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标本的制作及组型观察
- 格式:docx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5
小白鼠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染色与观察染色体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DNA和蛋白质的组合体,通过对染色体的观察可以了解生物种群的遗传信息和进化变化。
染色体观察在遗传学、病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小白鼠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方法以及染色和观察的步骤。
1.小白鼠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方法制作小白鼠染色体标本的过程主要包括取材、处理和固定等步骤。
(1)取材选择健康的小白鼠,尤其是发育期的小白鼠,取得其骨髓或肝脏等组织。
取材时要注意卫生和无菌操作,以保证样品的质量。
(2)处理将取得的骨髓或肝脏等组织放入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悬浮液,并在其中加入适量的KCl溶液进行渗透,使细胞膜变得脆弱,易于裂解释放染色体。
(3)固定将处理后的细胞悬浮液滴到已经消毒的玻璃片上,然后迅速将玻璃片倾斜,让细胞悬浮液自然扩散开来。
待其固定后,用甲醛进行固定处理,固定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2.小白鼠染色体染色的步骤(1)裂解将固定的标本玻璃片在室温下迅速加热至约60℃的热板上,使染色体细胞裂解释放出染色体。
裂解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2)染色将裂解后的细胞标本浸泡在浓度适当的染色液中,常用的染色液有乔治染色液、甲酸-吡啶染色液和乙酸酒精染色液等。
对于小白鼠染色体标本的染色,乔治染色液是较为常用的选择。
(3)洗涤染色后的标本需要进行洗涤步骤以去除多余的染色液和固定剂。
使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缓冲液进行反复洗涤,直到洗涤液清澈。
3.小白鼠染色体观察的步骤在染色体标本制作和染色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小白鼠染色体的观察,并对染色体进行测量和特征描述。
(1)显微镜观察将染色后的标本玻璃片固定在显微镜载玻片上,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观察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倍数的镜头以获得更详细的图像。
(2)测量和特征描述通过观察染色体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和结构,我们可以测量染色体的长度、形状等参数,并对染色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如染色体数量、着丝点的位置等。
总结:小白鼠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染色与观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实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遗传特征和疾病的发生机制。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组型实验生命科学学院张瀛【实验目的】1.掌握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方法。
2.认识不同生物染色体的特征,学会做染色体组型图。
【实验用品】小白鼠,秋水仙素,生理盐水,0.3%KCl液,固定液,铜网,酒精灯,离心机,注射器,剪刀,镊子,载玻片,滴管,显微镜等。
【实验原理】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原理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状较为清楚,故使用中期细胞,并以每条染色体相对独立存在为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四大要点1)PHA:促细胞分裂,使淋巴细胞返幼,变为淋巴母细胞。
2)秋水仙素:破坏微管装配,使纺锤体不能形成,使大量细胞停止在分裂中期。
(相同作用:秋水仙胺、长春碱、鬼臼素)3)低渗作用:水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容空间变大,染色体间的距离拉大,易于染色体分散开。
4)空气干燥:使细胞和染色体展开。
5)固定:用camoy`s solution(甲醇:冰醋酸=3:1)作用使蛋白质变性,对染色体内的组蛋白来说,变形后硬度增加,保持了染色体的“即时形态”,对细胞膜蛋白来说,变形使细胞膜硬度增强,形成屏障作用,防止了细胞内物质外溢和丢失。
染色体标本制作的意义根据染色体的特征(数目、形态、大小等)制作染色体组型图。
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应用1) 生物学方面:根据染色体特征鉴别生物及种类。
染色体数目:兔-44条,猫-38条,狗-78条,马-64条,人-46条,小鼠-40条(18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第17、18对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大鼠-42条,鸡-78条。
2) 临床医学方面:主要用于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及研究。
因此,染色体组型实验广泛应用于胎儿遗传性疾病早期诊断中(抽取羊水)。
染色体组型把真核生物的一个体细胞中的各个染色体按其长度、形状和着丝粒的位置排列成一定顺序的过程,即为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核型染色体组型是染色体核型的模式表达。
