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因组学复习资料-(下)
- 格式:pdf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2
植物遗传育种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杂种优势: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2、基因工程: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通过体外 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有目的地改造生物种性,使现有的物种在较短时间内趋于完善,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新的生物类型。
3、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内的基因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4、基因突变:基因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的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5、染色体组:指配子中所包含的染色体或基因的总和。
6、选择育种:利用现有品种或类型在繁殖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变异,通过选择淘汰的手段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二、填空题1、植物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2、杂种优势利用中,选育杂交种的基本程序是(选育自交系)、(配合力测定)和(制种)。
3、基因突变具有(稀有性)、(随机性)、(平行性)和(重演性)等特征。
4、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5、多倍体的类型有(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
三、选择题1、下列属于质量性状的是()A 株高B 产量C 花色D 千粒重答案:C2、杂种优势表现最明显的是在()A F1 代B F2 代C F3 代D 以后各代答案:A3、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A 细线期B 偶线期C 粗线期D 双线期答案:B4、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于创造新的变异()A 杂交B 诱变C 选择D 以上都不是答案:C5、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不包括()A 质粒B 噬菌体C 病毒D 线粒体答案:D四、简答题1、简述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
答: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
通过杂交,将两个或多个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杂种后代会产生遗传变异,为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同时,基因的分离和重组使得杂种后代的性状出现分离和重新组合,从而有可能选出符合要求的优良个体。
基因组学考试资料整理版第一章一、基因组1、基因组:生物所具有的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的总和,是指生物细胞中所有的DNA,包括所有的基因和基因间区域。
2、基因组学: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研究手段,以生物体内全部基因为研究对象,在全基因背景下和整体水平上探索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及其内外环境影响机制的科学。
基因组学包括3个不同的亚领域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 :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比较基因组学(xxparative genomics)二、基因组序列复杂性1、C值是指一个单倍体基因组中DNA的总量,以基因组的碱基对来表示。
每个细胞中以皮克(pg,10-12g)水平表示。
C 值悖理:指基因内部被一个或更多不翻译的编码顺序即内含子所隔裂。
3、异常结构基因分类重叠基因:编码序列彼此重叠的基因,含有不同蛋白质的编码序列。
基因内基因:一个基因的内含子中包含其他基因。
反义基因: 与已知基因编码序列互补的的负链编码基因,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可以干扰靶基因mRNA转录与翻译。
