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羚羊木雕3
- 格式:pdf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9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羚羊木雕》原文及教案
《羚羊木雕》是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材料。
以下是原文及对应的教案。
原文: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间有座孤零零的庙宇,这里面供奉的是一尊金光闪闪的神像,这尊神像被人们奉为“福泽神”,希望神保佑他们平安幸福的生活。
但这里的执事猜疑多心肠,总是不放心地站在庙门口,为怕神像不时失窃而无心修道。
而那石山山间的金羊神庙里却有位老羚羊住在那里数百年,他才是能保佑世间人们平安的神,能够给予大家最好的帮助。
教案:
【阅读目标】读懂《羚羊木雕》这篇文章,理解主题与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导学导语】文中有一座孤零零的庙宇,人们把疑神疑鬼的心态带入其中。
而被人们忽视的一尊木雕却是真正能够保佑平安的神。
这告诉我们,外表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力量。
【课前导学】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1.庙中供奉的神像是什么样的?
2.执事为什么不放心?
3.金羊神庙里的老羚羊有什么特殊能力?
【阅读指导】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标注关键词来帮助理解文章。
【阅读提升】多读几遍文章,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课后拓展】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这篇文章的大意,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通过阅读《羚羊木雕》,学生可以了解到外表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力量。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羚羊木雕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羚羊木雕》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关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三、教学准备1.课文《羚羊木雕》原文及注释。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
2.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羚羊和木雕。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生字词学习1.教师展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2.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用生字词造句。
(四)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分段落概括大意。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生字词。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
(二)课文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提供写作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
2.布置作业:仿写一篇关于自然和生命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羚羊木雕》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在生字词学习环节,学生通过跟读、造句等方式,有效记忆了生字词。
在课文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通过仿写,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羚羊木雕》【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全面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矛盾。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马克思说: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你能够对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好考验。
这段话是说人生中真正的友谊是无价的,是金钱买不来的。
在朋友面前,你是否能够讲信义,就是你是否具有美好的性格、高尚品德的见证。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教师最后归纳总结,统一认识:友谊是朋友之间的一种没有任何私利和斤斤计较的纯真感情和交往。
真正的友谊是无价的,永恒的。
2.那么,当友谊与金钱发生冲突时,你选择什么?讨论后达成共识:选择友谊。
3.《羚羊木雕》一文,记叙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金钱与友谊的故事。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解题羚羊木雕到底有多珍贵?对这个家有什么纪念意义?为什么会让父母那么生气?资料: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
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
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
“我”的父亲曾经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亚非拉土地上,因此他获得了这件珍贵的纪念品。
三、整体感知课文1.朗读课文。
学生先默读课文一遍,注意生字生词、多音字的读音。
再分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节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对话较多,很精彩,适合于分角色朗读,朗读前,请同学们模拟一下这几句话该用什么语气读?如:(1)“那只羚羊哪儿去了?”——为不见了羚羊而惊慌着急,带有责问语气。
(2)“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都看不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羚羊木雕》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羚羊木雕》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课文整体理解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
“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这种矛盾是亲情与友情之间的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
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二、教学设想《羚羊木雕》是作者张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说。
该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
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有关生字词。
2.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线索、结构,品味语言,随文讲解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4.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
5.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
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四、重点、难点1.重点:①充分感悟文章中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
②文章线索、结构,品味语言,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2.难点:①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的人文精神。
3 羚羊木雕课题 3 羚羊木雕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方法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学手段课件课型自读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板书课题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体验反思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
请看屏幕,这是几位初一同学的练笔,代表的恰恰是你们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想法。
幻灯片投影出示板书课题杈犄逮颤怦教师提问:①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②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请一位学生朗读学生读并注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指导自读。
作业加以肯定。
)教师提示:《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
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
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明确①情节:妈妈追查、逼迫→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练习二)。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
(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