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等级和红线宽度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城市红线管理规定_本规定所称城市红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城市道路用地的边界控制线。
第三条城市红线的划定和规划管理,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市红线的规划管理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红线的规划管理工作。
纳入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的区域,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红线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城市红线管理,并有权对城市红线的划定、管理、修改和监督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就与其有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城市红线要求,向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市红线要求的行为。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第二章城市红线划定第六条城市红线应当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划定,并通过规划展馆、新闻媒体、信息网站等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划定城市红线,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与同阶段城市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保持一致; (二)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需要,保证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满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需要; (三)为工程管线及其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空间; (四)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与城市景观相协调; (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第八条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城市道路系统,并明确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的走向、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以及主要交叉口形式; 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服从上位规划有关城市红线的要求,确定支路以上等级城市道路控制点的坐标、标高和主要交叉口控制范围,以及支路的宽度和断面形式。
第三章城市红线管理第九条在城市红线内,经批准可以建设城市道路及其绿化、交通、照明、排水、地下管廊(管线)和地上杆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在上述建设工程开工前,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公告建设内容。
第一章 总论1城市交通含义:a 广义上城市交通是指城市范围内的交通,或称为城市各种用地之间人和物的流动。
b2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
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3 .TOD 模式Peter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交站点为中心的“点轴式”的完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
不能适应城市中心地区密集型、高强度综合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形成功能基本完备的城市基本组合体缩需的规模的要求,也忽略了城市双向和多向发展的必然性,是与一般城市的发展规律不相符的。
1898年英国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
1901年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工业城市。
4 雅典宪章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局部放宽、改造道路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要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的道路系统;应该对街道进行功能分类,分为交通干路、市内客运交通 对外客运交通 自行车交通、其他交通 步行交通 小汽车通 公共交通 专业货运交通 出租货运交通 市内货运交通 城市综合交通 城市对外交通 城市交通 单位个体货运交通 对外货运交通住宅区街道、商业区街道、工业区道路等;要按照交通资料确定道路的宽度。
5 邻里单位一是以细胞来组织居住区。
二是力图解决现代机动车交通对居民,特别是小学生上学的安全的影响。
6 扩大街坊(警官屈普)把城市主、次干路同地方支路分开,在城市中开辟容量高、速度快的干路,划出大街坊,干路上设置少量交叉口以允许和限制交通进入大街坊内的地方支路,街坊内有自己的地方性商业服务设施,还可以组织内部的步行道路系统。
7 立体交通德国规划师希尔博赛默在不同平面把行人交通和车行交通分开的立体交通方案双层城市模式:建筑底层为商业和企业事业使用,与地面车行交通道路相联系,而建筑的上层为居住房屋,用架空的人行道相互连接,形成双层城市模式。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alignmentCJJ 193-2012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1 3 年 3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506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193-2012,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6.6.1、10.2.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有关科研成果,参考国外现行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总体设计;5.横断面设计;6.平面设计;7.纵断面设计;8.线形组合设计;9.道路与道路交叉;10.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交叉。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邮政编码:200092)。
本规范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王士林赵建新和坤玲王晓华方守恩孔庆伟赵广福张慧敏朱兆芳秦健张兰芳崔新书邢锦陈雨人欧阳全裕汪凌志张琦张欣红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崔健球徐波张汎杨斌袁韬吴瑞麟魏立新马国纲徐一峰裴玉龙11 总则1.0.1 为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合理确定路线设计技术指标,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制定本规范。
城市道路计算行车速度 (km/h) 表2.5.1
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道路分类等级折减系数表2.8.2.1
一条机动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表2.8.2.2
城市道路排水设计重现期表2.11.1
城市道路照明标准表2.12.1
停车视距表3.8.1
进出口道规划红线宽度增加值及展宽长度表3.9.1
建筑物、街坊机动车出入口中线至缘石曲线终点的最小距离(m)表3.10.1
图4.1.1平面交叉口范围之一
4.1.2平面交叉口范围之二
平面交叉口范围说明:
从车行道展宽渐变段末端5米以外或道路规划红线展宽渐变段末端5米以外开始的道路规划红线所围合的平面区域(见图4.1.1);
当无车行道展宽或道路规划红线展宽时则为自转角缘石曲线终点外10米开始道路规划红线所围合的平面图形(见图4.1.2)
交叉口转角处缘石曲线最小半径表4.3.3
注:非机动车道宽度为6.5m时用小值,非机动车道宽度为0时用大值。
其余宽度时可采用内插法求得。
城市平面交叉口进口车道的宽度应取3.0~3.25米,出口车道的宽度应取3.25~3.50米,在条件困难时,允许减窄0.25米。
小车车道取低值,大车车道取高值;计算行车速度大时取高值,计算行车速度小时取低值。
≥
1.5米
1
L ≥1.0米
a b ≥2.0米c ≥1.0米
c ≥3~5米b ≥2.0米a ≥1.
