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元朝灭亡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元朝灭亡的4大主要原因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除了元朝只有短短不到100年的统治时间,其他四个朝代都是在300年左右,为什么单单只有元朝统治时间这么短呢?从1279完全灭宋到1351年起义频发,稳坐了72年江山,不能算快速覆灭。
如果从忽必烈建国算起到大都沦陷,也有98年。
大唐也才撑了137年就安史之乱,北宋一朝也才167年,元相比起来是短命了一些,但快速覆灭并说不上。
不过,就元朝的军事实力和整体版图来讲,才98年也真是说不过去了。
元朝算是中原第一次被外族掌权的朝代,所以汉人都不甘心被蒙古统治,时时刻刻都想着起义。
而且当时中原的环境很复杂,蒙古人也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实际上外族称霸也只有清朝好像处理的最好。
究其元朝灭亡,有四大不得不说的主要原因:第一大主要原因,大搞藩属国制度,致使政权分化。
跟西周的分封制很接近,类似今美国的联邦制度,属众星拱月。
可时间一长,随着血缘的淡化与距离的存在,就日益分离。
其中,威胁最大的则应是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
第二大主要原因,大搞人种歧视,即四等人制,致使汉蒙矛盾激化。
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
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人最高贵,色目人次之,原南宋地区的南人最没地位,最受打压,获得最憋屈。
这样为元末南方百姓起事埋下一大伏笔。
第三大原因,穷兵黩武,不注重休养生息。
元朝的战争大约可分五个阶段:1206-1253年为灭西辽、西夏、金国、吐蕃、大理等国的阶段;1253-1279年为灭南宋的阶段;1280-1284年为镇压复宋起义的阶段;1285-1349年为对内镇压起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阶段;1351-1368则为元末农民起义阶段。
在整个元朝历史中,没有战争记录的22年,可怜巴巴地穿插其间,其中连续没有发生战争的时间最长都没超过三年。
第四大原因,内政不稳。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
经臣勾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
元朝是怎样崩溃的在中国古代史上,元朝是拥有领土最大却持续不久的王朝,其消亡的缘由,有各种各种的阐释。
本文仅从其运输业的困境这条线索来商讨元朝消亡的原由,试试描绘一直回旋在蒙元帝国上空那团浓厚且挥之不去的乌云。
元朝北京漕运壁画,北京元多数城垣旧址公园。
元朝的短处1271 年,忽必烈宣布元朝建立,定都多数,即北京。
这是因为北京所处的地理地点知足了联结中央欧亚与东亚交易要塞的条件。
另一方面,元朝仰仗中国物产丰富,将财政基础放在了长江下游三角洲以南的江南地域。
以秦岭―淮河为界(这条线将中国分红了干燥的中国和润湿的中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被切割开来,这为元朝今后的崩溃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
为了战胜这一短处,元朝自建立之初就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套利用隋朝建筑的大运河将江南物质运往多数的方法。
可是,在利用旧遗产的过程中面对一个大难题。
隋朝时候开凿的大运河向来用到宋代。
这条大运河是为了将江南物质运往地处黄河流域的首都而建的。
可是元朝的国都圈却远离黄河流域,坐落在远偏于唐宋国都圈东北方向的地方。
元朝恢复了隋场帝建筑的永济渠以运送物质。
这段路不只需要在黄河至卫河间 100 多公里的区域间进行陆上运输,并且比联络江南与多数的直线路径向西绕了一大圈。
所以,元朝开始探索新的路线。
一条是开凿从徐州向北抵达今山东东安全山的运河,以联络当时往南流的黄河与大清河(黄河此刻的河流),由此处出渤海抵达多数。
二是在山东半岛根处开凿运河以 ?结黄海与渤海。
可是,第一条线路因大清河的河口堆满泥沙阻挡了运输而没有充足发挥作用,而第二条线路则因为没法保证运输船只经过的水位几乎未获取使用。
南宋消亡后,对扩大与江南之间运输通道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于是产生了将大运河东移的构想。
这一构思不是从须城(今山东东平)安山顺大清河东下,而是往西北在临清与御河连结,直接抵达国都圈。
至元二十六年( 1289 年),连结安山与临清的会通河终于完工,与迂回洛阳从江南达北京的距离对比缩短了约 900 公里。
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事实:经济破产来源:网络元朝灭亡的原因,我们现代人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民族压迫,四等人的划分制度,激化了民族矛盾,引发了大量的反抗。
二是天灾横行,从公元1344年开始,元王朝天灾频发,水灾、旱灾、瘟疫横行。
三是皇帝昏庸,元朝的末帝元顺帝,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糊涂蛋,他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后又有后妃干政,宦官专权。
但是在有关元王朝灭亡问题上,有个事实,却一直被注意不多,那就是经济破产。
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采取了开明的发展生产的措施,鼓励农桑,不再随意把农田变成牧场。
但是,出于战争的考虑,元王朝一直执行高赋税政策,税收非常严苛,以至于负担不起赋税的中原百姓,又不得不去借高利贷交税,如此压迫日益沉重。
