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 格式:docx
- 大小:59.83 KB
- 文档页数:8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科普讲座目录CONTENCT •引言•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概述•药物治疗与护理配合•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家庭护理指导与随访管理01引言目的和背景提高公众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认识和了解。
促进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普及相关医学知识,增强家庭和社会对新生儿的关注和保护。
•定义: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是指出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使由胎儿型循环过渡至正常“成人”型循环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心房及(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的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严重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等症状。
危害导致新生儿严重低氧血症,威胁生命。
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如心、脑、肾等。
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0102030402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概述发病原因及机制发病原因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疾病,主要由围生期窒息、肺实质病变、肺发育不良等多种因素引起。
发病机制PPHN的发病机制涉及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以及肺血流量减少。
这些因素导致新生儿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PPHN患儿通常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三凹征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
诊断依据医生会根据新生儿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结果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来综合判断。
血气分析通常显示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超声心动图则可发现肺动脉压力升高和右心负荷过重。
治疗方法及预后评估治疗方法PPHN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机械通气。
一般治疗包括保持患儿安静、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药物治疗主要使用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来降低肺动脉压力和减轻右心负荷;机械通气则用于严重呼吸衰竭的患儿。
预后评估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PPHN患儿的预后良好。
然而,严重病例或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患儿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概要]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是由于出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增高,不能过渡到正常的新生儿循环,,大量血液经卵园孔及/或动脉导管右向左分流,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和紫绀。
该病常发生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死亡率极高。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PPHN常并发于围产期窒息、胎粪吸入、肺透明膜病、肺炎及败血症,但也可能由于肺血管床的解剖学异常所致。
临床表现为与胸部X线表现不成比例的低氧血症,和吸高浓度氧也不能改善的紫绀,临床酷似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
体格检查可发现明显的心前区搏动,第二心音单一而响亮,胸骨右或左下缘可闻及三尖瓣返流性收缩期杂音。
胸部X线除原发性肺实质病变外,可见心影增大,肺血正常或减少。
2.筛查试验(1)高氧试验吸入80~100%氧10min后测定动脉导管后PaCO2(左挠、股或脐动脉血),若PaO2仍低于6.67Kpa (50mmHg)提示存在右向左分流,但不能区分先心和PPHN。
(2)导管前、后血氧差异试验:同时取导管前(颞、右挠、右肱动脉)和导管后动脉血,若导管前PaO2高于导管后2~2.67Kpa (15~2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差10%,提示存在动脉导管水平的右向左分流,但试验阴性不能排除卵园孔水平的右向左分流。
