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传统文化

二年级传统文化

二年级传统文化
二年级传统文化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学期备课

使用班级:2.1 2.2 2.3 2.4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治国之本、为人之本。思想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财富。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道德原则。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感悟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国学经典,接触了国学经典,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为今后普及经典,传承国学打下了基础

2.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

3.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

4.改变行为,提高修养。诵读一方面要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让学生明白了做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大家喜欢和需要的。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三、学习措施

1、随时随地诵读。“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音的人,就能成为导读老师。

2、快乐诵读。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在唱诵中学习的方式

3、限时诵读。如每日诵读半小时。在学校由老师利用早自习或活动课的时间,分几个阶段背诵(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

第一单元敏而好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敏而好学。

5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敏而好学,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1玉不琢不成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学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玉不琢不成器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观察图片,图中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

二、诵读感悟。

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

教师出示课件,为生解读句意:

《悔学》: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好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3背诵原文,诵出节奏韵律。

三、绘本启智:

读故事《卞和献玉》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知行合一:

学习要不怕苦,不怕累。

玉与人的“关系"

共同之处:两者都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

不同之处:玉不雕琢,不会失去本性;而人则不然。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演练: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玉不琢不成器,懂得了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知所知明不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答题板。

学生准备: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有关求知的诗词、文章的资料。

2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说说这是谁?

二、读典明理:

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二、绘本启智:

1读《诸葛亮智斗司马懿》,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

从司马懿中计我们可以懂得对付一个人要能够从他的弱点入手方能够将其击败。

2读《菱角的尴尬》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寻找生活中不懂装懂的危害?

三、知行合一:

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你是怎样做的呢?

2同桌说一说,互相学习纠错。

四、拓展阅读:

1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君子(品行好的人)不要隐藏自己的短处,不知道的就问问别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就要向别人学习。大概意思就是不要不懂装懂,多一些不耻

下问的精神。应该踏踏实实的学习。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五、力行体验

六、星星点灯:

不懂的问题多请教别人。

不会的知识多查找资料。

不懂的事情不装懂。

——《弟子规》七、课堂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学习态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3 时习之亦说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朗读时注意节奏韵律,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论语的丰富内涵。

3培养学生养成学过的内容经常实践的习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i.导入新课。

说一说你对孔子了解。今天,我们学习——时习之亦说乎。

ii.读典明理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2学生读。

3教师讲解句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译文:孔子说:"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

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三、绘本启智。

1我们讲一个《临池学书》的故事。

2讨论一下,王献之学书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三、实践延伸、知行合一。

学新知,常温习

课外书,勤阅读。

写好字,常练习。

四、拓展阅读

分小组讨论如何进行:文明就餐;有序乘车;

学生汇报。

文明小常识。

小学生文明就餐礼仪

1饭前要洗干净手。

2排队有序不讲话。

3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发出声音。

4桌子上不掉饭粒。

5饭后凳子放归原处。

iii.拓展阅读。

陈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小儿语》

释义:待人接物要沉着冷静,说话要平和从容。言行不庄重会被人嘲笑。

iv.星星点灯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v.板书设计:

3时习之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vi.课堂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无论一个人有没有多大的成就,都应该注意自

己的仪容和言谈举止。因为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能流露出你的修养和品德。

4精于勤,荒于嬉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中庸》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只要勤于思考、学习、耕耘,人生会更加光彩。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只要勤于思考、学习、耕耘,人生会更加光彩。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告诉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庸》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习新课

二、学生自读“读典明理”

人一能之,几百之;

人十能之,几千之。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句说的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

老师讲解

三、读《凿壁偷光》

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指名说一说。

四、学生看图学习“知行合一”

说一说自己做到了哪些?

五、课外拓展

自读课本22、23 页

六、行为演练

按照课本23 页“星星点灯”说的去做

板书设计: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第二单元诚实守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诚实守信。

5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诚实守信,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5、至诚者,能动人

教学目标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理解名句意思,了解有关故事

2、联系实际,理解名句,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3、学会诚实守信,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

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学会诚实守信,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激发兴趣

昨天我听到xx和xx约定去广场玩,约到了吗?你们两个现在友谊是不是加深了?

