粪便:灭菌容器2.病毒检验材料30%甘油缓冲盐水溶液或鸡蛋生理盐水3.病理组织学检验材料:10%福尔马林溶液或95%酒精固定3.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对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的动物卫生和公共卫生体系进行评估:问卷调查或实地考察定性(高、中、低或者极低等表示)及定量(用数据或概率表示)风险评估过程包括:传入评估、发生评估、后果评估和风险预测传入评估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生物学因素,如动物种类、年龄、品种,病原体感染部位,免疫、试验、处理和检疫技术的应用2国家因素,如疫病流行率,动物卫生和公共卫生体系,危害因素的监控计划和区域化措施3商品因素,如进境数量,减少污染的措施,加工过程的影响,贮藏和运输的影响发生评估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生物学因素,如易感动物、病原性质等2国家因素,如传播媒介,人和动物数量,文化和习俗,地理、气候和环境特征3商品因素,如进境商品种类、数量与用途、生产加工方式,废弃物的处理后果评估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直接后果,如动物感染、发病和造成的损失,以及对公共卫生的影响等2间接后果,如危害因素监测和控制费用,补偿费用,潜在的贸易损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绪论第一节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概念1.动植物检验检疫:指借助于立法和法规对来自疫区的可疑动物、动植物产品以及其他应检物品,实行强制性的检查和处理,以防止疫情传播蔓延,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保证人体健康的活动。
2.缩写 SPS:《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3 有害生物定义及其分类指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害的生物。
有害生物限定的有害生物包括检疫性有害生物、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非限定的有害生物——1)非限定的有害生物:普遍分布的有害生物,它们在植物检疫中没有特殊的重要性,签约方不应对这类有害生物采取植物检疫措施。
2)限定的有害生物:指本国或本地区没有的,或者有但没有广泛分布,即没有达到生态学极限或者正在被官方进行管制的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
检疫性有害生物:指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存在但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指一种在供种植的植物上存在,危及这些植物的原定用途而产生无法接受的经济影响,因而在输入国和地区要受到限制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4.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统称为动物疫病。
5.植物:活的植物及其器官,包括种子和种质。
6.植物产品:未经加工的植物产品(包括谷物)或它们加工后的产品,产品本身或在加工它们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的风险。
7.动物:指饲养、野生的活动物,如畜、禽、兽、蛇等。
8.动物产品:指来源于动物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如生皮张、毛类、肉类、脏器、油脂等。
9.检疫物(限定物):指要求进行检疫措施的任何植物、植物产品、包裹、容器、运输工具、土壤、贮藏地和任何能够隐藏和传播有害生物的微生物、物体和材料,特别是那些涉及国际运输的地方。
第三节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特点1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四个基本特征:预防性、法制性、技术性、国际性。
动植物检验检疫导言动植物检验检疫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保护国内动植物安全和保护国民的健康。
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外来病虫害和有害生物的传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动植物产品的质量安全。
本文将介绍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实施方式。
什么是动植物检验检疫?动植物检验检疫是指对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检疫和审批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对动植物和动植物产品的进出口进行检验、检疫,并对检验合格的产品进行审批。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目的是保护国内动植物的健康和生物安全,防止外来病虫害和有害生物的传入。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重要性保护农业生产动植物检验检疫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农业生产。
外来的病虫害和有害生物可能对国内的农作物和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
动植物检验检疫通过对进出口动植物和产品的检验和审批,防止了外来生物的传入,从而维护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保护公共健康动植物检验检疫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保护公共健康。
一些外来的动植物疾病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通过对动植物和产品进行严格检验和检疫,可以防止这些疾病传播到人类,并确保人们食用的动植物产品的质量安全。
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动植物检验检疫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环境安全。
一些外来的有害生物可能对国内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威胁生物多样性。
通过对进出口动植物和产品进行检疫,可以防止这些有害生物进入国内,维护国家生态环境的稳定。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实施方式检验和检疫流程动植物检验检疫分为检验和检疫两个阶段。
检验是指对动植物和产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其是否携带有害生物或疾病。
检疫是指对检验合格的动植物和产品进行进出口审批,并在进出口关口进行查验。
这些流程都是根据相关法规和国际标准进行的。
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实施依据是国内的法律法规和国际间的协议。
在中国,主要的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等。
这些法规规定了动植物检验检疫的目的、范围、程序和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包括预防措施、保护措施和减损措施。
8.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评价生物学或其他科学、经济学证据,确定某种有害生物是否应予限制以及限制所采取的植物卫生措施力度的过程9.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标准程序:㈠起始㈡有害生物风险评估适当的保护水平(ALOP)风险评估三个步骤:1)有害生物分类,2)评估传入、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3)评估潜在的经济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㈢有害生物风险管理1、风险水平及其可接受性2、确定和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案10.有害风险分析的方法:1、定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其结果用风险的高、中、低等指标来描述。
一般以专家经验及模糊判断为主,是目前世界各国进行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的主要方式。
2、定量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其结果用风险发生的概率估计来表示,是未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发展的方向,11.转基因生物:又称为基因修饰生物体CMO,是采用基因工程将外源基因(从各种生物中分离或人工合成)转移到原来不具有这种基因的生物体内,使之有效表达并遗传,由此获得的基因改良生物12.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风险主要集中在:食用安全性、环境安全性。