染色体组型及分群依据主要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的位置,其次是臂的长短,以及次级缢痕或随体的有无等方面。
细胞及遗传学实验报告陈香燕201008030103 生科1班实验七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学习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掌握染色体的技术方法,了解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二实验原理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常用分生组织,如根尖、茎尖和嫩叶做材料。
常规压片法仍是当今观察植物染色体常用的方法,其程序包括取材、预处理、固定、解离、染色和压片等步骤。
由于秋水仙素可以阻断细胞在分裂中期纺锤体(微管二聚体的形成,以至于不能拉动染色体分开向细胞两极,因此可以使细胞分裂停止在分裂中期,再经过染色,压片,镜检之后便可观察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
(三实验用品一、材料:蚕豆二、试剂1.Carnoy固定液2.0.1%秋水仙素溶液3.1mol/L HCl4.Schiff试剂5.亚硫酸水溶液(漂洗液6.Carbor fuchsin (卡宝品红染液(四实验方法步骤1.取材:将蚕豆种子培养在培养皿内的湿滤纸上,室温或28°C下发芽,待胚根长达1~2cm时,切取0.5cm长的根尖部分。
2.预处理:将切下的根尖浸入0.1%秋水仙素液中,室温下处理3~4h。
3.水解:把根尖投入预热的58~60°C 1mol/L热HCl中,恒温条件下水解14~15min4.染色:倒去热HCl,滴加卡宝品红少许,染色5~10分钟。
5.洗涤:吸去卡宝品红试剂,用蒸馏水换洗2~3次,每次1~2min。
除去残留染色液后加几滴45%醋酸。
6.压片:用吸管从醋酸中吸取材料,置干净载玻片上,材料周围保留半滴45%醋酸,盖上盖玻片,其上放一片吸水纸。
左手指压住吸水纸的左边,右手指从吸水纸的左端向右方轻轻抹去,再用铅笔擦头从盖玻片上轻轻敲打,使细胞均用散开。
7.镜检:把压好的片子放在显微镜下,先观察细胞分散状况和中期分裂相的多少,再检查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是否完全散开。
如若染色体分散不好而难以分辨和计数,可取下片子,平放桌面上,用手指隔着吸水纸在盖玻片上稍施压力,如果操作细心,用力适度,便可很容易得到染色体分散良好的压片标本,供观察,计数和照相用。
实验方案实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
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标本制备。
2、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G-带的显示方法及人类染色体G-带在染色体识别中的意义。
3、熟悉人类染色体的镜下检查和核型分析方法。
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G带的特征及其识别。
二、实验原理所谓外周血培养即是将外周血接种在适当的培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使纺锤体微管解聚,这样细胞停留在中期,可以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
用低渗盐溶液(一般是0.075mol/L的KCl)处理,使其中的红细胞及分裂相细胞膜和一部分细胞质除去,最后以气干法制片,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养基中进行培养。
人类外周血细胞本来是终末分化细胞,一般没有分裂能力,但经PHA(植物血球凝集素)或ConA等药物刺激后,转变成可分裂的转化细胞。
染色体显带是将染色体标本经过一定程序处理,并用特定染料染色,使染色体沿其长轴显现明暗或深浅相间的横行带纹――染色体带,这种技术,称为染色体显带技术。
通过显带,人们可以准确地识别每一条染色体及染色体上的各个区段,并可发现染色体上较细微的结构变化。
在所有的显带技术中,G显带(G banding)是最常见的显带技术,它是将染色体标本用碱、胰蛋白酶或其它盐溶液处理后,再用Giemsa染液染色,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深浅相间的带纹,称G带(G band)。
G显带方法简便,带纹清晰,染色体标本可以长期保存,因此被广泛用于染色体病的诊断和研究。
正常人类染色体的数目为46条(23对),1960年的Denver会议和1963年的London会议制定了统一的人类染色体命名体制:按照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和着丝粒指数,将常染色体(22对)按大小用阿拉伯数字标记,顺次排列为1~22号,性染色体用X和Y标记;并按染色体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把人类染色体分为七个组,用大写字母A~G表示。
染色体经显带处理后,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其特定的带纹特征(见下表)。
姓名:XX 系年级:20XX级齐鲁医学班学号:20130023XXXX科目: 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动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组型观察【实验目的】1.掌握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基本方法;2.认识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的状态,学会做染色体组型图。