4、假基因:功能基因但已失去活性或者改变原来活性功能的DNA序列. 四、基因组特征比较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征:复杂性较高的生物基因组结构松弛,在整个基因组范围内分布大量重复顺序;含有大量数目不等的线性DNA分子,并且,每个长链DNA都与蛋白质组成染色体结构;含有细胞器基因组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征 :原核生物基因数目比真核生物少,大小在5 Mb以下; 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更紧凑;第二章一、为何要绘制遗传图与物理图?1)基因组太大,必需分散测序,然后将分散的顺序按原来位置组装,需要图谱进行指导。
2)基因组存在大量重复顺序,会干扰排序,因此要高密度基因组图。
3)遗传图和物理图各有优缺点,必须相互整合校正。
二、基因组测序方法、原理及特点:1. 克隆重叠群法:先构建遗传图,再利用几套高度覆盖的大片段基因组文库获得精细的物理图,选择合适的BAC 或PAC克隆测序,利用计算机拼装。
植物生物技术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4.花粉的二型性:在花药/花粉培养时,由于对培养条件的反应不同,花粉在形态上形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具胚性的,在烟草和大麦中,花粉小,染色浅,为胚性的;另一类为花粉大,染色深,朝成熟花粉方向发展。
这种现象即花粉的二型性。
6. Ti质粒:Ti质粒是根癌农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共价闭合的环状DNA分子。
8.分子标记:指在分子水平上可标识的遗传多态性。
主要也指DNA(或核苷酸序列)的多态性。
9.植物细胞工程: 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生产某种物质的过程。
10.脱分化:一个成熟细胞转变为分生状态的过程11.体细胞胚胎发生:指从体细胞进行的类胚结构的生产。
12.双单倍体:由单倍体加倍形成的纯合系。
13.体细胞杂交:指不同种类的原生质体不经过有性阶段,在一定条件下融合创造杂种的过程。
14. T-DNA: T-DNA是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时,从Ti质粒上导入植物细胞的一段DNA。
16.遗传标记:指可以稳定遗传的、易于识别的特殊的遗传多态性形式。
21.原生质体:指采用机械或酶解法去掉细胞壁的裸露细胞。
22.植板率:即形成愈伤组织的原生质体数量占所培养原生质体总数的百分比。
23.对称杂种: 指杂种中具有融合双亲全部的核遗传物质28. CPW13M:分离原生质体使用的含有13%甘露醇的CPW盐溶液29.对称融合: 是亲本原生质体在融合前未进行任何处理的一种融合方式。
31. QTL:数量性状座位或者数量性状基因座,它指的是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 32. 主效基因:贡献率较大,显著影响个体表型的基因33. 遗传图谱:某一物种的染色体图谱,显示所知的基因和/或遗传标记的相对位置,而不是在每条染色体上特殊的物理位置。
34. DNA限制性内切酶:生物体内能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酶。
35.同尾酶:一类识别DNA分子中不同核苷酸序列,但能酶切产生相同黏性末端的限制性内切酶。
《植物基因工程》复习资料整理第一部分概述植物基因工程:采用工程设计的方式,通过体外DNA重组技术,将特定的外源基因导入受体植物细胞内,由此获得的转化植物可以表现出预期的遗传特性,具有上述特点的科学被称之为植物基因工程。
第二部分转化系统1.植物转化:外源DNA通过载体﹑媒体或其他物理﹑化学方法导入植物细胞并得到整合及表达的过程。
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称之为“植物转化系统”。
2.转化:外源DNA通过载体﹑媒体或其它物理﹑化学方法导入细胞并得到整合及表达的过程。
——Transformation3.T-DNA是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时,从Ti质粒上切割下来转移到植物细胞的一段DNA,称为转移DNA。
4.Ti质粒致瘤原理:5.T-DNA的结构特点:a.Ti质粒T-DNA区的长度约为23kb。
b.T-DNA仅存在于植物肿瘤细胞的核DNA中;T-DNA 含有激发和保持肿瘤状态所必需的基因;T-DNA和植物DNA之间没有同源性。
c.在T-DNA的5´端和3´端都有真核表达信号。
如TATAbox、AATAAbox及polyA等。
e.T-DNA的两端左右边界各为25bp的重复序列,即边界序列(border sequence),分别称之为左边界(BL或TL)和右边界(BR或TR)。
该25bp边界序列属保守序列,但通常右边界(TR)序列更为保守,左边界(TL)序列在某些情况下有所变化。
其核心部分是14bp,可分为10bp(CACG ATATAT)及4bp(GTAA)两部分,是完全保守的。
f.左边界(TL)缺失突变仍能致瘤,但右边界(TR)缺失则不再能致瘤,几乎完全没有T-DNA的转移,这说明右边界(TR)在T-DNA转移中的重要性。
6.T-DNA在植物细胞中的整合过程(原理):T-DNA在植物染色体中的插入是随机的,可以插入任何一条染色体,但插入的位点有以下特点:a. T-DNA优先整合到转录活跃的植物基因位点。
植物学(下)期末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种:一个种的所有个体的各部器官(尤其是繁殖器官)具有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
野生种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间可以繁殖出正常的能育后代。