元王朝建立后,围绕着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经济体系的问题,元朝内部的“汉法派”和“经济派”争斗十分激烈。
前者主张轻徭薄赋,采取传统封建王朝的赋税方式,后者则主张增加税收,而且细化税收内容。
阿合马与真金太子的争斗,主要也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
在阿合马死后,元朝的财政税收时增时跌,但是主要的税收思路没有变,就是最大限度地扩大税源,提高税率。
而且从税源来说,南宋末年的战乱,给中原和江南地区留下了大量无主的荒田,这些荒田大多数被蒙古王公以及汉族功臣占有。
他们享有免税的政策,如此一来,高额的税收,只能由自耕农和工商业者承担大头。
从阿合马开始,元朝增加国民收入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向东南的手工业者,西北的各族畜牧业平民以及中原的大批农民来征收。
土地兼并越烈,摊派到各族普通百姓头上的税收也越来越多。
而同时元朝高利贷盛行,大批农民为了交税不得不举贷,结果又承受新的盘剥。
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农民的反抗,从公元1344年开始就反弹了。
而另一个事实是,从元太祖忽必烈到元顺帝的至正年间,这短短70年里,元朝的盐税增加了20倍,茶税增加了240倍,商业税增加了10倍。
而与此同时,元朝实行“包税”政策,元朝人叫“扑买”,即由商人替佃农代缴税赋,然后佃农再以高利息偿还,其实就是变相的高利贷。
元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
元朝迅速灭亡的原因:1、汉人地位过低;2、花钱没有节制和规划;3、税负繁重,人民苦不堪言;4、土地兼并严重。
元朝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而且汉化迟滞,发展不前。
元朝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元朝介绍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传五世十一帝。
自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始为162年;自忽必烈改国号大元起为98年;元廷退守漠北后,北元一直持续至1402年。
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超越历代。
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的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也较为繁荣,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
元朝会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元朝是我国封建时期第⼀个少数民族统⼀中国的政权,却从公元1271到-公元1368年,只历经了短短两百年便被覆灭,这到底是处于什么原因?下⾯⼩编精⼼整理了元朝灭亡的原因,供⼤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元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 1、不开科举考试,不能把⽂化⼈吸纳进⼊统治体系。
元朝统治期间,前后⼀共不过举⾏了⼗六次科举考试,考中进⼠的共计1139⼈。
这样的录取⼈数相对于庞⼤的知识分⼦群体,实在是极其稀少,因此很多读书⼈都始终游离于元朝政权之外。
习惯于马上得天下的蒙古⼈没有了汉族知识分⼦的帮助,统治能⼒之低可想⽽见。
2、没有⼀个可靠的皇位继承⼈制度,皇位继承陷⼊混乱。
皇位继承,是古代王朝的⼤事。
与汉族的嫡长⼦继承制不同,蒙古的习俗是“幼⼦守灶”,也就是把⽗亲的绝⼤部分基业传给最⼩的⼉⼦。
这样的继承制在草原上游牧时⽐较有⽤,可以保护最⼩的⼉⼦能够独⽴。
但在家⼤业⼤的时候,就会成为隐患,成吉思汗死了以后,窝阔台继承⼤汗之位,但是幼⼦拖雷却继承了成吉思汗绝⼤部分的兵⼒。
等窝阔台死后,拖雷家族依靠雄厚的⼒量推翻了窝阔台家族的统治,也成为后来蒙古内战的根源之⼀。
忽必烈建⽴元朝之后,依然没有解决皇位继承制,1295-1368短短的七⼗年间,元朝居然先后有⼗位皇帝,如此动荡的王朝,⾃然会把绝⼤部分精⼒⽤于内⽃。
⽽且每次内乱,死的最多的都是争皇位精锐禁军,对战⽃⼒的伤害可见⼀斑。
后来⼀直到了元末⼤起义以及朱元璋北伐时期,元朝内部还在陷于内⽃,真是不作死不会死。
3、元朝把汉⼈列⼊最低等级的贱民。
元朝统治之初,就将全国⽼百姓分为四等⼈。
其中,蒙古⼈为⼀等⼈,西域各地居民则为⼆等“⾊⽬⼈”,原⾦国境内的汉⼈、契丹⼈、⼥真⼈等为三等的“汉⼈”,⽽淮河以南的⼤部分⼈⼝则不均为“南⼈”。
最后,元朝的统治正是被来⾃南⽅的“农民”起义所推翻,所以实际上就是“南⼈起义”。
所以元朝⼀开始就犯了个错误,将⼈⼝最庞⼤的整个群体都定义为“四等⼈”。
元朝的衰落与灭亡元朝政权的动荡与分裂元朝的衰落与灭亡:政权的动荡与分裂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王朝,在其辉煌的时刻,曾统一中国大部分地区,并且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逐渐走向了衰落与灭亡。
本文将就元朝政权的动荡与分裂进行探讨。
一、内外因素交织导致元朝的衰落元朝的衰落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从内因来看,元朝在建立初期就面临着民族融合的难题,忽视了与汉族的融合与沟通,导致了汉人的不满和抵制。
同时,元朝政权的贪污腐败、暴政和苛捐杂税也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从外因来看,元朝在后期频繁与外部势力作战,不断耗费人力物力,使得国力逐渐削弱。