3.确诊试验超声心动图有助于确诊PPHN,既可排除结构型先天性心脏病,又可证实肺动脉压力增高和直接看到血液通过开放的卵园孔及动脉导管右向左的分流。
[治疗]PPHN的治疗包括针对基础疾病的支持疗法和针对PPHN的特异治疗。
治疗原则为降低肺动脉压力和提高体循环压力,逆转右向左分流。
1.药物治疗可选用妥拉苏林,首剂1~2mg/kg, 10~30min 内从头皮静脉滴入,然后以0.15~0.3mg/kg.h维持。
也可选用硝普钠0.2~0.6mg/kg.min,持续静滴;或硫酸镁负荷量200mg/kg,稀释成8%浓度于30min内静滴,然后以20~50mg/kg.h维持。
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特点分析1. 引言1.1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通常在生后72小时内发生。
这种疾病在新生儿群体中罕见,但却具有高度的致命性。
肺动脉高压意味着肺动脉内的血管阻力增加,导致右心室承受更高的压力。
这使得右心室过度劳累,最终引发右心衰竭。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往往会导致氧合不足,严重影响到新生儿的正常生理功能。
对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十分困难,因为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且病情发展迅速。
传统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病例并不有效,因此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高死亡率也使得该疾病备受关注,不断有学者和专家投入研究和临床实践,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对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对该病的了解和研究,或许可以为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和机遇。
1.2 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情况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
早产儿是指妊娠期不足37周出生的婴儿,而足月儿则是指妊娠期37周或以上出生的婴儿。
根据研究,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情况在临床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是一旦发生,病情往往比较严重。
早产儿由于肺部未充分发育,血管发育不完善,易导致肺动脉收缩功能异常,从而增加肺动脉压力,引发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而足月儿则多数情况下是由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症状相似,包括呼吸急促、发绀、呼吸困难、体重下降等。
这些症状往往会在婴儿出生后几小时内显现,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情况虽然较为罕见,但是一旦发生,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以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名词解释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the Newborn,简称PPHN)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的一种病理情况。
该疾病是一种严重、紧急的情况,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患儿的生命危险。
要解释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这一名词,我们需要先了解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即新生儿、肺动脉和高压。
新生儿是指出生后不久的婴儿,通常是指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
肺动脉是指连接右心室和肺部的血管,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从右心室流入肺动脉,通过肺循环获得氧气,然后再回到左心房,完成氧气供应。
而高压则表示血管内的压力升高。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是多种多样的。
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肺血管阻力的增加,导致肺动脉内的血压升高。
这可能是由于先天性心脏病或肺疾病引起的。
另一种可能的机制是血管内血液的氧合不足,使得肺动脉血管收缩,造成阻力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胎儿发育不良、母体感染、胎位异常等引起的。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皮肤变色、喂养困难等。
这些症状表明新生儿的肺循环出现异常,需要及时治疗以保证氧气供应和血液循环的正常运作。
针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机械通气。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一氧化氮、血管扩张剂等,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肺动脉的阻力,改善肺循环。
