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及其并发症
- 格式:ppt
- 大小:629.50 KB
- 文档页数:38
中耳炎是成年及儿童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很多患过中耳炎疾病的人都清楚,常规药物治疗很难有效,日久病情缠绵难愈,并发症增多,如各种脓肿、面瘫、迷路炎、颅内并发症等,因此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中耳炎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则大多可能转为慢性中耳炎,另外,如果有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及慢性扁桃体炎存在,细菌可能反复侵入中耳腔,并潜伏下来导致慢性中耳炎(1)听力减退。
听力下降、自听增强。
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中耳炎症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
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
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流脓。
耳流脓是中耳炎的主要症状。
脓液的性质可为粘液、粘脓或纯脓性。
非危险型流脓较稀薄,无臭味。
危险型流脓虽不多,但较稠,多为纯脓性,伴有异臭味。
(3)耳痛。
中耳炎患者可有隐隐耳痛,耳痛常为慢性中耳炎患者的首发症状,疼痛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
本病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4)听力障碍中耳炎患者的耳聋轻重不一,因多是单耳发病,易被忽视。
此种耳聋,多与病性的进展成正比,即病变较重,耳聋也加重。
(5)耳鸣现象。
中耳炎患者常会出现耳鸣症状,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
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有时会间断一下再次出现。
中耳炎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
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
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
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主要有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
中耳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中耳炎概述耳主要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中耳介于外耳和内耳之间,是位于颞骨中的不规则含气腔和通道。
中耳通过耳膜与外耳分开,并通过一个叫做咽鼓管的狭窄通道与鼻子和喉咙的后部相连。
中耳炎(otitis media)则是指发生于中耳部位的炎症,病变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患者可出现耳部疼痛、耳道分泌物、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临床上中耳炎多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
该病好发于儿童,2岁和5岁是发病的高发阶段。
中耳炎的分类较多,其中以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较为典型,临床常见。
英文名称:otitis media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发病部位:耳常见症状:耳部疼痛、耳道分泌物、听力下降、耳鸣主要病因:病原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变态反应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免疫学检查、颞骨 CT、听力检查、电耳镜检查、纤维耳镜检查、咽鼓管检查、鼓室穿刺检查重要提醒:中耳炎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因此患者一旦出现类似于中耳炎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治疗。
临床分类:根据《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指南(2012版)》,将中耳炎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冬春季多发,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
2、化脓性中耳炎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的时间通常界定为6周。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中耳的其他各部,如乳突的黏膜也有较轻微的炎症。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耳鼻喉科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与处理方法耳鼻喉科疾病是指由感染、损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耳鼻喉部位的疾病。
在治疗这些疾病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并发症,给患者的健康带来进一步的威胁。
因此,及时、准确地处理这些常见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耳鼻喉科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并介绍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中耳炎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中耳炎是耳朵内部的中耳发生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以下并发症:1. 耳膜穿孔:中耳炎病变过程中,耳膜受到感染和炎症的侵袭,可能发生穿孔现象。