二、政权的动荡与内乱元朝政权的动荡与内乱是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在元朝后期,政权内部的明争暗斗不断,忠于各地五大军区的将领们相互争斗,使得元朝政权陷入无法调整的困境。
同时,元朝皇帝之间的继承问题也引发了剧烈的内乱,夺位之争甚至导致了朝廷的分裂。
这些动荡与内乱使得元朝内部失去统一,民众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分裂势力的兴起与元朝政权的灭亡元朝政权的动荡与分裂为各地势力的兴起提供了机会。
在元朝衰落的过程中,各地的抗元势力纷纷崛起,如张士诚的世袭义藩、陈友谅的红巾军等,他们通过积极抗元,不断削弱了元朝政权的统治。
与此同时,元朝后期蒙古贵族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如鞑靼人和金国的贵族纷纷倒戈抗元。
这些分裂势力的兴起最终加速了元朝政权的灭亡。
四、结束与启示元朝政权的衰落与灭亡不仅是政治原因导致的,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经济的困境、文化上的冲突等。
它的衰落使得中国历史进入明朝时期,以此来重新统一国家。
元朝政权的动荡与分裂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例如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政权稳定的必要性等。
总之,元朝的衰落与灭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内外原因的交织使得政权陷入了动荡与分裂。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因素对于后世的历史发展和教训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深入研究元朝的衰落与灭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元朝灭亡的原因中国元朝灭亡的原因元朝的蒙古人,是不折不扣的战争狂人。
他们把南宋攻占下来之后,还不消停。
接着,他们的战火又烧到了现今的东南亚、波兰和匈牙利。
至于和平,他们没有概念,治理国家,那也不是他们的强项。
他们只是善于征服。
在他们的领地,人们分为草原户口和农村户口。
草原户口,那是享有特权的,而农村户口,则是专门供草原人剥削的。
草原人杀死一个农村人,只需赔偿一头驴子就行了。
当时南方的人,其生命,就值一头驴的钱,换算成现在的市值,也就几千块钱吧。
如果一个万元户草原人,玩杀人游戏,可以杀好几个。
百万富翁呢,那杀人与捏死一只蟑螂一样,只需花几个小钱,就可以了。
人的生命不值钱,别的方面,就不用说了。
譬如,统治中国南方地区,元朝政府就在每村子派一家蒙古人,他们不干活,靠这一村人养活。
村里的人,有好吃的,得先给这家人吃;有好玩的,也紧着这家人玩。
不仅如此,更可恶的是,村里人娶媳妇,要把新媳妇先送到这人家。
洞房花烛夜,蒙古人先替你享受了。
为了保持血统的纯净,很多人都会把新媳妇生出的第一个孩子摔死,第二个孩子才被用来传宗接代。
为了防止村里人造反,村里人家中的刀,都要存放在这个蒙古人家中。
要切菜了,得打报告,把菜刀申请回来。
村里人对这户蒙古家庭,那是深恶痛绝。
但是,蒙古人太强悍,你稍微不注意,就得没命。
所以,很多人都把这个蒙古家庭当作神仙供着。
蒙古人为什么这么干呢?这是因为蒙古人根本不知晓汉族的文化。
当然,他们也不愿意学习汉族的文化,他们征服的地界大着呢,有波斯、西夏、金国、俄罗斯,等等,凭啥学习汉族的文化?很多蒙古的官员,根本不会汉语。
当然,忽必烈除外,他是非常喜欢汉族文化的,他的辅佐大臣耶律楚材也是这样。
所以,忽必烈时期,中原地区得到了发展。
但是,中原的富饶,却慢慢地让蒙古人失去了野性。
南宋人缺乏野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太富了。
蒙古人占了天下,财宝、美女一大把,他们的野性,也慢慢地消失了。
元朝的那些皇子皇孙们,从小就享受着安逸奢侈的生活,自然就丧失了斗志。
浅论元朝灭亡的原因【摘要】127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元朝建立,并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
这个铁蹄踏出的强大帝国在中国的统治历史不足百年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谈及帝国灭亡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有荒淫误国说、天灾亡国说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等。
我个人认为:元朝的灭亡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引发的,而是所有的矛盾聚合在一起,膨胀到极致才爆发形成的。
【关键词】蒙古旧制南方与北方社会矛盾自然灾害正文1271年,忽必烈行汉法建元朝,自然,建国后的一项重要事宜就是推行汉法。
但是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
蒙古上层统治集团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大体上接受了前代中原王朝的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
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残留的许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绝进一步变革,相反却热衷于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搜刮财富,使刚刚略显平缓的社会矛盾重新激化起来。
在汉法推行工作趋于停滞的同时,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扯到贵族特权利益,而被保留下来。