机械通气则是通过呼吸机等设备,辅助患儿进行正常呼吸运动,保证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
在部分情况下,可能需要对患儿进行手术干预,如早产儿的疝气修复等。
总结来说,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是一种新生儿在出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情况。
该病症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先天性心脏病、肺疾病等。
对于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常用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机械通气,有时也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及时诊断和治疗是保证患儿生命安全的关键。
个人观点与理解上,了解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这一疾病,对于保护婴儿的生命健康非常重要。
【疾病名】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英文名】neonatal persistent pu1monary hypertension【别名】persistent fetal circulation;persistent pu1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持续胎儿循环;持续性肺血管闭塞;持续性过渡期循环;持续性胎循环;肺血管痉挛;新生儿肺缺血;原发性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ICD号】P28.8【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发病的相关因素(1)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不降的三种病理改变:①肺血管发育不全(underdevelopment):指气道、肺泡及相关的动脉数减少,血管面积减小,使肺血管阻力增加。
可见于先天性膈疝、肺发育不良等,其治疗效果最差。
②肺血管发育不良(maldevelopment):指在宫内表现为平滑肌从肺泡前(preacinar)生长至正常无平滑肌的肺泡内(intra-aci-nar)动脉,而肺小动脉的数量正常。
由于血管平滑肌肥厚、管腔减小,使血流受阻。
慢性宫内缺氧可引起肺血管重塑(remodeling)和中层肌肥厚;宫内胎儿动脉导管早期关闭(如母亲应用阿斯匹林、消炎痛等)可继发肺血管增生;对于这些病人,治疗效果较差。
③肺血管适应不良(maladapta-tion):指肺血管阻力在生后不能迅速下降,而其肺小动脉数量及肌层的解剖结构正常。
常由于围生期应激,如酸中毒、低温、低氧、胎粪吸入、高碳酸血症等;这些病人占PPHN的大多数,其肺血管阻力增高是可逆的,对药物治疗常有反应。
(2)肺血管阻力持续增高的基础疾病:①宫内慢性缺氧或围生期窒息:可致eNOS及Ca敏感钾通道基因表达降低,而后者是介导肺血管扩张的重要介质;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也是较强的平滑肌细胞促分裂素,在慢性肺高压平滑肌增生中起重要作用。
②肺实质性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胎粪吸入综合征等。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监护护理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PPHN)是指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使由胎儿型循环过渡到正常成人型循环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心房及(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的右向左分流,临床上常出现严重低氧血症等症状。
本病多见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
(一)原因凡能促使肺小动脉痉挛收缩,肺小动脉肌层增生、肺血管床截面积减少、肺静脉回流受阻等的病理因素均能导致肺动脉高压。
1.围产期因素窒息,宫内急、慢性缺氧,母亲孕期服用阿司匹林及吲哚美辛。
2.肺实质性疾病如胎粪吸入、RDS、肺炎。
3.肺发育不良包括肺实质与肺血管发育不良如先天性膈疝、肺发育不良、肺囊性变,先天性肺泡毛细血管发育不良等。
4.全身性疾病包括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低氧血症、酸中毒、低钙血症、低温、败血症。
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主动脉弓缩窄、主动脉闭锁、Ebstein畸形、大动脉转位、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
(二)诊断在适当通气情况下,新生儿早期仍出现严重发绀、低氧血症,胸片病变与低氧程度不平行并除外气胸及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者均应考虑PPHN的可能。
1.临床表现多为足月儿或过期产儿,常有羊水被胎粪污染的病史。
生后除短期内有呼吸困难外,常表现为正常,然后,在生后12小时可发现有发绀、气急,而常无呼吸暂停。
呈持续性,吸高浓度氧多数不能好转,少数病例短暂缓解后又恶化。
2.体检无肺实质性疾病时,除呼吸增快外无明显体征;有肺实质性疾病时,除有呼吸困难外,尚有肺部原发性疾病的特征。
胎粪吸入者,胸廓常呈桶状。
部分患儿心前区搏动明显,胸骨下缘有时可闻三尖瓣反流所致粗糙收缩期杂音,心功能不全者有心音低钝、四肢末梢低灌注及低血压现象。
