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2消化内科出科病例讨论
- 格式:doc
- 大小:936.50 KB
- 文档页数:4
消化内科常见病例讨论消化内科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胃肠道相关的疾病。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医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消化内科病例。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消化内科常见病例进行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及其处理方法。
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下溃疡形成。
患者常常出现上腹疼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胃镜检查是明确诊断胃溃疡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抽取胃部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确定病变性质。
治疗胃溃疡主要包括抑制胃酸分泌、杀灭幽门螺杆菌和保护胃黏膜。
常用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和胃粘膜保护剂。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要遵守科学合理的饮食原则,戒烟限酒,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情。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种病程较长的胃部疾病,患者表现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胃镜检查可以帮助明确诊断,了解慢性胃炎的程度和类型。
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药物治疗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药物治疗可选择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抗生素以及胃粘膜保护剂。
此外,患者还应避免进食过冷过热食物,保持情绪稳定,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胃癌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病因复杂,多数与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患者常表现为上腹疼痛、消瘦、乏力等症状。
胃镜检查、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明确诊断胃癌的位置和范围。
治疗胃癌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患者在治疗期间还应保持营养均衡,提升自身免疫力,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消化内科疾病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对这些疾病要有清晰的认识,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消化内科常见病例及其处理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消化内科病例报告与病例讨论【正文】背景介绍:消化内科疾病是指发生在食管、胃、肠、肝、胆、胰等消化道器官的疾病,常见的包括胃溃疡、胆囊炎、肝炎、胰腺炎等。
对于消化内科疾病的病例报告和讨论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病例报告:病例一:胃溃疡患者,男性,45岁,主诉腹痛、酸胀、恶心、呕吐。
病史:近两年来经常饮酒、吃辛辣食物,有长时间食欲减退。
体格检查:腹软,上腹压痛明显。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胃镜显示胃溃疡。
治疗:给予H2受体阻滞剂、抗酸剂等药物治疗。
病情缓解后,患者注意饮食习惯,进一步控制饮酒。
病例二:胆囊炎患者,女性,38岁,主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
病史:最近一个月出现反复胃肠症状,伴随食欲减退。
体格检查:右上腹压痛明显,Murphy征阳性。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胆囊超声显示胆囊壁增厚,结石形成。
治疗:给予静脉抗生素治疗、解痉、液体支持,术前积极处理感染灶,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行胆囊切除术。
病例三:肝炎患者,女性,32岁,主诉乏力、食欲不振、黄疸。
病史:最近两个月出现上述症状,平时有熬夜、饮酒史。
体格检查:肝区叩击痛明显,黄疸明显。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指标阳性。
治疗:给予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提醒患者避免饮酒和过度疲劳。
病例四:胰腺炎患者,男性,52岁,主诉腹痛、恶心、呕吐、消瘦。
病史:近一个月以来,腹痛发作,常伴有饱胀感。
体格检查:腹壁紧张,压痛明显。
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升高,腹腔彩超提示胰腺增大、钙化。
治疗:禁食休息,给予胰酶替代治疗,积极处理胰腺炎并发症,例如感染或出血。
病例讨论:基于以上病例,可看出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明确的规范和步骤,以下是对病例进行的讨论及建议:1. 胃溃疡:胃溃疡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饮酒、NSAIDs(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于患者应及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溃疡的复发风险。