像投下、斡脱、怯薛、达鲁花赤等制度。
就拿投下来说,投下倚仗权势,向属民横征暴敛,是元代社会一大痼疾,有赵王位下王傅“恃赖投下”、“扰民横科”之例为证。
【1】继平定南宋、统一中国之后,忽必烈开始了频繁的对外战争:侵日战争、两次安南战争以及对爪哇、缅甸、占城之战,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无力休养生息。
再加上统治者重用以色目人为主的一批“敛财之臣”,这一系列的统治政策致使统治危机在元朝过早出现。
于是,各地反元起义堪称“此伏彼起”,严重影响统治根基。
况且,元朝的统治根基本来就不怎么牢固。
汉人在历史上虽有好几次经历了外族统治,但此前还没有外族统治整个中国的局面。
这种外族政权对汉人来说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元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原长久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统一,这对汉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另一方面,虽然宋的国力不怎么强,但是在文化方面却很受推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元朝灭亡是因为滥发纸币导致经济恶性通胀导语:中国历史上,朝代灭亡常伴随着恶性通胀。
诸如新莽、东汉、北魏、萧梁、隋、南宋、金、元、明、民国等朝代的末年,均有高通胀。
其中,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朝代灭亡常伴随着恶性通胀。
诸如新莽、东汉、北魏、萧梁、隋、南宋、金、元、明、民国等朝代的末年,均有高通胀。
其中,元代是中国古代史上惟一一个始终使用纸币作主要流通货币的朝代,而通胀的幽灵也几乎贯穿其始终。
南宋与金均为元所灭,二者在灭亡之前也都面临着相当惨烈的通胀。
南宋因为采用分界发行货币的办法,单从物价上不易看出通胀真相。
但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估算,蒙古1276年占据江南时,纸币十六界会子要4500贯才合白银一两,较第一界会子已经通胀不知道多少万倍。
金代末年的通胀也相当恶性,交钞百缗(百万文)只能买一碗面,到最后万贯(千万文)只能易一饼。
四民失业,或倾族远逃,或铤而走险,战士也丧失斗志,终至溃败覆灭。
元初,治理者看到南宋、金末的恶性通胀的教训,比较谨慎,中统元年(1260)发行中统钞,严格遵守银本位,有十足准备银,且准许兑现,因此通胀控制较好。
但1276年后权臣当国,开始滥发宝钞,且禁用铜钱,还将各种发行准备库中的金银集于大都,引起各地物价飞涨。
此后1287年发行至元宝钞,五倍于中统钞,1309年发行至大钞,又五倍于至元钞,至此官方发行钞票已公开贬值25倍,实际远不止此数。
到元末的顺帝至正十年(1350)又发行至正交钞来收拾残局,无任何金银准备,几是“纸本位”。
通胀至此如脱缰野马,再也无法遮拦。
元末米价比中统初年上涨六、七万倍。
民间交易,纸币用车载,差不多一车纸币也就买一车卫生纸。
纸币基本失去流通功能,百姓多进入实物交易经生活常识分享。
元朝的王朝衰落元朝,也被称为大元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的一个王朝,它在1206年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继续了约100多年的时间。
然而,尽管元朝在战争、统一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一些重要贡献,它最终却面临着内部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经济困境等问题,最终走向了衰落。
元朝的衰落可以追溯到忽必烈的去世。
忽必烈死后,皇位继承问题引发了数次内战,使得元朝政权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各个后嗣的争权夺利导致了元朝内部的混乱,加上外部民族的不满与反抗,导致了元朝的王朝衰落。
内部争斗不断是元朝王朝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元朝后期,元世祖至元时期君主的能力普遍不如前几代,加上皇室内部腐败与内斗,导致朝廷的执政能力严重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政权割据和叛乱蓬勃发展,进一步削弱了元朝王朝的统治。
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也加速了元朝的衰落进程。
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他们在统治中国的过程中对汉族进行了较为严重的压迫和歧视。
汉族社会地位的下降和被剥削压迫的经历引发了汉族人民的不满和抵抗,他们积极支持红巾军等起义力量,使得元朝在国内的统治日益薄弱。
另外,元朝经济的困境也是王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元朝在其统治初期推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许多商人和外国人来华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策却导致了经济的不平衡和流通的混乱。
尤其是南方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使得北方的农业经济不断萎缩。
此外,元朝税收的过度压迫和贪官污吏的横行也使得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进一步加速了王朝的衰败。