3.辅助检查(1)胸片:约半数患儿胸部X线片示心脏增大。
单纯特发性PPHN肺野常清晰,血管减少;其他原因所致的PPHN则表现为相应的胸部X线特征,如胎粪吸入性肺炎等。
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特点分析早产儿和足月儿在出生后都可能面临着一些健康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这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造成婴儿的肺动脉血压异常升高,导致肺血管收缩、肺内循环血流减少,甚至引起心脏功能不全。
本文将对早产儿和足月儿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对此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了解。
1. 高发生率:早产儿由于胎儿肺部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早产儿发生此类疾病的风险要高于足月儿。
2. 临床表现:早产儿患上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后,表现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甚至在最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呼吸衰竭。
3. 发病机制:早产儿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胎儿生长迅速,因此在早产时肺部未能充分发育完善,肺血管未能充分扩张,导致血液循环无法顺畅。
4. 治疗困难:早产儿由于生理结构尚未完全成熟,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难度较大,需要更为细致的医学干预和密切的监护。
1. 低发生率:与早产儿相比,足月儿发生此类疾病的几率要低很多,但并不意味着足月儿不会面对此类健康问题。
2. 典型症状:足月儿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时,同样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但因为其肺部发育相对充分,其症状可能相对轻微一些。
3. 环境因素:足月儿发生此类疾病的原因可能更多地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母体感染、过度使用镇静剂等。
4. 治疗情况:足月儿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后,由于其生理发育较为完善,对于治疗的反应可能会相对较好。
三、共同特点分析1. 早产儿和足月儿在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时都需要及时的治疗和监护,避免疾病的恶化。
2. 疾病的发生与肺血管发育有关,因此预防早产等原因导致的胎儿肺部发育不完善可以降低此类疾病的风险。
3.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是早产儿和足月儿中的一种严重疾病,可能对婴儿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需要进行综合的医学治疗,包括药物干预、呼吸支持等。
PPHN的名词解释PPHN是代表“新生儿持久性肺动脉高压”的缩写。
在医学领域中,PPHN是一种严重的婴儿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新生儿在出生后肺血管无法正常扩张,导致肺动脉高压。
这种疾病会对新生儿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PPHN的发生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包括胎儿在子宫内阻碍了正常肺发育,例如胎儿呼吸道阻塞、胎盘功能异常、肺损伤等。
此外,某些孩子可能会出生时患有呼吸道感染,导致肺动脉收缩。
无论是基于先天性还是后天性的原因,PPHN都会对新生儿的生存产生重大影响。
在新生儿身体中,正常的肺动脉是从右心室经过肺动脉到达肺部,接收氧气,并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运回左心室。
然而,当患有PPHN的新生儿出生时,肺血管收缩现象会导致肺动脉狭窄,限制血液的正常流动,从而导致肺动脉内的血管压力过高。
高压的肺动脉会使得肺部无法吸收足够的氧气,同时也限制了右心室将血液输送到肺部的能力。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含有富氧血液的血液会从心室通过右至左分流交叉到体循环系统中。
这导致富含二氧化碳的血液进入主动脉并传送到全身,进而影响新生儿的各个器官和组织。
如果新生儿患有PPHN,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呼吸困难、法氏反应不全、青紫等症状。
对于患有PPHN的新生儿,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医生会使用多种方法,如脉搏氧饱和度监测器和心脏超声波检查,来评估和监测宝宝的病情。
目前,治疗PPHN的方法多样,取决于病情的轻重程度以及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试图通过药物治疗来扩张肺血管。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张力和降低血液黏度来减轻肺动脉高压。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或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治疗,以保障患者的正常气体交换。