5米
2L b
≥1.5米
3L
图4.5.6组合式交通岛最小尺寸
图8.2.3 交叉口阶梯状停车线
图8.2.2中心线偏移时"过渡区"标线
图中L 1可取5倍至10倍的偏移宽度a ,L 2不小于2.0米。
城市规划“五线”“五线”管制属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适用于从城市总规到控制性详规等不同层面的城市规划。
“五线”管制制度,分别用“红线”、“绿线”、“蓝线”、“紫线” 和“黄线”划定城市建设中的“雷区”,凡是被划定的区域,城市建设不得随意侵占,区域内各项建设将受到严格控制,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
“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蓝线”是指城市江河湖泊水域控制线。
“紫线”是指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控制线。
“黄线”管制的主题,是划定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影响范围。
1.“红线”管制“红线”概念对于城市各阶层来说都比较熟悉。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红线”管制的核心思想就是:规划期内的城市建设,必须控制在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范围之内;同时城市的具体开发建设,必须在城市建设的建筑“红线”控制范围内和相应的规划要求下进行。
“红线”管制无论是技术支撑还是运作程序,在各城市普遍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但以成熟的管制制度要求来看,需要强化规范性和系统性。
1.1道路“红线”控制对于城市规划确定的规划道路用地,尤其是城市主次干道,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预留控制。
针对目前许多地方道路建设盲目超前、超规范的“大马路情结”,在道路系统及“红线”控制中,必须遵循现阶段的国家有关技术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道路网密度、道路宽度等方面的规定。
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关于各类道路宽度的规划指标对于有特殊功能安排的城市道路,必须明确相应的控制要求。
如:为了确保城市特殊情况下抢险救灾、人员疏散需要,规划将设定部分城市干道为城市内部主要疏散通道,其道路宽度及两侧建筑物高度需满足以下要求:道路宽度+两侧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1/2(H1﹢H2)+4~8米。
一、桥梁划分:JTG B01-2003)其划分为:根据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L m 单孔跨径LK m 多孔跨径总长LK>150 大桥L>1000 ;特LK<150 40≤L1000 ≤;大桥100≤≤LK<40 20 30<L<100 ;中桥小桥8≤L≤30 ;5≤LK<20 涵洞——;LK<5二、主、次干道区别:1、主干道:又叫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米。
2、次干道:又叫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米。
3、支路:又叫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米。
我国按照道路使用特点,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
除对公路和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一般不再划分等级。
三、一、二、三、四级道路建设规模一级设计车速(km/h) 60~80>=4双向机动车道数(条).机动车道宽度(m)道路总宽(m):40~70分隔带设置:必须设二级设计车速(km/h)40~60双向机动车道数(条)>= >=4机动车道宽度(m)道路总宽(m):30~60分隔带设置:应设三级设计车速(km/h)30~40双向机动车道数(条)>= >=2机动车道宽度(m)道路总宽(m):20~40分隔带设置:可设四级设计车速(km/h)30双向机动车道数(条)>= >=2机动车道宽度(m)道路总宽(m):16~30分隔带设置:不设3 桥头搭板的设计3.1 搭板类型选择根据桥梁基本情况及路基与桥梁结构物之间差异沉降的容许值,选择合适的搭板类型.(1)单段式搭板.单段式搭板是指台背只设置一段搭板,板的近台端搁置一是设置枕.板的远台端则分成两类,在背墙顶面或从它外伸的牛腿上粱,枕梁用来传递搭板上的部分荷载于地基之上,同时又能增加搭板的横向抗弯刚度.通常枕梁置于搭板远台端的下面,但有时因为搭板较长,可将枕梁向台背方向作适当移动,形成悬臂状态、这样做既可以减少搭板厚度,还可以使路堤与搭板之间得到较好的过渡.二是不设置枕梁、通常是将搭板的远台端增厚.搭板下面铺设素混凝土和碎石垫层,搭板的顶部可铺垫层,然后在它上面铺筑沥青混合料面层.(2)多段式搭板.当搭板的设计长度超过8~10 m时,宜将搭板设计成多段式的,并在板段间的接头下面设置拉杆和枕梁、这样可以使板厚减小,沉降平顺.国内目前采用两段式的居多,也有的采用三段的[4.按照板段间的连接方式又分为:假铰的多段式搭板与带埋板的搭板.假铰的做法是将板段的分界截面处上下开一个浅槽,其间塞填缝材料.带埋板的搭板是在搭板的尾部加设一段浅埋的变厚度板.(3)可抬升式搭板.可抬式搭板的构造比较简单,只须在枕梁下采用预制板做预留工作井.井底设30 cm厚的混凝土基础.工作井的空间应充分考虑安放千斤顶进行操作的需要、平时用砂填充.需要抬升搭板时,将工作井里的砂掏出、安放台座式千斤顶抬升枕梁和搭板,然后从预留孔或板侧将水泥浆压入板下.(4)桩板结构.在软土地段,可加大桥头搭板的长度,并将搭板支承于桩上.美国某公路采用一块长度为45.7m的桥头搭板,并支承于桩上.桩长自台后向远端逐渐减小,以使到远端搭板与路面板达到同步沉降.搭板搭板的纵坡与路面设计纵坡平行、.平置式(1)搭板的埋置方式3.2的近台端搁置在台帽背墙的牛腿上或桥台前墙顶面,远台端则搁置在枕梁上,这种方式适用于引道是刚性路面的情况.(2)斜置式.搭板的纵坡一般不大于5 % ,和上述的不同点的是远离台背端深埋在路面基层以下或者置于路面面层与基层之间.这种埋置方式适用于引道是柔性路面,有利于行车从刚性桥面到柔性路堤过渡.为预防搭板下沉、也可在搭板上先铺设一层沥青面层,通车后搭板若下沉时,则在其上加铺沥青混凝土或沥青沙.(3)加设变厚式埋板.为避免二次跳车,常在搭板的尾端加设一段浅埋的变厚式埋板,其长度一般取3~6m,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也可将与搭板连接处的路面板改为变厚式板.在搭板,埋板或变厚式板的下层,为保证与桥台连接部位的刚柔性层次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能渐次变化,应采用强度及回弹模量均高于其它路段对应的路面结构层材料,以提高该部位的整体受荷的抗冲能力、使路面刚度向路堤方向渐变,从而避免二次跳车的现象.3.3 桥头搭板的长度及截面尺寸高等级公路中桥头搭板长度的选择一般采用:大桥8~10m,中桥6~8m,小桥及明涵4m。
