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大雁归来2
- 格式:pdf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10
【导语】《⼤雁归来》为我们唱响了⼀曲⽥园牧歌,引⼈向往,发⼈深省。
⽆忧考⼩编整理了⼋年级下册语⽂《⼤雁归来》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标 1、学习本⽂抒情的语⾔。
2、了解⼤雁的⽣活习性,体会作者对⼤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拟⼈⼿法描写⼤雁。
(⼆)过程与⽅法⽬标 1、体会本⽂的写作特⾊。
增强语感,提⾼语⾔表达能⼒。
2、训练学⽣们概括能⼒、理解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培养学⽣热爱⾃然,珍爱野⽣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本⽂浓郁的抒情⾊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中表意含蓄的⼏个难句,体会本⽂的写作特⾊。
教学⽅法 朗读、⾃主、合作、教师讲解 教学准备 学⽣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霜天,时常可见到⼀群群⾃北向南飞⾏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列,单⾏横空,宛如⼀个“⼀”字,双⾏交叉,形成⼀个“⼈”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动划⼀。
今天我们学习《⼤雁归来》,看看这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新授课 (⼀) 课⽂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作者籍课⽂背景知识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河畔的⼀个⼩镇上,有⼀个活泼可爱的⼩男孩降⽣了。
和我们在座的男⽣们⼀样,从⼩,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
长⼤后,他考⼊了耶鲁⼤学的林业系,并在⼤学毕业后研究起了⾃⼰从⼩就喜欢的⼟壤、森林和野⽣动物。
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
⼈⽣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种⽣活⽅式。
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个被⼈们遗弃的沙⼦农场,带着家⼈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屋,这⼀住,就是⼗⼏年。
在这⾥,他亲⾃动⼿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态平衡; 在这⾥,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长,思考着⼟地的命运……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主⼈公是谁了? (⼆)、整体感知 学⽣快速阅读课⽂,概括要点,把握⽂意:提问: 1.作者对⼤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章描写了三⽉⼤雁的归来,觅⾷前后的鸣叫,孤雁,四⽉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集会。
《大雁归来》课文解读1.时代背景1933年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叫“沙郡”的地方买了一块被废弃的农场,其后多年,他和家人种植了上千棵树以重新恢复土地的健康。
他还以“沙郡”的木屋生活经历为素材写了很多随笔,后汇编成著名的《沙乡年鉴》(被誉为“绿色圣经”),这是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书架上与19世纪最著名的美国自然主义著作的经典作品《瓦尔登湖》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这部著作里,利奥波德以其对大自然细心敏锐的观察,用艺术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荒弃的农场上,一年12个月的不同景象。
他深刻提出了一系列土地环境的保护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利奥波德提出了他的“土地道德”观点。
他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
他试图寻求一种能够树立人们对土地的责任感的方式,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到政府对待土地和野生动物的态度和管理方式。
利奥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此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
但是,《沙乡年鉴》出版于1949年,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也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影响。
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逐渐发现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
2.文题诠释作者喜爱、敬佩、赞美大雁,它们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
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
它们友好、勇敢、执着坚定、有着联合的观念,这些正是现代社会许多人缺乏的东西。
而大雁在归来的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人类的猎枪却阻断了它们的回归之路。
作者以《大雁归来》为题,呼唤的不仅是大雁的归来,还有人类正在失去的美好人性的归来,还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万物之间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的归来。
3.主旨作者饱含深情描写大雁归来、赞美大雁,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
第7课大雁归来知识点01 文题解读“大雁”是一种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
“大雁归来”有两层含义:一是大雁返回,二是呼唤大雁。
以此为题,既点明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又透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知识拓展】鸿雁传书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
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
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
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对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影响很大,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与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并称为“自然文学三部曲”。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侯文惠译。
有改动。
作为一位环保主义者,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废弃地农场。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为“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和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沙乡年鉴》就是他在这里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1.字音:雾霭.(ǎi) 缄.默(jiān) 迁徙.(xǐ) 窥.(kuī)探沼.泽(zhǎo) 瞄.准(miáo) 狩.猎(shòu)盘旋.(xuán) 喧嚷..(xuān rǎng) 邀.请(yāo) 犀.(xī)牛凋.零(diāo)2.词义:雾霭:雾气。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大雁归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大雁归来》课文原文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到了。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戚斯康星的法规。
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
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
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
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不消几大,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
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临夏县韩集初级中学课时计划第周星期年月日总第个主备人:审核人:课题7大雁归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文化自信: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
语言运用: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思维能力: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审美创造: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培养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品析法、讨论交流法教具板书设计缺课学生统计作业收交情况审阅意见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品析:通过大雁和乌鸦的对比,突出了大雁南飞路线笔直,有明确的目的地。
3.默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讨论交流:这句话把3月迁徙的大雁的鸣叫比喻成一首诗歌,含蓄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温馨之情,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
4.通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大雁进行观察的,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交流:(1)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2)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地钦敬。
(3)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4)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痛恨。
(5)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5.作者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在他的眼中动物都是有灵性的,本文中的大雁亦是如此。
那么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主旨是什么?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自然环境。