综上所述,元朝的王朝衰落是由于内部争斗、民族矛盾和压迫以及经济困境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个王朝在建立初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其内部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最终使得元朝面临着无法挽回的衰落。
尽管元朝的衰落给中国的历史进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它也为后来的明朝统一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契机。
元朝的败亡的原因编者按:元朝在战略上麻木不仁,未进行有组织的反攻。
当中原地区各地的农民组织起来,举行起义,大反元朝时,朝廷仍在内部纷争,尔虞我诈,沉醉于酒色,耳不闻外界之,更没有料到起义军会进而埋没元朝。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钩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
各地农民起义,指向元朝。
元朝在历史潮流面前衰亡。
:元朝中期频繁更换皇帝,仅在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统元年就更换36个皇帝,在位都很短。
全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诏令。
皇帝成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
宫廷纷争连续不断,尔虞我诈时时出现。
再加上经济落后,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原地区农民尤其悲惨,饥寒交迫,其严重程度已达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
这样,人民群众被迫起来反抗,农民举行起义,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将矛头指向元朝。
元朝末期的妥欢帖睦尔在位较长。
他从1333年元统元年六月至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七月,共35年的时间,是处在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与元朝军的抗击时期。
可是,在这样长时间内元军之败,其原因不在将帅无能,士兵不勇,而是元朝政权不修政治,不兴经济,无休止的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结果。
尤其顺帝是个昏君,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不得从臣之心。
所以,宋王及地方势力首领,在危急时刻拒绝帝诏,不遣兵参战,造成四分五裂。
无论哪个朝代,其被灭亡之帮,皆不外乎朝廷之腐败,群臣之相互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和君主之昏庸。
这也可说是一种国家灭亡的基本规律。
元朝在战略上麻木不仁,未进行有组织的反攻。
当中原地区各地的农民组织起来,举行起义,大反元朝时,朝廷仍在内部纷争,尔虞我诈,沉醉于酒色,耳不闻外界之,更没有料到起义军会进而埋没元朝。
甚至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称帝、称王时,朝廷也无计议对策,不能采取战略措施,只是零星下诏,以地方军相抗击或镇压罢了。
元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原因有哪些元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内外⽭盾,内部政权不稳定,帝位更迭频繁,外部民族⽭盾尖锐,和其他民族之间针锋相对,处于⼀个内外交困的状态。
这就是元朝仅仅在历史上存在了九⼗⼏年的原因。
元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在那个时期的欧洲爆发⼀场⾮常严重的瘟疫,这种⿊⾊病传染性极强,造成当时欧洲很多⼈的死亡。
这种瘟疫不仅没得到遏制反⽽还迅速扩张,就记载很有可能这场瘟疫已经蔓延到整个亚欧⼤陆。
所以,在当时许多的⼈民都死亡。
元朝的灭亡⼀定程度上是由这种瘟疫的爆发和扩招所导致的。
因为⼈民的死亡,导致元朝没有⾜够的⼈⼒和物⼒,从⽽导致国家的经济、军事各⽅⾯都⾛向衰弱。
最终,整个元朝也就因此灭亡。
可以说这个事件是元朝⾛向灭亡的导⽕索。
元朝设⽴民族等级制度,这套等级制度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但是也⼀定程度上使到民族⽭盾进⼀步加剧。
长此以往,⼈们就会对统治者感到不满,推翻统治者的统治,建⽴新的朝代。
这是元朝灭亡的⼀个内在因素。
另⼀个因素则是,元朝政治⼗分腐败,皇帝没有掌握实权。
官吏搜刮平民百姓的财产,导致整个社会⼗分动荡。
⽽那个时期的元朝,经济也⼗分落后,还要扩⼤疆域。
百姓民不聊⽣,久⽽久之,元朝就会灭亡。
⽽政治的腐败则是导致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元朝的国号元朝前⾝是成吉思汗所建⽴的⼤蒙古国。
南宋李⼼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集卷⼗九载:“蒙⼈既侵⾦国,乃⾃号⼤蒙古国。
”元初汉⽂史科中尚有“⼤朝蒙古国”、“蒙古⼤朝国”(或仅称“⼤朝国”)等名,都是同⼀蒙⽂国号的不同汉译。
元世祖忽必烈鉴于本朝“舆图之⼴,历古所⽆”,像汉唐那样以初起之地或始封之⾢为名,都不⾜以显⽰其盛⼤,于是在1271年发布《建国号诏》,取《易经》“⼤哉乾元”之义,以“⼤元”为国号。
元朝官⽅编纂的《经世⼤典》解释:“元也者,⼤也。
⼤不⾜以尽之,⽽谓之元者,⼤之⾄也。
”元朝建号以后,⼤蒙古国之名在汉⽂⽂书中不再使⽤,但并没有废除,蒙⽂⽂书中仍⽤此号,通常是与汉名国号并称,罗马字转写为Dai’on yeke Mongghol ulus(⼤元⼤蒙古国),或Dai’on Kemeku Yeke Mongghol Ulus(称为⼤元的⼤蒙古国)。