不同种生殖隔离。
2、孑遗植物:在地质历史的较老时期曾经非常发达,种类很多,分布很广,但到了较新时期或现代,则大为衰退,只一、二种孤立地生存于个别地区,并有日趋绝灭之势的植(动)物。
如仅产于我国的大熊猫及原来仅产于我国的银杏、水杉等都是著名的孑遗生物。
3、花图式:是用花的横剖面简图来表示花各部分的数目,离合情况,以及在花托上的排列位置,也就是花的各部分在垂直于花轴平面所作的投影。
4、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PlanttaXOnomy)是植物学中主要研究整个植物界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以及进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也就是把极其繁杂的各种各样植物进行鉴定、分群归类、命名并按系统排列起来,以便于认识,便于研究和利用的科学。
5、裸子植物:是介于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一类维管植物。
它和苔辞、蕨类植物的相同之处是具有颈卵器。
能产生种子,但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因胚珠和种子裸露而得名。
6、活化石:广义的概念:凡地质历史上所发生的,至现代还生存着的生物,都可叫活化石。
狭义的概念与孑遗生物相近,现代孑遗生物一定都是活化石。
7、双受精现象:即两个精细胞进入胚囊以后,1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合子,二相染色体,2n),发育为胚;另1个与2个极核融合后,发育为三相染色体(3n)的胚乳。
8、花程式:是借用符号及数字组成一定的程式来表明花的各部分的组成、排列、位置以及它们彼此的关系。
二、填空:1、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2、双名法的构成: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倡导,采用拉戊文或其他文字拉戊化来书写。
组成: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属名:各级分类群种重要的等级,常为植物的形态特征、特性及用途等。
是植物成分命名的基础。
1、愈伤组织:原指植物在受伤之后于伤口表面形成的一团薄壁细胞,在组培中则指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长出来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2、植物细胞全能性:任何具有完整细胞核的植物细胞,都拥有形成一个完整植珠所必须的全部遗传信息和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3、胚状体:是指在组织培养中起源于一个非合子细胞,经过胚胎发生和胚胎发育过程形成的具有双极性的胚状结构。
4、体细胞杂交:完全不经过有性过程,只通过体细胞融合制造杂种的方法称为体细胞杂交。
快速繁殖(微繁殖):用组织培养的方法,使植物的部分器官、组织迅速扩大培养,并移到温室或农田繁殖出大量幼苗的繁殖方法。
6、再分化: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芽或不定根或胚状体。
7、原生质体融合(体细胞杂交):就是使分离下来的不同亲本的原生质体,在离体条件下通过诱导发生的质膜融合进而细胞核融合,像性细胞受精作用那样互相融合成一体的现象。
8、脱毒苗:是指不含该种植物的主要危害病毒,即经检测主要病毒在植物内的存在表现阴性反应的苗木。
9、愈伤组织培养:是指将母体植株上的外植体,接种到无菌的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生长和发育的一门技术。
10、外植体: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由植物体上切取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器官以及各种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统称为外植体。
11、热处理脱毒:利用病毒和植物细胞对高温忍耐性不同,选择适当的高温处理染病植株,使植株体内的病毒部分或全部失活,而植株本身仍然存活。
12、平板培养法:是把单细胞悬浮液与融化的琼脂培养基均匀混合,平铺一薄层在培养基底上的培养方法。
13、消毒:指杀死、消除或充分抑制部分微生物,使之不再发生危害作用。
14、玻璃化现象:在长期的离体培养繁殖时,有些试管苗的嫩茎、叶片呈现半透明水渍状,这种现象称为玻璃化。
15、初代培养基:是指用来第一次接种外植体的培养基。
16、脱分化:一个已停止分裂的成熟细胞转变为分生状态,并形成未分化的愈伤组织的现象。
17、液体培养:指在进行培养时,培养基中不加琼脂等凝固剂,一般需要通过振荡等方法解决培养基的通气情况。
为什么说基因组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基因组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已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出现了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功能蛋白组学,功能酶学,生物信息学,生物计算机,药物基因组学,疾病基因组学等基因研究方向。
1、启动子:细菌中RNA聚合酶结合并启动转录的DNA序列。
