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精品课程贝类学 第4章 贝类的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64
贝类的经济种类(1)牡蛎: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大连湾牡蛎,密鳞牡蛎(2)贻贝:紫贻贝,厚壳贻贝,翡翠贻贝(3)滩涂贝类:蛤仔,文蛤,丽文蛤,斧文蛤,缢蛏,竹蛏(4)泥蚶:魁蚶,毛蚶(5)扇贝: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美丽日本明贝(6)鲍:皱纹盘鲍,杂色鲍副杂色鲍1.双壳贝类生殖腺的构造生殖腺的构造分为以下三部分(1)滤泡:生殖腺末端在结缔组织中膨大形成,由生殖上皮构成,产生生殖细胞(2)生殖管:分板状,管壁由县委上皮和生殖上皮构成,产生和运送生殖细胞。
(3)生殖输送管:许多生殖管汇聚而成的粗大导管,纤毛上皮构成,输送精卵,开口于泄殖肌2.双壳贝类的外套膜构造,生理机能(1)内部构造:左右两片,由外侧上皮,内侧上皮和中皮的结缔组织构成,外套膜二孔型,膜缘有一个愈着点,将外套膜分成两个孔进水孔和出水孔,鳃末端与愈着点相接,把外套腔分为进水腔和出水腔(2)生理机能:生壳突起分裂禅城贝壳,感觉突起感觉作用,缘膜突起调节水流3.贝壳的生长与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分泌形成的,因此贝壳的形态随外套膜的形态而变化,角质层和棱柱层是由外套膜边缘所分泌的,所以能随贝壳的生长而不断增加面积,珍珠层是由外套膜外表皮分泌的,所以随生长不断增加厚度(1)小型种类的生长规律:第一年贝壳生长较快,以后生长极其缓慢,如褶牡蛎。
(2)大型种类的生长规律:固着若干年后能不断生长。
4.双壳贝类鳃的构造及其生理功能(1)鳃位于鳃腔中,左右各一对鳃瓣,鳃瓣由上行板和下行板构成,下行板与上行板相接处有食物输送沟,外鳃瓣的上行板末端与外套膜内面相连,前部内鳃瓣上行板末端与内脏团相连,后部内鳃瓣上行板末端愈合形成WW 形。
(2)鳃于鳃丝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褶皱由9-12根鳃丝组成,鳃丝包括主鳃丝,移动鳃丝,普通鳃丝。
(3)鳃纤毛包括:前纤毛形成水流输送食物,侧前纤毛形成水流输送食物,侧线毛连接鳃丝的作用,上前纤毛形成通过鳃的水流。
贝壳小知识贝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物体,属于无脊椎动物的外壳,主要由钙质或其他矿物质构成。
它们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和艺术作品中的常见元素。
贝壳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各异,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
贝壳还有着丰富的科学与商业价值,广泛应用于医学、装饰艺术、乐器及化妆品等领域。
一、贝壳的分类1.按照生物分类贝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双壳类,二是单壳类。
双壳类如扇贝、牡蛎等,通常由两片壳组成;单壳类如蜗牛、海螺等,只有一片壳。
2.按照材质贝壳的外层可以由多种材质构成,常见的有钙质、一部分是堤壳类,尤其珊瑚礁中的贝壳,其表面还可能镶嵌有珍珠层,形成美丽的光泽。
3.按照栖息环境贝壳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主要分为海洋贝壳和淡水贝壳。
海洋贝壳一般颜色丰富,形状各异,淡水贝壳则相对简单。
4.按照外形特征贝壳的外形特征包括螺旋型、扁平型、三角型等不同种类,它们形态各异,展现了自然界的独特美感。
5.按照用途贝壳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有的作为装饰品,有的被用作工具,也有的用于制作乐器。
二、贝壳的生长过程1.幼体阶段贝壳从幼体阶段开始生长,通常是在水中通过摄取营养物质逐渐形成。
2.壳的分层贝壳的生长是一个分层的过程,外层通常会覆盖一层坚硬的钙质,内层则可能含有珍珠质。
3.螺旋形和其他形态的形成有些贝壳在生长过程中,会呈现出螺旋的形态,这主要与它们的生长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
4.外部环境的影响水温、盐度和所需营养成分等外部环境会影响贝壳的生长速度和最终形态。
三、贝壳的生态作用1.栖息地的形成贝壳在海洋中为许多小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
2.食物链中的重要节点贝壳类生物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消费者也是被消费者,维持着生态平衡。
3.碳循环的作用由于贝壳主要由碳酸钙构成,它们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四、贝壳的经济价值1.珍珠产业贝壳中的珍珠是极具经济价值的产品,尤其在亚洲市场上需求旺盛。
1、贝类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4、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5、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头足类为直接发育。