药物治疗中,H2受体阻滞剂和抗酸剂可有效缓解症状。
消化内科疑难病例讨论引言本文档是关于消化内科疑难病例的讨论,旨在提供对于该领域中复杂病例的讨论和解决方案。
以下是讨论的一些重要病例。
病例一:胃病变导致慢性不适病情描述一位男性患者,年龄45岁,近期出现持续不适感和腹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和食欲不振。
既往病史中,患者有胃酸过多和胃溃疡病的记录。
检查和诊断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有明显病变,出现大面积溃疡和红斑。
经过进一步检查,诊断为胃病变引起的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病。
治疗方案为了治疗患者的胃病变,医生建议患者使用抗酸药物降低胃酸分泌并减轻胃部炎症。
此外,患者还需注意饮食惯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并减少压力。
病例二:肝脏功能异常病情描述一位女性患者,年龄32岁,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和腹痛等症状。
家族中有肝病史,患者自己也在饮酒和抽烟。
检查和诊断患者进行了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肝酶水平明显升高,肝功能异常。
经过进一步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怀疑患者可能患有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病。
治疗方案为了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医生建议患者戒酒和戒烟,并采取一系列的生活方式改变,如健康饮食、体育锻炼和减轻体重等。
患者还需进行定期的肝功能监测,并根据需要使用特定的药物治疗。
结论在消化内科的疑难病例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胃病变和肝脏功能异常的例子。
针对这些病例,除了治疗特定的病因,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也非常重要。
本文提供的讨论和治疗方案旨在引起医生和医学专家的关注,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研究和解决类似病例的框架。
消化内科疾病的病例分析与讨论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消化内科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增加。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病例,讨论不同消化内科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增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病例一:胃溃疡患者A,男性,45岁,近期出现上腹疼痛、饱胀感和恶心等症状,疼痛经常出现在饭后。
经内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
胃溃疡的病因可以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和非甾体抗炎药物使用。
临床表现包括上腹疼痛、胃酸分泌过多等症状。
诊断可通过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来确定。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抗生素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杆菌,同时还要减少胃酸分泌。
病例二: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B,女性,35岁,近期出现胸骨后灼热感和咳嗽。
症状在躺下或弯腰时加重。
经胃镜检查和pH监测确诊为GERD。
GERD是由胃酸和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胃灼热感、胸骨后疼痛和酸味上涌等。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特殊检查如胃镜检查和pH监测。
治疗方案包括生活方式改变、抗酸药物和必要时手术干预。
病例三:克罗恩病患者C,男性,28岁,近期出现腹部疼痛、腹泻和消瘦等症状。
经结肠镜检查和组织活检确诊为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多见于年轻人。
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和营养不良等。
诊断主要通过结肠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治疗方法包括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和必要时手术治疗。
病例四:胃癌患者D,女性,55岁,近期出现上腹疼痛、食欲减退和贫血等症状。
经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确诊为胃癌。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内科恶性肿瘤之一。
临床表现可以包括上腹痛、恶心、呕吐和贫血等。
诊断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
通过以上病例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消化内科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对于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特殊检查结果。
只有在充分了解疾病特点的基础上,才能为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消化内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本次病例讨论的患者为一名50岁女性,主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1个月。
经详细的检查和化验后,确诊为胰腺癌。
