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文化 裕固族共有几种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裕固族相关简介
裕固族是分布于甘肃省的少数民族,为回鹘人的后裔,分为东部裕固和西部裕固,无文字,有语言,通汉语文,信藏传佛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崇尚骑马和射箭,属于张掖市独有的少数民族族,现主要定居于张掖市肃南县裕固族自治县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
裕固族的众多文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裕固族民歌、婚俗、服饰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裕固族人生礼仪、裕固族口头文学和语言、裕固族祭鄂博、裕固族剪马鬃、裕固族皮雕技艺、裕固族刺绣、裕固族织褐子等。
裕固族文化中以服饰为例,做一详细介绍:未婚少女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
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
已婚妇女头戴尖顶红樱毡帽,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辫子,两条垂前胸,一条垂在背后,左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
头面是三条,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是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的,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
戴的头面要求上齐耳环,下至长袍底边,头面长短以身材高矮而定。
男子头戴金边
1
白毡帽,帽沿镶黑边后边卷起,帽顶正中彩缎上有金线织成的圆形或八角形图案。
身穿大领偏襟长袍,多用白羊毛捻毛线织成的褐子或布、绸缎缝制,扎彩色腰带,腰带上佩腰刀、火镰、鼻烟壶。
衣襟用水獭皮等镶边,下摆左右开衩并镶边。
腰间挂有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
2。
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裕固族为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共有1。
3万人,主要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是一个有着悲壮历史的古老民族。
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
元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明朝称为“撒里维吾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建国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传统在中华文明史上魅力无穷。
裕固族姑娘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常年居住在帐篷里。
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畜场的转移,帐篷经常移动。
他们的帐篷由六根或九根杆子支撑。
有些是用牛、羊毛织成子搭盖而成,有些是用白帆布做成,并且上面缀有传统图案。
一般依照地形,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搭盖。
帐篷内部正上方为佛龛,进门右边为女客的座位,左边是男客人的座位。
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粑(用酥油、奶子、青稞炒面调制而成)乳制品为主。
一般每日一饭三茶,即每天喝三顿酥油炒面茶,吃一顿面片或米粥,有时也烙饼吃花卷等。
裕固族热情好客,每当家里来客人,先用奶茶招待,在碗内放酥油、炒面、曲拉、奶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
茶后以手抓羊肉、青稞酒款待。
招待尊贵客人时,不仅献羊背子,还要献全羊,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裕固族习俗裕固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戴头是裕固族妇女婚前必经的仪式。
所谓戴头是将一副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饰物编制的头面,系在准备出嫁的姑娘的.发辫上。
戴头面之后,姑娘就到另立的一顶帐篷里,由舅舅、客人和代表姑娘唱歌的人,对唱歌曲。
送亲、迎亲仪式复杂,婚礼十分隆重,富裕人家结婚宴客常要连续数日,一般牧民也要宴客两、三天。
女方送亲的客人要由男方招待一天,临走时需送客人肉份子。
特别要给重要的客人、女方家长送一份上等礼品:羊背子、羊胸叉。
新娘和送亲的客人骑着马,一路上边走边唱歌。
男方在途中铺一毡毯,备一只羊的肉(也有简化为一只羊胸叉肉的),喝一些酒,表示迎亲,称为“打尖”。
裕固族的历史渊源裕固族作为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少数民族、甘肃省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共有1. 5万多(2005年)。
裕固族自称“尧呼尔”、“两拉玉固尔”。
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
元、明时称“撒里畏兀”、“撤里畏兀儿”,现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称“撒里维吾尔”。
1953年经本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
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公元9世纪中叶,回纥的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鹘”。
他们与邻近各族往来相处,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裕固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回纥是东部铁勒(亦称狄历、敕勒、高车)的六大部之一。