你们互相遵守了承诺,在古代叫作:至诚者,能动人(板书题目)

二、探究新知,体验乐趣

1、读典明理

(1)出示句子,师生共读名句。

(2)师讲解来源、意思。

(3)思考: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绘本启智

(1)生自读绘本故事《一诺千金》

(2)谈读后感

(3)看视频《一诺千金》,加深理解

三、评价反馈,激励指导

1、知行合一

2、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怎么做呢?

3、行为演练:我们来约定

四、课题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学习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阅读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板书设计

5、至诚者,能动人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教学反思

6 知错改善大焉

一、教学目标:

1、对“错误”“犯错”有正确的理解,这是每个人在成长阶段必然经历的。

2、懂得“犯错”后不找借口,能坦然承认,及时改正。

3、对于身边的人犯错,我们有义务去提醒。

二、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感言纸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封蔺相如因为辅助赵王有功,所以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将军廉颇还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

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提问:听了故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坦白承认,不找借口

1、过渡:《左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这是古人面对犯错的态度,那今天的我们,面对错误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

2、先看以下情景:

一天下课,小明在走廊上哭了,老师闻讯而来,问小明:“小明,为什么你哭了呀?”“是小东刚才推了我一下,我撞了在墙上,现在头有点痛?”

于是,老师找来小东并问他:“是不是你推了小明?让他撞在墙上?”

小东委屈地说:“是他先打我的。”

(1)小东这样做对吗?

(2)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

(三)小错即改,累积可怕

过渡:你们都说得很好,现在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小宝和大伟在陈阿姨窗前踢球,不小心打碎了玻璃,他俩立即向陈阿姨认了错,还给陈阿姨送来了玻璃。从此以后,大伟再也不在别人家的窗前踢球了。小宝仍在那儿踢球。你喜欢故事中的大伟还是小宝呢?先不用回答我,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请同学们拿出感言纸,翻到背面空白的地方,然后再拿出一支铅笔。

实验开始:

1、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比较轻的铅笔道,然后用橡皮擦。再让学生在纸上同一地方反复画铅笔道,然后用橡皮擦。

2、谈一谈体会,受到什么启示。

引导:

①只画一次的铅笔道留下的痕迹和反复画铅笔道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同?

②擦起来有什么不同?擦后结果有什么不同?

③如果把这些铅笔道比做我们身上的缺点、错误,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3、小结要点:

初犯错误,由于留下的“痕迹”浅,最容易改正,这样才容易进步。

如果不及时改,反复犯错误,犯得越多,留下的“痕迹”就越深,就越不容易改正。(四)有人犯错,善意提醒

四人小组讨论:下面的说法对吗?并说说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别人犯错是别人的事情,有人在晚修的时候违反纪律讲话,我们不必理会。

(五)总结课堂,齐写感言

1、请同学们读些名言警句:

任何改正,都是进步。——达尔文

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周恩来

2、好的,除了名人,老师也送给你们寄语:

人不可能不犯错,但犯错后一定要改,犯错误并不可怕,知错不改才是最可怕的。知错就改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益的,我们可以在错误中发现自己的额不足,在失败中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这样将来才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3、生填写卡片“我的学习感言”

7、思诚者,人之道

教学目标

4、感悟继承传统文化,理解名句意思,了解有关故事

5、联系实际,理解名句,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6、做一个诚实的人,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重难点:

3、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4、做一个诚实的人,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过程

三、情趣导入,激发兴趣

1、听歌曲《捡到一分钱》

2、如果你捡到了一元钱,你会怎么做?

今天我们来学习:思诚者,人之道(板书题目)

四、探究新知,体验乐趣

2、读典明理

(1)出示句子,师生共读名句。

(2)师讲解来源、意思。

(3)思考:怎样才能做到诚实?

2、绘本启智

(4)生自读绘本故事《孟信不卖病牛》

(5)谈读后感

(6)师生共读《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加深理解

三、评价反馈,激励指导

4、知行合一

5、生活中、学习中怎么做到诚实?

