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艾山以下河道淤积厚度的分析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632.00 KB
- 文档页数:18
浅谈黄河下游河段冲淤变化趋势发布时间:2021-12-23T10:57:46.950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27期作者:王兵1 丁慧敏2 姜凯轩1 [导读] 得出黄河下游干流在2004~2018年发生普遍冲刷,且上游冲刷更明显,2018~2021年高村以上河段有所淤1.黄委水文局河南郑州 450004;2.黄委山东水文水资源局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发生明显变化。
本文以淤积测验断面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在黄河下游干流建立数值模型,通过固定高程计算过流面积、固定过流面积计算相应水位两种方法,结合年输沙量资料,得出黄河下游干流在2004~2018年发生普遍冲刷,且上游冲刷更明显,2018~2021年高村以上河段有所淤积,高村以下河段缓慢冲刷的结论。
关键词: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数值模型1研究背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具有水少沙多、泥沙年内年际分布不均的明显特点。
自2002年小浪底水库启动调水调沙运用后,2000~2017年黄河下游河道累计冲刷20.38亿t,使下游河道冲淤状况、水沙规律发生明显变化,主槽最大过洪能力恢复到5000m3/s以上。
本文将黄河下游干流河道作为研究对象,以干流河段369处淤积测验断面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建立数值模型,选取2004~2017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和2018年~2020年(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两个研究时段,通过固定高程计算过流面积、固定过流面积计算相应水位两种方法,结合相应年份输沙量资料,分析小浪底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规律。
2资料与方法2.1研究资料本文采用黄河下游369个淤积测验断面资料作为基础数据。
按照小浪底运行调节模式,采用2004年、2009年、2014年、2018年汛前统测资料,对比分析2004~2017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时期河道冲淤变化情况;采用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汛前统测资料,对比分析2018~2020年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运用时期河道冲淤变化情况。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作者:齐海龙来源:《科技传播》2011年第23期摘要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治黄之关键在治沙,黄河下游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进而形成“二级悬河”,其症结正在泥沙。
本文从黄河的水沙关系和边界条件入手,分析影响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内因和外因,探讨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河道治理;黄河滩区;泥沙淤积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6-0071-021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情况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花园口至高村河段两岸堤距为5km~10km,最宽处达20多km,河道比降2.65~1.72;高村至陶城铺堤距1.4km~8.5km,河道平均比降1.15;陶城铺至垦利宁海河段,堤距0.4km~5km,一般为1km~2km,河道平均比降1左右。
河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花园口、高村、孙口站的设防流量分别为22 000m3/s、20 000m3/s和17500m3/s,而艾山以下仅为11 000m3/s。
根据黄委水科院《黄河下游断面法冲淤量分析与评估》,1952年~1999年黄河下游小浪底-渔洼间的淤积量56.34亿m3。
1965年以后河口段河道(渔洼至罗13或清7)的累计淤积量为5.92亿m3,若包括1952年~1964年在内,淤积量估计将超过8亿m3。
全下游总淤积量估计将达到64.3亿m3以上。
大断面测量成果显示,郑州花园口以下除局部高滩外,河道基本呈“二级悬河”形态,从滩唇到滩根普遍存在较大的断面横比降。
其中东坝头-陶城铺河段滩唇普遍高于大堤附近滩面2m以上,最严重的河段滩唇已高出堤根滩面4m多,滩地高出背河地面4m~6m;主槽过洪能力只有3 000m3/s左右,洪水一旦漫滩,偎堤水深为3m~5m,临背水头差一般为7m~11m。
2 影响淤积的原因分析近几年黄河下游部分堤段“二级悬河”发展很快,有研究者认为是由于1986年以后径流量减小,水流夹沙能力降低所致,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受滩区生产堤影响的结果。
2024年4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55卷 第4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24)04-0468-13收稿日期:2023-05-16;网络首发日期:2024-01-03网络首发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11.1882.TV.20240102.1701.002.htm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43218);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2023-KY-02)作者简介:马子普(1988-),博士后,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