元朝的灭亡历史上导致元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揭秘#nrad{clear: right;float: right;width:360px;height: 300px;margin: 18px 0 15px 15px;}#zhan{ clear: right;float: right;height: 210px;width: 1px;}.bt_ad{ width:590px; height:30px; text-align:center;}元朝的灭亡: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
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那么元朝的灭亡是什么导致的呢?1.永不停歇的战争机器:战争打的就是钱和粮无论元朝是建立于1206年(蒙古汗国)还是1271年(国号大元),到1368年灭亡之前,整个元朝没有战争记录的年份仅22年。
元朝的战争大约可分五个阶段:1206-1253年为灭西辽、西夏、金国、吐蕃、大理等国的阶段;1253-1279年为灭南宋的阶段;1280-1284年为镇压复宋起义的阶段;1285-1349年为对内镇压起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阶段;1351-1368则为元末农民起义阶段。
在整个元朝历史中,没有战争记录的22年可怜巴巴地穿插其间,其中连续没有发生战争的时间最长都没超过三年(1303-1305年);仅1280年统一中国后,有记录的元朝战争就已多达近230场,如果再算上1280年之前的战争,则肯定是多得数不清了。
自1280年元朝统一中国后,元朝并没有、也无法象其他初立朝代那样施行“休养生息”政策。
1280-1284年间,元朝除了对日本、安南、缅甸等征战之外,它还要耗费大量精力对付国内此起彼伏的“抗元复宋”起义,“抗元复宋”最后以镇压了黎德起义告终,元朝在这期间的用兵规模一如之前的“元灭宋”战争差不多。
在其后的几十年间,全国各地几乎每一年都有起义,加上元朝内部的各种内讧战争,元朝的“一生”似乎专为战争而存在,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战争机器”。
元朝只维持不到百年就灭亡了?究竟出于什么原因
本文导读:
元朝统治者在中原立住脚后,同其它朝代腐败的统治者一样,开始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首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蒙古统治集团的官僚地主们占据大量土地,少则上千亩,多测十几万亩,因此,又称之为千户长,万户长,过着上马作战下马放牧的草原习惯生活。
不仅如此,下层百姓尤其是汉人的土地还经常被霸占,一遇荒年,就民不聊生,比如:1324年至1333年期间,蝗虫,水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饥民流离失所,达四五十万之众,其中饿死者众多,所以在元朝统治百年的时问里,反元斗争不停,起义不断。
其次,民族歧视和民族分化严重。
元朝最高统治层还将国民分为四等人,即所谓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各种等级的人待遇不一,尤其是对待占绝大多数的汉人采取高压政策,为防止汉人暴乱,采取几家人用一把菜刀的政策。
另外,贵族,官僚等依靠自己的权势期压百姓,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的元朝。
一,政治腐败,主昏臣庸,蒙古贵族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整个国家官僚机构已经腐败
二,民族矛盾,蒙古贵族统治的元帝国从未真正放弃过对南人和汉人的歧视和迫害,民族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三,自然灾害,元朝连续发生大范围长时间的自然灾害,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无以为继
四,阶级矛盾,各级官吏中饱私囊,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残酷压榨百姓,使百姓失去活路,被迫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统治
五,元朝军事实力弱化,由于官场腐败和多年未经战事,元朝骑兵实力早已大不如前,以致在遇到农民起义军望风而逃.丢盔弃甲,一溃千里,元朝也走向覆灭.。
从经济角度分析,元朝是怎么灭亡的!本文将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元朝灭亡的原因。
不同于其他论述,多从阶级制度和民族压迫入手,如果对元朝经济没兴趣,不看也罢!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拧巴的一个朝代了,蒙古人用一种非常奇葩的方式,将这个幅员辽阔辽阔的大帝国拼了起来,并磕磕绊绊的走了几十年。
作为一个从游牧部落急速膨胀而成的大帝国,元朝统治者始终没有彻底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化的转型。
导致国家内部,既有奴隶制的残余(农业、手工业),又有当世界上最发达的国际工商贸易。
在两条道路间左右徘徊的蒙古人,既无力解决农耕百姓的权属(“汉法”),也无力满足工商业发展的规则,随着标志国家信用“纸钞”的崩盘,元朝也就重新回到北方草原,继续过起了游牧的生活。
因此,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可以看成是蒙古族南下,进行的一次社会体制升级尝试,但最终是以国家经济奔溃的方式告终。
