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羚羊木雕1
- 格式:pdf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9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羚羊木雕》原文及教案
《羚羊木雕》是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材料。
以下是原文及对应的教案。
原文: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间有座孤零零的庙宇,这里面供奉的是一尊金光闪闪的神像,这尊神像被人们奉为“福泽神”,希望神保佑他们平安幸福的生活。
但这里的执事猜疑多心肠,总是不放心地站在庙门口,为怕神像不时失窃而无心修道。
而那石山山间的金羊神庙里却有位老羚羊住在那里数百年,他才是能保佑世间人们平安的神,能够给予大家最好的帮助。
教案:
【阅读目标】读懂《羚羊木雕》这篇文章,理解主题与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导学导语】文中有一座孤零零的庙宇,人们把疑神疑鬼的心态带入其中。
而被人们忽视的一尊木雕却是真正能够保佑平安的神。
这告诉我们,外表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力量。
【课前导学】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1.庙中供奉的神像是什么样的?
2.执事为什么不放心?
3.金羊神庙里的老羚羊有什么特殊能力?
【阅读指导】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标注关键词来帮助理解文章。
【阅读提升】多读几遍文章,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课后拓展】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这篇文章的大意,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通过阅读《羚羊木雕》,学生可以了解到外表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力量。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课文“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
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
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
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
”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
”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
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我没有理由了。
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
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
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上星期一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
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
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
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挨说。
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
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当时,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
《羚羊木雕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羚羊木雕》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关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三、教学准备1.课文《羚羊木雕》原文及注释。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
2.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羚羊和木雕。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生字词学习1.教师展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2.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用生字词造句。
(四)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分段落概括大意。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生字词。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
(二)课文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提供写作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
2.布置作业:仿写一篇关于自然和生命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羚羊木雕》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在生字词学习环节,学生通过跟读、造句等方式,有效记忆了生字词。
在课文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通过仿写,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羚羊木雕》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1.3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亲情、友情的描绘。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
2.2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尊重父母、关爱朋友的情感。
3.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2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亲情、友情的描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1.2学生分享对课文《羚羊木雕》的理解。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2学生通过组内讨论,运用生字词造句。
4.课堂活动4.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羚羊木雕象征什么?5.课文分析5.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5.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课堂小结6.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或友情的作文。
2.复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课堂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
3.课后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巩固所学知识。
在一个遥远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谁拥有羚羊木雕,就能得到幸福。
于是,村里的人们纷纷寻找羚羊木雕,希望能得到幸福。
小明家住在山脚下,他从小就听父亲讲述这个传说。
有一天,他在山上放羊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块羚羊木雕。
今天,我们来谈一下关于七年级语文教案中的一个内容——羚羊木雕的寓意与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动物是我们经常用来比喻、象征某些事物的内容。
而在《诗经》中,也经常出现各种动物的形象。
其中羚羊便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形象。
在古代,羚羊的形象常被用来表达出人们朝思暮想、祈福祷告的心情。
而在现代社会中,雕刻家们也常用羚羊的形象来作为创作的素材。
羚羊的外形优美、快捷,同时也有强烈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
这些特点恰恰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追寻的一些美好品质。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关于羚羊木雕的寓意与象征意义吧。
羚羊的形象代表着勇气与力量。
在古代,许多人们把羚羊作为祭祀用品,是因为人们认为羚羊外形矫健、敏捷,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求生意志。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常以羚羊这一形象来表达出人们追求勇气与力量的心态。
羚羊的形象还代表着顽强不屈的意志。
在广袤的草原上,羚羊经常遭遇来自于敌人的威胁。
但即使遭受着种种挑战,羚羊仍然坚强不屈,不轻易放弃。
类似的,如今的社会中也有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我们可以从羚羊的形象中汲取力量,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
此外,羚羊的形象也代表着自由与开放的心态。
在草原上,在峡谷之间,在森林深处,羚羊总是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这种敞开的生活态度,不禁让人们想起了现代社会中一些开放的生活方式。
而且,羚羊具有活泼、清新的形象,在城市中一些接近自然的景观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它们的形象。
这也使得羚羊在今天的世界中不仅是一种象征,同时也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自然形象。
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作为一种象征,羚羊的形象也不是单纯的。
在不同的文化中,羚羊的形象也具有着不同的寓意。
对于我们来说,认识这些不同的含义才能真正深入理解羚羊这一形象背后的意义。
羚羊木雕的寓意与象征意义是丰富多彩的。
从勇气与力量,到顽强不屈,再到自由与开放,它代表着一种追求美好、积极向上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羚羊这一形象中寻求启示,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份力量和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