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68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1.西方体育发展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1.西方体育发展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2.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1)促进智力发展;(2)促进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进取心;(4)形成积极的个性特质,完善人格。
运城学院教案(理论课)专业体育教育课程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暴丽霞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
3、了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脉络。
4、了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些特点与发展趋势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重点:1、学校体育课程的形成2、传统体育课程的特征3、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体育5、中国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教学难点: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三、教学方法设计:1、教学方式:理论课教学。
2、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以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智力的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要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要给学生吃“现成饭”,不要满屏灌。
在表达策略上要有实有虚,有显有隐,有露有藏,有直观有抽象,通过不断诱导,激励学生去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1、教具:教材、进度、多媒体课件等。
2、采用以学为中心,讲、看、案例和讨论相互穿插等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能力。
3、多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180分钟)引言:学校体育课程介绍与成绩考核办法(20分)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60分钟)1. 体育概念的回顾及对学校体育概念的关系2. 从几个重要人物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指出:灵魂与肉体是不相互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的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
运城学院教案(理论课)专业体育教育课程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暴丽霞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
3、了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脉络。
4、了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些特点与发展趋势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重点:1、学校体育课程的形成2、传统体育课程的特征3、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体育5、中国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教学难点: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三、教学方法设计:1、教学方式:理论课教学。
2、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以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智力的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要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要给学生吃“现成饭”,不要满屏灌。
在表达策略上要有实有虚,有显有隐,有露有藏,有直观有抽象,通过不断诱导,激励学生去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1、教具:教材、进度、多媒体课件等。
2、采用以学为中心,讲、看、案例和讨论相互穿插等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能力。
3、多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180分钟)引言:学校体育课程介绍与成绩考核办法(20分)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60分钟)1. 体育概念的回顾及对学校体育概念的关系2. 从几个重要人物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指出:灵魂与肉体是不相互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的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1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者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裴斯泰洛齐是19 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 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 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 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浮现。
第一章学校体育发展史一、世界体育:身体教育(体操科)、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运动教育(运动科)(一)身体教育阶段(体操科时代)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期提出了“以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要任务”17—18世纪:工业革命,身体锻炼受到重视1952-1704:捷克-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1632-1704:英国-洛克,最早提出学校体育的结构,简称“三育”1712—1778:卢梭,培养自然人,奠定了近代身体训练说基础,使体育成为学校的正式课程。
1724-1790:巴泽多,创办学校,创造“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1786:古茨穆斯。
1研究体操练习,配备器具2系统阐述了已经发展的体操理论与方法3《少年体操》阐述了身体训练和体操的意义-一“八项运动”4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1805年:丹麦政府指令中学开设体操课。
1814年:丹麦政府把体操课列为普通教育的内容。
,1820年:瑞典政府颁布了在男子中学实施体操的法令,公立学校都陆续施行了体操。
1842年:德国下令规定:体操是男子教育的组成部分。
1890年,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把体操列为必修课。
1894年,还规定了体操为女子学校的必修课1852年:斯皮斯,创建最早近代室内体操馆,设计了不使用任何器械的“徒手体操”1913年:日本,《学校体操教授细目》20世纪初:美国设列“体育”为正式项目(二)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时代)(主要是美国)1891美国人发明篮球1895美国人发明排球20世纪60年代末,通过运动进行教育是学校体育主流(三)运动教育的趋势(运动科)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展终身体育1965年,巴黎召开,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提出“终身体育”将学校体育纳入终身体育中,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系起来,学校体育既是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由“促进身心发展”-----到“促进身心发展” + “培养终身体育能力”重点:1.国外学校体育产生于奴求制社会,公元前八世纪,希腊开始步入奴隶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
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产生了对体育,特殊是学校体育的现实需要和条件以启蒙运动为背景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为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 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以奥地利高尔霍夫尔为代表的自然体育学派,受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影响的赫塞林顿,威廉姆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新体育”运动.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2.终身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1.身体形态发育2.身体机能发育3.体能发展1.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2.体能的发育速度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 3.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4 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各项体能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浮现高峰的时间也有早有晚,因此各种体能发展的顺序也有先有后。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式.2.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机能水平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反抗能力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反抗挫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运动教育健康教育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1.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3.激励进去的前瞻性4.具有一定的蜿蜒性1.为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发放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提供依据。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第1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1.西方体育发展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2.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1)促进智力发展;(2)促进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进取心;(4)形成积极的个性特质,完善人格。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1.西方体育发展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学校体育学第一篇学校体育总论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是其典型的代表1在公元前八世纪,地处欧洲的希腊开始步入奴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它是西方奴隶社会制社会教育发展的高峰。
2 斯巴达注重军事体育的特点,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不重视文化学习3 雅典的学校一般分为四级: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青年军事训练团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一)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配合学校体育课程(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在社会主义国家课间操受到高度重视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简况1 奴隶社会开始出现,夏代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2 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3 西周时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是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4 奴隶主贵子弟学校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乐是舞蹈、射和御属于军事技能训练5西周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原来的"学在官府"转变“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6 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时期,教育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
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重文轻武。
7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8 明、清乃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9 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近代新式学校,开始西方式的体育活动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灭亡,主张学习西方,兴办西学,军事课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学堂中,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