元朝政府内部,关于如何管理国家一直都存在路线之争,从忽必烈尚未建立大元开始,便有很多汉族大臣相伴左右,这些“汉法派”大臣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采取传统封建王朝的赋税方式,通过大量人口积累的方式来提升国家的总体财富。
但色目人大臣,希望国家以工商业税收为主,主张增加税收种类,细化税收内容,来扩大国家财政的收入。
其实两种税收方式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主次的区别,或者说是如何确定国家经济体系的发展方向。
平心而论,一个国家的征税体系,从来都是以剥削一部分人,来补偿另一部分人的方式运行的。
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色目大臣和汉族大臣的主张,分别代表着“快钱”和“慢钱”。
想快慢通吃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估计也曾困扰过马云和任正非。
孛儿只斤·窝阔台但蒙古人被这个题目搞晕了,弄不清到底怎么走才是王朝大道。
说起来,蒙古人在这方面确实不太灵,以前也从来没有类似的经验,以至于根本搞不清楚,如此巨大的一个国家,究竟会有多少财富。
窝阔台时期曾有过这样一桩事,当时蒙古人想法很简单,自己弄税太复杂,也不会弄,干脆包出去得了。
强悍的元朝为什么不到100年就完蛋了?元朝从公元1271年建立,到1368年灭亡,前后不过98年时间,算得上是一个短命王朝。
为何元朝实力如此强盛,却延续不到百年呢?元朝的历史,如从广义上算,自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到1368年元亡,共一百六十三年。
从狭义上算,则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汉地,改行汉法,建元中统,到1368年,只有一百零九年。
作为大一统王朝,它的寿命并不长久。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古代许多大一统王朝都是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情况下走向灭亡的,而元朝则有所不同。
终元一代,基本没有强大的外患,只在前期与西北察合台、窝阔台两汗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战争,到元朝中期战事已完全平息。
元朝短命而亡,主要亡于内忧。
由于内部治理不善,使得这样一个盛极一时的大帝国,过早地崩溃了。
内部治理的问题究竟何在呢?我们过去习惯于用“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深重”之类理由解释一个朝代的衰亡,元朝也不例外。
但这类理由适用于任何朝代,无助于显示各自的特殊性,即使正确,也只是表层的阐释。
如果我们不满足于此,就必须深入到各朝代的历史事实中探究其衰亡的具体缘故。
对于元朝,恐怕需要从文化背景方面去找原因。
也就是说,元朝的短命而亡,主要是亡于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的文化差异未能弥合。
忽必烈还灭掉了南宋,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
地理大一统,必然需要文化与政治上的大一统,于是忽必烈开始了一系列的动作:第一、建立年号、国号及有关礼仪制度。
除此之外,忽必烈还在北京设太庙祭祀祖先,制订中原朝仪等。
第二,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官僚机构。
第三,定都汉地。
忽必烈即位的地点在开平,后加名上都。
之后修筑燕京城,更名大都,于1272年迁入,从此大都成为首都,上都退守陪都之位。
第四,重农。
第五,崇儒。
蒙古国时期,统治者并不重视儒家,仅把它当作一种准宗教对待。
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骑马民族,其汉化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何况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颁布诏书,阐明了自己的建制原则:祖述变通。
浅论元朝灭亡的原因
【摘要】127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元朝建立,并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
这个铁蹄踏出的强大帝国在中国的统治历史不足百年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谈及帝国灭亡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有荒淫误国说、天灾亡国说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等。
我个人认为:元朝的灭亡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引发的,而是所有的矛盾聚合在一起,膨胀到极致才爆发形成的。
【关键词】蒙古旧制南方与北方社会矛盾自然灾害正文
1271年,忽必烈行汉法建元朝,自然,建国后的一项重要事宜就是推行汉法。
但是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
蒙古上层统治集团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大体上接受了前代中原王朝的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
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残留的许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绝进一步变革,相反却热衷于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搜刮财富,使刚刚略显平缓的社会矛盾重新激化起来。
