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012.47 KB
- 文档页数:43
物理实验技术的纳米粒子制备方法纳米科技是当今科技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展示出与其宏观物体截然不同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能源、环境、医学等多个领域。
在纳米科技的研究中,纳米粒子制备是一个关键步骤,而物理实验技术则成为纳米粒子制备的有效手段。
一、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纳米粒子制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溶胶的凝胶过程来制备纳米粒子。
在溶胶凝胶法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溶胶,如金属盐溶胶、金属氧化物溶胶等。
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通过调节溶胶中的物理和化学参数,使溶胶凝胶成粒子,并进行后续的处理和表征。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粒子的优势在于可以制备多种材料的纳米粒子,并且具有制备过程简单、操作灵活的特点。
例如,可以通过控制溶胶中金属离子的浓度、pH 值、温度等参数,来调控制备纳米粒子的尺寸、形貌和分散性。
二、热雾化法热雾化法是一种通过物理方法将材料转化为纳米粒子的技术。
这种方法通过将固体材料加热至熔点或沸点,并利用热膨胀效应,迅速将材料转变为微小颗粒。
热雾化法主要有热气胶凝法和电弧法两种。
在热气胶凝法中,首先将材料加热至高温区域,使其瞬间转化为气态,然后通过快速冷却将气态材料凝固为纳米粒子。
而电弧法则是利用高温电弧将金属材料蒸发,并在气相中形成纳米粒子。
热雾化法制备纳米粒子的优点是得到的纳米粒子尺寸均一、分散性好、纯度高,并且可以制备大量的纳米粒子。
缺点是制备过程中需要高温,可能会对材料的性质产生一定影响。
三、溅射法溅射法是一种将固态材料薄膜沉积到基底上并制备纳米粒子的方法。
在溅射法中,先将固体材料制备成靶材,然后使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材,通过溅射的方式将材料沉积到基底上形成薄膜。
接着,经过后续处理,将薄膜转变为纳米粒子。
溅射法制备纳米粒子的特点在于制备过程可控性强,可以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如靶材的成分、粒度、功率密度等来控制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形貌。
此外,溅射法还具有制备材料纯度高、结晶性好等优点。
纳米粒子合成及制备方法详解引言:纳米科学与技术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跨学科前沿科技,已经在能源、信息、材料等诸多领域展示出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纳米粒子作为纳米科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和应用载体,在纳米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制备方法,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科技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纳米粒子的概念和应用纳米粒子是指其尺寸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的微观颗粒,一般指的是直径小于100纳米的粒子。
由于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例如,纳米金属颗粒可用于催化、传感、光学等领域;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可应用于材料增强剂、药物传递等领域。
因此,精确控制纳米粒子的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1. 物理法物理法合成纳米粒子主要包括溅射、热蒸发、气相法等。
其中,溅射法是通过高能束流轰击目标材料,使其产生离子、激发原子等,然后粒子重新沉积到基底上形成纳米粒子。
热蒸发则是将目标材料加热蒸发,蒸发产生的蒸汽凝结成纳米粒子。
气相法是通过控制气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浓度等条件,使其发生聚集形成纳米粒子。
2. 化学法化学法合成纳米粒子常用的方法有溶胶-凝胶法、沉积法、还原法等。
溶胶-凝胶法是将溶胶中的金属离子或化合物在合适的条件下凝胶成固体,然后通过烧结或后处理得到纳米粒子。
沉积法是通过在基底上沉积材料薄膜后,利用溶剂或气体处理得到纳米粒子。
还原法是通过还原剂将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纳米粒子的方法。
3. 生物法生物法合成纳米粒子是利用生物体内的生物酶、微生物、植物等作为催化剂,通过调控生物体内的酶活性和环境条件,合成纳米粒子。
生物法合成纳米粒子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并且操作简便、成本低廉。
三、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法、凝胶法、气相法等。
制备纳米粒子的化学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一领域中,制备纳米粒子是最为基础和常见的操作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制备纳米粒子的化学方法,以及其原理和应用。