6、行为演练:寻找诚实小达人

四、课题总结,拓展延伸

4、课堂小结:学习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5、拓展阅读

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程颢、程颐《二程粹言·论学篇》板书设计

7、思诚者,人之道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教学反思

8 人有信其可也

教学目标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理解名句意思,了解有关故事

2联系实际,理解名句,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3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重难点:

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感知“言而有信”

1、做游戏

师:同学们,这个场景你们都熟悉吗?(师随意找几个学生玩拉钩游戏)

对,这就是我们常玩的拉钩游戏,它代表着我们之间的一种承诺。

2、学生观看一组图片

师:除“拉钩”承诺之外,在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形式的承诺,如:岗位承诺、商业承诺、政府承诺、现代信用货币等。(相机出示相关图片)

3、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岗位承诺、商业承诺、政府承诺、现代信用货币、“拉钩”承诺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不管是个人、企业、银行还是政府不言而有信是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的。言而有信是立人之本。)

师:对!不管是个人、企业、银行还是政府,只有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表里一致,诚实待人,说话办事讲信用,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为什么会这样呢?

(出示投影片:课文第一小节)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生齐读)

请用你知道的例子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生谈见解)

是的,言而有信是为人之本。(板书:为人之本)

4、师小结

师:看来一个人,只有能做到言而有信,才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是这样吗?(二)阅读故事,深化认知

1、听故事,谈感受:《宋庆龄去幼儿园》和《宋庆龄与“食言而肥”》《曾子杀猪》

师:(师讲《宋庆龄去幼儿园》的故事)

在风沙弥漫的大风天,宋庆龄也来到幼儿园探望孩子,为什么?如果不这样做,老师和孩子会不会理解她?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宋庆龄即使在风沙弥漫的风天,也来探望孩子们,是因为她已经答应过孩子们,不能失信。即使她不来,老师和孩子也会理解她。)

既然老师和孩子会理解她,那她为什么还是去了幼儿园呢?

(她来了,大家会更加敬重她遵守诺言。相信她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师:这时的宋庆龄已经是国家名誉主席了,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她小时候是不是个遵守诺言的人呢?(出示《宋庆龄与“食言而肥”》)请大家小声地读一读这个故事。(生自由读)读完了,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讨论:(出示问题)

(l)宋庆龄那么想去李伯伯家,为什么没有去?

(2)小珍失约给别人造成了什么损失?

(3)宋庆龄没有等到小珍,为什么不后悔,反而很坦然?

2、教师小结

师:是啊,宋庆龄之所以有讲信用的好品德,是从小培养的。由此说明,从小养成讲信用的习惯,对自己的一生都起作用。(板书:从小养成)

(三)走进生活,指导行为

活动一: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师:同学们想做向宋庆龄那样言而有信的人吗?(想)其实守信用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请同学们结合书本第17页,小组讨论:我们生活中什么行为是守信的表现?什么行为是不守信的表现?守信又有哪些要求呢?(出示)师小结:1、遵守时间不迟到2、借东西要及时还 3、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

4、答应别人的事做不到时,及时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

活动二:

师:现在,大家都已知道如何做到守信。那就请你们来帮下面的同学分析一下,该如何面对遇到的问题。(出示需讨论的问题)

他们的言行对吗?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言行呢?

(引导认识:承诺过别人的事一定要督促自己努力做到,在小事上失信于人不仅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错误的放纵。在我们做不到的情况下,更不要轻易地向别人许下承诺。)

(四)设置情境,入境体会

师:接下来,咱们放松放松,一起来欣赏精彩的情境表演。

情境(一):(生表演,师旁白)

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天天、Angela、Kimi在村长的带领下去陪村里的一位独居老人过中秋节。他们一个给老奶奶锤锤腿、一个给老奶奶揉揉肩、一个给老奶奶剥瓜子吃,哄得老奶奶特别开心。离去时与老奶奶约定: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他们再来陪老奶奶过节。

九月初八晚上,栏目组临时通知放假一周,Angela的爸爸决定今晚收好行囊,明天全家人参加“云南七日游”。听了爸爸的决定后,Angela为难极了。

师:请你帮Angela做个决定,去云南还是留在节目组呢?

(生讨论)

师:我们接着来看看Angela究竟是怎么做的?