现在在我院进入胰腺癌的治疗阶段。
我们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胰腺癌的护理以及化疗后的护理。
一、胰腺癌护理1、饮食护理由于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为了使手术后的恢复变得更加迅速和完整,患者需要控制饮食,以便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得到良好的护理和满足。
在手术前,患者需要提高饮食的营养水平,特别是对于患有贫血等疾病的患者,需要注意补氧和补水。
在手术后,患者需要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并保持营养均衡,以增加体质和抵抗力。
2、服药护理在胰腺癌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如止痛药和化疗药物等。
在患者家庭治疗中,患者和家庭成员需要了解药物的治疗效果、适当用药方法以及不良反应,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健康安全。
3、情感护理胰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恶性程度的恶性肿瘤,可以对患者心理和情感产生很大的影响。
患者常常会感到恐惧、担心和抑郁等情绪,这将对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患者需要得到细致的关心和相应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治疗期间充满希望和信心。
二、化疗后的护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进步,化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由于化疗药物具有毒性和副作用,患者在接受化疗后需要得到合理的护理,以减轻不良反应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化疗前,护理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药物过敏史等信息,以便对化疗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
护理人员还需帮助患者规划化疗的时间、方式、药物种类等,以保证化疗的质量和时间。
化疗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可以抑制患者的食欲和吸收能力,导致机体营养供应不足和免疫力下降。
因此,在化疗期间,患者需要得到适当的营养补给,以改善身体状态。
3、不良反应的护理化疗药物具有毒性和副作用,可能引起患者的恶心、呕吐、腹泻、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不良反应对其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以减轻其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并提高其治疗效果。
病例2 消化内科出科病例讨论一、病史资料:患者,女性,78岁。
因“腹痛、呕血、黑便3天”入院。
患者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中上腹不适,伴下腹部疼痛,约2小时后出现呕血,为暗红色血块,不含胃内容物,共3次,总量约500ml。
次日晨解柏油样稀便一次,量约300g。
来我院急诊就诊,血RT示RBC 216×1012/L、HB 66g/L,予制酸止血补液治疗仍呕暗红色血块不止,收住院。
既往无病毒性肝炎及血吸虫病史,无长期大量饮酒及服药史。
3年前因“便血”在上海市中山医院住院治疗时发现肝硬化。
入院时体检:神志清楚,贫血貌,未见肝掌及蜘蛛痣。
两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罗音。
心界向左扩大,心率65次/分,律齐,心尖部可及3/6级收缩期杂音。
腹部明显膨隆,可见明显腹壁静脉曲张,腹柔软无压痛,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液波震颤(+),双下肢无浮肿。
肛门外痣明显。
入院后予禁食,留置胃管,降门脉压,制酸,保肝治疗,出血停止。
行胃镜检查示食管静脉曲张(重度)(见图1),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行腹部CT检查示肝硬化,肝动脉门静脉瘘,腹腔大量积液。
病程中出现肝性脑病症状,经降氨治疗后好转。
继续予以保肝及利尿等治疗,腹水消退及一般情况好转后出院。
患者于入院2月后再次出现呕血,共4次,总量约2000ml,再次入院治疗,予禁食、降门脉压、抑酸、止血及保肝等治疗后,消化道出血停止。
继续给保肝利尿等治疗,但患者腹水进行性增多。
病程中多次出现肝性脑病症状,经降氨治疗后好转。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门静脉主干下段及肠系膜与脾静脉汇合处回声增多。
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提示肝硬化,侧枝循环形成伴腹腔大量积液,肝动脉门静脉瘘(见图2),脾脏多发栓塞(见图3),门脉主干血栓形成。
上腹部CTA提示腹腔干肝动脉分支与门静脉间畸形血管团,动脉期门静脉早期显影,并与开放扭曲的腹壁静脉相通(见图4、图5)。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5.42×109/L、红细胞 2.39×1012/L、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 31×109/L;(首次入院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13u、谷草转氨酶51u/L、总蛋白51.3g/L、白蛋白 26.5g/L、总胆红素 10.6umol/L、结合胆红素 3.9umol/L、r-谷氨酰转肽酶 68u/L、碱性磷酸酶 70u/L;肾功能:尿素 12.8mmol/L、肌酐 177umol/L、尿酸473umol/L;凝血全套:凝血酶原时间 13.6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7S、凝血酶时间13S、纤维蛋白原 2.63G/L;(至讨论前)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3u、谷草转氨酶25u/L、总蛋白53.4g/L、白蛋白27.4g/L、总胆红素 22.2umol/L、结合胆红素 