2、转录因子:是转录起始过程中RNA聚合酶所需的辅助因子。
3、RNA聚合酶:是能够特异性地与启动子结合并启动转录的蛋白质。
4、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是转录起始过程中RNA聚合酶所需的辅助因子。
按功能可分为两类: 1.普遍性转录因子(general transcription factor)是转录起始复合物的组成成员,将RNA聚合酶定位在核心启动子上。
2.激活转录因子:对转录起始复合物的组装及转录速率施加影响,决定某一基因是否表达。
5、RNA编辑(RNA editing):改变原有mRNA碱基序列组成的修饰。
有两种方式:①将mRNA分子中某些碱基进行代换,使原有mRNA密码子的含义发生改变②在mRNA分子内部插入某些核苷酸,使mRNA原有的读码框发生大范围的改变6、转录物组(transcriptome):基因组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表达的全部转录物的总和。
7、翻译(translation):按照mRNA密码子的排列顺序在核糖体上依次连接对应氨基酸合成多肽链的过程。
8、密码子摆动性(wobble):密码子的第3个碱基选择不同碱基配对的现象。
出现的原因:反密码子位于环化的tRNA序列内,是反密码子的第一个核苷酸与密码子第三个核苷酸不能形成标准的碱基配对。
9、密码子(codon):mRNA分子中每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编成一组,在蛋白质合成时,代表一种氨基酸。
61个氨基酸密码子,3个终止密码子。
10、移码(frame shift):如果翻译时出现反密码子与正密码子的配对间断或重叠,将改变后续的编码信息,这一现象称为移码。
引言(二)植物界分类的依据:1 形态学依据:依据形态结构特征分类。
优点是:直观、简便。
2 细胞学依据:以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性质来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
3.化学依据:植物的化学组成随种类而异,因而化学成分可以作为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植物碱、酚、萜、糖、蛋白质、DNA等等。
常用的有血清学方法和电泳分析法。
4.分子生物学依据:在染色体DNA结构上寻求分子水平差异,作为分类的依据。
5. 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依据:利用电镜技术研究植物在超微结构的差异作为分类依据。
(三)植物命名法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命名上十分混乱,往往存在同物异名的现象,如番茄,南方称为番茄,北方称为西红柿,英语称tomato ;马铃薯,南方称为洋芋,北方叫土豆,英语叫potato,此外还有同名异物的现象,如黄瓜香,可能是荚果蕨,也可能是地榆(蔷薇科)。
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巨著«植物种志»中,提出了为植物命名的双名法。
双名法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为植物命名。
属名 + 种加词 + 命名人缩写属名:一般为拉丁名词,词首大写。
种加词:一般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形容词一般与属名在性、数、格上一致,开头字母小写。
命名原则:1、优先律原则:植物新种名称的发表有优先权,符合法规的最早发表的名称为正确名词。
2、单一原则:每种植物只有一个合法的正确名称。
第四章苔藓植物(B r y o p h y t a)第一节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1小型,多细胞的绿色植物,生于阴湿环境。
2有假根和类似茎、叶的分化,无输导组织。
3有明显世代交替,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寄生于配子体上。
4多细胞的生殖器官,雌性为卵颈器,雄性为精子器。
5精子有鞭毛,受精离不开水。
6有胚。
第二节苔纲(H e p a t i c a e)以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为例:1、形态:绿色分叉叶状体,雌雄异株,上表皮有斜方格网纹,中间白点为气孔,下部有假根和鳞片,凹入处为生长点。
基因组学1. 简述基因组的概念和其对生命科学的影响。
基因组:指一个物种的全套染色体和基因。
广义的基因组: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等。
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的影响:①研究策略的高通量,彻底认识生命规律:基因组研究高通量,研究手段和研究策略的更新,加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分工与协作,从不同层次深入研究生命现象。
②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表观遗传学等③物种的起源与进化:Ⅰ.重要基因的发掘、分离和利用:遗传疾病相关基因,控制衰老的基因,工业价值的细菌基因,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等。