情境(二):(生表演,师旁白)

九月初九一早,Angela眼巴巴的看着爸爸背着鼓鼓囊囊的行囊,和连夜从家里赶来的妈妈高高兴兴地出发去了。她孤单地坐在沙发上,开始给天天、Kimi打电话。让她意外的是,天天一家去庐山旅游了,Kimi待会儿要去看小志爸爸赛车,也去不了了。

愤怒极了的Angela只好请村长带着她独自去了老奶奶家。她一到老奶奶家门口,就看见那位老奶奶已经坐在门口了,正在焦急地等待着。看到这幅情景,Angela暗自决定:我一个人也要让老奶奶开开心心地过重阳节!

师:你觉得放弃了“云南游”的Angela傻吗?那对于天天和Kimi的爽约,你们能原谅吗?

对,Angela的行为并不傻。坚持我所信仰的,坚持我所坚持的!在“言而有信”这种优良品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挫折,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但我,仍坚持我所坚持的,就一定会成功!

(五)小小心愿,践行守信

师:接下来,咱们来交流一下你们课下收集的关于“言而有信”的格言。

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格言要送给你们,请大家齐读。

请你们选择一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都能做到

言而有信,言出必行!Class is over!

课外延伸:宋庆龄的故事

第三单元出则有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出则有悌。

5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出则有悌,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9 弟于长宜先知

教学目的: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知道谦让是一种美德,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

增进团结。

教具准备:故事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由熟悉的《许武教弟》《孟母三迁》、《黄香温习》等故事引入《三字经》话题,学习一个新故事《孔融让梨》

二、学文晓理: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2、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3、老师讲解这几句的意思。

(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出示图片:

⑴图中哪一个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4、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故事?

故事视频

⑴动动脑筋想一想:爸爸会怎样夸奖他呢?他的哥哥弟弟又会怎样想?怎样说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⑵情景表演

5、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6、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三、践行活动:

1、选择情景表演:(小组合作,选择任一个主题演一演)

(1)图书馆里,小东和小南同时看中了新到的一本《科技周刊》……

(2)明明和楷楷是班中的英语课代表,可是参加年级的英语故事比赛的名额只有一个……

(3)木偶剧快开始了,可是直达十楼剧院的电梯里还能在进去一个人,这是英英和小叶同时跑到电梯口……

2、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

好处、方便,我不抢,

要学孔融把梨让,

不抢先,能让人,

先别人,后自己,

人人夸我“你真棒”!

师:(总结)谦让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将这种传统的美德逐渐内化成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那么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10 为人子守家规

齐鲁书社新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全

玉不琢,不成器 教学目标: 1、了解《学记礼记》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理解一个人只有经历磨炼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经历磨炼请学习,才能成才。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 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 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 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 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 篇。 二、学习新课 学生自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两句说的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 老师讲解 玉:美玉。琢:雕琢。器:器物。道:道理。

一块没有雕琢的玉石,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道理。 三、读《卞和献玉》 1、学生自读 2、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3、指名说一说。 四、学生学习“知行合一” 说说你做到了吗? 五、课堂作业 背诵课本第五页的诗句 六、课外拓展 七、自己该如何做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敏而好学 玉不磨,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与:美玉 琢:雕琢 器:器物 到:道理