E-mail:ma.zi.pu@163.com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分布模式及冲淤特征马子普,吴保生,沈 逸,薛 源,覃 超,汪 舸(清华大学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摘要:为揭示黄河下游河道的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及分布特征,对黄河下游1952—2021年间共70年的河段实测冲淤量数据进行了系列统计分析。
研究表明:(1)黄河下游河道存在7种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其中全线冲刷、全线淤积、上冲下淤、上淤下冲等4种为基本模式。
上淤下冲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孙口附近,上冲下淤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游荡性河段。
各模式对河道整体冲淤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两边冲中间淤模式对冲刷量的贡献率最大,全线淤积模式对淤积量的贡献率最大;(2)1952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沿程冲淤分布模式的变化过程可分为1952—1959年、1960—1985年、1986—1999年、2000年后共4个阶段;(3)各河段冲淤量大小以0点为中心近似呈偏态分布,冲淤量在多年尺度下具有沿程减小的趋势性特征以及“冲久必淤、淤久必冲”的周期性特征;(4)各河段整体冲淤发生年数差别不大,反映了河道冲淤的平衡趋向性;70年内淤积于黄河下游河床底部的泥沙有一半左右被冲走,花园口到孙口河段的累计冲淤量接近下游总冲淤量的8成,孙口以下河段很小;(5)全线冲刷模式为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的主要冲淤模式,小花段前期淤积的泥沙基本被冲完,夹高段、高孙段及孙艾段仅冲走了前期淤积泥沙的二到三成。
2022地理微专题训练114 冲淤平衡一、单选题1.读“黄河下游艾山水文站洪峰期流量过程和冲淤过程示意图(冲大于淤,冲淤面积为“-”;冲小于淤,冲淤面积为“+”。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时间段内,该河段一直淤大于冲B.流量越大,侵蚀作用越明显C.流量大小与沉积作用强弱成正相关D.流量越大,含沙量越小1.B 根据图例,图示右侧轴为负值,说明图示时间段内,该河段一直冲大于淤,A错。
流量越大,侵蚀作用越明显,B对。
流量大小与沉积作用强弱成负相关,C错。
流量与含沙量没有相关性,D错。
河段的冲淤量是输入沙量和输出沙量的差值。
某学著以宁夏黄河下河沿至石瑞山河段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了近几十年来黄河宁夏河段不同时期、不同河段的河道冲淤情况吸变化趋势。
下面图甲为该学者研究区域位置图,图乙为黄河干流宁夏段年均冲淤量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推断黄河干流宁夏冲淤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大致在()A.1951 年B.1985 年C.2005 年D.2011 年3.1969-198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A.整个河段为冲刷状态B.青石河段由淤积变为微冲C.青石河段沉积作用增强D.下青河段侵蚀作用增强4.1986-200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河沙采集量增加B.水利枢纽建设C.上游植树造林D.河流补给减少2.C 读右图,全河段1951-1968年、1069-1985年冲淤量是正数,代表冲淤量是增加的,1986-2005年全河段冲淤量接近零增长,2006-2011年全河段冲淤量是负增长,因此黄河干流宁夏冲淤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大致在2005 年,C正确,ABD错误。
3.B 据右图分析,1969-1985年的冲淤量约为0.12亿t,代表输入沙量大于输出沙量,整个河段为沉积状态,A错误;青石河段1951-1968年冲淤量约为0.12亿t, 输入沙量大于输出沙量,为沉积状态,1969-1985年的冲淤量约为-0.10亿t,表示青石河段此时段为冲刷状态,因此1969-198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青石河段由淤积变为微冲,沉积作用减弱,B正确,C错误;下青河段1951-1968年冲淤量约为0.06亿t, 1969-1985年的冲淤量约为0.21亿t,表示青石河段此时段沉积作用增强,D错误。
减缓下游河道淤积对策的探讨黄河以含沙量高而著名,这也决定了黄河防洪、治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黄河防洪任务艰巨、难治理,根本原因就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下游河道淤积十分严重,河床不断的抬高,排洪能力逐渐下降,将黄河下游河道塑成地上河,加大了洪水对两岸的威胁。
河床不断抬高,变形更加剧烈,在洪水期间,泥沙强烈淤积,中水流量也可能出现异常高的水位,增大了对防洪安全威胁。
采取各种措施减缓或制止下游河床淤积抬升的速度,是黄河治理的重中之重,对维持黄河流域的安全作用巨大。
1 泥沙的来源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的面积约为64万km2,其中水土流失区45.4万km2,占总面积71%。
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河上、中游地区,尤其是中游多沙粗沙区。
黄河中游每遇暴雨,土壤腐分严重,水土大量流失,给黄河下游带来大量泥沙。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于输沙模数大于10000t/km2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2 泥沙的特点2.1水少沙多黄河流域面积为68.8万km2,仅次于长江(170万km2),居我国大江大河的第二位。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流域径流量极为贫乏,与流域面积相比很不协调。