8.2umol/L、r-谷氨酰转肽酶 72u/L、碱性磷酸酶 84u/L;肾功能:尿素 13.3mmol/L、肌酐 181umol/L、尿酸800umol/L;凝血全套:凝血酶原时间 17.6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38S、凝血酶时间18S、纤维蛋白原 1.52G/L;血:AFP 4ng/ml,CEA 6ng/ml,CA-125 250.6u/ml,CA-153 11.5u/ml;肝炎标志物检查: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标志物均(-)腹水常规:色黄、浑浊、总细胞 40×106/L、白细胞 20×106/L、利伐他试验(-);腹水生化:总蛋白 4.2g/L,乳酸脱氢酶24U/L,葡萄糖7.5mmol/L,氟106mmol/L;腹水细胞学检查,未找见肿瘤细胞;腹水培养:未见细菌生长;血管超声:门静脉下段管腔内回声增多,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管腔回声增多;胃镜(见图1)表现:食道:距门齿20CM开始分别于2点,5点,7点及11点钟处见4条串珠样曲张静脉,以5点钟处最明显,未见红色征和蓝色征。
消化内科的病例分析病案分析病历分析病案分析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指导治疗措施的选择。
本文将对一位消化内科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相关疾病和治疗。
病人的基本信息如下:患者X,女性,68岁。
主要症状是进行性腹泻,伴有腹痛、消瘦和乏力。
患病时间已有半年之久,经过一段时间的自行调理未见改善,因此前来就诊。
从病历中可以了解到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腹泻。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通常超过3次/天,伴有大便性状呈水样或半流样。
而持续性腹泻则是指腹泻时间在4周以上。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我们可以怀疑患者患上了慢性腹泻。
接下来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以确定病因。
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史,我们应该考虑到以下可能的疾病:1.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是指结肠黏膜和肌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等。
患者如果存在消瘦和乏力的症状,可能是由于腹泻引起营养不良。
2.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等。
腹泻可能是由于胃排空障碍引起的。
3.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消瘦等。
患者如果存在脂肪泻的症状,可能是由于胰腺酶分泌不足引起的。
为了确诊,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粪便常规检查,检查粪便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和一些消化酶的活性。
影像学检查方面,可以考虑进行腹部B超、胃肠道造影或内窥镜检查,以明确相关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否存在异常。
最后,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确定诊断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如果患者确诊为慢性结肠炎,可以进行相应的抗炎药物治疗;如果是慢性胃炎,可以给予抗酸药物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如果是慢性胰腺炎,可以给予胰酶替代治疗。
总结起来,通过对患者病案的分析和病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方案。
病例1食欲不振、呕咖啡样物、意识错乱赵××,男性,56岁。
主诉食欲不振5年,呕咖啡样物1天,意识错乱5小时。
现病史近5年来常有食欲不振、厌油食。
1天前患者呕咖啡样物2次,呈喷射状,含有血凝块,总量约800ml,未排黑便。
5小时前烦躁不安,衣冠不整,乱扔东西,随地便溺。
1小时前患者处于熟睡状态,可以唤醒,但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既往史15年前患有乙型肝炎,经治疗后痊愈。
6年前复查肝功和肝炎病毒标志,除表面抗原、核心抗体及e抗体阳性外,其余结果均正常。
5年前行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肝硬化。
2年前行胃镜检查提示食道静脉曲张。
无长期大量饮酒史。
体格检查T 37.0℃,P 90次/分,R 18次/分,Bp 100/60mmHg。
嗜睡状态,压眶反射存在。
面色灰暗黝黑,巩膜黄染。
可见肝掌,颈部及前胸可见数枚蜘蛛痣。
心肺查体正常。
腹部膨隆,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3cm,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
腱反射亢进及肌张力增强,扑翼样震颤(+)。
问题1该患者临床诊断有哪些疾病?解说①上消化道出血;②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③肝性脑病三期。
问题2该患者的病史有何特点?是怎样演变的?目前发展到什么程度?解说根据疾病发展的时间顺序,该患者的病史有如下特点:①有明确的肝病病史:15年前患有乙型肝炎,6年前仍有表面抗原、核心抗体及e抗体阳性。
②5年来出现明显的食欲不振、厌油食等消化道症状。
③上消化道出血:呕咖啡样物约800ml,呈喷射状,含有血凝块。
④5小时前有精神错乱和行为异常:烦躁不安,衣冠不整,乱扔东西,随地便溺。
⑤目前处于嗜睡状态。
从以上病史特点和既往腹部彩超及胃镜结果,该患者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其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