尽管PPHN是一种危及新生儿生命的严重疾病,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的成功率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
早期发现与干预,以及针对个体情况制定的治疗计划,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此外,在对新生儿患有PPHN的家庭给予全面的支持和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概要]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是由于出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增高,不能过渡到正常的新生儿循环,,大量血液经卵园孔及/或动脉导管右向左分流,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和紫绀。
该病常发生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死亡率极高。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PPHN常并发于围产期窒息、胎粪吸入、肺透明膜病、肺炎及败血症,但X线表现不成比例的低氧血症,也可能由于肺血管床的解剖学异常所致。
临床表现为与胸部和吸高浓度氧也不能改善的紫绀,临床酷似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
体格检查可发现明显的心前区搏动,第二心音单一而响亮,胸骨右或左下缘可闻及三尖瓣返流性收缩期杂音。
胸部X线除原发性肺实质病变外,可见心影增大,肺血正常或减少。
2.筛查试验(1)高氧试验吸入80~100%氧10min后测定动脉导管后PaCO2(左挠、股或脐动脉血),若PaO2仍低于6.67Kpa(50mmHg)提示存在右向左分流,但不能区分先心和PPHN。
(2)导管前、后血氧差异试验:同时取导管前(颞、右挠、右肱动脉)和导管后动脉血,若导管前 PaO2高于导管后2~2.67Kpa(15~2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差>10%,提示存在动脉导管水平的右向左分流,但试验阴性不能排除卵园孔水平的右向左分流。
3.确诊试验超声心动图有助于确诊PPHN,既可排除结构型先天性心脏病,又可证实肺动脉压力增高和直接看到血液通过开放的卵园孔及动脉导管右向左的分流。
[治疗]PPHN的治疗包括针对基础疾病的支持疗法和针对PPHN的特异治疗。
治疗原则为降低肺动脉压力和提高体循环压力,逆转右向左分流。
1.药物治疗可选用妥拉苏林,首剂1~2mg/kg,10~30min内从头皮静脉滴入,然后以0.15~0.3mg/kg.h维持。
也可选用硝普钠0.2~0.6g/kg.min,持续静滴;或硫酸镁负荷量200mg/kg,稀释成8%浓度于30min内静滴,然后以20~50mg/kg.h维持。
上述药物对体循环也有扩张作用。
因此应严密监测血压,必要时可用多巴胺5~7g/kg.min及/或多巴5~15g/kg.min,持续静滴,维持血压在 6.65Kpa(50mmHg)以上。
酚丁胺2.过度通气和/或碱化疗法可通过气管插管用较高的PIP、较高的FiO2.和较快的呼吸频率机械通气,使PaCO2降至2.66~3.33Kpa(20-25mmHg)和PH>7.45,以扩张肺血管和降低肺动脉压力。
碱化疗法也可通过应用碳酸氢钠来达到。
3.若传统的机械通气模式失败,可改用高频通气模式。
一氧化氮(NO)吸入疗法具有选择性扩张肺血管作用,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用以治疗PPHN疗效非常显著。
4.体外膜肺(ECMO)是上述治疗均无效时的最终治疗手段,但价格昂贵,副作用大。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诊疗常规(草案)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学组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pulmonary hypertensionofthenewborn ,PPHN)是指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使由胎儿型循环过渡至正常“成人”型循环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心房及(或) 动脉导管水平血液的右向左分流,临床上出现严重低氧血症等症状。
本病多见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
一、与PPHN发生的相关因素1.宫内慢性缺氧或围产期窒息。
2.肺实质性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胎粪吸入综合征等。
3.肺发育不良,包括肺实质及肺血管发育不良。
4.心功能不全,病因包括围产期窒息、代谢紊乱、宫内动脉导管关闭等。
5.肺炎或败血症时由于细菌或病毒、内毒素等引起的心脏收缩功能抑制,肺微血管血栓,血液粘滞度增高,肺血管痉挛等。
二、诊断依据在适当通气情况下,新生儿早期仍出现严重发绀、低氧血症、胸片病变与低氧程度不平行并除外气胸及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者均应考虑PPHN的可能。
1.临床表现多为足月儿或过期产儿,常有羊水被胎粪污染的病史。
生后除短期内有呼吸困难外,常表现为正常。
然后,在生后12h内可发现有发绀、气急,而常无呼吸暂停、三凹征或呻吟。
2.体检及辅助检查可在左或右下胸骨缘闻及三尖瓣返流所致的心脏收缩期杂音,但体循环血压正常。
动脉血气显示严重低氧,二氧化碳分压相对正常。
约半数患儿胸部X线片示心脏增大。
对于单纯特发性PPHN,肺野常清晰,血管影少;其他原因所致的PPHN则表现为相应的胸部X线特征.如胎粪吸人性肺炎等。
心电图检查可见右室占优势,也可出现心肌缺血表现。