第十章城市道路交通10.1 城市道路10.1.1 城市道路按照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地下工程管线以及对沿线建筑服务功能等,划分为四级,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10.1.2 城市快速路是联系城市各片区间的交通性干路,交通组织采用全部或部分封闭式;机动车道应设置中央隔离带;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任何单位不得设置直接通向快速路的路口,只允许辅道出入;进入快速路的出入口数量应加以限制,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公里;快速道路与高速公路或其它道路相交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10.1.3 城市主干路是城市各区或组团间的交通性干路,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分道行驶,并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分隔带;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物出入口。
10.1.4 城市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承担小区内部及大型建筑出入交通作用并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支路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接,如果需要联接时,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跨过或穿过快速路。
10.1.5 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的条数宜为4条,并不得超过5条。
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小于45゜。
10.1.6 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按道路红线计)按下列标准控制:主干道: 20米~30米;次干道: 15米~20米;非主次道路:10米~20米。
10.1.7 机动车出入口距城市道路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应大于50米。
10.1.8 居住区道路红线转弯半径不得小于6米,工业区不小于9米,有消防功能的道路,最小转弯半径为12米。
10.1.9 小区主要道路出入口距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小于200米,距次干道交叉口不小于70米(按两条交叉道路的道路红线的延长线交点计)。
10.2 城市道路交叉口10.2.1 道路平面交叉口:10.2.1.1 当主干道与主干道及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时,相交道路的红线宽度要相应增加一个等级,其加宽范围从道路中心交叉点为起点200米~250米。
红线、绿线、蓝线、紫线、总规、控规、修规•2015•全套规划术语规划红线一般称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
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七线: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黑线、橙线和黄线“红线”主要针对道路控制;“绿线”是规划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单位绿地和环城绿地等;“蓝线”规定城市水面,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及护堤;“紫线”规定历史文化街区;“黑线”规定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市政管网。
“橙线”轨道交通管理“黄线”地下文物管理。
"红线"是指道路用地与其它建设用地分界线,红线与建筑控制线之间还有可能存在绿线,黄线等。
红线所谓“建筑红线”,就是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授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保障公路运行安全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划定的用以界定公路两侧能否建盖永久性非公路设施的界线。
建筑红线控制就是路政管理部门按照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建筑红线范围以内建盖永久性非公路设施的管理过程。
建筑红线由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组成。
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基地与道路邻近一侧,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果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一般称后退道路红线建造。
任何建筑都不得超越给定的建筑红线。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规定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通城市管线以外的其它地下管线不允许突出道路红线。