【制作染色体标本的意义】了解染色体的特征(形态、大小、数目)——绘制染色体组型图【染色体组型图的应用】①生物学方面:根据染色体特征鉴别生物及种类:兔44条;小鼠40条;大鼠42条;鸡78条;猫38条;狗78条;人46条;马64条②临床医学方面:主要用于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研究:21三体综合症:是21对常染色体多一条,此种人“先天愚型”,或称“伸舌样白痴”卵巢退化症:45 XO,外貌表现为女性,卵巢发育不全或无,1.5米以下,不能生育。
睾丸退化症:47 XXY ,外貌为男性,比一般男性高,睾丸发育不全,有女性样乳房,智力低下或超常,不能生育,发声尖高。
因此,染色组型实验广泛应用于胎儿遗传性疾病早期诊断中(抽羊水做组型)【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原理】选择活跃的组织:胸腺,骨髓,睾丸,小肠施加药物使细胞分裂:PHA设法得到大量的分裂中期细胞:秋水仙素1.PHA:促进细胞分裂,使淋巴细胞返幼,变成淋巴母细胞。
2.秋水仙素:破坏微管装配,使纺锤体不能形成,使大量细胞停在分裂中期。
3.空气干燥:使细胞与染色体展开。
4.低渗作用:水进入细胞内,细胞内容空间变大,染色体间的距离变大,易于染色体分散开。
5.固定:用Camoy’s solution,作用使蛋白变性,对染色体内的组蛋白讲,变形后硬度增加,保持了染色体的“即时形态”对细胞膜蛋白讲,变性使细胞膜硬度增强,形成屏障作用,防止了细胞内物质外溢和丢失。
姓名:XX 系年级:20XX级齐鲁医学班学号:20130023XXXX科目: 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动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实验用品】1.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手术剪、解剖盘、胶头滴管、离心管、离心机、小烧杯、冰箱、酒精灯、小烧杯2.实验药品:蒸馏水、0.9% NaCl溶液、0.3% KCl溶液,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秋水仙素3.实验材料:小鼠【实验步骤】1.取雄性小鼠,以每克体重4微克注射秋水仙素(约1mL),14-16h后,用断头法处死小鼠,取出睾丸用生理盐水(0.9% NaCl溶液)洗去血污,置于解剖盘中。
实验四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常规压片法制备植物染色体标本。
2、了解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以及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二、实验原理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时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是染色质紧密包装的结果,对染色体的观察在研究生物进化、发育、遗传和异变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常用分生组织如根尖、茎尖和嫩叶做材料。
常规压片法仍是当今观察植物染色体常见的方法,其程序包括取材、预处理、固定、解离、染色和压片等步骤,简单易操作,但是染色体易变形、难分散开。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一)仪器、用具:显微镜、剪刀、镊子、刀片、培养皿、滤纸、吸水纸、青霉素瓶、染色缸、载玻片、盖玻片、玻璃板、酒精灯。
(二)材料:蚕豆(Vicia faba, 2n=2x=12)、黑麦(Secale cereale, 2n=2x=14)、大麦(Hordeum sativum, 2n=2x=14)、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2n=2x=42)、玉米(Zea mays, 2n=2x=20)、豌豆(Pisum sativum, 2n=2x=14)、洋葱(Aillum cepa,2n=16)等根尖。
(三)试剂1、Carnoy固定液、1%秋水仙素(或对二氯苯)。
2、苯酚品红染色液。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压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1) 取材:把蚕豆种子预先浸泡12h,然后转入垫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上面蒙上湿纱布,置25℃温箱中暗培养发根,经过48h后幼根长至1—2cm左右,于上午9—11时剪下根尖。
(2) 预处理:将剪下的根尖置于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或0.1%秋水仙素溶液中,浸泡处理2-4 h。
(3) 固定:用水洗净处理过的根尖,经Carnoy固定液中固定2-4h,转入70%乙醇中,4℃保存备用。
(4) 解离:取出根尖,用蒸馏水洗净,放入l M HCl中60℃解离8-10min,再用蒸馏水洗净。
(5) 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染色5—10min。
报告成绩实时记录成绩实验五牛蛙骨髓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学生姓名学号班级座位号:同组同学日期:年月日备注:【Introduction】(1)简述染色体显色技术:将没有染色的中期染色体经过预处理后,再用不同的方法和染料处理,使染色体上出现明暗相间或深浅不同的明显而稳定的斑带。
每条染色体都可被准确识别和鉴定,甚至染色体结构异常也可被检出。
染色体显色技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生的染色带分布在整个染色体上,如G、Q和R带;另一类是只能使少数特定的区域显带,如C、T和N带。
染色体显色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细胞遗传学的发展,使每条染色体都可被准确识别和鉴定,甚至出现小的染色体结构异常也可被检出。
(2)制备中期染色体标本的原理和应用:识别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的最佳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早后期。