后来东部铁勒在反抗东突厥汗国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回纥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被称为“九姓铁勒”或简称“九姓”。
8世纪中叶,回纥击败突厥在乌德勒山(今杭爱山支系)、温昆河(今鄂尔浑河)建立回纥汗国。
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回纥各部四处迁徙,其中一支投奔河西走廊,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在这里生息繁衍,成为当今之裕固族。
宋朝时,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一般认为这一名称与历史上的“黄头回纥”和“撒里畏兀”有密切关系。
“黄头回纥”是宋朝初期出现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回纥分支。
元初,在黄头回纥居住的地区,又出现“撒里畏兀”的族名。
现在公认,元朝的撒里畏兀就是宋朝的黄头回纥。
元朝时,蒙古人征服撒里畏兀后,在其地设立官府,进行统治。
元朝崩溃,河西走廊又归明朝管辖。
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明朝十分重视边境的稳定,仍然任用元朝的降将镇守边疆。
极具民族特色的裕固族文学文化(特别关注②丨裕固族虽然没有文字)裕固族民间故事是由裕固族人民集体创作,世世代代口头传承至今的一种民间文学,用西部裕固语和东部裕固语两种语言讲述。
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民族之一,聚居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民间故事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大河乡、康乐镇、皇城镇和红湾寺镇裕固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其中使用东部裕固语的传承人群主要分布在康乐镇、皇城镇和红湾寺镇部分地区,使用西部裕固语的传承人群主要分布在明花乡、大河乡、皇城镇和红湾寺镇部分地区。
裕固族民间故事的形成可追溯到裕固族历史上的回鹘汗国时期,那时裕固族先民使用的是回鹘语和回鹘文。
后来,受战争的影响,回鹘各部落分散流离,多数部落融入其他民族,其文字慢慢失传。
文字失传后,裕固族人民就用语言来记录、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民间习俗,从而出现了大量独具特色的裕固族口述文学,其中民间故事数量最多、故事最精彩、历史价值最高。
由于裕固族没有文字,直到1984年,裕固族学者先后出版了汉语版的《神奇的皮袋》和《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裕固族民间故事才正式进入学界。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大众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再围着老人听古老的故事,加上老人们的陆续辞世,会讲裕固族民间故事的人越来越少。
裕固族民间故事是裕固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笑话等。
由于裕固族人民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民间故事在历代一直发挥着记忆和再现民族历史的作用,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历史、政治、宗教、军事、山川河流、风景名胜、动植物、民俗节庆等多个方面,由长辈在族人婚礼、葬礼、民族节庆活动中讲给下一辈,发挥着民族教科书和村规民约的作用,有很强的历史、文学、社会、教育和研究价值,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当代学者研究裕固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发展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资源宝库。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肃南县文化部门多次举办裕固族民间故事的传承和宣传活动,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农牧民的保护传承意识,目前两个传承区约有20%的人会讲裕固族民间故事,能讲30首以上的老人有10多人,能明确梳理出传承谱系的有明花乡钟家三代、大河乡杜家三代、康乐镇安家三代、红湾寺镇郭家两代。
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究
巴战龙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2)004
【摘要】裕固族有两种本族语言:西部裕固语和东部裕固语,目前都已成为濒危语言.本着尊重裕固人的语言选择和切身发展利益的根本原则,首先通过田野资料呈现"主位的视角"和"土著的观点",进而从发展人类学视角出发,指出语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应摆脱"交际工具论"的束缚,迈向"文化资源论",即语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应该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保护包括裕固语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
【总页数】6页(P92-97)
【作者】巴战龙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35
【相关文献】
1.如何打造双语家庭--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研究 [J], 巴战龙
2.从国外语言复兴看裕固族母语保护和教学——以毛利语和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分析为例 [J], 钟雪晴
3.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与人口较少民族的非遗保护——以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 [J], 李建宗
4.裕固族民歌在非遗保护中的价值
——为何裕固族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J], 杜亚雄