在汉法推行工作趋于停滞的同时,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扯到贵族特权利益,而被保留下来。
像投
下、斡脱、怯薛、达鲁花赤等制度。
就拿投下来说,投下倚仗权势,向属民横征暴敛,是元代社会一大痼疾,有赵王位下王傅“恃赖投下”、“扰民横科”之例为证。
【1】
继平定南宋、统一中国之后,忽必烈开始了频繁的对外战争:侵日战争、两次安南战争以及对爪哇、缅甸、占城之战,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无力休养生息。
再加上统治者重用以色目人为主的一批“敛财之臣”,这一系列的统治政策致使统治危机在元朝过早出现。
于是,各地反元起义堪称“此伏彼起”,严重影响统治根基。
况且,元朝的统治根基本来就不怎么牢固。
汉人在历史上虽有好几次经历了外族统治,但此前还没有外族统治整个中国的局面。
这种外族政权对汉人来说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元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原长久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统一,这对汉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另一方面,虽然宋的国力不怎么强,但是在文化方面却很受推崇。
而元朝在文化上的成就则远逊于其军事上的勇猛。
“蒙古人不能确定在接受非蒙古人作为完全可信赖的士兵和将领时究竟能走多远。
在文官范围内,汉人官员们能够担负起主要的日常工作,但是他们未被吸收进参与决策的高层官员圈子之内。
至于将汉人融入军队,即使是作为低级官员和士兵,也还是一个尤为敏感的问题。
蒙古人不愿意在汉人当中建立任何可能背离军事传统的军事力量,背离军事传统显然有损于蒙古人的优先权。
”【2】
直到1933年元朝政府的控制,在中国南北两大区域仍然很不平衡。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华北一带维持了如此密集的地方行政组织,而这一地区在蒙古人的征服中备受创伤,人口由于不断南徙或者迁入城市而进一步下降,并屡遭洪水、地震、干旱、蝗灾、疫病与饥荒。
杨维桢1348年所讲的北方“一邑生灵有弗敌江以南一族之聚”,一点儿也不夸张。
对于人口众多、更加富庶的南方,政府有意在政策上实行宽松的管理。
依人口比例,南方地方官仅是北方的1∕5,而南方人所交税也比北方少很多。
对于这种差别而给予的心照不宣的补偿,就是北方汉人比南方汉人在官场上更受优待,特别是在官职的任用方面。
另一方面,南北刑法也不同。
《元史》一百二《刑法志序》:“然其弊也,南北异制,事类繁琐……”长此以往,蒙汉之间、南北方之间矛盾不断滋生,对帝国的稳定有一定影响。
入仕途径方面,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对科举制度十分冷淡,直至仁宗时期,才3年一次,举行大试、选拔人才。
科举规模甚小,汉儒入仕的比例很低,仅为1∕20;怯薛入仕则是取士的重要途径,比例达1∕10;吏员出职是元朝最主要的一条入仕途径。
这对以科举对选官传统的中原地区打击不小。
还有一个问题,继忽必烈较长而又远见的一朝后,以后的历代蒙古帝王,大多短命且无建树。
由于处于持续不稳定
状态,蒙古的力量逐渐削弱,政府出现了质的蜕化。
“忽里台”作为蒙古国的诸王大会,具有推戴大汗、决定征伐等职能。
元建立后,它仍得以延续,却使皇位继承制存在巨大隐患。
即使皇帝预立皇储,最终也得经过“忽里台”大会的承认才有效。
1337年,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妥欢贴睦尔即位。
这个时候,各种社会矛盾积聚,昔日强大的帝国摇摇欲坠。
妥欢贴睦尔却日益怠于政事,荒于游宴。
他自制宫漏,又设计龙舟;广取妇女,终日淫戏为乐,与亲信大臣相与亵狎,甚至男女裸处。
【3】而且为了皇储之事,罢免脱脱。
正是因为脱脱杰出的个人才能,元朝才完整的存在了这样长的时间,而他的解职极不合时宜。
在他离开后,中央集权的元朝统治也就不复存在了。
风雨飘摇的元朝岌岌可危。
从1355年至1368年,元朝中央政府尽了最大努力让那些在地方上已自主的将领至
少在表面上忠于朝廷,并且与诸如方国珍、张士诚这些名义上投降的造反派进行谈判。
同时,其他起义运动领导人如陈友谅、朱元璋在脱脱倒台以后崛起并且建立了更有力的地方割据,从整体上持续的对元朝采取敌对态势。
所以,从各方面来说,元政府成了一个只能控制京城及其周围地区的地区性政府了,尽管直到最终它还作为全中国的政府残留着它的正统性。
自然灾害连年不断,苛捐杂税日益繁重,贫苦的老百姓
们终于不堪生活的重负。
农民。
那个铁蹄踏出的强大帝国终于在如火如荼的起义中毁灭了,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结束语
写到这里,我想每个人都跟我一样,想要反思一下历史。
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不管元朝灭亡究竟为何,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就是帝国后期的统治者不是明君,不施仁政、不得人心。
尽管贤良的君主不是万能的、仁政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不做明君、不施仁政就无疑是加速了帝国的灭亡了。
这对当今的政治也有借鉴意义。
注:
【1】出自《至正条格·条格·赋役》篇新立“投下税粮”
目收“至元六年十二月御史台文书”文书。
【2】《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907—1368年》【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8年8月第一版,P655。
【3】《中国全记录》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教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