Ⅱ.充分认识生命现象:基因的表达、调控,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物种基因组的比较研究,揭示基因组序列的共性,探讨物种的起源和进化。
④伦理学法律问题:伦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法律问题,社会保险问题。
2. Ac/Ds转座因子Ac因子有4563bp,它的大部分序列编码了一个由5个外显子组成的转座酶基因,成熟的mRNA有3500bp。
该因子本身的两边为11bp的反向重复末端(IR),发生错位酶切的靶序列长度8bp。
Ds因子较Ac因子短,它是由Ac因子转座酶基因发生缺失而形成的。
不同的Ds因子的长度差异由Ac因子发生不同缺失所致。
Ac/Ds因子转座引起的插入突变方式:玉米Bz基因是使糊粉层表现古铜色的基因,当Ac/Ds转座插入到Bz基因座后,糊粉层无色。
当Ac/Ds因子在籽粒发育过程,部分细胞发生转座,使Bz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从而形成斑点。
Ac/Ds两因子系统遗传特点:1)Ac具有活化周期效应,有活性的Ac+因子被甲基化修饰后会形成无活性的ac-因子,反之无活性的ac-因子去甲基化成有活性的Ac+因子。
2)Ac与Ds因子有时表现连锁遗传但更多表现独立遗传。
3)Ac对Ds的控制具有负剂量效应。
4)Ac/Ds可引发靶基因表现为插入钝化、活性改变、表达水平改变和缺失突变等。
5)Ds的结构不同,插入同一靶基因的位点可能不同,形成的易变基因的表型也不同。
植物基因组学
1 植物基因组学
植物基因组学(PGG)是一门研究农作物基因组的科学,旨在探究
遗传方面的细微差异,以了解植物生长和性状的形成。
它聚焦于将植
物基因组转录,表达和组学,以及使用分析工具和技术来确定DNA序
列之间的遗传关联,基因定位和调控。
重点是改善植物的产量,耐受
性和营养质量,以及克服重大病虫害等植物质量问题。
2 植物基因组学的应用
PGG一般包含两个子领域:工具和方法。
植物基因组学的工具主要是用来研究特定基因组特性的科学技术,例如,利用基因组测序,遗
传芯片,转录组数字、蛋白质组数字,物种特定数据库等进行植物基
因组学内容的研究。
此外,根据实验需要,以及研究基因组特性所需
的技术类型,可以在植物基因组学中使用各种软件,包括统计和生物
信息学软件。
植物基因组学的应用主要注重植物转化,基因学调控等方面。
植
物转化是将外源基因插入植物细胞的一种技术,用于改良和建立植物
的新特性。
改良的基因允许使植物产生出和人类有益的特定性状,比
如抗逆性、抗虫性和高产始的特点。
植物基因组学在植物发育生物学、植物生理生态学和植物营养学等科学和教育领域也有大量应用。
3 发展趋势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开发更有效而易用的技术,以满足植物基因组学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时减少这一领域中的成本和工作负荷。
植物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极大的缩短了植物基因分析的时间。
预期植物基因组学将会大步向前发展,在以改良特定性状和抗病虫害等方面看到日新月异的发展。
1.植物基因工程(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利用基因工程理论技术,从供体分离克隆的外源基因,在体外与DNA重组后,经遗传转化导入受体植物基因组中,并获得有效表达及稳定遗传的工程。
2.转基因植物(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GMP):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植物。
该植物如是农作物,即称为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GMC)。
3.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ims,GMO):是广义的,泛指转基因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2.3选择性的考名词解释)补充:1 向持久广谱性抗虫病虫害方向发展。
2非生物性抗逆转基因方兴未艾。
3更注重作物品质改良。
4植物医药基因工程。
植物基因工程发展前景:1)向持久广谱抗病虫害方向发展;2)非生物性抗逆转基因方兴未艾;3)更注重作物品质改良;4)植物医药基因工程。
植物基因工程发展历程?5.基因(gene)基因组(genome):一个物种单倍体染色体数目称为该物种的基因组。
基因组学(genomics)后基因组学(post-genomics)C-值(C-value):一个单倍体基因组的DNA含量是恒定的,称为C-值(C-value)(选择性的考名词解释)6.线粒体基因组(mtDNA)的结构特点:①独立于和染色体外,环状双链DNA或线状DNA;②在细胞内拷贝数不同,且长度随不同物种差异有明显变化;③非均一性;④由复合操纵子结构组成,多顺反子;⑤易发生变异,变异率高于cpDNA和nDNA,且缺乏修复能力;⑥mtDNA基因表达调控序列基本与原核生物相同,但有自身的特异性;⑦mtDNA能自我复制,且只有一个复制点;⑧mtDNA的浮力密度一般在1.705~1.706g/cm3植物细胞核基因组的结构特点::①由多条染色体组成,每条染色体由DNA分子与蛋白质稳定地结合成染色质的多级结构并储存于细胞核内;②在不同物种间,遗传物质含量差异大;③没有操纵子结构,但有许多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基因组成基因家族(gene family④存在大量不编码序列;⑤不连续基因/割裂基因;⑥单顺反子(monocistron);⑦多复制子(multi-replicon);⑧核基因组的遗传特点完全遵循孟德尔规律。