进进黄河下游的多年均匀水量470亿m3,多年均匀沙量16亿t,均匀含沙量35kg/m3。
黄河水量不及长江水量的1/20,而含沙量却为长江的3倍,足以说明沙量之多、含沙量之高。
2.2水沙异源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水沙来源的不平衡性非常突出。
上游河口镇以上流域面积为36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45%,水量占60%,是全河的主要产水区,来沙量仅占总沙量的9%,多年均匀含沙量5.7kg/m3;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流域面积为13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16%,水量占15%,来沙量占总沙量的56%,多年均匀含沙量128kg/m3,是全河的主要产沙区;龙门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为19万km2,水量占22%,来沙量占总沙量的34%,多年均匀含沙量53.8kg/m3;三门峡以下的伊洛河、沁河来水量占11%,来沙量占2%,多年均匀含沙量6.4kg/m3。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摘要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治黄之关键在治沙,黄河下游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进而形成“二级悬河”,其症结正在泥沙。
本文从黄河的水沙关系和边界条件入手,分析影响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内因和外因,探讨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河道治理;黄河滩区;泥沙淤积1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情况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花园口至高村河段两岸堤距为5km~10km,最宽处达20多km,河道比降 2.65~1.72;高村至陶城铺堤距1.4km~8.5km,河道平均比降1.15;陶城铺至垦利宁海河段,堤距0.4km~5km,一般为1km~2km,河道平均比降1左右。
河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花园口、高村、孙口站的设防流量分别为22 000m3/s、20 000m3/s和17 500m3/s,而艾山以下仅为11 000m3/s。
根据黄委水科院《黄河下游断面法冲淤量分析与评估》,1952年~1999年黄河下游小浪底-渔洼间的淤积量56.34亿m3。
1965年以后河口段河道(渔洼至罗13或清7)的累计淤积量为5.92亿m3,若包括1952年~1964年在内,淤积量估计将超过8亿m3。
全下游总淤积量估计将达到64.3亿m3以上。
大断面测量成果显示,郑州花园口以下除局部高滩外,河道基本呈“二级悬河”形态,从滩唇到滩根普遍存在较大的断面横比降。
其中东坝头-陶城铺河段滩唇普遍高于大堤附近滩面2m以上,最严重的河段滩唇已高出堤根滩面4m多,滩地高出背河地面4m~6m;主槽过洪能力只有3 000m3/s左右,洪水一旦漫滩,偎堤水深为3m~5m,临背水头差一般为7m~11m。
2 影响淤积的原因分析近几年黄河下游部分堤段“二级悬河”发展很快,有研究者认为是由于1986年以后径流量减小,水流夹沙能力降低所致,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受滩区生产堤影响的结果。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水流自身的因素,也受边界条件的影响,还有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浅析黄河下游的堆积历史和发展趋势一历史和现代的黄河下游河床堆积形态本文所指的堆积状况,是指在较长的历史时段中河道冲淤累积的宏观结果,探索首先通过大量的水文钻孔,结合文物考古工作,对华北大平原的堆积作出概估,为估算干流河床堆积,提供了宏观的基面。
西汉时豫北浚滑、濮阳一带河床埋深8-l0m,当时床砂由中砂向细砂转化,表明曾有剧烈加积。
从西汉初到北宋初,黄河河床积厚3-4m,宋金时期积厚4.5m,床砂向极细砂、粉砂转化[1]。
豫东的明清黄河,15世纪初在开封黄河上下,尚无系统堤防;明代天顺年河决,“城中水丈余”,河漫滩至少已高于地面2-3m;崇桢年河决没城,泥沙淀积,滩地竟高于城市地面5-6m,明末至清道光年,市区淤厚达7-8m。
累计15世纪中至19世纪中,开封河漫滩累积淤厚达11.5—13.5m。
兰考以下,北股河道利用临背差判断堆积厚,1495—1781年淤厚7.0-10.0m;南股河道新筑南堤高6-8m,到1855年黄河改道前,新河积厚6-9m.利用文物资料及太行堤内外地层资料,曹(州)考(城)河段1494—1781年积厚7.0—10.0m,1534年刘天和比较北流与南枝河段,北流高出1.5丈,概估在1494—1546年的分流期内,堆积约占总积厚的一半。
兰(封)睢(州)河段的临背差显示了堆积厚,1783—1855年积厚4.0—8.1m.商(丘)虞(城)河段临背差已不反映实际积厚,利用始建南堤时原地面高,得1572—1855年积厚8.8—12.0m。
对苏皖两省明清故道的研究,参考南京师范大学所作地貌考查成果。
上述工作皆忽略了地壳垂直升降的影响.综合以上工作,参照复原后的黄河故道平面形态[2],分析、黄河下游各河段、各时期的堆积状况(表1)。
可见:1)黄河下游的堆积,在西汉初到金元,明清、现行河道三个时期不同河道中,河床形态具有相对可比*,各期堆积速率呈一定规律变化。
从豫河看,北宋前堆积小于0.30—0.35cm/a,宋金时期存在一加积时段,典型的滑(州)澶(州)段已与明清豫河接近;元明时贾鲁大河堆积率又高于滑澶河段。
引黄灌区渠道淤积问题分析及减淤措施研究随着黄河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引黄灌区泥沙淤积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灌溉工程效益的发挥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文中在分析引黄灌区渠道淤积原因的基础上,根据黄河泥沙治理的原则,对渠道淤积泥沙进行分散处理,提出几种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研究成果对引黄灌区泥沙处理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标签:引黄灌区;泥沙;渠道淤积;分散处理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引黄取水规模迅速增大,黄河水量逐年减少,黄河河口段断流次数逐年增加,引黄灌区今后将会越来越多地面临着需水期无水可引,非需水期采取引黄蓄水和引用汛期含沙量较高的浑水问题。
