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染色体
- 格式:ppt
- 大小:5.25 MB
- 文档页数:2
染色体畸变的观察日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成绩10.0【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正常染色体数目及形态特征2.熟悉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步骤3.了解畸变染色体的类型【实验原理】染色体畸变是指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发生异常的改变,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畸变两种类型。
多数非整倍体产生的原因是在生殖细胞成熟过程或受精卵早起卵裂中发生了染色体不分离或染色体丢失所致。
染色体结构畸变发生的基础是染色体在化学、物理或生物等致畸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断裂,断裂未在原位重接,因而造成染色体结构畸变或染色体重排,主要形式包括缺失、易位、重复和倒位等。
凡是能够引起染色体断裂的物质称为断裂剂,断裂对染色体的毒理效应因作用时间不同而导致的结果也有所不同。
若断裂剂作用于DNA复制之前,会导致染色体断裂;若断裂剂作用于DNA复制之后,将导致染色体单体断裂。
电离辐射在细胞周期的任何时期都可以诱发DNA双链断裂。
紫外线只能诱发DNA单链断裂。
大多数化学断裂剂都属于拟紫外线断裂及,即只能诱发DNA单链断裂。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的增减或结构的改变。
染色单体畸变:是指仅涉及染色体内一条染色单体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环状染色体:若断裂发生于染色体的两端,那么断裂下来的两个断片彼此可以粘合成一个,而带着丝粒的部分可通过两断端的粘合形成环状染色体。
超二倍体:超二倍体是指除正常染色体组以外,还有一条或几条额外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的细胞或个体。
亚二倍体: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或数条时,称超亚二倍体。
染色体断裂:染色体的臂出现裂开,大于臂的宽度称为断裂,是各类结构畸变的始因。
微小体:指畸变染色体脱离的圆点状短片。
双着丝粒染色体:若染色体的两条臂于同一水平断裂,断片丢失,而两臂的断端相互愈合,继而着丝粒纵裂并自身复制,称为双着丝粒染色体。
【实验内容】(通过比较,理解染色体畸变、染色单体畸变、染色体断裂、微小体、双着丝染色体、环状染色体、超二倍体、亚二倍体等概念)染色体结构畸变的观察:1、染色体畸变:指在某一条染色体两条单体上同时发生的畸变。
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实验报告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实验题目】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实验目的】1、掌握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基本制作过程和Giemsa染色法,了解各操作步骤的原理。
2、了解常用实验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及特点。
3、认识不同生物染色体的特征,学会做染色体组型图。
【实验材料与用品】1.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手术剪、解剖盘、胶头滴管、离心管、离心机、小烧杯、冰箱、酒精灯、小烧杯等2.材料:小鼠3. 试剂:蒸馏水、%NaCl溶液、%KCl溶液,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秋水仙素【实验原理】一、制作染色体标本的先决条件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选择活跃的组织,如胸腺、骨髓、睾丸、小肠;或施加药物使细胞分裂(PHA)设法得到大量的分裂中期细胞:利用秋水仙素二、染色体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是重要的遗传特性之一。
制备染色体标本是细胞学最基本的技术之一,优良的染色体制片是进行染色体显带、组型分析、原位杂交等的先决条件。
染色体的制备在原则上可以从所有发生有丝分裂的组织和细胞悬浮液中得到。
最常用的途径是从骨髓细胞、血淋巴细胞、、和组织培养的细胞中制备染色体。
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从小鼠的睾丸细胞中获取。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在细胞增殖周期中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一般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最典型、最易辨认和区分。
因此,制备染色体标本获取的是中期细胞。
染色体特征:数目、长度(绝对长度、相对长度)、着丝粒位置(M/SM/ST/T)、随体与次缢痕的数目大小和位置、带型分析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①相对长度=(每条染色体的长度)/(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染色体)*100,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②臂指数=(长臂的长度)/(短臂的长度),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③着丝粒指数=(断臂长度)/(染色体全长)*100,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人类染色体G带观察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掌握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核型: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 karyotype )是指一个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像,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面成。