大学生植物遗传学知识点植物遗传学是植物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
它研究植物的遗传性状,分析遗传变异,了解遗传机制等。
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植物遗传学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学生应了解的植物遗传学知识点。
1.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都储存在遗传物质中。
对于植物而言,其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DNA(脱氧核糖核酸)。
DNA是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鳌嘧啶)组成的双螺旋结构,通过碱基配对形成DNA的双链。
2.染色体和基因染色体是DNA分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可见形态,它们携带着基因。
基因是DNA上的特定区域,它们对应着生物体的特定性状。
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各异,常见的有单倍体、二倍体、四倍体等。
基因决定着植物的遗传性状,例如花色、植株高度、耐旱性等。
3.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在植物群体中出现的基因型和表型的差异。
这种变异可以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导入等多种因素引起。
遗传变异是植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重要基础,也是植物育种的基础。
4.遗传规律植物遗传学遵循一定的遗传规律和定律,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包括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
了解这些遗传规律对于理解植物的遗传性状和进行植物育种都至关重要。
5.遗传工程遗传工程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改变植物的基因组,使其具有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遗传工程在植物育种、农业生产和基础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植物具有抗虫性、抗病性、耐盐碱性等优良性状。
6.转基因食品和争议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
一方面,转基因食品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抗性等;另一方面,对于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问题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评估是植物遗传学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7.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植物遗传资源是指包括植物种质资源、基因组资源和传统农作物品种在内的一切与植物遗传有关的资源。
基因组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基因组概论1、基本概念隔裂基因:大多数真核生物蛋白质基因的编码顺序(Exon)都被或长或短的非编码顺序(Intron)隔开。
重叠基因/嵌套基因:指调控具有独立性但部分使用共同基因序列的基因/同一段DNA 能携带两种不同蛋白的信息.假基因:一般由先前的功能基因积累突变形成,称为假基因,用符号Ψ表示。
基因家族:真核基因组中有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基因,这组基因称为基因家族。
基因组:一个物种的一套完整遗传物质的总和,包括核基因组和细胞质基因组。
基因组学:研究生物体基因组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结构基因组学:着重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并构建高分辨的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和转录图以及研究蛋白质组成与结构的学科。
功能基因组学:主要是利用结构基因组学研究所得到的各种信息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编码序列及非编码序列生物学功能的学科。
人类元基因组:指人体内共生的菌群基因组的总和,包括肠道、口腔、呼吸道、生殖道等处菌群。
Alu序列:灵长类动物细胞的主要散在的重复DNA序列。
含有限制性内切酶Alu的切点(AG↓CT)。
2、原核与真核生物基因组与顺反子的等价关系在简单基因组中基因与顺反子等价原核和低等真核细胞:基因与产物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
通常是一基因一相应产物,而且基因往往与产物共线性。