问题3以上体格检查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解说①该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正常,但处于嗜睡状态,说明目前有神经系统异常。
②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腹水等,说明患者已经处于肝硬化失代偿期。
消化内科护理病例讨论
病情介绍
这是一个消化内科的病例讨论。
患者是一名60岁的女性,主
要症状是上腹疼痛并伴有恶心和呕吐。
诊断与治疗
经过检查和评估,患者被诊断为胆石症并且可能合并了胆囊炎。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控制疼痛,行胆囊切除手术。
护理重点
在患者的护理中,需要关注以下重点:
1. 疼痛管理: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如止痛药,并监测疼痛程
度的变化。
2. 药物管理:确保患者按时服用处方药,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
副作用。
3. 导管护理:如有胃管或鼻胃管的插入,需注意正确的插管位
置和管路通畅情况。
4. 饮食管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后情况,提供适量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遵守饮食要求。
5. 情绪支持:提供心理关怀和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手术前后的情绪变化和焦虑。
6. 协调护理:与医生、营养师和其他护理人员紧密合作,确保全面的照顾和监护。
病例讨论
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团队成员分享了他们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评估,提出了相关的护理建议。
这些讨论对于制定最佳护理计划和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护理结果起到了关键作用。
结论
消化内科护理病例讨论是一个有助于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的重要活动。
通过仔细评估患者,并综合考虑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可以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护理方案,并提供全面的护理和支持。
消化内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病例:XX女,50岁,主诉腹泻、腹痛1个月。
病史:患者1个月前出现腹泻、腹痛,伴有乏力、纳差等症状。
初步诊断为急性肠炎,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于是转诊到本科室。
体格检查:T37℃,P80次/分,R18次/分,BP120/80mmHg。
腹部检查:肠鸣音亢进,腹部轻度压痛,肝、脾未触及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1.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2.6%,淋巴细胞比例7.9%。
电解质、肝肾功能正常。
影像学检查:腹部CT示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上段肠壁增厚,增厚部位可见散在不规则低密度区,肠腔狭窄。
诊断:结肠癌。
讨论过程及结论:1. 护士长提出:对于结肠癌患者,应该注重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关的护理措施,包括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
主治医师表示同意,补充了一些关于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
2. 住院医师提出: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PET-CT 等。
主治医师解释说,PET-C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明确癌细胞的分布情况、大小等,但也存在一定的误诊率,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3. 护士提出:对于结肠癌的患者,应该进行规范化的护理操作,如保持肠道通畅、预防感染、合理用药等。
大家一致认为这些措施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4. 护士长提出:由于结肠癌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的护理也非常重要。
应该注意术后的饮食、休息、心理疏导等,避免出现并发症和情绪波动等。
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对于结肠癌患者的护理,需要全面、规范、人性化,与医疗治疗一起,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讨论,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对于消化内科疑难病例的诊疗水平和护理质量。
病例2 消化内科出科病例讨论
一、病史资料:
患者,女性,78岁。
因“腹痛、呕血、黑便3天”入院。
患者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中上腹不适,伴下腹部疼痛,约2小时后出现呕血,为暗红色血块,不含胃内容物,共3次,总量约500ml。
次日晨解柏油样稀便一次,量约300g。
来我院急诊就诊,血RT示RBC 216×1012/L、HB 66g/L,予制酸止血补液治疗仍呕暗红色血块不止,收住院。
既往无病毒性肝炎及血吸虫病史,无长期大量饮酒及服药史。
3年前因“便血”在上海市中山医院住院治疗时发现肝硬化。
入院时体检:神志清楚,贫血貌,未见肝掌及蜘蛛痣。
两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罗音。
心界向左扩大,心率65次/分,律齐,心尖部可及3/6级收缩期杂音。
腹部明显膨隆,可见明显腹壁静脉曲张,腹柔软无压痛,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液波震颤(+),双下肢无浮肿。
肛门外痣明显。