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1.在人行道地面上空:(1)2米以上允许突出窗扇、窗罩,突出宽度不大于0.4米;(2)2.50米以上允许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度减1米,并不应大于3米;(3)3.50米以上允许突出阳台,凸形封窗、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1米;(4)5米以上允许突出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减1米,并不大于3米。
300个城市道路与交通名词解释(最豪华版)(上册)绪论1.交通:人与物的运输和流通,包括各种传统和现代的交通方式。
一、行人和车辆的基本知识2.步行:以行人自身体力为动力的出行方式,一般只能作近距离和低速行走。
3.行人静态空间: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的空间范围。
4.汽车最小转弯半径: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5.车辆的自重:车辆整车装备重量,指汽车完全装备好的重量。
6.车辆的载重:即车辆最大转载量,是指最大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
7.滚动阻力P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8.空气阻力P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9.坡度阻力P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10.惯性阻力P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11.动力因数:代表汽车单位重量的有效牵引力,也是能够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能力。
12.汽车爬坡能力:汽车满载时I档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
13.最高车速:在水平良好的水泥混凝土或沥青路面上,汽车能达到的最高行驶车速。
14.原地起步加速时间:指汽车由I档起步,以最大的加速度逐步换至高档后达到某一预定的距离或车速所需要的时间。
15.超车加速时间:大多是用高档或次高档,由30km/h或40km/h全力加速至某一高速度所需的时间。
二、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16.交通流:道路上通行的车流和人流。
17.连续流:没有像交通信号那样在交通流外部引起交通流中断的固定因素影响。
18.间断流:受引起交通流周期性间断的固定因素的影响。
19.交汇交通流:行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运动的状态。
20.合流:指两条分离的车道交通合并为一条车道的一种流向。
21.分流:有一条车道交通流分成两个分离车道上的车流流向。
22.交织:是指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动。
23.交通流参数:用以描述和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物理量。
道路控制线分道路红线、城市绿线、城市紫线、城市蓝线。
①道路红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反映了道路红线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②城市绿线。
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凡是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风景园林、道路绿地、湿地,以及古树名木等都应划定城市绿地界线,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绿地建设。
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③城市紫线。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即违反保护规划的大面积拆除、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④城市蓝线。
城市蓝线是指河道规划控制线,蓝线控制范围应当考虑堤防、防洪、环保、景观、排灌等需求,包括为保护城市水体而必须进行控制的区域。
在城市蓝线范围内禁止下列活动:即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等污染城市水体的行为;填埋、占用城市水体行为;挖取沙土、土方等破坏地形地貌的行为;其他对城市蓝线构成破坏性影响的行为。
建筑物的任何部分不能超过建筑控制线,包括地下部分。
用地红线和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区域只能做非建筑的地面处理。
所以就作为道路、绿化、广场、地面临时停车等处理吧。
这是规定。
46、什么是房屋组团?人们所熟习的居住区,从布局上望多是外向开放型的,小区与从要街道出有界限,小区内楼宇成排排列,道路疏通无阻。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规范-----------道路设计内容第一部分城市道路设计内容1 基本内容:1)给定道路等级、红线宽度等,进行交通量预测:根据任务给出基础年平均日交通量与组成,对已经明确红线宽度和道路等级的城市道路进行车道数确定,提出标准横断面的近远期方案。
2)平面设计:要有平曲线设计内容3)纵断面设计:要有竖曲线设计计算内容4)横断面设计:逐桩横断面间隔小于等于25米,特殊地点和小半径曲线要加密;有路拱方式选择与计算内容5)排水设计:对雨水管排水系统进行完整设计,对于雨水干管计算作为深入部分;6)路基设计:对路基处理方法提出建议,对中央分隔带及路基路肩排水进行设计;7)路面结构:只做一种,提出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路面结构,平侧石结构等;8)交叉口:进行平面(需要进行交通设计)、竖向设计;9)概预算与施工组织二选一2、相应应绘制的图表有:1)施工设计总说明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3)路线平面设计图4)路线纵断面设计图5)直线曲线及转角表6)路基设计表7)路基标准横断面图8)超高方式图9)路面结构图10)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布置图11)涵洞设计图12)平面交叉口渠化图13)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图2 深入内容:1、挡土墙2、雨水干管管径的计算3、桥梁总体布置及基本构造图4、深入部分相应应绘制的图表有:1)挡土墙设计图2)桥梁总体布置图第二部分公路设计内容1 基本内容:1、公路等级确定:根据基础年的交通量与年平均增长率,复核验算老师推荐的道路等级,结合老师指导意见确定最终公路等级和设计参数。