正常细胞的核型能代表个体的核型。
组型( idiogram )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对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而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
它代表了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核型的研究对人类医学遗传研究及临床应用,对探讨动植物起源、物种间亲缘关系、鉴定远缘杂种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2带染色技术也称为改良的 iemsa 染色法。
因用 iemsa 染色,所以称为带。
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染色体分带技术之一。
染色体标本放到37℃胰酶中是带显示的一种预处理方式,它可以从染色体上抽取蛋白质特定的成分,从而经 iemsa 染色后获得良好一致的分带类型。
带的形成与 iemsa 染料的组成及染色特性分不开。
iemsa 染料即噻嗪-曙红染料,染色首先取决于两个噻嗪分子同DNA 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它们结合一个曙红分子,其次取决于一个有助于染料沉淀物积累的疏水环境。
通过胰前预处理可以使阴性带区的疏水蛋白被除去或使它们的构型变为更疏水状态。
从而造成了染色体蛋白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明暗相间的染色体带。
染色体带技术为染色体遗传病诊断、杂种细胞检定、特殊细胞株标记、染色体的识别等开创了一系列检测方法,大大加速了染色体研究的进展。
○3对任何一个染色体的基本形态学特征来说,重要的参数有3个:描述染色体的三个参数: 1.相对长度:指单个染色体长度与包括X(或Y)染色体在内的单倍染色体总长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实验八 人类染色体G 带观察与组型分析 2017.11.24一、实验目的1. 熟悉观察人类染色体G 带。
2. 掌握任磊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 G 显带是指Giemsa 染液染色后,使每条染色体上显示出深浅交替横纹的技术。
A-T 相对丰富的区域染为深带,G-C 相对丰富的区域染为浅带。
2.组型是以模拟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对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而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
它代表了一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3.染色体特征参数:(1)相对长度=每个染色体的长度/(单倍体+X 染色体)×100%(2)臂指数=长臂长度/短臂长度(3)着丝粒指数=(短臂长度/该染色体总长)×100三、实验材料与用具人类染色体G 带标本、正常人类染色体标本、显微镜四、实验方法取装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找到处于分裂期的染色体,观察形态、数目与大小,并拍照记录。
五、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1 3 4 56 12 13 16 18 D E 19 21 G图1.正常女性染色体核型1520 F A B CX 22表1.正常女性染色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参数群组号染色体号长臂长度短臂长度相对长度%着丝粒长度1 1.5 0.9 8.1 37.5A 2 1.3 1.1 8.1 45.83 1 1 6.7 50B 4 1.4 0.5 6.4 26.35 1.2 0.6 6.1 33.36 1 0.7 5.7 41.27 1 0.5 5.1 33.38 0.8 0.5 4.4 38.59 0.8 0.5 4.4 38.5C 10 0.8 0.5 4.4 38.511 0.7 0.5 4.1 41.712 0.5 0.5 3.4 50X 0.9 0.6 5.1 4013 1.1 0.1 4.1 8.33D 14 1 0.1 3.7 9.115 0.9 0.1 3.4 1016 0.6 0.3 3.1 33.3E 17 0.5 0.4 3.1 44.418 0.5 0.3 2.7 37.5F 19 0.4 0.3 2.4 42.820 0.3 0.3 2.1 50G 21 0.5 0.1 2.1 16.722 0.4 0.1 1.7 20(2)结果分析答:通过对染色体的核型分析可以知道,1-3号染色体最大,4-5号次大,6-15号(和X染色体)中等长度,16-18号较小,19-20号小,21-22号最小。
实验报告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实验报告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的观察与分析1. 引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维持生命和生物发育的基本过程之一,其中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类型。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对于细胞遗传信息的传递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观察和分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以更深入了解细胞分裂的机制。
