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学习理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65.51 KB
- 文档页数:38
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自60年代以来,一直在有关人的思维、学习和发展的各种观点中占据着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的认知的信息加工观点,今天已经受到情境认知理论的挑战。
●情境认知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
●随着知识的经济与社会形态的出现,认知与情境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的开发正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一、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的背景在过去的100年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范型的转变。
世纪之初,以动物行为研究建模的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假设在心理学界占据主导地位。
行为主义学习观虽曾受到来自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挑战,然而,终因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主张“学习是对理解的探索”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假设终究没有能得到广泛的接受。
直到50年代以计算机建模的认知心理学的崛起以及内涵更为丰富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创建才提出了基于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隐喻——“学习是知识获得”,形成了挑战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新的学习理论。
然而,在进入80年代以后,作为认知科学“长期战略”的两大目标受到了质疑,因为这两大目标均定位于“还原说”:其一将人类复杂的行为同基本的信息加工及其组织联系在一起,试图将复杂行为还原为一连串的简单行为;其二,在说明信息加工的神经基质时,试图表明人类思维可以还原为神经生理学。
为此,作为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奈瑟和作为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主要倡导者的西蒙分别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后期都对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模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认知心理学应该作出更加现实主义的转变,主张以生态学的方法取代信息加工的方法,强调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更多地关注环境对于智能的影响。
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一、产生背景在传统的教育系统中,认识和实践活动是分隔开的两部分,知识是一个整体性的、自给自足的物质系统,或者说从理论上讲它是独立于其学习和应用的背景的。
有关的活动和背景都被认为是知识的附属品。
情境学习是1989年由西里(John Seely)、布朗(Brown)、克林斯(Allan Collins)和达吉维德(Paul Duguid)等人提出的。
情境学习的理论是以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其他的发展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二、基本内容情境学习强调以真实活动(authentic activity)为学习背景,强调一种重要教学方法——认知学徒,还强调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固着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1.学习背景首先,情境学习强调以真实活动(authentic activity)为学习背景。
所谓真实活动,情境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它是由文化所确定的框架,它的意义和目的是通过过去和现在的成员协商而进行的社会建构起来的。
因此,真实活动总是与活动成员在社会框架中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并不总是实践活动。
强调了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同时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必须在学习情景中,通过主动探索和经验,有效学习知识。
只有经验学习者主动操作或者通过探索经验而形成的知识,才能有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活动中学习并使用其所学的知识技能,才能真正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舒曼曾提出学习是通过共同参与学习活动的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达到理解的过程。
通过小组的合作,由老师扮演学习的协助者,提供学习支架来引导学习者进行主动参与式学习。
情境学习理念重视学习互动参与和分享。
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过程。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有效的学习必须让学生者处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但学习者在刚开始学习时无法立刻进入专家层次,必须通过不断的观察、模仿、体验、主动参与、尝试以及互动后,才能逐渐达到专家水平。
七、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
涉及的文章及篇数:
《论行为主义与情境认知理论的数学教学意义》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学习实践研究》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450
威廉姆J.克兰西认为,情境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使教学必须“情境化”或“与情境密切相关”的建议;情境学习是有关人类知识本质的一种理论,它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的,特别是人们如何去创造和解释他们正在做什么的表征;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怔,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云集,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正如我们想象着什么事情要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要谈什么和做什么一样,我们的行为建立在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角色之上;特别是,我们在一个基本的社会情境中对我们的活动进行构想,进而限制我们的思维和言行,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植根于我们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角色之中。
所以,在情境学习理论看来.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不是事实;知识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
情境认知与学习是在自然情境下对认知进行的研究。
这一观点强调:个体心理常常产生于构成、指导和支持认知过程的环境之中,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
这一理
论还认为,心理与环境的互动不仅发生在高度机械的任务当中,而且也在一些日常任务之中,因此,认知心理学必须关注“自然界中的认知”,只有在自然界情境中,才能真正描绘出人类认知的性能和局限。
一、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理解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运用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试图纠正刺激反应和符号学说的失误。
情境认知理论试图纠正认知的符号运算方法的失误,特别是完全依靠于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
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教育技术的新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1、情景认知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1)创设情境认知教学环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在情境认知教学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3)采用情境认知理论教学促进教师职能转变(4)情境认知教学环境有利于科研与教学互相促动互相渗透教学目标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应主动利用经验和知识参与实践活动。
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教学内容不把教材作为一种目的,不把教材中的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而是一种素材教学的内容不仅包含课本知识,教师还要设计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与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对问题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相应的能力。
教学过程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然后才开始新内容的学习,而是把课题摆在学生面前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挥潜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与学习者,教师从知识传输的执行者转向学生知识学习的帮助者、参与者、组织者和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