大量的黄河泥沙进入引黄灌区,灌区渠道和沉沙池泥沙淤积严重,泥沙清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堆沙造成沙化、占压大量耕地等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
灌区泥沙安置问题更为突出。
《黄河流域(片)水利发展“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洪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生态环境已成为黄河流域水利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引黄灌区输水渠道淤积原因1.1黄河小北干流含沙量较大引黄提水工程一级站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小北干流河上,小北干流属于典型的平原游荡性河道,穿越于秦晋两省黄土高原之间,河道坡陡流急,沿岸沟壑纵横、土质松散,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
另一个原因是地形上陡下缓,平面形态呈哑铃状,由于流速减慢,加之是三门峡水库的库尾,泥沙淤积比较严重,滩槽高差小,水源本身含沙量较大。
再加上,灌区的需水高峰期(时值三伏大旱)正处于黄河发汛期,也加大了灌溉水中的含沙量。
1.2长期小流量引水导致渠道淤积加重引黄灌区的设计流量为46.5m3/s,但是由于受管理体制、水利设施、灌溉制度、灌水定额等众多因素制约,输水干渠常处于非设计工况运行。
根据灌区多年用水量统计,干渠平均流量在28m3/s左右,远远小于渠道的设计流量,而干渠各段渠道断面尺寸和渠道比降是按设计流量计算得到的。
黄河下游(山东段)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杨询昌石阳冯守涛王成明柴建林(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德州 253015)摘要:本文在收集分析大量最新资料基础上,阐述了黄河下游(山东段)存在的水质污染、地下水资源衰竭、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土壤盐渍化及黄河堤防河道稳定性等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了区内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这对黄河下游(山东段)国土资源开发、防灾、黄河“治黄”与防洪减灾、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环境地质问题、河道稳定性、对策、黄河、山东0 引言黄河下游是我省经济最发达地区,国内生产总产值超2000亿元。
由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工程活动影响,区内水质污染、水资源衰竭、地面沉降、地裂缝及黄河堤防稳定性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向恶化方向发展,阻碍了该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对我省人民生存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加强区内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这对区内国土资源开发、改善生态与投资环境、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黄河下游地质环境概述1.1 自然地理黄河自邙山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流经我省菏泽、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济宁、泰安、济南、淄博等市(地),经我省8市25县(市、区),流域面积1.83×104km ,人口约500万人。
本次研究区位于山东省鲁西北平原,主要为黄河下游山东段引黄灌区(图1)。
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全年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2.3~14℃,年均降水量60O~700m ,50%以上集中在6~9三个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000~1300mm,5、6月蒸发最为强烈。
黄河下游山东段河道全长628km,年平均来水量4.23×1010m3(高村站),年平均输砂量1.06×108t,平均含砂量25kg/m3[1]。
1.2 区域构造黄河下游山东段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华北板块(Ⅰ级),聊考断裂、齐广断裂将其划分为两个Ⅱ级构造单元。
水利工程中的淤积问题分析与研究水利工程是人类为解决水资源短缺或水灾等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技术手段的集合体,水利工程中的淤积问题一直是一项困扰工程师的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淤积问题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产生原因、主要影响效果以及目前的解决方法的应用。
产生原因淤积是由泥沙、泥土或其他杂质在河床或河道中沉积引起的,是水力沉积物和土壤侵蚀的结果。
淤积问题的产生主要涉及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河流泥沙沉积,河床上的物质不断增加而造成淤积;二是由于河床的坡度过小导致水流不畅,也容易形成淤积。
主要影响效果淤积问题在水利工程中危害极大。
首先,淤积会导致河流宽度变窄,水流面积变小,从而使水位上升,水流速度变慢,减小河道的吞吐量,降低水平运输能力,影响水文条件,影响水资源的储备和水文环境的改善,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其次,淤积会破坏河床结构,导致水流方向的变化,河岸逐渐被侵蚀,加重了岸线的侵蚀。