知所知,明不知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经历磨炼请学习,才能成才。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礼记学记》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 二、学习新课 学生自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两句说的什么意思? 老师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告诉我们的道理(课本第七页小博士的话) 三、读《诸葛亮智斗司马懿》和《菱角的尴尬》 1、学生自读 2、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两个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3、指名说一说。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_经典阅读优秀版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阅读精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礼貌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四个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一样的历史时期 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一样。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度---高深莫测。 文化纵览 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中国传统文化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现在社会,多少年来,所有的学校都在大会小会的谈德育,但还不时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抽烟、喝酒、校园暴力、破坏公物、甚至侮辱教师等等。看来如何理解、实施道德教育,怎样使道德教育充满活力并富有成效,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道德 何为道?道即是法,是万物之奥,万事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道先天地而存,是阴阳相合、遵自然法则运行不息的规律。何为德?德是物质场,万物存在的基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重积德则无不克”(《道德经》)道与德连在一起就是尊道重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将道德阐释为“天道”、“天理”,以及人当遵守的“仁、义、礼、智、信”。天道、天理体现的是宇宙、地球、人类的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总和,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人顺从天道所应遵从的道德规范。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人无“德”便不能称之为人。由此可见,道德的内涵是非常深刻的。 二、道德与幸福 做人有为人之道,成物有构物之理。古人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行事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遵循一定的规律。得道能明事理,同时拥有了一种本领。得自然之道可成学者专家,得社会之道可为官为君,得先天之道可返本归真。符合事物规律行事必然会推动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使事物繁荣昌盛。相反,逆道而行就会碰的头破血流;为人处世应遵循一定的法则,这个法则的具体表述就是道德规范。重德能不断积德,使人德高望重,众望所归,为处世理事打下良好基础,走遍天下人所敬仰。 没有道德的个人,必然丧尽天良,为社会所不容;没有道德的社会,必然混乱、腐朽、堕落。可见,传统道德与人类幸福又是息息相关的。 三、悠悠中华文化五千载,道德一线贯穿,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教育历来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的问题。人有两面性,可以选择善也可以选择恶,可以学好也可以学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普遍的人性中,善与恶共存。一个人要行善,则必须约束自己的恶念,要吃苦、付出,还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而只要稍微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堕落。放纵当然比约束更容易,所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笔者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正的因素,抑制人的负的因素;其根本途径在于从“心”做起,应回归到正心、诚意、提升道德修养的路上。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含丰富的道德内涵,其精华代代相传。 “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和谐,重视个人修养,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传统道德提倡的克制、忍让、节俭、吃苦耐劳,恰恰能够避免人陷入那种无度的纵欲之中。是调剂人生活,使人精神充实的有力保障。而乐天知命,使人能够更加理智而清醒的生活。抛弃了无谓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烦恼。这些东西非常合乎天理,也十分符合人性。有益于激发人正面的因素,抑制人负的因素,具有向善向上的感染力。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的好素材。 四、用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是无所不在的,是活泼的、流动的、丰富多彩的,而非呆滞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在借助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育中,如果我们选择恰当的方法,是能够把她准确、实在、生动的表现出

小学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潘店镇庙杨中心小学张景泉 20XX年3月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能够背诵学过的9篇古诗文,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本学期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人。 二、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诵读原创经典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设有齐鲁名人、诗歌诵读、名胜古迹、政治人物、宫殿园林五个单元教材选取的5篇古诗文都比较简短,琅琅上口,适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

“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五、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六、教学措施: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年级传统文化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学期备课 使用班级:2.1 2.2 2.3 2.4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治国之本、为人之本。思想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财富。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道德原则。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感悟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国学经典,接触了国学经典,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为今后普及经典,传承国学打下了基础 2.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 3.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 4.改变行为,提高修养。诵读一方面要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让学生明白了做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大家喜欢和需要的。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三、学习措施 1、随时随地诵读。“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音的人,就能成为导读老师。 2、快乐诵读。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在唱诵中学习的方式 3、限时诵读。如每日诵读半小时。在学校由老师利用早自习或活动课的时间,分几个阶段背诵(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

二年级传统文化上学期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声律启蒙》(节选一) 一、经典回放: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教学过程: 二、简介《声律启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 )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

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2页 七、活动广角:第3页 八、成长袋:第4页 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节选二) 一、经典回放: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故国对他邦。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 )同桌互读。相互评价 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名句整理 1、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2、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3、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励。-----《三字经》 这几句已经给孩子解释了意思背起来应该不难。 4、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只要是人都要相爱。头顶上的是同一个天脚下托的是同一个地。 5、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才能出众的人威望自然就大。人们佩服他并不是由于他说话的声音大。 6、勿谗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不要巴结富人不要看不起穷人。不要讨厌故友不要只喜欢新朋友。 7、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如果能亲近仁德的人就会有很多的好处道德就会一天天增进错过就会一天天的减少。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现用以说明要成就大业必须立足于当前脚踏实地干下去。 ----------《老子》 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能钻进老虎窝怎么能得到小老虎。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就。-------《后汉书》10、凡事预则立无欲则废。凡是有预见就能成功没有预见就要失败。---------《礼记》 11、知无不言言无不行。知道的内容没有不说的说出来的话没

