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_城市道路宽度与车道布置
- 格式:ppt
- 大小:294.00 KB
- 文档页数:6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最新版1总则1.0.1 为适应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统一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主要技术指标,指导城市道路专用标准的编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范围内新建和改建的各级城市道路设计。
1.0.3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专项规划,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合理采用技术标准。
遵循和体现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原则。
1.0.4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术语2.1.1主路 main road快速路或主干路中与辅路分隔,供机动车快速通过的道路。
2.1.2辅路 side road集散快速路或主干路交通,设置于主路两侧或一侧,单向或双向行驶交通,可间断或连续设置的道路。
2.1.3设计速度 design speed道路几何设计(包括平曲线半径、纵坡、视距等)所采用的行车速度。
2.1.4设计年限 design life包括确定路面宽度而采用的远期交通量的年限与为确定路面结构而采用的保证路面结构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设计使用年限两种。
2.1.5通行能力 traffic capacity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某一路段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交通流率。
2.1.6服务水平 level of service衡量交通流运行条件及驾驶人和乘客所感受的服务质量的一项指标,通常根据交通量、速度、行驶时间、行驶(步行)自由度、交通中断、舒适和方便等指标确定。
2.1.7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 colorful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脱色沥青与各种颜色石料或树脂类胶结料、色料和添加剂等材料在特定的温度下拌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路用性能的新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2.1.8降噪路面 reducing noise pavement 具有减低轮胎和路面摩擦产生的噪声功能的路面。
车道宽度标准
车道宽度是指车辆行驶的通道宽度,是道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
一个参数。
合理的车道宽度标准可以保障交通安全,提高道路通行
效率,因此在道路设计和改造中,车道宽度的设置必须要符合一定
的标准。
下面将从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两个方面来讨论车道宽度标
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对于城市道路来说,车道宽度的设置需考虑到城市道路
的特点和交通流量。
一般来说,城市主干道的车道宽度标准应该在3.5米到4米之间,而次干道和支路的车道宽度标准则可以适当小
一些,一般在3米到3.5米之间。
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城市道路的
通行安全,同时也能够满足城市道路的交通需求。
其次,对于高速公路来说,车道宽度标准也是有一定规定的。
一般来说,高速公路的车道宽度标准应该在3.75米到3.85米之间,这样的宽度可以更好地适应高速行驶的车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同时也能够保障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
在实际的道路设计和改造中,除了考虑车道宽度标准外,还需
要考虑到路侧停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因素对车道宽度的影响。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设置车道宽度,以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
在高速公路设计中,需要根据交通流量和车辆行驶速度来确定车道宽度,以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和畅通。
总的来说,车道宽度标准是道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合理的车道宽度设置可以保障交通安全,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在实际的道路设计和改造中,需要根据道路的类型和交通流量来确定车道宽度标准,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对车道宽度的影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设置车道宽度,以满足道路的交通需求。
道路宽度标准道路宽度是指道路横向的距离,是道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道路宽度的标准不仅影响着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也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在道路设计和建设中,合理的道路宽度标准能够有效地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改善交通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因此,道路宽度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道路宽度标准应当根据道路的功能和交通量来确定。
一般来说,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的宽度应该较大,以便保障交通的畅通和安全。
而支路和小街道的宽度可以适当减小,以节约用地和降低建设成本。
此外,不同类型的道路对于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确定道路宽度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道路的功能和交通需求。
其次,道路宽度标准还应当考虑到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需求。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是同样重要的,因此,道路宽度标准也应当充分考虑到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需求,保障他们的安全和便利。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当设置专门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并且保证其宽度符合标准,以便行人和非机动车能够安全、便利地通行。
另外,道路宽度标准还应当考虑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动脉,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确定道路宽度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保证道路的宽度能够满足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求,同时也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
最后,道路宽度标准的执行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道路建设和改造中,需要严格执行道路宽度标准,确保道路的宽度符合标准要求。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道路宽度的管理,定期检查和评估道路的宽度是否符合标准,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保障道路的通行安全和畅通。