2.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微生物学实验室配备的显微镜- 细胞培养培养基- 细胞培养皿- 活体细胞标本2.2 实验方法(根据实际实验内容编写)3. 观察结果(根据实际观察结果编写)4. 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的分析4.1 有丝分裂过程有丝分裂是指通过丝状物质的纺锤体使染色体有序分离的细胞分裂过程。
在有丝分裂开始阶段的纺锤体形成中,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开始凝聚,逐渐呈现出条状结构。
纺锤体由纺锤丝和中心体组成,在纺锤体的引导下,染色体在细胞中心向两个极端移动,每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单体分离,沿纺锤丝移动到细胞极端。
4.2 无丝分裂过程无丝分裂是指染色体在细胞质内直接分离的细胞分裂过程。
相对于有丝分裂来说,无丝分裂的分裂过程相对简单,需要的结构和物质较少。
在无丝分裂开始阶段,细胞内染色体的凝聚程度相对较低。
染色体逐渐在细胞中心线上排列,然后分离为两个具有相同遗传信息的染色体。
5.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和分析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是两种不同的细胞分裂类型,不同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也有所差异。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通过纺锤体的引导向两个细胞极端进行分离;而无丝分裂过程中,则是染色体直接在细胞质内进行分离。
这些观察结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细胞分裂和遗传物质传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6. 参考文献(如果有引用的文献,请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参考文献)注:本实验报告仅做示范,实际内容需要根据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进行编写。
高中生物染色体检验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中生物染色体检验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核糖核酸分子的一种。
它们携带着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和特征。
研究染色体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生物遗传学和进化过程至关重要。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染色体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一,而染色体检验方法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实验技能之一。
染色体检验方法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技术手段对细胞进行染色,以观察和分析染色体的结构、数量和特征。
通过染色体检验,可以揭示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如染色体的数量、形态和染色体的配对规律等。
目前常见的染色体检验方法包括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G显带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一、核型分析核型分析是通过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来确定染色体的数量、型态和大小,是一种常用的染色体检验方法。
它通常用于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异常情况,以帮助医学诊断和遗传疾病的分析。
核型分析的步骤如下:1. 采集细胞样本。
可以采集血液、绒毛膜组织、尿液等含有细胞的样本。
2. 细胞培养。
将采集的细胞进行培养,促使细胞不断分裂,以增加染色体的数量,便于观察。
3. 细胞减数分裂。
使细胞进入减数分裂阶段,如卵母细胞进入卵泡期、精子形成等。
4. 细胞染色。
使用染色体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以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
5. 检查和分析。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型,并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和计数,以确定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特征。
通过核型分析,可以帮助医学研究人员对遗传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遗传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并为个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二、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染色体检验方法,可以用于检测染色体的特定序列和结构,是一种常用的遗传诊断技术。
FISH法的原理是利用带有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与目标染色体特异结合,从而在显微镜下显示出荧光信号。
FISH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 制备探针。
实验八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 掌握制备植物细胞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技术和方法。