处理方法包括局部抗生素滴耳、对症治疗和耳膜修复手术。
2. 进展至乳突:中耳炎如果持续未能得到控制,可能会进展至乳突,导致乳突炎。
处理方法包括手术引流和抗生素治疗。
3. 进展至迷路:中耳炎的病变可累及迷路,引发迷路炎。
处理方法包括抗炎药物治疗和对症处理。
二、鼻窦炎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鼻窦炎是鼻窦黏膜发生感染和炎症引起的疾病,常见并发症包括:1. 慢性鼻窦炎:鼻窦炎长期不得到有效治疗,可能演变为慢性炎症。
处理方法包括鼻窦冲洗、抗生素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2. 鼻窦脓肿:鼻窦炎引起的黏膜肿胀堵塞排气孔,导致鼻窦内积脓。
处理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和鼻窦穿刺引流。
3. 骨髓炎:鼻窦炎的病变可以扩散至相邻的骨骼,引发骨髓炎。
处理方法包括手术清创和全身抗生素治疗。
三、声带息肉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声带息肉是声带黏膜发生肿瘤性的息肉,虽然良性,但未积极处理可能导致以下并发症:1. 声音嘶哑:声带息肉增大或刺激声带黏膜,可能导致声音嘶哑或沙哑。
处理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声带康复治疗。
2. 反复出血:声带息肉的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
处理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止血治疗。
3. 声带功能障碍:声带息肉长期存在,可能引起声带功能异常,影响语音产生。
处理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声带康复治疗。
四、扁桃体炎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扁桃体炎是扁桃体黏膜发生感染和炎症引起的疾病,常见并发症包括:1. 扁桃体周围脓肿:扁桃体炎引发的炎症可扩散至周围组织,形成脓肿。
中耳炎的健康教育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朵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年轻人身上。
它是由于中耳发炎引起的,可能会导致耳朵疼痛、听力受损以及其他不适。
为了提高公众对中耳炎的认识并预防该疾病的发生,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耳炎的健康教育。
一、中耳炎的定义和症状1. 中耳炎是指中耳内部的炎症,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2. 中耳炎的常见症状包括耳朵疼痛、听力下降、耳鸣、发热等。
二、中耳炎的类型和原因1. 慢性中耳炎:长期存在于中耳,可能由于鼓膜穿孔、鼻腔问题等引起。
2. 急性中耳炎:突发性的中耳炎,通常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
3. 中耳积液:中耳内积液导致的炎症,可能由于感冒、过敏等引发。
三、中耳炎的预防措施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洗手,避免传染疾病。
2. 避免接触已经感染中耳炎的患者,以减少传播风险。
3. 加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4. 妥善管理过敏反应,避免引发中耳炎。
四、中耳炎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消炎药等药物来控制感染和减轻炎症。
2. 常规治疗:如使用药物滴耳、热敷和休息等方法来缓解疼痛和不适。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或反复发作的中耳炎,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来解决。
4. 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感冒、过敏等疾病,以减少中耳炎的发生。
五、中耳炎的并发症1. 耳廓囊肿:由于中耳炎引起的鼓膜穿孔后,可能形成软组织肿块。
2. 听力损失:中耳炎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影响语言发育和学习。
3. 急性乳突炎:中耳炎引发的乳突炎,可能产生严重的骨骼破坏。
六、中耳炎的常见误区和注意事项1. 不要过度清洁耳朵:中耳炎不是由耳朵不干净引起的,过度清洁可能导致感染。
2. 不要随便使用耳道鼓膜护理产品或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在高风险环境中采取防护措施:如游泳时戴耳塞,避免感染引起中耳炎。
七、中耳炎的儿童健康教育1. 父母应定期检查孩子的听力和耳朵健康状况。
2. 在感冒期间,不要让孩子吹气球或用力擤鼻涕,以避免中耳炎。
中耳炎的症状与危害中耳炎的症状与危害中耳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到我们身体健康的疾病,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该病有充足的了解,只有了解了疾病的症状与危害,我们才能积极预防疾病。
中耳炎的症状与危害一、中耳炎症状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
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
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
有自听增强。
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
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
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
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