这时染色体收缩程度最大,形态最稳定,并且分散排列、易于计数。
如果在同一时间内获得不同物种的染色体标本,就可以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染色体水平的异同;或者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同一物种不同技术处理条件下的染色体标本,还可以了解不同技术处理对染色体的影响。
【Materials & methods】实验仪器:复式双筒显微镜(带油镜);Motic数码互动系统;擦镜纸/盖玻片;载玻片/镊子;记号笔;小片滤纸;移液器/吸头;香柏油/二甲苯;搪瓷盘,剪刀,烧杯,小离心管,玻璃注射器;离心机,一次性手套,骨剪(实验班公用),冰箱(0℃)。
实验材料:肉用成体牛蛙(两组1只)。
实验试剂:0.65%生理盐水;甲醇—冰醋酸(3:1)固定液;蒸馏水;自来水;Giemsa染液。
实验操作:1.动物前期处理:牛蛙称重→注射秋水仙素→3.5~4小时后麻醉→取牛蛙→肢解。
2.取骨髓:剪下四肢→剔骨→剪开骨髓腔→生理盐水冲洗→分四个离心管离心→弃去上清液→生理盐水吹打沉淀物→合并于一管。
3.低渗:每管加蒸馏水1 ml→吹打混匀→30度下静置20 min。
4.固定:离心→弃去上清液→加甲醇-冰醋酸固定液l ml→固定15分钟→吹打悬浮→重复上面步骤一次→离心→弃去上清液→吹打悬浮。
实验六染色体的标本制作及其组型实验在真核生物中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具有物种的特异性一直可以作为此物种分类的基本依据之一。
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DNA 的载体对生物的遗传、变异、进化和个体发生以及细胞的增殖和生理过程的平衡控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一个物种的细胞一般都有一定数目、形状和大小的染色体。
将体细胞核中全部染色体按照其大小、着丝粒位置以至带型有序地排列起来此模式图象排列即为核型karyotype或染色体组型。
核型分析均是以中期染色体为标准对制作出的染色体标本进行照相以获得染色体的显微图象并将其剪裁排列即成。
华裔学者庄有兴Joe Hin Tjio腿鸬溲д逜.Levan合作利用低渗法研究胎儿肺组织的染色体标本制做方法终于在1956年首次确定了人类的染色体数目是46条而不是前人所主张的48条这为后来的人类核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1.实验目的 1.1 初步掌握动物骨髓染色体标本制备基本过程了解操作步骤的原理。
1.2了解常用实验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及特点。
通过组型实验掌握染色体组型的基本方法2.实验原理凡细胞处于活跃增殖状态或者经过各种处理后细胞就可进入分裂的任何动物组织均可用于染色体分析。
在正常动物体内精巢和骨髓均为是活跃分裂的组织。
给动物注射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碱即可使许多处于分裂的细胞停滞于中期然后采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即可得到大量可分析的染色体标本。
本方法简便、可靠不需要经体外培养和无菌操作易于推广。
骨髓细胞是用于动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很好的材料。
但在取材方面精巢又比骨髓要简易一些故本实验也选用小鼠的精巢为实验材料。
对于小鼠精巢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用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破坏纺锤丝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停滞在中期使中期染色体停留在赤道面处2. 用低渗法使将细胞膨胀以至于在滴片时细胞被胀破使细胞的染色体铺展到载玻片上3. 空气干燥法可使使细胞的染色体在载片上展平经Giemsa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体的显微图象。
【实验项目】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室名称显微分析实验室实验室地点学时 2 实验类型验证每组人数2-4 选做或必做必做实验目的通过几种生物染色体标本的观察,掌握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内容提要生物染色体标本的观察;染色体核型的分析重点难点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主要仪器及显微镜、尺子、剪刀耗材实验七: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目的和要求〗观察分析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实验原理〗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型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含的染色体总称,常以“X”表示。
同一物种的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连锁群是彼此不同的,但它们却相互协调,共同决定生物性状的发育。
研究染色体组型的方法,一是靠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另一是靠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形态和特征。
本实验着重介绍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是识别染色体个性特征的最佳时期,而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进行染色体特征的鉴别和描述,其形态的鉴别主要依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粒位置、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随体的有无、形状和大小等资料进行分析。