1. 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制备纳米粒子的一种常见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还原剂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粒子。
其制备步骤如下:首先,将金属离子溶解在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还原剂;其次,加热反应体系,这样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最后,洗涤、分离及干燥得到所需的纳米金属粉末。
化学还原法的优点是制备简单、工艺流程短,稳定性好。
另外,该方法适用于大部分金属离子,因此在制备纳米金属粉末时,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金属离子。
2. 氧化物热分解法氧化物热分解法是利用金属氧化物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金属粒子的方法。
通常将金属盐在空气中热处理。
其制备步骤如下:首先,将金属盐加入反应瓶中,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其次,在制备过程中,将盐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分解,气体产物通过冷凝管冷却后得到水,而生成的金属粉末在瓶底沉淀;最后,去除水,将金属粉末用洗涤剂和乙醇洗涤,使其纯化,获得所需的纳米金属粉末。
氧化物热分解法的优点是制备的纳米颗粒单分散性好。
此外,该方法应用与多种金属离子,且不需使用昂贵的还原剂,因此其成本较低。
3. 沉淀法沉淀法是将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通过定量沉淀生成金属粒子。
其步骤如下:首先将金属盐用水或有机溶剂溶解在溶液中,然后加入络合剂,将金属阳离子络合成配合物;其次,加入氢氧化钠等碱性沉淀剂,使配合物沉淀,生成纳米金属粉末;最后,沉淀后用水洗涤,将金属粉末纯化干燥,得到所需的纳米金属粉末。
沉淀法的优点是制备简单,并且适用于多种金属离子,但沉淀法存在着分散性差的问题,因此其分散效果并不理想。
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制备纳米粒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熟知各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在制备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各种反应条件的调节,以达到最好的制备效果。
纳米技术中的纳米粒子纳米技术是一种跨学科的技术,可应用于医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能源等领域。
纳米粒子作为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
一、纳米粒子的定义和性质纳米粒子是一种直径在1到100纳米之间的粒子,其直径小于一百分之一的毫米。
纳米粒子比其它大分子更易溶解和稳定,具有高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与大颗粒相比,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反应速率、更高的催化活性和更强的光学特性,因此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物理法主要通过高能球磨、蒸发凝结、溅射和激光等方法制备纳米材料;化学法主要通过共沉淀、溶胶-凝胶、沉淀、还原等方法制备纳米材料;生物法则利用生物学原理获得纳米材料。
三、纳米粒子的应用1. 医学应用纳米粒子可以用于制备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用于传递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纳米粒子还可以应用于基因治疗、细胞成像、生物传感等方面。
2. 环境治理纳米粒子可以用于污染物的检测和净化,也可以用于修复环境污染。
比如,利用TiO2 纳米粒子可以提高污水的净化速度,利用Fe3O4 纳米粒子可以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3. 材料科学纳米粒子可以用于改善材料的性能,制备出更为优越的材料。
比如纳米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特性和光学特性,能够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和化学传感器等领域。
4. 能源纳米粒子可以用于提高电池和储能器的性能,同时也可以用于制备高性能的光电转换材料。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利用纳米粒子可以有效的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
四、纳米粒子的安全性纳米粒子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目前对纳米粒子的毒性研究还没有太多的数据支持,但是近年来对其安全性的研究和探索已经逐渐开展,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五、结语纳米粒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技术应用材料,具有许多优势和应用前景。