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
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
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本病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
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有时会间断一下再次出现。
二、中耳炎危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则大多可能转为慢性中耳炎,另外,如果有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及慢性扁桃体炎存在,细菌可能反复侵入中耳腔,并中耳炎潜伏下来导致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按患病时间、病情轻重不同分为三种:单纯性,脓疡性和胆脂瘤性。
它们共同的表现是均有耳流脓,反复不止,有时脓液中还混有血性分泌物;另外,有耳鸣及听力下降,如果出现并发症,会有眩晕和头痛。
耳朵流脓和听力下降,虽然让人很烦恼,但对慢性中耳炎病人来讲,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让人担心的`是出现并发症,在出现并发症以前,病人往往毫无感觉,但如果出现,那么病情往往较重,有的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三、中耳炎并发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哪些并发症呢?简单讲,可分为颅外并发症和颅内并发症。
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颅外并发症1、各种脓肿如耳后骨膜下脓肿、颞肌下脓肿、外耳道后壁脓肿等,出现脓肿后,在局部可摸到很软的包块,红肿、疼痛剧烈,并有高烧。
一身恶臭元凶竟是中耳炎引言中耳炎是常见的耳部疾病,很多人知道中耳炎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但你可能没有想到,中耳炎还与恶臭有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耳炎引起恶臭的原因、症状、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什么是中耳炎中耳炎是指中耳部的炎症,中耳是指鼓室和鼓室后面的空隙,与外耳相连的鼓膜将中耳与外界隔开。
中耳炎常见于儿童,但成年人也可能患上。
中耳炎引起恶臭的原因恶臭是中耳炎极少数病例中的一种特殊症状,它通常发生在以下情况下:1.中耳脓肿中耳脓肿是中耳炎的严重并发症,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细菌在中耳内繁殖,导致脓液积聚,如果脓液无法排出体外,可能会引起恶臭。
2.中耳胆脂瘤中耳胆脂瘤是一种肿瘤样病变,常常由于中耳的积液和鳞状上皮增生引起。
当胆脂瘤破裂时,可导致恶臭。
此外,中耳胆脂瘤也可能通过微小的骨质缺损感染,进而形成中耳脓肿。
3.外伤导致的感染中耳受到外伤后,细菌可能会侵入中耳,引起感染。
这种感染也可能导致恶臭的出现。
中耳炎引起的其他症状除了恶臭之外,中耳炎还常伴随其他症状,如:•耳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由于炎症刺激,中耳内的压力增加,导致耳痛。
•听力减退:中耳炎引起耳内积液,阻碍了声波的传导,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耳鸣:一些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耳鸣或耳内嗡鸣的声音,这常常是由于中耳炎引起的。
•发热:如果细菌感染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耳道流脓:在中耳脓肿或其他严重感染的情况下,患者的耳道可能会流出脓液。
中耳炎的诊断如果患者出现恶臭、耳痛、听力减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
医生通常会执行以下操作来确诊中耳炎:1.病史询问医生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开始时间、症状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等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耳朵,包括外耳、耳道和鼓膜的情况。
3.听力测试医生可能会进行听力测试来评估患者的听力状况。
4.影像学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鼓室压力测试、听力图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以了解中耳的情况。
中耳炎的表现及药物治疗方案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年轻人群体中。
它可以引起耳部不适、听力受损以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了解中耳炎的表现并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不适和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中耳炎的常见表现,并对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耳炎的表现1. 耳朵不适:患者可能感到耳朵沉重、堵塞或闷闷作响。
这是由于中耳内积聚了液体或脓液所致。
2. 疼痛:患者可能经历剧烈而持续的耳痛,特别是在夜间或咀嚼时。
这种疼痛可能会向脸部和颈部放射,并引起头晕。
3. 听力丧失:由于中耳被液体充满,声音传导被阻断,导致暂时的听力受损。
这可能对儿童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4. 头晕:中耳炎可能导致平衡系统受损,引起患者感到头晕、旋转或摇晃,严重时甚至导致坠落。
5. 发热与乏力:某些类型的中耳炎可能会引发发热、乏力等全身性不适症状。
二、药物治疗方案1. 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中耳炎最常用的药物。