2、瓣鳃纲主要特征:1、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
3、头部退化,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称“无头类”或“斧足类”,神经系统简单,由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
4、心脏1个心室2个心耳。
5、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
6、大多数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
7、发育期间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3、腹足纲的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2、有一个螺形的贝壳,也称“单壳类”或“螺类”。
3、头部发达,有口、眼及1对或2对触角。
4、部分种类内脏囊因发生时经过旋转而形成左右不对称。
5、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6、心脏位于身体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7、雌雄同体或异体。
8、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4、头足纲主要特征:1、头部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故名“头足类”。
2、多数能在海洋中作快速,远距离的游泳。
3、除鹦鹉贝具外壳,其他种类为内壳或退化。
4、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
5、头部两侧各有1个构造复杂的眼睛,足部特化由8条或10条腕及一个腹面的漏斗组成。
6、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于鳃的总数。
7、口内有鄂片和齿舌,多数种类在内脏的腹侧具墨囊。
8、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
5、贝壳的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珍珠层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
6、贝壳:贝壳可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角质层或皮层;中间的为棱柱层,又称“壳层”,内层为珍珠层,又称“壳底”。
大连海洋大学贝类学考试试题B一、填空题(15分,每空1.5分)1、软体动物门分为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掘足纲、腹足纲和头足纲七个纲。
2、双壳类外套膜边缘具有生壳突起、缘膜突起、感觉突起三层突起。
3、贝类贝壳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三层,其中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完全由外套膜外缘背部分泌形成。
4、头足类的贝壳可以分为外壳、内外壳、内壳和假外壳等几个类型,内壳又分为石灰质内壳和角质内壳两种。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个3分)1、壳长、壳高和壳宽:壳长:前端到后端的最大距离。
壳高:壳顶到腹缘的最大距离。
壳宽:两壳之间的最大距离。
(必须从双壳和腹足类两个方面答)2、小月面、韧带、外套痕及外套窦:壳顶前方常有1个椭圆形或心脏形的小凹陷,称为“小月面”。
韧带位于绞合部的背面,几丁质,通常为黑色。
韧带具有很大的弹性,它的功能是将两片贝壳连接起来并有开壳的作用。
外套膜环走肌的痕迹称为外套痕。
水管肌的痕迹称为外套窦。
3、贝类的生活型:即贝类适应不同环境而产生的生活类型,通常包括游泳生活型、浮游生活型、底栖生活型(其中包括底上生活型、底下生活型,其中前者包括匍匐生活型、固着生活型和附着生活型;凿穴生活型)、共生和寄生等生活类型。
4、羽状鳃和栉鳃:在原始贝类中,鳃左右成对排列于外套腔中,而且每一片鳃在鳃轴两侧生有并列的小瓣鳃叶,使整个鳃从外形上看似一片羽毛,我们称这样的鳃为羽状鳃;如果鳃叶仅生在鳃轴的一侧,我们称此类鳃为栉鳃。
5、滤泡:是形成生殖细胞的主要部分,由生殖管分支末端膨大而形成的,成囊泡状。
其外壁由生殖上皮组织构成,生殖原细胞在此发育成为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最后发育成精子或卵子。
(第一句必须有,否则扣1-2分,后一句可以简单写,不写扣1分)6、茎化腕:在二鳃亚纲雄体的腕中有一对或一只腕茎化为输送精子的生殖腕,称茎化腕,通常腕的长度缩小,腕的一侧的膜加厚引起皱褶,形成一个直通生殖腕顶端的精液沟,腕的末端特别发达,形成一个吞状端器。
绪论贝类:贝类(Shellfish)就是软体动物(Mollusca)。
因为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壳,所以称为贝类;又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不分节,所以又称为软体动物。