基因和顺反子等价:基因是遗传的功能单位;也是可表达的遗传信息的单位。
在细菌中:基因是编码区(开放阅读框)。
细菌基因常常组合成一个操纵子,这样几种产物均由一条多顺反子mRNA翻译而成。
在真核细胞中:基因是转录的单位。
大多数基因以单顺反子mRNA的形式转录。
3、基因组C值与C值矛盾基因组C值是一个物种的基因组固有的DNA含量,一般是恒定的。
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大小与生物进化不协调的现象。
C值矛盾原因: 基因内(内含子)、基因间的间隔序列、重复序列和假基因序列4、基因组序列复杂性与基因组大小的关系①序列复杂性:不同序列的DNA总长。
植物学复习资料(总1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一、名词解释:1.双名法2.孢子植物3.传递细胞4.系统发育5.接合生殖6.原丝体7.梯形结合8.个体发育9.世代交替10.双名法11.核相交替12.珠鳞13.精子器14.有性生殖15.颈卵器16.聚花果17.种子休眠18.凯氏带19.胞间连丝20.同功器官21.同源器官22.细胞分化23.双受精24.叶镶嵌25.异形叶性26.细胞周期27.聚合果28.内起源29.外起源30.通道细胞31.细胞器32.髓射线33.运动细胞34.离生雌蕊35.木质部36.环带37.聚药雄蕊38.异形叶性39.纹孔40.质体41.韧皮部42.组织43.维管束44.内膜系统45.叶绿体二、填空1.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基本类型。
2. 原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初生结构,维管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次生结构,副形成层细胞分裂形成韧皮部结构。
3. 一片完全叶包括叶片、_叶柄_和_托叶_三部分。
4. 植物茎类由上至下依次可分为分生区、伸长区和_成熟区三个区。
5. 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四大类群。
6. 十字花科植物的雄蕊为四强雄蕊,锦葵科为单体雄蕊,菊科为聚药雄蕊。
7. 被子植物的生殖过程中,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珠孔发育成种孔、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8. 马玲薯食用的部分是块茎。
甘薯食用的部分是块根,荔枝食用的部分是假种皮。
9. 根据质体所含色素的不同可分为白色体、叶绿体和有色体。
10. 细胞质可进一步分化为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11.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最普通的贮藏物质,常以淀粉粒的形式存在,淀粉粒可分为单粒、复粒、半复粒和三种。
12.植物的根尖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等四区,其中不活动中心位于分生区,根毛在成熟区。
基因组学复习资料基因组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蛋白质基序:由2或3个二级结构如α-螺旋,β-折叠和转环构成的组合,它们有特征性的序列,具有特定的功能,称为基序或模体。
2.C 值(C value):是指一个单倍体基因组中DNA的总量,一个特定的种属具有特征的C值。
3. C值悖理(paradox) 生物的复杂性与基因组的大小并不完全成比例增加的现象.4.遗传作图(genetic mapping):采用遗传学分析方法将基因或其他DNA顺序标定在染色体上构建连锁图。
这一方法包括杂交实验和家系分析。
基因或DNA标志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与遗传距离。
遗传距离用重组率来衡量。
即通过计算两个连锁的遗传标记在每次减数分裂中的重组概率,确定两者的相对距离遗传图距单位为 cM,每单位厘摩定义为1%交换值5.物理作图(physical mapping):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将DNA分子标记、基因或克隆标定在基因组实际位置。
物理图的距离依作图方法而异,辐射杂种作图的计算单位为厘镭(cR),限制性片段作图与克隆作图的图距单位为DNA的分子长度,即碱基对。
6.重组热点(recombination hot spot):染色体的某些位点之间比其他位点之间有更高的交换频率,被称为重组热点。
7.基因组测序覆盖面(coverage):随机测序获得的序列总长与单倍体基因组序列总长之比,覆盖面越大,遗漏的序列越少。
8.密码子偏爱(codon bias):生物有时更加偏爱地使用一个或者一组密码子的现象。
这是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复制的差异所产生的结果。
(仅供参考)9.开放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它们由一系列指令氨基酸的密码子组成,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
10.功能域或外显子洗牌(domain shuffling or exon shuffling)由不同基因中编码不同结构域的片段彼此连接形成的全新编码序列称为功能域或外显子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