5.裕固族民歌在非遗保护中的价值——为何裕固族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J], 杜亚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族源和语言:裕固族语言差异的历史原因裕固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等地。
裕固族有自己的语言,与汉语等汉藏语系语言不同。
裕固族语言是裕固族与其他民族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裕固族语言的差异度很高,这给这个民族的团结、发展和文化传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裕固族的历史起源是一个充满传说色彩的话题。
有的认为裕固族起源于匈奴帝国,有的说裕固族祖先是东北的女真族,还有一些人认为裕固族起源于蒙古高原。
但是,无论裕固族的起源在哪里,他们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民族,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裕固族的语言分类是汉藏语系图瓦-蒙古语族的一支。
该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度,主要表现在发音、词汇和语法方面。
这些差异与劳动方式、居住环境、社会习惯等因素有关,反映了裕固族族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发音方面的差异是最显著的,裕固族语言的发音系统比汉语等汉藏语系语言复杂得多。
例如,裕固族语言有8个元音,分别是/i/、/u/、/e/、/o/、/ü/、/o/、/œ/、/œ/,其中/i/、/u/、/e/、/o/、/ü/、/œ/这6个元音是相对常见的,而/o/和/o/这两个元音是较为罕见的。
此外,裕固族语言还具有很多鼻化音和辅音,如/n/、/ŋ/和/r/、/l/、/k/等,这些元音和辅音的使用与其他语言存在很大区别。
词汇方面的差异也很大。
裕固族语言中的词汇与汉语等汉藏语系语言有很大不同。
例如,“爸爸”在裕固族语言中是“巴巴”,而在汉语中是“爸爸”、“父亲”等;“妈妈”在裕固族语言中是“马马”,而在汉语中是“妈妈”、“母亲”等。
这些不同的词汇使用反映了裕固族民族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语法方面的差异也非常显著,裕固族语言在这方面的表现更加突出。
首先,裕固族语言的语序是SOV(主语-宾语-谓语)型,而汉语等汉藏语系语言的语序是SVO(主语-谓语-宾语)型。
其次,裕固族语言的动词有词形变化,可以表示时态、语态、人称和数量等不同的形式。
裕固族民间歌谣谚语集裕固族民间歌谣谚语集一、爱情篇1. 爱情是一支舞,两人一起共徘徊。
2. 爱情如落花飞舞,时光如流水逝去。
3. 情深意浓两心连,山高水远爱永远。
4. 爱情是彩虹,将幸福点缀。
5. 爱情如流星,划过天空,瞬间美好。
二、友谊篇1. 友谊是阳光,温暖心灵。
2. 友谊如流水,常在我身旁。
3. 朋友是草原上的牧民,操持着友谊的田。
4. 友谊如山川,亘古不变。
5. 朋友之间,不问富贵穷通,只有真心相伴。
三、幸福篇1. 幸福是一朵花,盛开在生活的路上。
2. 幸福如河水,潺潺流淌,永不干涸。
3. 幸福是家的感觉,温馨无比。
4. 幸福是阳光,照亮黑暗的心房。
5. 幸福是一颗种子,需要耐心培育。
四、生活篇1. 生活如弓,需用心拉扯。
2. 生活是一面镜子,用心去呵护。
3. 生活如琴弦,琴声需要自己演奏。
4. 生活是一幅画,色彩需要自己上色。
5. 生活如草原,需要用爱心灌溉。
五、希望篇1. 希望是燃烧的火焰,指引前行的方向。
2. 希望如阳光,照亮黑暗的道路。
3. 希望如河水,滋润心田。
4. 希望是春天的许诺,带来新的希望。
5. 希望如晨曦,唤醒美好的一天。
六、忍耐篇1. 忍耐是一种智慧,让心境愉快。
2. 忍耐如风筝,学会飞翔的艺术。
3. 忍耐如河水,久久为功。
4. 忍耐是修身养性的基石。
5. 忍耐如星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七、勤奋篇1. 勤奋如蜜蜂,汇聚甜蜜的果实。
2. 勤奋时钟不停,成就自我梦想。
3. 勤奋如太阳,照亮人生的方向。
4. 勤奋是通往成功的桥梁。
5. 勤奋是实现梦想的关键。
八、感恩篇1. 感恩是一种美德,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
2. 感恩如阳光,温暖心灵。
3. 感恩是心灵的回响,给予幸福的源泉。
4. 感恩是河水,滋润幸福的土壤。
5. 感恩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每一天。
以上是裕固族民间歌谣谚语集,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这些歌谣和谚语诙谐有趣,同时又包含了生活的智慧和哲理。
愿你在生活的道路上能够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心存感恩,勤奋奋进,追求幸福和希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裕固族裕固族,源于古代回鹘。
宋代称黄头回纥,元代称撒里畏乌,明代称萨里畏兀儿,清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玉固尔、西喇玉古尔黄番、黄番和七族黄番。
他们自称尧乎尔和西拉固尔。
直到民国,裕固族又分为两部分,一称黄黄番,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一称黑黄番,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尧乎尔与汉语中的裕固音近,有富裕、巩固之意。
1953年,定为裕固族。
裕固族创世神话《日母月父》中说,天地刚分开时,世上只有月亮和太阳。
它们是一对情人,也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有无数的牛羊,那就是我们能看见的星星。
天上的太阳创造了陆地后,日母月父赶着牛羊来到草原上生活。
不知何日发了大洪水,日母月父又赶着牛羊重新回到天上。
我们看见的天上的彩虹,正是日母月父的牧鞭。
公元840年,回鹘政权崩溃后,部落四散,其中十五部在庞勒勤的率领下,一支投奔葛逻禄,一支投奔吐蕃,一支投向安西。
其中迁到河西走廊的回鹘人,据说有二三十万之众,分布在沙洲(今敦煌)、瓜州(今安西)、肃州(今酒泉)、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统称为河西回鹘。
河西回鹘中以居住在甘州的最为强大,10世纪初建立了政权,打败了唐朝节度使张义朝后人建立的西汉金山国,统领河西回鹘各部,存在时间长达一个半世纪。
因此,河西回鹘又称甘州回鹘。
11世纪上半叶,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日益强盛,打败了甘州回鹘。
甘州回鹘四处逃散。
一部数万人奔唐宁(西宁)投奔吐蕃,融合于吐蕃之中。
一部分逃到北宋境内,居住于秦陇之间。