2、平面设计:公路总长需≥5公里,且设计至少5个转点,至少手工验算5个曲线完整要素,包括方位角的计算。
3、纵断面设计:对于非平原微丘区的公路严格按照《道勘》课程的手工定线并复核平均纵坡验算,竖曲线及验算不少于5个,河道宽度大于40米,计算通航要求。
4、横断面:逐桩横断面间隔小于等于25米,特殊地点和小半径曲线要加密;计算超高加宽,进行路拱与边坡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最新版1总则1 总则1.0.1 为适应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统一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主要技术指标,指导城市道路专用标准的编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范围内新建和改建的各级城市道路设计。
1.0.3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专项规划,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合理采用技术标准。
遵循和体现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原则。
1.0.4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 术语2.1.1 主路main road快速路或主干路中与辅路分隔,供机动车快速通过的道路。
2.1.2 辅路side road集散快速路或主干路交通,设置于主路两侧或一侧,单向或双向行驶交通,可间断或连续设置的道路。
2.1.3 设计速度design speed道路几何设计(包括平曲线半径、纵坡、视距等)所采用的行车速度。
2.1.4 设计年限design life包括确定路面宽度而采用的远期交通量的年限与为确定路面结构而采用的保证路面结构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设计使用年限两种。
2.1.5 通行能力traffic capacity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某一路段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交通流率。
2.1.6 服务水平level of service衡量交通流运行条件及驾驶人和乘客所感受的服务质量的一项指标,通常根据交通量、速度、行驶时间、行驶(步行)自由度、交通中断、舒适和方便等指标确定。
2.1.7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colorful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脱色沥青与各种颜色石料或树脂类胶结料、色料和添加剂等材料在特定的温度下拌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路用性能的新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2.1.8 降噪路面reducing noise pavement具有减低轮胎和路面摩擦产生的噪声功能的路面。
城市规划“五线”“五线”管制属城市规划得强制性内容,适用于从城市总规到控制性详规等不同层面得城市规划。
“五线”管制制度,分别用“红线”、“绿线”、“蓝线”、“紫线”与“黄线”划定城市建设中得“雷区”,凡就是被划定得区域,城市建设不得随意侵占,区域内各项建设将受到严格控制,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得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
“绿线”就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得控制线。
“蓝线”就是指城市江河湖泊水域控制线。
“紫线”就是指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控制线。
“黄线”管制得主题,就是划定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影响范围。
1.“红线”管制“红线”概念对于城市各阶层来说都比较熟悉。
“红线”划定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得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对“红线”得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与建设高度等得规划管理。
“红线”管制得核心思想就就是:规划期内得城市建设,必须控制在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得土地使用范围之内;同时城市得具体开发建设,必须在城市建设得建筑“红线”控制范围内与相应得规划要求下进行。
“红线”管制无论就是技术支撑还就是运作程序,在各城市普遍具有一定得工作基础。
但以成熟得管制制度要求来瞧,需要强化规范性与系统性。
1、1道路“红线”控制对于城市规划确定得规划道路用地,尤其就是城市主次干道,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预留控制。
针对目前许多地方道路建设盲目超前、超规范得“大马路情结”,在道路系统及“红线”控制中,必须遵循现阶段得国家有关技术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道路网密度、道路宽度等方面得规定。
表: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关于各类道路宽度得规划指标对于有特殊功能安排得城市道路,必须明确相应得控制要求。
如:为了确保城市特殊情况下抢险救灾、人员疏散需要,规划将设定部分城市干道为城市内部主要疏散通道,其道路宽度及两侧建筑物高度需满足以下要求:道路宽度+两侧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1/2(H1﹢H2)+4~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