多倍体育种: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群聚: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如牡蛎。
干贝:扇贝闭壳肌干品。
贻贝的干制品叫淡菜。
牡蛎的干制品叫蚝豉。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
A.无板纲B.多板纲C.单板纲D.瓣鳃纲E.掘足纲F.腹足纲G.头足纲第一章贝类的形态与结构贝类的基本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腹足类除外)2、一般分头、足、内脏块三部分,体外被有外套膜及其分泌的贝壳;(瓣鳃类除外)3、除瓣鳃类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4、体腔退化为围心腔和肾腔;(掘足类除外)5、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及其联络神经组成;(双神经类除外)6、多数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头足类除外)7、多用鳃呼吸,鳃位于外套腔中.(掘足类与肺螺类除外)一、贝类的外部形态(一)头部位于体前端;具吻、口、眼、触角和其他感官;头叶、触角叶、棘状突起等附属物。
(二)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足的功能:爬行(玉螺等);附着(鲍等);挖穴(缢蛏,蛤仔等);浮游(蚱蜢螺、拟皮鳃)足丝:附着生活种类的特殊器官;足丝腺分泌的产物;利用足丝附着于外物上生活;可重新分泌。
厣:腹足类独特的保护器官;由足部皮肤分泌而成;大小和形状常和壳口一致,象一个盖子,可将壳口封住;上面有核心部和生长纹。
(三)内脏块也称内脏团(囊)或“背部隆起”;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和消化腺等内脏器官;除某些腹足类外,皆左右对称(四)外套膜包被软体部分;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一般由内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许肌纤维组成。
外套膜的结构:1、外褶2、外沟3、中褶4、内沟5、内褶6、内表皮7、生石灰上皮区8、生珍珠上皮区9、结缔组织区外套膜的功能:外表皮分泌贝壳; 有血管,能辅助呼吸; 控制水流出入体内; 感觉.外套膜的形状分为三类: 覆盖在体背部; 悬挂体两侧; 袋状包裹软体部.第一类:外套膜覆盖在体背部双神经类; 腹足类.第二类外套膜悬挂在体躯两侧双壳类独有;悬挂于内脏囊两侧;半透明状,边缘较厚;分为4种类型: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1)简单型:两片外套膜仅在背部愈合;如扇贝、蚶、不等蛤、胡桃蛤等。
贝类的分类和特征一、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一、贝类学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由5部分组成,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贝壳。
•2、除掘足类和瓣鳃类外,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简单,主要由1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和神经索、神经节组成。
较高等贝类神经中枢由脑、脏、足、侧神经节和这些神经节之间的神经连索所组成。
•4、体腔退化,只有1个很小的围心腔。
•5、大多数种类发育要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二、分七个纲(一)、无板纲(二)、多板纲(三)、单板纲(四)、瓣鳃纲(五)、掘足纲(六)、腹足纲(七)、头足纲(一)、无板纲•为贝类中的原始类型,形似蠕虫,没有贝壳,故称“无板类”。
这类动物的腹面中央通常有一沟,故又称“沟腹纲”。
外套膜极发达,表面生有角质层和各种石灰质的骨针,无神经节。
•世界上总共约有100种,全部生活在海里,如龙女簪。
(二)、多板纲•身上生有8块板状的贝壳,故称“多板类”。
生活在盐度较高海区,分布广,草食性,全世界约有600种,如石鳖。
•体呈椭圆形,左右对称,口及肛门位于身体的前后端。
•有8块板状贝壳,贝壳不能覆盖整个背面,在贝壳与外套膜边缘之间裸露的部分,叫做“环带”。
环带的表面有角质层或生有石灰质的鳞片、骨针或角质毛等。
足肥大。
鳃位于足部周围的外套沟中。
•神经系统由环状神经及2对神经索组成。
(三)、单板纲•以往只发现有这纲的化石种,直到1952年丹麦“海神”号调查船,在太平洋哥斯达黎加西方3570m深海才发现现生种,到目前发现8种。
是一类原始的贝类,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鳃的位置和结构等都与多板纲相似,但只有1个帽状贝壳,且有些器官有较明显的假分节现象,所以单独列为一纲,如新蝶贝。
这类“活化石”的发现,对探讨贝类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四)、瓣鳃纲•2、瓣鳃纲分类分为三目:•(1)列齿目:铰合齿多排成1或2列,闭壳肌2个,相似。
如泥蚶、魁蚶、毛蚶。
•(2)异柱目:前闭壳肌小或消失,铰合齿退化,鳃丝间由纤毛或结缔组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