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情境认知与学习观
- 格式:ppt
- 大小:895.50 KB
- 文档页数:8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建立并发展,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
认为知识是在情境中建构、不能与情境脉络相分离,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参与实践促进了学习和理解。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合法边缘性、参与实践共同体。
【合法边缘性拓展:“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是情境学习理论的中心概念和基本特征。
根据这一特征,基于情境的学习者必须是共同体中的“合法”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同时他们的活动也应该在共同体工作的情境中进行。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脱离真实情境的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个体与真实情境的互动之中才会彰显其价值。
强调了日常中的认知真实性任务,情境性学徒训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的重要性。
比如说古代的鲁班学艺、学校的导师制。
【简单说来,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
也就是说,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
”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
”壁如,你要学习做菜,就应该在厨房里学习,因为你以后炒菜就是在厨房里。
再如,你要学习讨价还价的技巧,就应该在实际的销售场合学习,因为这一技巧最终是用在销售场合的。
】主要观点①人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②学习是个人与情境互动的历程③学习是从真实活动中主动探索的过程④学习是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历程⑤学习是从周边参与扩展至核心的应用于教学时强调最好在真实的情境或类似于人类正视实践中组织教学。
教学模式①认知学徒制教学【拓展:所谓认知学徒制是指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即专家实践所需的思维、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在这种模式中,学习者通过参与专家实践共同体的活动和社会交互,进行某一领域的习。
认知学徒制克服了传统学徒制中专家思维不可视和学校教育中知识的教学脱离其动用情境的缺点,从而将学徒制的优点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将学习者浸润在专家实践的真实环境中,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和问题解决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情境学习是一种基于情境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环境对知识获取和应用的重要性。
而情境认知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对信息的感知、加工和理解。
这两个概念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环境与行为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
学习活动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它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发生。
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包括家庭、社会、工作等等,而这些情境都会对个体的学习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接触到许多关于生活、人际交往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其在学校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境学习理论提倡将学习从抽象的、脱离实际情境的环境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归到具体的实践中。
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情境学习通过创设具体的实践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一方面,情境认知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对信息的感知、加工和理解。
情境对于认知过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个体通过观察和参与情境中的活动,将外界的刺激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并进行加工和理解。
情境认知不仅仅限于个体自己的内部认知过程,还包括与他人的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学习等。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情境中的信息,获得全面的认知。
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的关系密切。
情境学习强调学习环境以及环境和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情境认知则更加关注个体在情境中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在情境学习中,情境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体通过对情境的感知和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而情境认知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通过情境学习来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例如,在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将在情境中获得的知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智力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摘要:情境认知理论的兴起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情境认知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三种教学模式,即抛锚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
情境认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
1987年瑞兹尼克在美国教育杂志《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学校内外的学习》的论文。
该论文的发表对情境认知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1989年约翰·西利·布朗、阿伦·柯林斯与保尔·杜吉德联合发表了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
这篇论文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1]。
上世纪90年代之后,情境认知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
当前西方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非常深入,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中,情境认知理论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学习观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水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学习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情境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情境是学习发生与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情境具有线索指引的功能,有助于学习知识的保留。
2.真实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事件中。
布朗等人将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分为物理真实性与认知真实性两类。
物理真实性指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如在工厂或到银行实习;认知真实性系指专家或专业人员从事其专业活动的真实过程。
3.实践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必须积极从事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而不是听听课本或教师对他人的经验或发现的总结。
学习者应当关注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真实理解详细内容,不是单纯关注学习成绩。
4.探究性。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逐渐在教育领域崭露头角,其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倡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研究现状、主要观点、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
文章将简要介绍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阐述其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该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发展脉络,分析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实例。
文章将探讨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推动该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主张知识并非抽象存在,而是与具体的情境脉络紧密相连。
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中的物理和社会元素互动,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情境中,知识不再是孤立的信息点,而是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行动能力。
因此,学习的关键在于为学习者提供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以促进其主动探索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还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与他人、环境以及文化脉络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共同构建知识和意义。
这种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能促进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应用。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还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过程性和反思性。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不断试错、反思和调整,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反思性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与情境紧密相连的主动建构过程,需要学习者在真实、复杂的环境中通过社会化的互动和反思性的调整来不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不同,传统认知学习理论更注重个体的思维和内在心理过程,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则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和学习任务的情境因素。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提出了情境认知的三个要素:情境、任务和个体。
情境是指学习活动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任务是指学习者需要完成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个体是指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心理能力。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社会性和合作性,认为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实现的。
学习者在学习中需要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互动,并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构建知识和理解。
此外,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还提出了“镜像过程”和“情境重构”两个重要概念。
镜像过程指的是学习者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模仿,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思维过程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情境重构指的是学习者通过重建和调整情境来促进学习,例如改变学习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适应学习任务的需求。
情境认知教学模式是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