现分别介绍如下:1.染色体长度,同一染色体组内各染色体的长度是不一致的,其绝对长度可在显微镜上测量,或用放大照片测量后换算。
由于染色体制片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方法不同,另外供观察的细胞分裂不可能保证同一时期,故染色体的收缩有差异而导致绝对长度在同一物种或个体不同细胞间发生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中常用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来表示。
在染色体长度测量中,对染色体的两条臂要分别测量,一般随体不计入染色体长度内。
2.着丝粒的位置:每条染色体都有一着丝粒,其位置可因不同染色体而异。
由于着丝粒把染色体分为两个染色体臂:长臂和短臂,它们的比率(即臂比)便可确定着丝粒的位置。
3.付缢痕的有无和位置:有些染色体上除着丝粒,还另有一不着色或缢缩变细的区域称符缢痕。
小白鼠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染色与观察姓名:学号:实验时间:2014.12.2~2014.12.91.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基本制作过程和Giemsa染色法,了解各操作步骤的原理。
(2)了解常用实验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及特点。
(3)认识不同生物染色体的特征。
2.实验原理凡处于活跃增殖状态或者经过各种处理,任何动物组织的细胞都可进入分裂时期,均可用于染色体分析。
在正常动物体内,精巢和骨髓均为是活跃分裂的组织。
给动物注射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即可使许多处于分裂的细胞停滞于中期,然后采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即可得到大量可分析的染色体标本。
本方法简便、可靠,不需要经体外培养和无菌操作,易于推广。
骨髓细胞是用于动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很好的材料。
但在取材方面,精巢又比骨髓要简易一些,故本实验选用小鼠的精巢为实验材料。
对于小鼠精巢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用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破坏纺锤丝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停滞在中期, 使中期染色体停留在赤道面处;②用低渗法使细胞膨胀, 以至于在滴片时细胞胀破, 使细胞的染色体铺展到载玻片上;③空气干燥法可使细胞的染色体在载片上展平,经Giemsa染色后便可观察到染色体的显微图象。
Giemsa染色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适用于多种细胞和染色体染色。
主要用Giemsa染液可以将细胞核染成紫红色或蓝紫色,胞浆染成粉红色,在光镜下呈现出清晰的细胞及染色体图像。
3.实验材料和用品(1)材料:小白鼠(2)试剂:秋水仙素、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0.3%KCl低渗溶液、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Giemsa染液(3)器材:解剖盘、解剖镊、解剖剪、小烧杯(×2)、吸管、玻璃刻度离心管、恒温水浴锅、离心机、铜网、预冷载玻片、记号笔、普通光学显微镜、玻璃等4.实验步骤(1)小白鼠染色体标本制作①取雄性小鼠以每克体重4μg注射秋水仙素,经14~16小时后,断头法杀死小鼠,取出睾丸用生理盐水(0.9%的NaCl)洗去血污。
染色体标本制作和观察实验报告染色体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旨在制作和观察染色体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
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制作了植物和动物染色体标本,并使用适当的显微镜对染色体进行了观察。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
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细胞通常具有较大的数量和较小的染色体,而动物细胞通常具有较少的数量和较大的染色体。
引言:染色体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它们包含了个体的遗传信息。
通过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可以了解物种的特性和遗传模式。
本次实验通过制作染色体标本和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以探究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对不同物种的差异性。
材料和方法:1.动物染色体标本制作:-从一个动物个体中取得组织样本。
-在显微镜盖玻片上加入一滴减数分裂阻滞剂。
-使用细针将细胞群收集到玻璃滴管中。
-在玻璃滴管中加入一滴适当的染料,例如鲭鱼绿。
-轻轻将标本放在显微镜盖玻片上。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结构。
2.植物染色体标本制作:-从一个植物个体中取得组织样本。
-将组织样本切成细小片段。
-在细胞裂变诱导剂中浸泡组织片段。
-在显微镜盖玻片上加入一滴适当的染料,例如鲭鱼绿。
-轻轻将标本放在显微镜盖玻片上。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结构。