大部分受西夏统治,与当地各族融合。
而原先游牧于瓜州、沙洲等地的一部分甘州回鹘人退到沙洲以南,继续保持着相对独立性,仍然过着游牧生活。
这部分甘州回鹘在宋代被称为黄头回纥,是今天裕固族的直接祖先。
元初称为撒里畏吾,被蒙古大将速不台攻下,受元朝统治。
明初,撒里畏吾儿人仍过着游牧生活,明朝将其归于纳马之族,每年向朝廷交纳马匹,朝廷分给他们生活必须的茶。
14世纪中叶以后,说古突厥语的撒里畏吾儿人和说蒙古语的蒙古人相互融合,形成了自称尧乎尔的裕固族。
裕固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裕固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以畜牧业为主,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
人口约一万五千人。
其历史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的鬼方。
《山海经》作“钉灵”,《汉书.苏武传》称“丁零”,后来叫“回纥”、“回鹘”。
再后来又叫“尧呼尔”。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称“裕固族”。
裕固族民俗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并以其独有的鲜明特色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一、裕固族民间文学裕固族的民间文学体裁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叙事诗、谚语、格言等。
神话中有创世神话、善恶神话、爱情神话;传说中有远古历史传说、民族祖先传说、劳动英雄传说、帝王将相传说、机智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婚俗传说、民族斗争传说等;民间故事中有魔法故事、灵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反封建礼教故事、爱情故事等;叙事诗有著名的《萨娜玛珂》、《黄黛琛》等,还有许多寓言、笑话、格言、俚语、谚语等。
二、裕固族美术裕固族人民擅长编织,他们能织出结实耐用的褐子,编织各种口袋、马缰绳等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而且还能在其上面织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
裕固族妇女的发饰上有用珊瑚珠、海贝、绿色和蓝色的绸片及各色丝线编制成的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案,这些图案色彩鲜明,华丽大方,也是精美的手工艺品。
刺绣和剪纸在黄泥堡、大河区一带比较盛行,妇女的衣领、衣袖、布靴上都绣有各种花、鸟、草、虫等图案,剪纸的图案风格大致和刺绣的花纹相似,形象活泼、栩栩如生,这与他们从事畜牧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他们不但喜欢唱本民族的民歌,也爱唱邻近其他民族(汉、回、藏等民族)的民歌。
民歌在裕固人心目中比故乡和语言还重要,其位置和价值都是很高的。
可以说民歌充满了裕固人的所有生活与整个人生。
裕固族民歌共分为十二类,即:牧歌、情歌、织褐子歌、捻线歌、割草歌、历史歌、婚礼歌、酒歌、山歌、花儿、小调、划拳曲。
这种传统的分类概念很特殊,也很严格。
裕固族源出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使用三种语言,分别为: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裕固语(尧乎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裕固语(恩格尔语),以及汉语。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西喇玉固尔”,1953年,取与“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作为族称。
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地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裕固族的人口数为14706人。
文化特色:
1. 裕固族民歌是裕固族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反映了裕固族人民的历史、生活和社会现实等各个方面。
2. 裕固族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有“萨吾尔登”、“婚礼舞”、“圆圈舞”等。
“萨吾尔登”是一种集体舞,节奏明快,动作豪放,表现了裕固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婚礼舞”则是一种仪式性舞蹈,由新郎新娘表演,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圆圈舞”则是裕固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形式,男女老少均可参加。
3. 裕固族刺绣也是一项传统工艺,其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4. 此外,裕固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文化形式,如民间音乐、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
这些文化形式不仅展现了裕固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裕固族的特点和风俗裕固族婚俗是裕固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裕固族古语、民歌、神话传说、谚语、传统礼仪等丰富的内容。
还包含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内容,如萨满教、原始崇拜、佛教信仰等。
其内容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参与人数之广泛、形式之多样,是其他民族婚俗所无法比拟的。
裕固族婚俗于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裕固族婚俗包括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自由恋爱。
到了结婚年龄,彩礼由男方准备,媒体举办隆重的婚礼。
裕固族的婚礼仪式多而隆重,有求婚订婚、选人请客、家宴、姑娘戴头饰、告别亲人、尖点结婚、骑上马帐、射箭拜天地、戴新郎冠、见酒席、唱酒席、新娘沏茶、归家等十余道程序和二十八种仪式。