3.诊断试验(1)高氧试验:头罩或面罩吸入100%氧气5~10min,如缺氧无改善或测定导管后动脉氧分压<50mmHg时,提示存在PPHN或紫绀型先心病所致的右向左血液分流。
(2)动脉导管开口前(常取右桡动脉)及动脉导管开口后的动脉(常为左桡动脉、脐动脉或下肢动脉)血'氧分压差:当两者差值大于15~20mmHg或两处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差>10%,又同时能排除先心病时,提示患儿有PPHN并存在动脉导管水平的右向左分流。
(3)高氧高通气试验对高氧试验后仍发绀者在气管插管或面罩下行气囊通气,频率为100~150次/min,使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临界点”(30~-20mmHg)。
PPHN血氧分压可大于100mmHg,而紫绀型先心病患儿血氧分压增加不明显。
如需较高的通气压力(>40cmH2O) 才能使二氧化碳分压下降至临界点,则提示PPHN患儿预后不良。
4.超声多普勒检查用该方法能排除先心病的存在,并能评估肺动脉压力,建议选用。
(1)肺动脉高压的间接征象①可用M超或多普勒方法测定右室收缩前期与右室收缩期时间的比值(PEP/RVET),正常一般为0.35左右,>0.5时肺动脉高压机会极大。
②多普勒方法测定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AT)及加速时间/右室射血时间比值(AT/RVET),其值缩小,提示肺动脉高压。
③用多普勒测定左或右肺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流速降低提示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
上述指标的正常值变异较大,但系列动态观察对评估PPHN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意义。
(2)肺动脉高压的直接征象①以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高位左胸骨旁切面显示开放的动脉导管,根据导管水平的血流方向可确定右向左分流、双向分流或左向右分流。
也将可多普勒取样点置于动脉导管内,根据流速,参照体循环压,以简化柏努利(Bemoulli)方程(压力差=4X速度^2)计算肺动脉压力。
②利用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三尖瓣返流,以连续多普勒测定返流流速,以简化柏努利方程计算肺动脉压:肺动脉收缩压=4x返流血流速度^2+CVP(假设CVP为5mmHg)。
当肺动脉收缩压≥75%体循环收缩压时,可诊断为肺动脉高压。
③以彩色多普勒直接观察心房水平经卵圆孔的右向左分流,如不能显示,还可采用2~3m1生理盐水经上肢或头皮静脉(中心静脉更佳)快速推注,如同时见"雪花状"影由右房进人左房,即可证实右向左分流。
三、治疗PPHN治疗目的是降低肺血管阻力、维持体循环血压、纠正右向左分流和改善氧合。
1.人工呼吸机治疗(1)采用高通气治疗,将Pa02维持在80mmHg左右,PaC0230~35mmHg。
当患儿经12-48h 趋于稳定后,可将氧饱和度维持在,90%,为尽量减少肺气压伤,此时可允许PaC02稍升高。
(2)如患儿无明显肺实质性疾病,呼吸频率可设置于60~80次/min,吸气峰压25cmH20左右,呼气末正压2~4cmH20,吸气时间0.2~0.4s,呼吸机流量20~30L/min。
(3)当有肺实质性疾病,可用较低的呼吸机频率,较长的吸气时间,呼气末正压可设置为4~6cmH20。
如氧合改善不理想,可试用高频呼吸机治疗。
2.纠正酸中毒及碱化血液可通过高通气、改善外周血液循环及使用碳酸氢钠的方法,使血pH值增高达7.40~7.55。
3.维持体循环压力(1)维持正常血压:当有血容量丢失或因应用血管扩张剂后血压降低时,可输注5%的白蛋白、血浆或全血。
(2)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可用多巴胺2~10/ug/(kg·min)和(或)多巴酚丁胺2~10ug/(kg·min)。
4.药物降低肺动脉压力可试用下列药物,但应注意它们都不是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应用时应注意有降低体循环压的副作用。
(1)硫酸镁:负荷量为200mg/kg,20min静脉滴人;维持量为20~150mg/(kg·h),持续静脉滴注,可连续应用1~3d,但需监测血钙和血压。
有效血镁浓度为 3.5~5.5mmol/L。
(2)前列腺素El:常用维持量为0.01~0.4ug/(kg·min)。
(3)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开始剂量为0.02ug/(kg·min),在4~12h内逐渐增加到0.06/ug/(kg·min),并维持,可用3~4d。
(4)妥拉苏林因有胃肠道出血、体循环低血压等副作用,已较少用于PPHN。
5.保持患儿镇静吗啡:每次0.1~0.3mg/kg或以0.1mg/(kg·h)维持;或用芬太尼:3~8ug/(kg·h)维持。
必要时应用肌松剂,如潘可龙(pancuronium) ,每次0.1mg/kg,维持量为0.04~0.1mg/kg,每1~4h1次。
6.一氧化氮吸入(inhalednitricoxide ,iNO)(1)常用治疗PPHN的iNO剂量开始用20x10^6浓度,可在4h后降为(5~6)x10^6 维持;一般持续24h,也可以用数天或更长时间。
(2)应持续监测吸人气NO和N02浓度,间歇测定血高铁血红蛋白的浓度(可每12h测定1次),使其水平不超过7%。
(3)早产儿应用iNO后应密切观察,注意出血倾向。
四、PPHN的病情估计及疗效评价常用指标1.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02):A-aD02=(713mmHgXFi02)-[(PaC02 /0.8)十Pa02]2.氧合指数(oxygenationindex ,0I):OI=Fi02X 平均气道压(cmH20)X100/Pa02转载于:《中华儿科杂志》2001年2002年7月第40卷第7期第438~4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