2. 了解植物花粉形成中的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及染色体变化。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第一次为染色体数目减半,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仅为性母细胞的一半。
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恢复亲代染色体数,从而保持物种染色体数的恒定。
植物形成配子时,由花药或胚珠中的某些细胞分化为二倍性的小孢子母细胞或大孢子母细胞,这些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即减数第一分裂和减数第二分裂,结果一个小孢子母细胞形成4个小孢子,一个大孢子母细胞形成一个大孢子,它们都只具有单倍的染色体。
植物材料的减数分裂制片通常采用涂片法,制片过程包括:取材、固定、染色及压片几个步骤。
三、实验材料葱花(染色体数2n=16)四、实验步骤1. 取材:选取处于减数分裂期的葱花,剪下花序。
2.固定: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12~24h,之后用95%酒精冲洗,再转入70%酒精中,可于4℃冰箱保存。
固定的目的与有丝分裂相同。
3.制片:用镊子小心拨开花药壁,挤出花粉粒,涂于载玻片上,用镊子轻轻捣碎,用卡宝品红染色3~5分钟,盖上盖玻片。
4.镜检用低倍镜找到分裂期细胞,再转用高倍镜仔细观察。
五、注意事项不同部位的花粉粒的成熟程度不同,取材时注意避免选取相同部位的材料,以便观察到更多的分裂相。
六、实验结果观察:绘制所观察到的减数分裂各任四个时期的图相,并简述其特征。
第1页共1页。
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摘要:本实验通过蝗虫的精巢观察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重点是要学会辨认减数分裂的几个重要时期和其判断依据。
了解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此外还要求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1引言同有丝分裂不同,减数分裂仅仅发生在生命周期的某一阶段;期间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对生命的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1883年Caldwell和Threlfal发明出切片机和Edouard van Beneden发现减数分裂现象到1903年Sutton以笨蝗(brachystola magna)作材料并提出“Sutton-Bover”假说,再到如今,近130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
2实验材料和方法:2.1试验材料:固定的蝗虫精巢、卡宝品红染液、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解剖针、解剖镜、镊子、生理盐水、滤纸、镜头纸、香柏油。
2.2试验方法:2.2.1材料的获取及处理(1)取材:用剪刀剪去双翅,再从雄性蝗虫腹部背面剖开,靠近胸节处有桔黄色团状结构,为精巢。
取出精巢,这双精巢紧紧地贴在一起,外被含大量脂肪的薄膜,使整个精巢呈现黄色。
将精巢投入0.7%的生理盐水中,剔去脂肪,就可以看到精巢中细小的纤维状的曲细精管。
(图片转自文献[1])(2)取一个或两个精细小管放于载玻片上,用刀片在精细小管上横切两到三次。
(3)以卡宝品红染液染色10-15分钟,同时以小镊子轻轻挤压精细小管外壁,以使性母细胞或减数分裂中各时期的细胞流出精细小管管壁,以利于观察,压片后进行观察,可以见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3.实验结果3.1 不同染色体的构像雄性蝗虫是XO型的染色体组合,2n=23——22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
不同类型的常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构象是有差异的。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在后期I 至中期II 均呈双“V”叠加形结构, 而在后期II 则呈现单“V”形;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在后期I 至中期II 均呈双“J”叠加形结构, 而在后期II 则呈现单“J”形; 端着丝粒则在后期I 至中期II均呈现很粗的棒状、元宝形、V 形或哑铃形, 在后期II 中呈现棒状或点状。
实验四多线染色体观察一、实验目的1、练习剥离果蝇三龄幼虫唾液腺的技术和制作唾液腺染色体的方法;2、观察多线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唾腺染色体是处于体细胞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状态,它们的巨大性是由于重复分裂后的众多染色线没有分开的结果,因此又称为多线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是处于早前期的一种体细胞染色体配对形式。
它普遍存在于双翅目昆虫某些物种的幼虫唾腺细胞内。
唾腺染色体经染色后,出现深浅不同、疏密各别的横纹,这些横纹的数目和位置往往是恒定的,代表着种的特征。
如染色体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三、实验材料1、材料:果蝇的三龄幼虫2、用具:双筒解剖镜、显微镜、解剖针、载片及盖片、吸水纸、蒸馏水等3、药品:改良的苯酚品红、生理盐水(0.7% NaCL)、1mol/LHCl四、方法与步骤1.剥离唾腺:取载玻片于双筒镜下,滴一滴生理盐水,幼虫置于生理盐水内,两手各持一解剖针,左手压住幼虫前端1/3处,固定幼虫,右手按住头部黑点处(口器)稍后,向前轻轻移动,把头部自身体拉开,腺体即随之而出,剔除脂肪。
2.解离:拉出的腺体移到载片中央,加一滴1mol/LHCl,解离2-3min。
3.染色:用吸水纸吸去HCl;加1滴蒸馏水轻轻冲洗后,小心吸干,重复2~3次。