有不去做的。这就是说要毫不隐瞒的说出自己的话并坚持言行一致。---------宋.苏轼 1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一个学者应该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求学的人应尽心尽力不知疲倦。--------《论语》 1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石不经雕琢就不可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学习就不懂得事理。------《礼记》 1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学习才会发现自己很多事物不懂通过教学才会发现自己知识贫乏。------《礼记》1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冥思苦想但徒劳无益还不如用心学习片刻有所得。-------《荀子》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时间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的流去。劝告人们要珍惜光阴抓紧工作。---------《论语》 17、少而不学长无能也。少壮时不好好学习长大就没有本领。 --------《孔子家语》 18、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少年时多受点辛苦是关系到一辈子的事千万不要偷懒而虚度一寸光阴。-------唐.杜荀鹤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千字文》教学计划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 南街二小陈丽娥 一、指导思想: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3、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4、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5、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 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6、认识常用汉字,使80%的学生能够独立阅读低幼读物。 7、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 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思路分析: 《千字文》问世1400多年来的流传表明,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童年启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正因为如此,我把《千字文》诵读与赏析定位二年

级学生课程超市的课程。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级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对古诗词吟诵,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措施: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次:诵读“天地玄黄—辰宿列张”(课本) 第二次:诵读“寒来暑往——律吕调阳”(课本) 第三次:诵读“云腾致雨——玉出昆冈”(课本)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文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时间长河的积累沉淀,已经是非常之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但是, 我最喜欢的有两样,一是节日,二是道德。 节日,这个词语对我们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熟悉,因为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节日、例如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春节 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是可以让所有的亲人团聚,也是拥有重 要意义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个店铺旁边都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扬,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的脸上露出幸福 的微笑,眼睛里包含着浓浓的关爱之意,这时,在广场上每个人都 会拿出许多的烟花、鞭炮来放。在晚上时,一起冲上深黑的天空, 迸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犹如彩虹般美丽。好看极了。 到了晚上8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观看。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礼。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对于这个中国的古老传统佳节,还让我想到了一 首诗,一首对他乡兄弟思念的感情诗。那是唐朝时期王维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当是重阳节时,就会想起王维那种思念他乡亲人、兄弟的情景,让我也不禁地感伤起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何其之多,每一个都有故

事,述说了节日的来源。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阐 述了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结晶。但是,现代又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 记住这些节日了。 每个人都差不多都觉得中国的节日低俗、无趣,只知道盲目的追求外国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但是在他们心中 是不是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中国人,是否能忘本。或许在他们心中 已经没有心里的那份坚持,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坚持,只知 道一眛的效仿别人,反而舍弃了对于自己的民族来说重要的东西— 文化。当然,不是一定要抵制外国文化,只要我们能够取其精华, 弃其糟耙,为自己所用,这是可以的,能够让我们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弥补己身的不足,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完美。 道德是一个底线,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人类为什么站在食物链顶端,就是我们心中有那份道德。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锁的牢。 爱护动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这是一首文明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的意义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现代社会的 各行各业之间都离不开礼貌这个词语。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涵养标准,品性等。一个好的礼貌态度,留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小时候, 父母总是说见到人一定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叔叔阿姨啊,姑父姑母啊。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了,现在的我已经变得不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开口叫人,一般的时候也就会见到熟 人才叫一声,这还是老妈一直在我耳边唠叨的缘故,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在学校老师教导我们要守礼貌懂知识, 见到老师要问好,遇到熟人也要打招呼,要做一个乖孩子。要时刻

二年级传统文化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共分六册,其中二年级学习第二册。本学年学习第二册。课本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经典驿站;第二单元艺术乐园。共分为18课。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共17课。学习本单元,就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需要很好地学习。正所谓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 第二单元艺术乐园:只有18课,学习这一课,要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3、当学生知道这一切,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真好! 三、学生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思考。总的来说学生学习风气浓厚,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主动大胆的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司出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措施: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愿的学、主动的学。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优生帮助差生学习。