目的:告诫人类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伤害处于弱势的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自然界才会更精彩。
三、深入探究1.文章是如何写出大雁是春的真正使者的?明确:文章首先明确地表明大雁的到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然后用主红雀和花鼠来作对比,说明其他动物可能在天气偶尔变化时出来,而大雁却能真正地预示天气的变化,大雁一旦出现,那就证明春天是真正到来了。
7.大雁归来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
2.掌握提要法读书的方法。
3.培养学生语句理解的能力。
4.体会作者爱鸟情,领会作者“人与自然平等”的理念。
教学重点:学习“提要法”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人与自然物平等的理念。
教学课时:1节课(45分钟)。
五.教学步骤:(预习要求:先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再默读或小声诵读课文一遍。
生字难词查字典)1.导入:你喜欢鸟儿吗?你观察过某种鸟儿吗?你分得清“燕”和“雁”吗?看看课本插图,再看屏幕图示,加深印象。
(板书屏幕)2.预习了,你说说本文写了大雁的什么?主要用了什么手法?(不详答)听写词语:雾霭缄默目空一切坚定不移狩猎滑翔衡量枯燥模糊稀疏更新世。
(据时间而控制,可以略去听写或另作安排)3.学习第一、二段,理解第一段语句。
这两段大雁的什么,表现了大雁什么特点?请在书边批注。
(学生发言老师提示屏示:群雁报春准确勇健)4.学习第三段。
理解段首句。
概括本段内容,说明表达作用,书边批注。
(发言屏示:秋雁南飞灵性机智)。
5.“提要法”含义。
这样或一段、或几段为一层,逐层概括内容,提取要点,指出表达作用,在书边作批注的读书方法,叫提要法。
(兼用了点评法)学者、作家、老师、学生都常用这种方法阅读(评论家多用点评法)。
(屏示)6.用提要法逐层阅读后面若干段,学生自读为主,提倡同桌商议。
老师提示,师生互动。
(学生发言,逐层将归纳简练化)。
(每层约3分钟)(逐层屏示)春雁归来快乐自由雁群觅食生活情趣丧家孤雁亲情友情夏夜集会联合观念7.顺势明确课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表达作者爱鸟之情)。
(屏示).8.参考思路图示,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对大雁做了哪些描写,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皚护糾镏门纏雙奋覓镆税澤薮餑价躋鬓馮驛應發弯脛錈讯镏魇轴崗槨抠掃轴顴撈纭识赣蘿緙单競厕9.申明“科学小品”含义。
科学文艺作品,通称科学小品。
它是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来介绍科学知识,写成的科技说明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课《大雁归来》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作家,被视作美国的野生生物管理之父。
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对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影响很大。
二、科学小品文的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语言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三、理解词义1.缄默:闭口不说话。
2.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中,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文中是贬词褒用,形容大雁深知地面危险,在高飞时非常专注的样子。
3.狩猎:打猎。
4.凋零:(草木)凋谢零落;衰落。
5.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5):描写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及其归来时欢快的情景。
第二部分(6—10):描写大雁觅食、群居、集会鸣叫等方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11—13):介绍各大洲大雁迁徙的一致性,以及大雁带给人类的益处和自然之美。
五、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文章第一段?此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作者将燕子与大雁进行对比,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说明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 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明了大雁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赋予主教雀、花鼠及大雁人的思想及行为;并且将主教雀、花鼠及大雁对季节的判断的种种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大雁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的特点。
3.“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
”如何理解“目空一切”?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
“目空一切”原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课《大雁归来》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大雁归来》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描写自然生态和动物生活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大雁归来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谐和生态环境的热爱。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描绘了大雁归来时的美丽景象,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会作者对生态环境的热爱,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散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同时,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不同,对于文章中描绘的大雁归来景象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对生态环境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之美,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对生态环境的热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雁归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知大雁归来的景象。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对生态环境的热爱。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大雁归来的美好景象,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7*大雁归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缄默、喧嚷、弥漫、目空一切”等词语。
2.注意作者的观察角度和说明方法,了解雁群的生活习性,理解本文主旨。
3.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1.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并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对雁群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说明,学会赏析作者的抒情笔法,感受其中强烈的文学色彩。
3.通过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享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加深对文章内容、主题、情感的理解及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富有文学色彩的说明文语言特色,把握作者对说明对象的观察和说明方法,体会文中的抒情笔调,感受作者的浪漫情怀和环保理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展示文字:一月,积雪融化,可以追逐臭鼬的足迹,在无冠山雀的身上找脚环……二月,开辟菜园,劈开一根有八十多岁、被雷击倒的栎树,生火取暖……四月,贫瘠的农场有时会遭遇春洪的袭击,葶苈(tíng lì)开遍小洲,还可以观看雄山鹬的空中舞蹈……五月,聆听从阿根廷归来的高地鸻(hèng)的飞行之歌……六月,到深潭游泳,在溪边钓鳟鱼……师生抢读大屏幕上的文段。
同学们看,这些文字有点像咱们平时写的什么?(学生:日记)这其实就是观察月记,是美国环保主义者利奥波德所著《沙乡年鉴》的一小部分(板书书名)。
大家再看这段文字,发现什么问题没有?(学生:少了三月)为何单单少了三月?因为三月大雁归来了。
(板书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他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⑴积累本课的生字生词;⑵了解文学常识;⑶了解有关大雁的一些知识;⑷学习本文拟人的写法、生动细致的描写。
2、过程方法目标:⑴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⑵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⑵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2、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说起候鸟,想必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那么,我们这里最常见的一种候鸟是什么呢?(学生齐答: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凑成了我们最常见的候鸟──小燕子。
其实我们这里还有一种候鸟,细心的同学肯定注意到了。
它们在迁徙的时候,队伍整齐,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它们是什么鸟类呢?(学生齐答:大雁!)由于这种鸟类生活在水边,在我们这里很少停留,因此大多数同学可能对它还比较陌生,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06页,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四课《大雁回归》,更多地了解有关这种候鸟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大雁回归》)(点评:从学生熟悉的候鸟燕子入手,创设情景,引出大雁,导入新课,自然贴切,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简介本文作者。
(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补充。
)(投影展示作者简介: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
他是一位热心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
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此书文笔优美,思想深刻,被誉为“绿色圣经”)3、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投影出示生字词。
学生边读,教师边投影出示正确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