随着纳米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相信纳米粒子一定会在更多领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pt纳米粒子的制备一、引言Pt纳米粒子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制备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本文将从Pt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影响制备的因素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Pt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1. 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制备Pt纳米粒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主要包括两步反应:首先将铵氢四氟硼酸(NH4BF4)加入含有氯铂酸(H2PtCl6)的水溶液中,生成[Pt(NH3)4]2+;然后加入还原剂(如乙二醇、甲醇等),使[Pt(NH3)4]2+被还原成金属Pt。
该方法具有简单、易于控制反应条件和产量高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控制粒径大小和分散度较难等问题。
2. 微乳液法微乳液法是利用微乳液中存在的界面活性剂和表面活性剂来控制反应体系中金属离子的聚集行为,从而实现金属纳米晶体的合成。
在微乳液法中,界面活性剂和表面活性剂的组合可以形成一种稳定的胶束结构,在这种结构中,Pt离子可以在胶束的水相区域中聚集并还原成Pt 纳米粒子。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控制粒径大小和分散度,但需要对反应条件进行较为严格的控制。
3. 水热法水热法是利用高温高压下水分子的特殊性质来控制反应体系中金属离子的聚集行为,从而实现金属纳米晶体的合成。
在水热法中,Pt离子可以在高温高压下与还原剂(如乙二醇)反应生成Pt纳米粒子。
该方法具有简单、易于控制反应条件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产率低、粒径分布不均匀等问题。
三、影响制备Pt纳米粒子的因素1. 反应物浓度反应物浓度是影响Pt纳米粒子制备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当反应物浓度过低时,会导致产率低;当反应物浓度过高时,则会导致粒径增大或者形成聚集体。
2. 还原剂种类和浓度还原剂种类和浓度也是影响Pt纳米粒子制备过程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同种类的还原剂对Pt离子的还原速率和产率都有不同的影响。
此外,还原剂浓度过低会导致反应速率较慢,而过高则会导致Pt纳米粒子聚集。
3. 温度和反应时间温度和反应时间也是影响Pt纳米粒子制备过程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纳米粒子的物理制备方法1.1 机械粉碎法机械粉碎就是在粉碎力的作用下,固体料块或粒子发生变形进而破裂,产生更微细的颗粒。
物料的基本粉碎方式是压碎、剪碎、冲击粉碎和磨碎。
一般的粉碎作用力都是这几种力的组合,如球磨机和振动磨是磨碎与冲击粉碎的组合;气流磨是冲击、磨碎与剪碎的组合,等等。
理论上,固体粉碎的最小粒径可达0.01~0.05 μ m。
然而,用目前的机械粉碎设备与工艺很难达到这一理想值。
粉碎极限取决于物料种类、机械应力施加方式、粉碎方法、粉碎工艺条件、粉碎环境等因素。
比较典型的纳米粉碎技术有:球磨、振动磨、搅拌磨、气流磨和胶体磨等。
其中,气流磨是利用高速气流(300~500m/s)或热蒸气(300~450℃)的能量使粒子相互产生冲击、碰撞、摩擦而被较快粉碎。
气流磨技术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德国Alpine公司开发的流化床逆向气流磨可粉碎较高硬度的物料粒子,产品粒度达到了1~5μm。
降低入磨物粒度后,可得平均粒度1μm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的粒径下限可达到0.1μm以下。
除了产品粒度微细以外,气流粉碎的产品还具有粒度分布窄、粒子表面光滑、形状规则、纯度高、活性大、分散性好等优点。
因此,气流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其在陶瓷、磁性材料、医药、化工颜料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 蒸发凝聚法蒸发凝聚法是将纳米粒子的原料加热、蒸发,使之成为原子或分子;再使许多原子或分子凝聚,生成极微细的纳米粒子。
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粒子一般在5~100nm之间。
蒸发法制备纳米粒子大体上可分为:金属烟粒子结晶法、真空蒸发法、气体蒸发法等几类。
而按原料加热技术手段不同,又可分为电极蒸发、高频感应蒸发、电子束蒸发、等离子体蒸发、激光束蒸发等几类。
1.3 离子溅射法用两块金属板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阴极为蒸发用材料,在两电极间充入Ar(40~250Pa),两极间施加的电压范围为0.3~1.5kV。
由于两极间的辉光放电使Ar粒子形成,在电场作用下Ar离子冲击阳极靶材表面,使靶材原子从其表面蒸发出来形成超微粒子,并在附着面上沉积下来。
纳米颗粒的化学制备方法纳米颗粒的各种化学制备方法及例举本文通过查阅图书馆中文数据库(CNKI)和外文数据库(Elsevier)相关资料,对纳米粒子的化学制备方法,如: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溶液蒸发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模板合成法等分别进行了举例说明,并对其各种化学制备方法的基本原理、化学反应及制备过程进行了简要的描述。