2、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敏而好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敏而好学。 5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敏而好学,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1玉不琢不成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学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玉不琢不成器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观察图片,图中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 二、诵读感悟。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上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备课人:姜婷婷 崂发小学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三、教学重点 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四、教学措施 1、知诗人,主要是了解诗人的姓名,朝代和诗人的简历,这一些可以事先让学生查阅资料,最好让学生自己回答。 2、解诗题,一般也可以有学生回答,太难的可以有老师讲解。

3、读诗句,先跟随录音机读,然后配音乐,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朗读。 4、明诗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拆分,把诗句分为独立的词。(2)解释,解释词语,师生合作,学生自己能解释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说。(3)合并,把经过解释了的词进行合并,产生一个初步的轮廓。(4)添加,主要是把缺少的成分添加进去。明诗意是一种直译的方法。 5、悟诗情,在直译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诗的意境,对直译的东西进行加工,成为一篇现代的小散文。当学生加工成小散文的时候,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因为这一小散文有了学生自己的感情和见解。追求过分的标准和完美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背诗歌,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和背诵诗歌。一般情况下,学生当堂都能背诵。 五、注意问题: 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六、教学进度 每周一课时 第1课《声律启蒙》(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把握经典诵读的方式,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点: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传统文化经典篇目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篇目 宋尚宫女论语 (1) 朱子家训 (5) 弟子规 (6) 《太上感应篇》 (7) 宋尚宫女论语 宋若昭?贝州人?世以儒闻。父棻?好学?生五女。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皆慧美能文。若昭文词高洁?不愿归人?欲以文学名世。若华著女论语?若昭申释之。唐贞元中?诏入禁中。试文章?论经史?俱称旨。若昭以曹大家自许。帝嘉其志?称为女学士。拜内职?官尚宫?掌六宫文学?兼教诸皇子公主?皆事之以师礼。号曰宫师。 立身章第一 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 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 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 男非眷属。莫与通名。女非善淑。莫与相亲。 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学作章第二 凡为女子。须学女工。纫麻缉苎。粗细不同。 车机纺织。切勿匆匆。看蚕煮茧。晓夜相从。 采桑摘柘。看雨占风。滓湿即替。寒冷须烘。 取叶饲食。必得其中。取丝经纬。丈疋成工。 轻纱下轴。细布入筒。绸绢苎葛。织造重重。 亦可货卖。亦可自缝。刺鞋作袜。引线绣绒。 缝联补缀。百事皆通。能依此语。寒冷从容。 衣不愁破。家不愁穷。莫学懒妇。积小痴慵。

不贪女务。不计春冬。针线粗率。为人所攻。嫁为人妇。耻辱门风。衣裳破损。牵西遮东。遭人指点。耻笑乡中。奉劝女子。听取言终。 学礼章第三 凡为女子。当知礼数。女客相过。安排坐具。整顿衣裳。轻行缓步。敛手低声。请过庭户。问候通时。从头称叙。答问殷勤。轻言细语。备办茶汤。迎来递去。莫学他人。抬身不顾。接见依稀。有相欺侮。如到人家。当知女务。相见传茶。即通事故。说罢起身。再三辞去。主若相留。礼筵待遇。酒略沾唇。食无刈筯。退盏辞壶。过承推拒。莫学他人。呼汤呷醋。醉后颠狂。招人怨恶。当在家庭。少游道路。生面相逢。低头看顾。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遍乡村。说三道四。引惹恶声。多招骂怒。辱贱门风。连累父母。损破自身。供他笑具。如此之人。有如犬鼠。 早起章第四 凡为女子。习以为常。五更鸡唱。起着衣裳。盥漱已了。随意梳妆。拣柴烧火。早下厨房。摩锅洗镬。煮水煎汤。随家丰俭。蒸煮食尝。安排蔬菜。炮豉舂姜。随时下料。甜淡馨香。整齐碗碟。铺设分张。三餐饱食。朝暮相当。莫学懒妇。不解思量。日高三丈。犹未离床。起来已宴。却是惭惶。未曾梳洗。突入厨房。容颜龌龊。手脚慌忙。煎茶煮饭。不及时常。又有一等。餔餟争尝。未曾炮馔。先已偷藏。丑呈乡里。辱及爷娘。被人传说。岂不羞惶。 事父母章第五 女子在堂。敬重爹娘。每朝早起。先问安康。寒则烘火。热则扇凉。饥则进食。渴则进汤。父母检责。不得慌忙。近前听取。早夜思量。若有不是。改过从长。父母言语。莫作寻常。遵依教训。不可强梁。若有不谙。细问无妨。父母年老。朝夕忧惶。补联鞋袜。做造衣裳。四时八节。孝养相当。父母有疾。身莫离床。衣不解带。汤药亲尝。祷告神祇。保佑安康。设有不幸。大数身亡。痛入骨髓。哭断肝肠。劬劳罔极。恩德难忘。衣裳装殓。持服居丧。安埋设祭。礼拜家堂。逢周遇忌。血泪汪汪。莫学忤逆。不敬爹娘。才出一语。使气昂昂。