综上所述,道路宽度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合理的道路宽度标准能够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改善交通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因此,需要充分考虑道路的功能和交通需求,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需求,兼顾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严格执行和管理道路宽度标准,以保障道路的通行安全和畅通。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作者:北京市市… 文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点击数:1319 更新时间:2006-6-2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施日期:1991年8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1] 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1991年3月4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编(市政工程)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确保城乡规划有效实施,推进城乡统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 1.0.2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区域内的各类与市政工程有关的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
温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郫县、新都、金堂、新津、蒲江、邛崃、大邑、都江堰、崇州、彭州等区(市、县)的相应地区应参照本规定,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
第1.0.3条本规定所称市政工程是指城市交通设施工程、河湖水系工程及雨水、污水、再生水、给水、燃气、输油、热力、通信、广播电视、电力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工程。
第1.0.4条本市中心城区域内的市政工程,应根据本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计划,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第1.0.5条除大型跨省域、市域的市政工程外,本市域内的市政工程建设的平面坐标系统采用经国家批准的成都市2004地方坐标系,高程系统暂采用现行高程系统(待全市域高程系统统一后采用国家高程系统)。
第1.0.6条一般市政建设工程按基本地震烈度Ⅶ度设防。
第二章城市交通2.1 城市道路第2.1.1条城市道路分类1. 城市道路按照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划分为四类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2.快速路是为车速要求高、行程长的汽车交通连续通行设置的重要交通干路,快速路交通组织应采用全部或部分封闭式。
3.城市主干路是城市各区或组团间的交通性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分道行驶,并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立分隔带或分隔栏。
4.城市次干路承担组团或乡镇内短距离出行并与城市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5.城市支路主要为解决局部地区交通和承担小区内部及大型建筑出入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6.各类城市道路的红线宽度及计算行车速度按国家相关规范的规定确定。
第2.1.2条城市道路用地指标及道路路网密度1.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宜为15%~20%,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最新版1总则1 总则1.0.1 为适应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统一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主要技术指标,指导城市道路专用标准的编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范围内新建和改建的各级城市道路设计。
1.0.3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专项规划,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合理采用技术标准。
遵循和体现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原则。
1.0.4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 术语2.1.1 主路 main road快速路或主干路中与辅路分隔,供机动车快速通过的道路。
2.1.2 辅路 side road集散快速路或主干路交通,设置于主路两侧或一侧,单向或双向行驶交通,可间断或连续设置的道路。
2.1.3 设计速度 design speed道路几何设计(包括平曲线半径、纵坡、视距等)所采用的行车速度。
2.1.4 设计年限 design life包括确定路面宽度而采用的远期交通量的年限与为确定路面结构而采用的保证路面结构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设计使用年限两种。
2.1.5 通行能力 traffic capacity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某一路段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交通流率。
2.1.6 服务水平 level of service衡量交通流运行条件及驾驶人和乘客所感受的服务质量的一项指标,通常根据交通量、速度、行驶时间、行驶(步行)自由度、交通中断、舒适和方便等指标确定。
2.1.7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 colorful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脱色沥青与各种颜色石料或树脂类胶结料、色料和添加剂等材料在特定的温度下拌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路用性能的新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2.1.8 降噪路面 reducing noise pavement具有减低轮胎和路面摩擦产生的噪声功能的路面。
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的规定,城市道路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类。
(一)城市快速路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它联结城市的各个子区,承担着大量的客运和货运交通。
城市快速路,主要作用是为机动车提供"过境交通"服务。
它们的典型特征是横断面较宽,且将非机动车和行人进行严格的分离。
在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上,努力提高机动车通行能力,首先确保机动车通行能力,尽力避免非机动车,行人对机动车交通的交通干扰。
城市快速路的特点为:1.设计标准是城市道路中最高的,路幅宽度在40-60米;2.车道数较多,通行能力大;3.计算行车速度远高于其他城市道路,一般为80km/h;4.横断面形式一般较为复杂,中央分隔,主辅路分隔,机动车,非机动车行车道分隔设施完备,有些将主通道设计成高架形式;5.道路附属设施齐全,对道路排水,照明,监控设施的要求高;6.交通干扰小,一般采用全封闭的形式,禁止非机动车和行人进入。
城市快速路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大城市中,如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上海的延安高架路等。
(二)主干道主干道是设计规格,行车速度低于城市快速路的城市干道。
它是城市道路系统的主骨架,连接城市的各个分去,并与城市的快速干道相交或相接。
它的主要特点是:路幅宽度在30-60米计算行车速度为30-60km/h;道路上公交,无轨电车线路密集,公交站点,停车场繁多。
沿线平面交叉口多,一般采用信号灯控制。
这类道路在各城市都有,一般城市都有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几条主干道。
如北京东西方向的长安街,平安大街,两广大街等。
(三)次干道是城市中辅助型的干道。
路幅宽度一般为20-30米,计算行车速度为30-40km/h。
次干道贯穿于主干道之间,共同形成城市主要道路网。
(四)支路居住小区或工业小区外围,是居民日常活动出入交通的通道,其路幅宽度为12-16m,混行车道宽度为6-6。
5米。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4]808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1总则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