加1~2滴改良苯酚品红染色10~15min。
4.压片、镜检:加盖玻片,覆以吸水纸压片;45%乙酸分色;镜检。
流程:剖取唾腺→转到载玻片上→加1mol/LHCL酸解2-3min →吸去HCl→水洗→苯酚品红染色10-15min →盖片、压片→镜检五、作业绘制所观察到的多线染色体图。
注意事项1.一定加生理盐水,否则唾腺易干。
2.将脂肪组织清除干净。
3.水不可太多,否则幼虫会漂浮而且活跃。
4.染色时间不可过长,否则背景也着色。
5.压片时要揉。
6.染色完以后,将旧的染色液吸去,加新的染色液,再压片。
发现:1881年,意大利的细胞学家巴尔比尼(Balbiani)在双翅目昆虫摇蚊幼虫的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了一种巨大的染色体,由于存在于唾腺细胞中,所以又称为唾腺染色体。
高中生物染色体检验方法
高中生物染色体检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细胞核型分析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1. 传统的细胞核型分析是基于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的位置、臂比和随体等特征,借助染色体分带技术对被检者的染色体进行分析、比较、排序和编号,用于检查染色体有无数目和结构异常。
这种方法需要将特定的细胞短期或长期培养后,经过特殊制片和显带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分裂中期的染色体。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则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QF-PCR)、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染色体的微阵列分析(CMA)、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以及二代测序等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染色体检验。
同时,进行染色体检验需要在正规的大医院进行,由专业的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结果。
观察微生物与染色体实验目的
观察微生物与染色体实验是为了学习染色原理和方法,掌握微生物涂片、革兰氏染色、无菌操作技术;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微生物(尤其是细菌)个体微小,其机体是无色透明的,在显微镜下,微生物体与其背景反差小,不易看清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若增加其反差,微生物的形态就可看得清楚,通常用染料将菌体染上颜色以增加反差,便于观察。
微生物细胞由蛋白质、核酸等两性电解质及其他化合物组成,所以,微生物细胞表现出两性电解质的性质。
两性电解质兼有碱性基和酸性基,在酸性溶液中离解出碱性基呈碱性带正电。
在碱性溶液中离解出酸性基呈酸性带负电。
经测定,细菌等电点在pH=2~5之间,故细菌在中性(pH=7)、碱性(pH>7)或偏酸性(pH=6~7)的溶液中,细菌的等电点均低于上述溶液的pH值,所以细菌带负电荷,容易与带正电的碱性染料结合,故用碱性染料染色的为多。
碱性染料有美蓝、甲基紫、结晶紫、龙胆紫、碱性品红、中性红、孔雀绿和蕃红等。
微生物体内各结构与染料的结合力不同,故可用各种染料分别染微生物的各结构以便观察。
1染色体的观察细胞核;行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以染色体形态出现,因形状粗短可在一般显微镜下观察。
2. 因根尖生长点之分生组织细胞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故容易以显微镜观察到染色体。
3. 延长部之细胞不再进行分裂,其遗传物质以染色质或DNA形态出现,不易观察到染色体。
4. 显微观察细胞分裂期,虽看不到细胞核,但看得到纺锤体、染色体或细胞板等构造。
5. 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很容易观察,此时可显微照相,并剪下、依照大小成对排列成染色体舆图。
6. 移动中的染色体成<或>形状,移动方向为←<或>→。
7. 刚分裂完的子细胞较小。
实验1染色体的观察 3洋葱根尖的观察◎ 比较细胞周期中间期与分裂期的特征:(1) 观察间期中细胞核:核膜的形状、核内细丝状的染色质。
(2) 观察分裂期中的细胞:核膜的变化、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的过程;寻找排列在赤道板中的染色体;寻找移向两极的染色体,及观看其形状;观察母细胞形成细胞板将细胞分隔为两个子细胞;子细胞和母细胞体积大小的改变。
Q :此实验观察的洋葱根尖纵切玻片标本,可找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吗? A :不行,因为根尖生长点行的是有丝分裂,不出现减数分裂才有的同源染色体联会。
Q :何处的细胞分裂才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A :同源染色体联会只发生在生殖母细胞行减数分裂时,所以发生在植物的大孢子母细胞及小孢子母细胞分别形成精细胞与卵细胞之过程(即花粉、胚珠的成熟过程),分生组织或营养繁殖皆行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纵切玻片标本置于载物台以低倍镜观察找出分裂中的细胞观察细胞核的变化以高倍镜分别找出细胞间期与分裂期4 ∣高中基础生物(下) 实验精通Q:赤道板和细胞板是相同的构造吗?A :不相同。
赤道板是虚拟的板,指的是细胞中央染色体集中排列的位置;细胞板是染色体分别拉向两极时,由高基氏体分泌的果胶钙物质将细胞由中央分隔的初生细胞壁。
1. 显微观察下的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图,依序为:2. 由于观察到的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只出现二分体,并未出现四分体,即染色体联会现象,因而属于有丝分裂,非减数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