结果:我们制作了多个动物和植物染色体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观察了它们的结构和数量。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通常比较小,数量较大,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通常比较大,数量较少。
染色体呈现出普遍的线状结构,但也有一些不规则的染色体存在。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植物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在结构和数量上存在差异。
这可能与物种的特点和遗传模式相关。
植物细胞通常需要更多的遗传信息来适应复杂的环境,因此具有较大的数量和较小的染色体。
相比之下,动物细胞通常需要更少的遗传信息,因此具有较少的数量和较大的染色体。
然而,本实验的主要限制在于只使用了一种染色剂来染色染色体,可能无法获取所有染色体的完整信息。
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引言:一、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步骤:1.收集样本:收集需要研究的人类标本,可以是血液、组织、胎儿细胞等。
2.细胞培养:将收集的样本进行细胞培养,通常采用体外培养的方式,如使用无菌培养皿和细胞培养基。
3.处理样本:细胞培养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使用震荡器等设备将细胞从培养皿上剥离下来,制备成单细胞悬液。
4.固定细胞:将细胞悬液进行固定处理,一般使用醋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将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5.染色:染色是核型分析的关键步骤,可以使用吉姆萨染色法、G显带染色法等多种染色方法,使染色体可见并呈现出特定的形态和颜色。
6.干燥和贴片:将染色的载玻片进行干燥处理,然后使用透明胶带将玻片贴到载玻片上。
二、核型分析方法:1.显微镜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对染色体进行观察和分析,直接通过目视的方式判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2.数字图像分析法: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体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计算机算法分析染色体的长度、形态、染色体异常等指标。
3.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利用标记有特定荧光标记物的探针与染色体特定区域发生互补结合,从而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特定区域。
4.光学显微镜配合显影法:使用特定的显影剂,使染色的染色体呈现出明亮的色带,详细观察和分析色带的大小、位置及形态等。
三、核型分析的意义:1.遗传病诊断: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一些遗传疾病有关,通过核型分析可以确定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病的关联。
2.胎儿异常筛查:通过对孕妇的羊水或绒毛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早期发现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等。
3.种群遗传学研究:核型分析可以用于研究人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了解不同人群间的遗传差异。
4.基因定位:核型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进而研究与之相关的遗传疾病或性状。
结论:人类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是一项重要的遗传学研究手段,通过制备标本和观察分析染色体,可以了解人类的遗传信息和与染色体异常相关的疾病。
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实验报告一、引言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携带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长丝状结构。
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大小等特征在不同物种和个体中是有差异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染色体标本制作和观察,了解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二、实验材料1.新鲜的玉米幼苗2.醋酸3.高锰酸钾4.盐酸5.电镜滴管6.镜片和盖玻片7.显微镜8.实验室用具:手套、显微刀、移液器等三、实验步骤1.将新鲜的玉米幼苗准备好材料摆放在实验台上;2.取一片净玻片,滴加一滴醋酸,然后用电镜滴管吸取一点玉米根尖细胞悬浮液,滴在玻片上;3.将盖玻片慢慢压在悬浮液上,使悬浮液扩散均匀;4.把制作好的染色体标本放在带有千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结果将制作好的染色体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悬浮液中的染色体结构。
在玉米根尖细胞中,染色体呈为长条状丝状物,一般成双出现。
根据染色体的位置和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四组,分别为A、B、C、D组。