一.沉淀法1、共沉淀法Fe3O4磁性纳米粒子的共沉淀法制备研究陈亭汝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孙瑾烟台南山学院以液相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磁性Fe3O4粒子的工艺,研究了反应搅拌速度、n(Fe3+ ) /n(Fe2+)的比例、pH值和熟化温度对制备纳米Fe3O4粒子的影响,并利用透射电镜表征观察Fe3O4纳米粒子的形貌。
研究结果表明,在搅拌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制备纳米级Fe3O4颗粒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n(Fe3+)/n(Fe2+)为1﹒8:1(摩尔比),熟化温度70 ℃,熟化时间30 m in以氨水作沉淀剂最佳pH值是9左右,可制得纯度较高,粒径小于10nmFe3O4磁性粒子。
(1)制备原理搅拌速度的影响纳米颗粒可以自动的进行团聚降低本身的能量,适当的搅拌速度可以破坏团聚体中小微粒之间的库仑力和范德华力,有利于纳米微粒在混合溶液中保持稳定和分散均匀。
由于搅拌速度的加快有利于反应物之间的充分接触,能避免搅拌不均而产生的局部浓度过高,使晶核生成和长大都均匀地进行,从而粒径小且分布均匀。
因此较高的搅拌速度有利于合成较小粒径的纳米粒子。
(2)试剂及反应方程式试剂:FeCl3*6H20, FeCl2*4H20, NH3*H20, NaOH,柠檬酸、尿素均为分析纯。
反应方程式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 的反应原理如下:Fe2+ + 2Fe3+ + 8OH-- =Fe3O4 +4H2O(3)制备工艺过程如下图2、均匀沉淀法均匀沉淀法合成纳米氧化铁欧延,邱晓滨,许宗祥,林敬东,廖代伟厦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化学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尿素为均匀沉淀剂、氯化铁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在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具有实用价值的a型纳米氧化铁.用XRD和TEM测定产品的形貌并确定产品的纳米尺度.实验表明,所合成的Fe2O3为α型,粒径在20~40 nm范围,且分散性好.(1)制备原理采用均匀沉淀法,利用尿素高温发生水解反应(1)(如下),缓慢生成构晶离子,随着反应的缓慢进行,溶液的pH值逐渐上升.Fe3+和OH一反应,并在溶液的不同区域中均匀地形成铁黄粒子,尿素的分解速率直接影响了形成铁黄粒子的粒度,而尿素的分解速率又由反应温度所决定.温度很低时,离子具有的能量较低,晶粒生成速度很小,虽然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晶粒,但反应速度太慢,使得粒径大且分布不均匀.反应温度升高则反应速度加快,晶粒形成的速度也加快,但温度过高,一方面溶液的过饱和度下降,同时不利于形成稳定的晶粒,晶粒生成速度反而下降.(2)反应方程式(3)合成过程二.溶液蒸发法1.冷冻干燥法冷冻干燥法制备氧化铜纳米粉体的实验研究刘军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徐成海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利用冷冻干燥法,以无机化合物硫酸铜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选取铜氨络合物为前驱体,制备出了粒径为20~50nm的氧化铜粉和带有均匀~10nm孔隙的多孔颗粒材料,并进行了TEM 和SEM检测。
纳米颗粒制备方法
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包括蒸发法制备纳米颗粒、流动油面上的真空蒸发沉积法、化学气相冷凝法等。
此外,纳米颗粒的化学合成方法也较为常见。
以上方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1.蒸发法制备纳米颗粒:包括直接利用气体或利用各种手段将物质变成气体,使之在气体状态下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在冷却过程中凝聚长大形成纳米粒子。
其中,气相蒸发法原理是在高真空室中冲入低压的纯净惰性气体或反应气体,预蒸发的物质置于坩埚,通过加热装置逐渐加热蒸发,产生原物质烟雾。
由于惰性气体的对流,烟雾向上移动(与反应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并接近充液氮的冷却棒(77K)。
在蒸发过程中原物质原子与惰性气体碰撞损失能量冷却,造成局域的过饱和,形成均匀的成核过程,然后形成原子簇,长大成纳米粒子。
2.流动油面上的真空蒸发沉积法(VEROS):将物质在真空中连续地蒸发到流动着的油面上,然后把含有纳米粒子的油回收到贮存器内,再经过真空蒸馏、浓缩,制备纳米粒子。
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平均粒径小于10nm的各类金属粒子,粒子分布窄。
3.化学气相冷凝法(CVC):将反应室抽真空,冲入少量的惰性气体,形成数百帕的真空度,(通入反应气体),在加热的反应器内得到目标产物或其前驱体,然后在对流的作用下,到达后部的骤冷转筒器(加入液氮作为冷却介质),转筒后面有一刮刀不断的移去沉积的纳米颗粒,可以提供一个干净的金属表面来进行连续的收集操作。
这种方法粒径小、分布窄、避免团聚。
以上制备纳米颗粒的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