13.基因流:又称基因漂流,指转基因生物的商业化生产造成大规模环境释放,可能使传入的外源基因流向其近缘植物,造成遗传物质的转移。
其造成的转基因杂交影响可称为“基因污染”14.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估的原则1)实质等同原则2)个案分析原则3)逐步完善原则15.转寄因生物环境风险分析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2)熟悉性3)逐步评估4)个案评估5)实质等同性第九章植物检疫法规1.植物检疫法规分类:按权利机构分,可分为国际性、国家性和地方性;按内容分,可分为综合性法规和单项法规2.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SPS协定《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CBD《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章植物检疫的主要措施1.国内植物检疫行政措施主要包括:禁止性措施,防疫消毒措施,强制性检疫处理措施和紧急防治措施2.疫区:是指在某一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未广的情况下,对发生了这一有害生物的地区,为了防止其向未发生地区传播扩散,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而划定,并采取封锁、消灭措施的区域。
动植物检验检疫
动植物检验检疫(Animal and Plan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APIQ)是指对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检疫和防疫措施的行为,旨在控制和防止植物病虫害、动物疾病的传播和侵入,并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国家的农业生产安全,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确保农产品以及动物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
动植物检验检疫涉及到进出口货物的检验和审批,检疫证书的签发,检验机构的认证,疫情的监测和防治等方面。
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检疫措施:通过使用检疫证书、隔离、消毒、灭杀、检疫检验等手段来控制和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2. 检验和检疫:对进出口货物进行检验和检疫,确保其符合相关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3. 监测和预警:对疫情和有害生物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扩散。
4. 宣传和教育: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检疫措施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和水平。
动植物检验检疫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不仅对保护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动植物检验检疫第一篇:动植物检验检疫第一章1、什么是动植物检疫及目的?是指在防止检疫性动物检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和扩散或确保其官方控制的一切活动。
目的:⑴防止危险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和扩散。
⑵保护农渔林业生产安全,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⑶ 出尽国际及国内的经济贸易的发展2、世界各国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基本类型⑴自然环境优越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⑵发达国家型:美国和加拿大⑶经济共同体型:欧盟⑷发展中国家型: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美洲和非洲⑸工商业城市型:新加坡和香港3、检疫操作规程:报检、现场检验、实验室检验、结果评定、证书签发4、进境动物风险分析原则以科学为根据;执行或者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透明公开和非歧视原则;、不对国际贸易构成变性限制5、进境动物检疫程序①进境动物检疫许可证的申请②境外产地检疫③报检④进境现场检疫⑤隔离检疫⑥实验室检疫⑦检疫结果的判定和出证⑧检疫处理⑨资料的收集与保存第二章动物检验检疫技术1、病料采集:⑴在采取病料前必须对被检动物可能患有何种疫病作出初步诊断⑵ 采取病料的所用容器:均需灭菌后使用,无菌操作⑶解剖前检查:只有在确定不是炭疽后,方可剖检⑷取材时间要早,最好不超过6小时⑸为了提高病原微生物的阳性分离率,应根据不同疫病,相应的采取其脏器内容物。
在无法估计是某种疫病时,可进行全面的采取。
2、病毒采集原则:病毒离活体后在室温下很容易死亡,故采德捡材应尽快送检;病变组织则应保存于50%的甘油缓冲盐水中,或4℃/-2℃3、病毒分离培养:动物接种培养、鸡胚培养、组织细胞培养4、凝集反应: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条件下,经一定时间后凝聚成肉眼可见的凝聚物。
5、琼扩试验: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凝胶内扩散二者相遇。
在此例合适处形成白色沉淀。
6、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第三章检疫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传染病:是指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性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动物特定疫病的一类分布广、繁殖快、形体微小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及少数藻类)限定的有害生物:指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存在但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产地检疫:是动植物及产品在国内进行调运前,由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或生产地进行的检验、检测,以防止管制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在国内传播或扩散的一项措施。
动物检疫:是指由国家法定的检疫机构及其人员,依照法定的检疫项目和检疫标准,采用法定的检疫方法,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检疫许可:是在输入某些检疫物时,输入单位向简易机关提出申请,检疫机关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输入的法定程序。
检疫处理:对国内或国际贸易调运的经检验不合格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由检验检疫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性处理措施的过程。
检疫监管:建议机关对进出境或过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生产、加工、存放等过程以及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物疫性实行监督管理的一种检疫措施。
植物产品:是来源于植物未加工的或虽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病虫害的产品。
隔离检疫:将进出境或国内调动的有关动植物在检疫机关指定的场所内,于隔离条件下进行饲养或种植,并在其生长期间进行检验、检测和处理的一项措施。
简述禽流感临床症状及病理学诊断症状:高致病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鸡冠发紫、出血甚至坏死;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急性数小时死亡,死亡率达100%。
低致病力: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产蛋下降,死亡率高低不等。
病理学诊断表现为器官的严重出血和坏死。
胸、腹部脂肪有出血斑;心包积水,心外膜有点状或条纹状坏死;消化道出血状等。
检疫处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检疫处理必须符合检疫法规的有关规定,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2)检疫处理措施应当是必须采取的,应设法使检疫处理所造成的损失减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