五、实验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长丝状结构;2.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大小等特征在不同物种和个体中是有差异的;3.在玉米根尖细胞中,染色体大多数成对出现,有些物种的染色体可能会出现多倍体现象。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染色体标本并观察到了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携带体,对于了解生物遗传学、进化与变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实验只观察了玉米根尖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体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中可能会有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同时,在制作染色体标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规范,以免对实验环境和个人健康造成危害。
以上是本次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实验的实验报告,通过本实验,我们对染色体的结构和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安全性和准确性的同时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小鼠染色体标本制作、染色及观察小鼠是生产药物和进行基因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之一。
了解其染色体特征和行为对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制作小鼠染色体标本,以及染色和观察的步骤。
制作小鼠染色体标本需要使用小鼠肺部组织。
以下是制作步骤:1. 首先将小鼠处死,取出肺部组织并剪成小块。
2. 将肺组织移入一个离心管中,并添加10毫升10%KCl溶液。
3. 用注射器向管中注入溶液,轻轻摇动以使组织浸泡在KCl中。
4. 将溶液和组织离心5分钟,然后倒掉上层液体。
5. 用少量冰冷等渗氨水将沉淀悬浮并再次离心。
6. 倒掉上层液体,重复该步骤直到样品中不含有明显的碎片和其他杂质。
7. 最后,在离心管中滴加10毫升3:1(甲醇:冰醋酸)混合液,并轻轻混合。
8. 将混合液沿离心管壁滴加,使其缓慢地沉淀到底部。
变态反应需要放置在-20°C 的60分钟以上。
9. 滴掉液体,并用75%乙醇固定沉淀。
染色将固定的小鼠染色体标本染色需要的材料如下:1. 铬酸盐染液2. 蒸馏水3. 复方玫瑰红4. 静电纸和制作装置染色步骤如下:1. 将铬酸盐染液溶解在蒸馏水中(比例为1:3),搅拌混合。
2. 将小鼠染色体标本放在静电纸上,用制作装置连接到正离子极板上。
3. 用玫瑰红溶液覆盖标本,使其均匀覆盖。
4. 将正极板移动到离开标本1-2厘米的位置,并接通电源。
5. 在2-5分钟内,染色体将升起并接触到铬酸盐染液,染色体将呈现出不同的条纹状。
观察1. 显微镜2. 移相仪1. 将小鼠染色体标本放在显微镜上,并使用20倍至100倍的放大倍数进行观察。
2. 用相机或移相仪将图像捕捉下来以进行记录和分析。
总结小鼠染色体标本制作、染色和观察需要精细的技术和专业知识。
掌握这些技能对于研究小鼠染色体特征和行为非常重要。
希望本文的介绍有助于读者理解有关小鼠染色体标本制作、染色和观察的相关知识。
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习并掌握染色体观察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3.通过实验加深对遗传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染色体标本制作是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其目的是将细胞中的染色体以一种可见且易观察的形式展现出来。
染色体观察有助于我们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变化,进一步理解遗传物质的复制、分离和交换等基本过程。
本实验将通过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来制作染色体标本,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器材: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生理盐水、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2.选取植物根尖:选择新鲜的植物根尖,长度约为5-10mm。
3.预处理:将根尖放入冰箱冷藏(4℃)约24小时,然后放入25℃的温水中浸泡约6小时。
4.固定:用镊子将根尖取出,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小时,然后转移到70%酒精中保存。
5.解离:将根尖放入1N的盐酸盐酸盐酸KOH溶液中,在60℃的水浴中解离10分钟。
6.漂洗:用镊子取出根尖,用清水冲洗3次,每次5分钟。
7.染色: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用滴管吸取龙胆紫溶液滴在根尖上,染色3-5分钟。
8.制片:盖上盖玻片,避免产生气泡。
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染色体形态,可以看到细胞分裂的不同阶段,如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中期可以看到染色体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而在后期则可以看到染色体的分离和移动。
这证明了实验方法的可行性。
2.结果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细胞分裂过程与教科书中的描述基本一致,说明我们的实验方法是有效的。
此外,通过观察不同阶段的细胞分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周期和遗传物质的复制、分配等过程。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解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度解离的情况,导致染色体形态不完整。