入院后予禁食,留置胃管,降门脉压,制酸,保肝治疗,出血停止。
行胃镜检查示食管静脉曲张(重度)(见图1),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行腹部CT检查示肝硬化,肝动脉门静脉瘘,腹腔大量积液。
病程中出现肝性脑病症状,经降氨治疗后好转。
继续予以保肝及利尿等治疗,腹水消退及一般情况好转后出院。
患者于入院2月后再次出现呕血,共4次,总量约2000ml,再次入院治疗,予禁食、降门脉压、抑酸、止血及保肝等治疗后,消化道出血停止。
继续给保肝利尿等治疗,但患者腹水进行性增多。
病程中多次出现肝性脑病症状,经降氨治疗后好转。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门静脉主干下段及肠系膜与脾静脉汇合处回声增多。
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提示肝硬化,侧枝循环形成伴腹腔大量积液,肝动脉门静脉瘘(见图2),脾脏多发栓塞(见图3),门脉主干血栓形成。
上腹部CTA提示腹腔干肝动脉分支与门静脉间畸形血管团,动脉期门静脉早期显影,并与开放扭曲的腹壁静脉相通(见图4、图5)。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 5.42×109/L、红细胞 2.39×1012/L、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 31×109/L;
(首次入院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13u、谷草转氨酶51u/L、总蛋白51.3g/L、白蛋白 26.5g/L、总胆红素 10.6umol/L、结合胆红素 3.9umol/L、r-谷氨酰转肽酶 68u/L、碱性磷酸酶 70u/L;肾功能:尿素 12.8mmol/L、肌酐 177umol/L、尿酸473umol/L;
凝血全套:凝血酶原时间 13.6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7S、凝血酶时间13S、纤维蛋白原 2.63G/L;
(至讨论前)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3u、谷草转氨酶25u/L、总蛋白53.4g/L、白蛋白
27.4g/L、总胆红素 22.2umol/L、结合胆红素 8.2umol/L、r-谷氨酰转肽酶 72u/L、碱
性磷酸酶 84u/L;肾功能:尿素 13.3mmol/L、肌酐 181umol/L、尿酸800umol/L;
凝血全套:凝血酶原时间 17.6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38S、凝血酶时间18S、纤维蛋白原 1.52G/L;
血:AFP 4ng/ml,CEA 6ng/ml,CA-125 250.6u/ml,CA-153 11.5u/ml;
肝炎标志物检查: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标志物均(-)
腹水常规:色黄、浑浊、总细胞 40×106/L、白细胞 20×106/L、利伐他试验(-);
腹水生化:总蛋白 4.2g/L,乳酸脱氢酶24U/L,葡萄糖7.5mmol/L,氟106mmol/L;
腹水细胞学检查,未找见肿瘤细胞;腹水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血管超声:门静脉下段管腔内回声增多,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管腔回声增多;
胃镜(见图1)表现:食道:距门齿20CM开始分别于2点,5点,7点及11点钟处见4
条串珠样曲张静脉,以5点钟处最明显,未见红色征和蓝色征。
CT 2005-08-09片号:00113989 (见图2、3)
表现:肝脏外形缩小,肝裂增宽,增强前后肝内密度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脾脏外形增大,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多发斑点样略低密度灶,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边缘清晰,与脾脏实质比较呈更低密度,食道下端,胃底及腹壁静脉增多,扭曲,门脉主干未见异常增宽,胆囊不大,囊内见多发圆形密度增高影,边缘密度较中央高,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总管未见扩张,胰腺、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后腹膜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腹腔内见大量积液。
诊断:1肝硬化,门静脉分支早期显影,并与腹壁静脉相通,考虑:肝内动静脉瘘,门静脉与腹壁静脉异常交通可能,建议AFP检查或MR检查,排除肝TM。
脾肿大,脾脏内多发斑点样低密度灶,梗塞可能,腹腔大量积液。
2.胆囊多发结石。
CTA2005-10-01片号:00117075 (见图4、5)
表现:肝脏外形缩小,肝裂增宽,左右叶比例失常,左叶代偿性增大;增强后,门静脉分支早期显影,并与腹壁静脉相通,余肝内密度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
脾脏外形增大,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多发斑点样略低密度灶,病灶无明显强化,边缘清晰,与脾脏实质比较呈更低密度,食道下端、胃底静脉增粗扭曲,门脉主干可见充盈缺损影;胆囊不大,囊内见多发圆形密度增高影,边缘密度较中央高,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总管未见扩张,胰腺、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后腹膜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腹腔内见大量积液。
诊断: 1.肝硬化,侧枝循环形成伴腹腔积液;肝内动静脉瘘形成;门脉主干栓塞形成。
2.脾肿大,脾脏内多发梗塞灶。
3.胆囊多发结石。
二、讨论目的:1)诊断;2)治疗。
附图:
图1:胃镜提示食管静脉曲张(重度)
图2:增强CT显示肝动脉与门静脉瘘口
图3:增强CT显示脾脏多发栓塞,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
图4、图5腹部CTA提示腹腔干肝动脉分支与门静脉间畸形血管团,动脉期门静脉早期显影,
并与开放扭曲的腹壁静脉相通。
图4
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