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年龄在6个月以上并且有明确的中耳感染证据,医生通常会考虑开具抗生素处方。
常见的抗生素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
在使用抗生素时,患者应按医嘱完成完整的药物疗程。
2. 镇疼药:镇疼药可以帮助缓解中耳炎引起的剧烈耳痛。
非处方镇疼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泰诺)可能会减轻疼痛和不适。
然而,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使用镇疼药时注意剂量和用药频率。
3. 塞入耳塞:某些慢性中耳炎患者可能需要定期将耳塞放置在外耳道内,以保持通畅和干燥。
这有助于防止细菌感染并减少症状发作的次数。
耳塞可能需要通过专业医生进行定制并及时更换。
4. 切开引流术:对于复发性或严重的中耳炎患者,切开引流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选择。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切开鼓膜,并允许积聚在中耳中的液体排出。
此外,为预防再次堵塞,还可以安置乳突管(鼓膜供气通道)。
5. 其他治疗方法:除了上述药物治疗方案外,还有其他一些辅助性治疗可以帮助缓解中耳炎引起的不适,如局部加温、使用器具吹气等。
什么是中耳炎中耳炎是由于中耳内发生了细菌感染,故医学上全称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如果孩子患了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和耳道流脓等,其整个临床过程大致可分4个阶段:(1)早期(医学上称咽鼓管阻塞期):小儿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出现耳鸣、耳内不适等(小儿不会表达),但耳部的难受会影响宝宝玩耍和睡眠。
医生在此期检查可发现有耳膜(医学上称鼓膜)内陷,中耳内有积液。
(2)进展期(医学上称化脓前期):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可达39℃-40℃,小儿哭闹不安、听力下降和耳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这些表现类似感冒或肠炎,极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检查后可发现耳膜充血、听骨红肿、外凸。
(3)高峰期(医学上称化脓期):小儿高烧、拒食,严重者面色发灰、波动性耳鸣、听力下降和耳痛向四周放射。
检查可发现耳膜外凸,中耳内积脓。
(4)后期(医学上称消散期):一般在患病4-5天后,小儿的体温下降,耳痛消失,可以入睡,但鼓膜破溃,脓液从耳道流出,耳鸣和听力下降仍存在。
患中耳炎的原因中耳炎是中耳部位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造成,儿童感冒常会并发中耳炎,是造成儿童听力受损的常见原因。
中耳炎可发生在一侧耳朵,亦可同时发生在两侧耳朵。
儿童中耳受到感染的原因有可能是:1、集体生活增加感染机会:在幼儿园里,孩子接触感冒病菌或病毒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增加患中耳炎的可能性。
日常要多提醒孩子自己注意卫生,饭前便后都要洗手。
2、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容易感染细菌:在密闭的火车或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者在通风不好、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很容易感染上感冒病毒,也很容易让宝宝患上中耳炎。
所以,带孩子外出,要尽可能避开人群拥挤的场所。
多带孩子到郊外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
3、感冒:小儿的中耳炎与感冒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1)一般感冒刚开始大多数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由于宝宝的抵抗力差,细菌容易趁虚而入,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中耳炎,常见的细菌是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中耳炎是否会导致鼻炎?
中耳炎是一种导致中耳部分或全部结构发生炎症的疾病,而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通常由病毒和细菌引起。
虽然中耳炎和鼻炎发生的位置不同,但它们都涉及到头部五官区域,因此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尽管中耳炎通常不会引发鼻炎,但鼻炎却有可能导致中耳炎。
那么中耳炎还可能引发哪些并发症呢?
以下是一些与中耳炎相关的常见并发症:
1.各种类型的脓肿:包括颞肌下脓肿、外耳道后壁脓肿和耳后骨膜下脓肿等。
脓肿的出现通常伴随着局部的压痛、红肿、剧烈的疼痛和高烧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脓肿可能会扩散到颈部,引起颈部疼痛。
在严重情况下,脓肿还可能破坏颈部的大血管,导致患者生命危险。
2.面瘫:面神经与中耳部位接近,炎症侵犯面神经可能导致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嘴角歪斜、额部皱纹和脸颊漏气等症状。
3.迷路炎:如果炎症进一步扩散至内耳,可能引发迷路炎。
患者可能会经历阵发性眩晕、呕吐、恶心和严重的听力损失等症状。
4.岩部炎:岩部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前侧头部的疼痛、眼部疼痛和复视等症状。
5.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患有中耳炎的人可能会出现由脓毒症引起的剧烈耳痛、头痛和高烧等症状。
这些症状是与中耳炎相关的一些可能并发症。
那么如何预防中耳炎的并发症呢?患者应该戒烟戒酒,避免食用辛辣食物。
在游泳或洗澡时,要使用耳塞以防止水进入耳道,从而导致二次感染。
此外,不要用力吹鼻子,以及捏鼻涕时也要轻柔,以避免对耳道造成伤害。
最重要的是遵循医生的建议,及时治疗中耳炎,从而减少并发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