此外,淤积问题还会影响水电站发电及环保问题的关注,直接影响水土保持、河口管理以及水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等。
解决方法在淤积问题的解决中,我们主要考虑如下解决方法:一、物理治理1. 力学清淤:通过工具或机械设备将淤积泥沙从河床中挖出来,是最基础的一种治理方式。
2. 疏浚治理:采用挖泥船等设备将淤积物体投放到河岸、悬浮在水中或抽泵出来加以处理。
3. 环保治理:通过建立水生态工程治理水清、除污、恢复生态的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工程治理1. 调节流量:通过袖口、船闸等附加设施来控制水流,保证河床负荷不被超过,防止产生淤积。
2. 河道整治:通过修建河堤、暗渠等工程手段,在既定水流条件下,使河床得到有效的治理与整建,实现河道的改善。
3. 科技治理: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激光测量、三维模型、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治理水平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率。
高新科技手段的发展,为淤积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选择性。
到目前为止,物理与工程治理仍然是应对淤积问题的最主要手段。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特征浅析【摘要】黄河下游是一条多泥沙堆积性平原河流,以水少沙多为其特征,形成了世界上著明的地上悬河。
70年代以来,河床以淤积为其主要特征,尤其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工程对河床流路的规范化,河床的淤积速率明显增大。
黄河下游河床淤积物中,上段较下段粗,深层比表层粗,河床比漫滩粗。
游荡性宽河段的泥沙淤积量较大,其次为过渡性河段,弯曲性窄河段淤积量较小。
黄河下游河道变化受地质地理、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各种因素影响。
【关键词】黄河;河道淤积;地上悬河;河道变化1. 引言(1)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向东流经九个省区,先后跨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三个地形地貌阶梯。
据地质地貌和河流水文特征,将黄河划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
上游自河源地至内蒙的托克托,河道长3472Km,落差3846m,比降1.11‰,流域面积38.6万Km2,占全流域的51.3%;中游自托克托至河南的桃花峪,河道长1206Km,落差890m,比降0.74‰,区间流域面积34.4万Km2,占全流域的45.7%;下游自桃花峪至山东垦利河口,长786Km,落差95m,比降0.12‰,区间流域面积2.3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3%。
(2)黄河下游是一条多泥沙堆积性平原河流,在进入下游的近16亿吨泥沙中,约1/4输入深海,约1/2沉积于入海三角洲,其余约1/4堆积于下游河道内,使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积抬高,年均淤积厚度0.05~0.10m,临背差3~5m,部分河段最高达10m以上,是世界上著明的地上悬河。
2. 现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特征(1)现黄河下游河道是1855年兰阳铜瓦厢决口,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改道形成的。
1855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各河段淤积变化各有不同特点,铜瓦厢决口初期,东坝头以上河段溯源冲刷形成高滩深槽,以下则漫流淤积。
1875~1905年,东坝头河段陆续修筑堤防,沁河口至东坝头河段由溯源冲刷相应转变为溯源淤积或塌滩淤槽。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后高村-艾山河段冲淤分析
彭红;曲少军;孙赞盈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2009(031)001
【摘要】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1999年10月~2007年10月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来水来沙及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高村-艾山河段冲刷1.15亿m3,占全下游冲刷量的10.5%,同流量水位下降0.88~1.47 m;下游各河段河道断面得到相应调整,冲刷强度沿程逐渐减弱,高村以上河段的断面形态调整展宽和下切同时进行,高村以下河段以下切为主;河床明显粗化,主槽过流能力明显增强.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彭红;曲少军;孙赞盈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3;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3;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3;TV882.1
【相关文献】
1.小流量期黄河艾山—利津河段冲淤规律分析 [J], 孙赞盈;李小平;李勇
2.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高村-艾山河段冲淤演变 [J], 杜红伟;杜小明;曲少军;尚红霞
3.小浪底水库运用前后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征分析 [J], 韩小军;朱莉莉
4.调水调沙后山东黄河艾山至洛口河段主槽水位及冲淤变化分析 [J], 马政委;侯登峰;路玉恒;靖秋焕;聂伟杰
5.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预估分析 [J], 韩巧兰;郭选英;王艳平;杨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