最新二年级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敏而好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敏而好学。 5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敏而好学,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1玉不琢不成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学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玉不琢不成器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观察图片,图中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 二、诵读感悟。 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 教师出示课件,为生解读句意: 《悔学》: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好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 3背诵原文,诵出节奏韵律。 三、绘本启智: 读故事《卞和献玉》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知行合一: 学习要不怕苦,不怕累。 玉与人的“关系" 共同之处:两者都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 不同之处:玉不雕琢,不会失去本性;而人则不然。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演练: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玉不琢不成器,懂得了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知所知明不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课教案

二年级下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课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治国之本、为人之本。思想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财富。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道德原则。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感悟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国学经典,接触了国学经典,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为今后普及经典,传承国学打下了基础 2.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 3.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 4.改变行为,提高修养。诵读一方面要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让学生明白了做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大家喜欢和需要的。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三、学习措施 1、随时随地诵读。“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音的人,就能成为导读老师。 2、快乐诵读。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一种在唱诵中学习的方式 3、限时诵读。如每日诵读半小时。在学校由老师利用早自习或活动课的时间,分几个阶段背诵(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 4、诵读。回家后,家长可带动孩子诵读,既能培养亲情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与家人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精心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 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

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 4 5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 (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三)成语故事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成语故事的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成语故事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青少年学习 1 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声律启蒙》(节选一) 一、经典回放: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教学过程: 二、简介《声律启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2页 七、活动广角:第3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节选二) 一、经典回放: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故国对他邦。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6页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 上庄小学 房兴丽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单元目标: 1.通过朗读韵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课外积累。 2.扩大学生视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单元训练重点: 积累优美的韵文 三、单元训练难点: 理解韵文 1 《声律启蒙》节选一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争取背诵下来。 2、初步了解对联中对仗的特点。 3、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 二、教学重点: 生僻字的意思及对子歌中的古代情趣。 三、教学难点: 掌握韵文意思 四、教具学具: 韵文片段、对联的延伸知识 五、教学学法: 引导发现、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汉语家园的一种特有的文学样式。学习对对联的基础是古代蒙学的对子歌,我们上学期已经接触了《对子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二首。 二、预习反馈,粗知课文(课前预习) 1、(课件出示韵文):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2、小组展示朗读韵文(教师了解学情及预习情况) 三、精读韵文,感悟品读(课堂练习) 1、师生合作朗读韵文,激发兴趣 a.范读课文。注意其中的字音。 b.学生自由练读。 c.标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d.小组内合作朗读正音。 e.指生朗读巩固朗读。 f.齐读课文,做到正确。 g.上下联对比接读。(男女生或小组间) 四、课后延伸,迁移运用 1、把韵文读熟练。 2、利用工具书还原韵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对子歌。 2、分组开展朗读韵文挑战赛。 二、学习对子歌(节选一) 1、《声律启蒙》十分讲究对仗和韵律,他是清代车万育编著的,对于我们了解韵律,积累词语有很大的帮助。 2、利用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还原韵文。 3、交流互补。 4、联系曾接触的古诗对仗特点,引导发现韵文对仗特点。 “来对往、密对稀”反义词。 “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相近的事物。“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相对的事物。 5、朗读品味韵文的韵律美,了解对仗特点。 三、课后延伸,迁移运用 1、抄写《声律启蒙》(节选一)并背诵下来。 2、积累文中的句子、词语。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