主要程序持续3天,第一天是女方家的婚礼,第二天是男方家的婚礼,第三天结束。
另外,裕固族还有一种婚俗,即东部裕固语的地区“勒系腰”婚和西裕固语地区的“帐房杆子戴头面”婚,它只是一种仪式,而不是真正的婚约,现已失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裕固族的婚俗也随之失传。
知道仪式、禁忌、习俗、恭维等内容的人越来越少。
如果他们得不到保护,他们将面临整个婚姻习俗的丧失。
裕固族婚礼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明华乡、大河乡、皇城镇和乐康乡。
剃光头是裕固族人生活中的一种习俗。
裕固族孩子一到三岁,就要按照传统习俗为孩子举行第一次剃头仪式。
裕固族给孩子剃头的习俗富有趣味性和民族特色。
剃发应视为家中大事,时间一般定在农历五月初四或六月十三,这与裕固族游牧时期婴儿出生率和存活率低有关。
裕固族靠水草为生,新生儿出生率和存活率低。
所以婴儿在出生后三岁才会第一次剃头,同时也会正式见亲戚,被承认为家庭的一员。
盛大的剃度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会收到亲戚的礼物,这表明他们将独立拥有自己的财产。
一般刮胡子仪式都是给男生办的。
裕固族人认为剃掉玩偶的头就像剪去小马的鬃毛。
小马只有剪了鬃毛才算马,才可以当坐骑。
裕固族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
人口1. 5万多(2005年)。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
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
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至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史称“河西回鹘”。
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1953年经本民族确定称“裕固”族。
1954年2月20日建立了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按分布地区,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尧乎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恩格尔语和汉语。
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
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
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丧葬形式。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族间严禁通婚。
由于本民族的文字失传,民间口头创作便成了裕固族民族艺术的主要形式。
《黄黛成》、《萨里玛珂》、《我们来自西至哈至》是裕固族的著名民歌。
日常食俗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间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一般都先将净水或刚开锅的茶舀一勺洒在帐篷周围,意味着新的一天已经开始,然后调入酥油、食盐和鲜奶反复搅动后即可饮用。
如果再加上酥油、奶皮、曲拉(奶疙瘩)、炒面、红枣或沙枣就可当早点了。
中午也要喝茶,有的人家就炒面,有的人家就烫面或烙饼,算做午餐。
下午还是喝茶,在茶内加酥油和奶或吃稠奶(酸奶)。
到了晚上,待一切劳动结束后,才开始正式吃饭。
晚上吃的饭一般以米面为主,有米饭、面条、面片等。
裕固族平时喜食牛、羊肉,通常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全羊、牛、羊背子(即把完整的牛、羊臀尖带骨煮熟上桌)、焖羊肉条、风干羊肉干、牛、羊杂碎汤等。
除牛、羊肉外,也食猪肉、骆驼肉、鸡肉或炒菜。
食用牛、羊时常佐以大蒜、酱油、香醋等。
裕固族文化裕固族共有几种语言
>裕固族分别使用三种语言: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和汉语。
西部裕固语亦称“尧乎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
一些学者认为,西部裕固语属于保存古代突厥语特泰点较多的上古突厥语,并指出它是回鹘文献语言的“嫡语”。
使用这种语言的有亚拉格家、贺郎格家、西八个家三个部落,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即今天的明花区的莲花乡、明海乡,大河区的韭菜沟乡和皇城区的马营乡等地。
东部裕固族亦称“恩格尔语”,属于阿尔泰语东乡蒙古语族。
据研究,它接近于十三世纪的蒙古语,保留较多的古代蒙古语词汇和语音的特点。
使用东部裕固语的有大头目家、罗儿家、杨哥家、东八个家、四个马家五个部落,主要分布在自治县东部康乐区的康乐乡、红石窝乡、青龙乡,大河区的红星乡,以及皇城区的北峰乡、北极乡、东滩乡等。
使用汉语的主要是居住在明花区前滩和酒泉县黄泥堡等地的裕固族。
操不同语言的裕固族人们,相互人们也以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
另外,无论是西部裕固语或是东部裕固语,都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涉及的范围还相当广泛。
另据调查,大河区、皇城区有一部分人兼通两种裕固语。
此外,皇城区有少数人会说藏语。
裕固族先民曾经使用过古代回鹘文,后来,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文字。
现在,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裕固族语言是文化部和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工程”全国试点·抢救保护项目之一,可分为西部语和东部语两种。
裕固族西部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由古代回鹘语演变而来;东部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东迁至祁连
山中部的撒里畏兀儿人所使用的撒里畏兀儿语与古蒙古语融合而成。
裕固族语言不仅是裕固人相互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裕固族文字失传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表现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