该教学模式强调将学习任务设置在真实的情境中,使学习者能够在实际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与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不同,情境认知教学模式更注重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在情境认知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和条件。
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和合作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
情境认知教学模式还强调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教育。
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学习方式的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以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情境认知教学模式还注重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评价,学习者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增强学习的效果。
总体而言,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教学模式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基于情境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以情境认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引言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深度学习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
而情境认知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与实际情境的交互,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本文将探讨情境认知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情境认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情境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布鲁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的,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中,才能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与情境的交互,构建起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学习的深度发展。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应该处于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实践和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二、情境认知在教学中的应用1. 创设具体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
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进行测量实验;在历史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亲身感受历史文物的魅力。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具体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引导和讨论,促使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引导他们观察现象、提出疑问,从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3. 实施项目式学习情境认知教学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和交流,项目式学习正是一种很好的实施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一主题展开调查研究,或是完成一个实际的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从而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情境认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情境认知是指个体通过参与具体的情境,获得相关的经验和信息,并据此来进行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基于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和思考,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
情境认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情境认知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投入。
学习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而情绪与学习密切相关。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产生相关的情感,那么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而情境认知可以通过创设具有情感价值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接触到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和情感波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情境认知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
传统的教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
情境认知可以创设一种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感受问题的实际应用和解决过程,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来构建知识结构。
在学习数学几何知识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几何问题和情境,让学生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情境认知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学科之间的联系紧密,学科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也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而情境认知可以创设一种跨学科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环保知识时,可以创设一种保护环境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生物、化学、政治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度理解。
情境认知可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问题进行全面、客观、周密地分析和评价的思维方式。
而情境认知可以创设一种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情境,让学生面对多种观点、信息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作品,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包容力。
情境认知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跨学科学习,发展批判性思维。
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自60年代以来,一直在有关人的思维、学习和发展的各种观点中占据着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的认知的信息加工观点,今天已经受到情境认知理论的挑战。
●情境认知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
●随着知识的经济与社会形态的出现,认知与情境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的开发正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一、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的背景在过去的100年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范型的转变。
世纪之初,以动物行为研究建模的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假设在心理学界占据主导地位。
行为主义学习观虽曾受到来自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挑战,然而,终因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主张“学习是对理解的探索”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假设终究没有能得到广泛的接受。
直到50年代以计算机建模的认知心理学的崛起以及内涵更为丰富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创建才提出了基于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隐喻——“学习是知识获得”,形成了挑战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新的学习理论。
然而,在进入80年代以后,作为认知科学“长期战略”的两大目标受到了质疑,因为这两大目标均定位于“还原说”:其一将人类复杂的行为同基本的信息加工及其组织联系在一起,试图将复杂行为还原为一连串的简单行为;其二,在说明信息加工的神经基质时,试图表明人类思维可以还原为神经生理学。
为此,作为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奈瑟和作为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主要倡导者的西蒙分别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后期都对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模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认知心理学应该作出更加现实主义的转变,主张以生态学的方法取代信息加工的方法,强调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更多地关注环境对于智能的影响。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情境认知理论是 20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
1987 年瑞兹尼克在美国教育杂志《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学校内外的学习》的论文。
该论文的发表对情境认知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1989年约翰 •西利•布朗、阿伦• 柯林斯与保尔• 杜吉德联合发表了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
这篇论文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1] 。
上世纪 90 年代之后 , 情境认知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 ,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
当前西方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非常深入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中 , 情境认知理论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学习观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 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 , 是个体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水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学习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情境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情境是学习发生与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情境具有线索指引的功能 , 有助于学习知识的保留。
2.真实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事件中。
布朗等人将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分为物理真实性与认知真实性两类。
物理真实性指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 如在工厂或到银行实习认知真实性系指专家或专业人员从事其专业活动的真实过程。
3.实践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必须积极从事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 , 而不是听听课本或教师对他人的经验或发现的总结。
学习者应当关注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以便真实理解详细内容 , 不是单纯关注学习成绩。
4.探究性。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必须赋予学习者探究的权利, 即获得置身于真实困境中的权利和行使在真实困境中寻找解决方法的权利。
学习者必须感到对解决方法负有责任 , 而不只是从教师那里得到方法或是提出教师想要的方法 , 否则就难以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