染色体标本的制作及组型
观察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组型观察
【实验目的】
1.掌握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基本方法;
2.认识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的状态,学会做染色体组型图。
【制作染色体标本的意义】
了解染色体的特征(形态、大小、数目)——绘制染色体组型图
【染色体组型图的应用】
①生物学方面:根据染色体特征鉴别生物及种类:兔44条;小鼠40条;大
鼠42条;鸡78条;猫38条;狗78条;人46条;马64条
②临床医学方面:主要用于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研究:
21三体综合症:是21对常染色体多一条,此种人“先天愚型”,或称“伸舌样白痴”
卵巢退化症:45 XO,外貌表现为女性,卵巢发育不全或无,米以下,不能生育。
睾丸退化症:47 XXY ,外貌为男性,比一般男性高,睾丸发育不全,有女性样乳房,智力低下或超常,不能生育,发声尖高。
因此,染色组型实验广泛应用于胎儿遗传性疾病早期诊断中(抽羊水做组型)
【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原理】
施加药物使细胞分裂:PHA
设法得到大量的分裂中期细胞:秋水仙素
1.PHA:促进细胞分裂,使淋巴细胞返幼,变成淋巴母细胞。
2.秋水仙素:破坏微管装配,使纺锤体不能形成,使大量细胞停在分裂中期。
3.空气干燥:使细胞与染色体展开。
4.低渗作用:水进入细胞内,细胞内容空间变大,染色体间的距离变大,易于染色体分散开。
5.固定:用Camoy’s solution,作用使蛋白变性,对染色体内的组蛋白讲,变形后硬度增加,保
持了染色体的“即时形态”对细胞膜蛋白讲,变性使细胞膜硬度增强,形成屏障作用,防止了细胞内物质外溢和丢失。
【实验用品】
1.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手术剪、解剖盘、胶头滴管、
离心管、离心机、小烧杯、冰箱、酒精灯、小烧杯
2.实验药品:蒸馏水、% NaCl溶液、% KCl溶液,固定液(甲醇:冰醋酸
=3:1)、秋水仙素
3.实验材料:小鼠
【实验步骤】
1.取雄性小鼠,以每克体重4微克注射秋水仙素(约1mL),14-16h后,用断头法处死小鼠,取
出睾丸用生理盐水(% NaCl溶液)洗去血污,置于解剖盘中。
2.将睾丸放入装有1mL % KCl溶液的小烧杯中剪碎(液体呈乳白色)。
3.用铜网过滤到刻度离心管中,再加% KCl溶液至4mL。
4.37℃静置30mins,进行低渗处理。
5.以800-1000r/min离心8分钟。
6.弃上清液,加入2mL甲醇·冰醋酸固定液。
用吸管至管底吹气,轻轻打散细胞,固定8mins。
7.再以800-1000r/min离心8分钟。
8.弃上清液,加入1mL甲醇·冰醋酸固定液,再制成细胞悬液,固定5mins。
9.取去洁净的低温预冷载片,距载片10-15cm的高度滴下2-3滴细胞悬液,从载片一边向另一边轻
轻吹气,并同时轻轻敲打载片,以使细胞均匀分布和促使染色体展开。
10.用滤纸擦去载片上的多余液体,空气干燥或文火干燥。
11.用染液染色20——30分钟,细水冲洗玻片背面,去除多余染液,气干。
12.镜检:低倍镜下寻找分散良好,染色适中的分裂相,高倍镜或油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并计数。
【实验结果】
精子头部
精子鞭毛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未破碎的细胞
分裂中期染色体
【实验结果分析】
1.显微镜下可看到蓝紫色的染色体。
还有很多未破碎的细胞。
因为本实验采用
的是小鼠的睾丸进行实验,所以视野中可见大量的精子,它们有一个比较圆的头部和鞭毛。
2.我观察到的细胞处在分裂中期,显微镜下大致可观察到32条染色体,这可能
是因为部分染色体在实验过程中丢失;分析丢失原因如下:
(1). 摔碎细胞时可能高度有点过高,导致细胞被摔碎后,其中的染色体也被一同摔了出去。
(2). 因为染色时间过长,玻片在染液中浸泡时间太久,染色体丢失在染液中。
3.有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20条染色体,这部分细胞为单倍体细胞,处于减数
第二次分裂中期。
4.实验结果所得到的染色体大多数棒状而不是V型,这是因为吹气时染色体未
展平好。
5.实验中观察到的大多数细胞未破碎,分析原因可能如下:
(1). 摔细胞时高度不够,细胞未完全摔碎;
(2). 在剪碎组织时没有剪好,大量细胞聚集在一起,滴片时采用的高度很难摔碎;
(3). 低渗不完全,细胞膨胀不完全,很难摔碎;
(4). 敲打细胞时力度不够,导致细胞还是聚集在一起。
【注意事项】
1.吹散细胞:应该轻轻地吹细胞,如果太用力会导致细胞破裂。
2.铜网过滤:利用铜网进行过滤操作的时候,应尽量将组织剪碎,并且让滤液慢慢流
下,不能人为破坏铜网以加快速度。
3.剪碎组织时,应尽量将组织剪碎,若烧杯中或者过滤完铜网上还有较大块的组织,
应在烧杯中继续加入% KCl溶液,继续剪。
4.本实验采用倒置染色法,目的:1).可以节省染料;2).可以避免染液快速挥发;3).可以防
止染色颗粒沉淀,影响观察。
5.在染色时应注意,多个样品同时染色应摆放紧密,不要有间隙;滴染液时应尽量慢,不要有气
泡,以免部分染色体不被着色。
6.染色:染色之后应冲去染液并晾干,注意使用小水流并从背面冲洗,这样可以避免冲去细胞。
7.摔碎细胞:摔碎细胞时应注意滴管与载玻片的距离,如果距离太小,则细胞很难摔碎,不会观察
到染色体;但如果距离太大,会使细胞完全的碎开,染色体飞出或者染色体布满视野,给计数造成一定难度。
【实验反思】
本次试验,虽然成功的在显微镜下找到了染色体,但染色体未伸展完全,并且我做的玻片上面细胞太多,找染色体时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滴片的时候加入的液体稍多。
并且染色体条数也不符合规律,主要是因为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是太仔细,造成了染色体的丢失,日后必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