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哪些措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措施:一、加强规划引领合理的规划是城乡环境治理的基础。
在城市规划方面,要注重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避免功能混杂带来的环境问题。
同时,要规划好交通网络,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在乡村规划方面,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合理规划村庄布局,避免乱建乱搭。
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引导农民科学建房,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传统风貌。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要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
农村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沼气池、人工湿地等方式进行污水处理,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2、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
城市要配备足够数量的垃圾桶和垃圾中转站,实现垃圾的日产日清。
农村可以建立垃圾集中收集点,定期清运垃圾,并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制度。
3、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加强城市和农村的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提高卫生水平。
同时,要完善排水、供水等基础设施,保障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和排水畅通。
三、加强环境监管1、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2、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在城乡设立环境监测站点,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环境指标,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确保环境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1、提高居民环保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城乡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在学校、社区、企业等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培养居民良好的环保习惯。
综合治理包括哪些内容综合治理是指在城市管理中,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对城市环境、资源、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管理和治理。
综合治理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的治理。
在空气治理方面,可以采取减排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来改善空气质量;在水质治理方面,可以加强污水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水资源;在土壤治理方面,可以加强土壤保护,防治土壤污染,促进土壤生态恢复。
二、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是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土地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的管理。
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可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过度开发;在能源资源管理方面,可以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可以加强水资源保护,推动水资源合理利用,防止水资源过度开采。
三、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治理。
在教育治理方面,可以加强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在医疗治理方面,可以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健康;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可以加强就业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四、经济治理。
经济治理是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产业发展、财政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治理。
在产业发展方面,可以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在财政管理方面,可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在市场监管方面,可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保障市场秩序,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环境治理、资源管理、社会治理、经济治理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实现城市管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方能够深入理解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共同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
城乡一体化名词解释城乡一体化名词解释1、城市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3、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4、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5、容积率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6、绿地率绿地率(ratio of green space/greening rate)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
绿地率所指的"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
其中,公共绿地,又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及其他的一些块状、带状化公共绿地。
7、县域城镇体系8、镇域村镇体系9、中心镇具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强经济实力、较好基础设施、较大发展潜力、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力的区域重点镇称为中心镇。
10、一般镇在历史中有不同的含义。
后来主要指较小的城市聚落。
中心村的概念,被认为是由若干行政村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农村社区,它介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是城乡居民点最基层的完整的规划单元。
可见,中心村是一个规划概念,是指在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时,能达到支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所要求的最小规模的点。
从规划角度看,中心村是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的一种称呼,也是我们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选择和建设对象。
11、基层村12、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责任区制度第三章容貌秩序第四章环境卫生第五章规划与建设第六章执法监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创造和保持整洁、优美、文明的城乡人居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指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民参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宣传、教育等措施,对城市和乡村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绿化生态等进行整治和管理的活动。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其工作机构设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园林绿化、卫生、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及供销社、铁路、电信等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任务分工,依法负责有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行使相关执法权。
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对村(居)民委员会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指导、督促。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明确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门工作机构,建立职能化管理队伍。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相关标准和年度工作计划。
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乡总体规划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保持传统风貌,突出地方特色,营造宜居环境。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标准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标准是指对城乡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空气质量治理标准: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排放标准、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以保障城乡居民的空气质量和健康。
2. 水质治理标准:包括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质监测标准、饮用水卫生标准等,以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垃圾分类与处理标准:包括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标准等,以推动城乡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减少垃圾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
4. 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包括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标准、生态修复与重建标准等,以保障城乡地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5. 噪音污染治理标准:包括工业噪音排放标准、交通噪音控制标准等,以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
6. 土壤污染治理标准:包括土壤污染物排放标准、土壤修复标准等,以保障农田和城市土地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标准是各级机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制定的具体规范,对于城乡环境的治理和改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保障作用,促进了城乡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工作安排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指对城市和农村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包括改善城市和农村的
生态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工作。
下面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工作
的一般安排:
1. 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明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制
定相应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 建立城乡环境污染监测体系:建立城市和农村环境污染监测网络,按照规划要求采
集和监测环境污染数据,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3. 推进城市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城市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提高污染治理设施
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 改善城市和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整治,改善公共卫生设施、道路交通状况、垃圾处理等,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5. 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和发展: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包括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等,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6. 提升城乡环境管理能力:加强城乡环境管理机构建设,提高环境管理人员的专业素
质和能力,加强城乡环境执法力度。
7. 强化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促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8. 加强城乡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完善城乡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城
市和农村环境治理的法治化。
9.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提高工作质量。
以上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工作的一般安排,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条例》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创造和保持整洁、优美、文明的城乡人居环境,保障公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指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对城镇和乡村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绿化生态等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活动。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设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确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务)、农业、林业、商务、卫生、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及铁路、电力、电信、供销社等单位按照法定职责和任务分工,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指导和督促居(村)民委员会、社区、相关单位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明确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构,建立职能化管理队伍。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相关标准和年度工作计划。
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乡规划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地方特色,保持传统风貌,营造宜居环境。
总体规划和相关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世界遗产地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国家园林城市、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园林城市,其所在地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严于国家规定的城市、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标准。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哪些措施城乡环境是反映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更是保障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所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到底有哪些措施呢?一、加强规划引领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
要结合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的、具有前瞻性的城乡规划,明确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等设施。
同时,要注重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确保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群众的意愿,让规划更加符合群众的需求。
此外,要加强对规划的执行和监督,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杜绝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发生。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城乡环境的重要保障。
要加大对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道路建设方面,要加强城乡道路的互联互通,提高道路的通达性和安全性,改善交通拥堵状况。
同时,要加强道路的养护和管理,确保道路的整洁和畅通。
在供水方面,要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提高供水质量和保障能力,确保群众用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在污水处理方面,要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排放标准,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在垃圾处理方面,要建立健全城乡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加强环境卫生治理环境卫生治理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
要加强对城乡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区域的清扫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要加大对卫生死角的清理力度,对城乡结合部、河道、沟渠、铁路沿线等容易积存垃圾的区域进行重点整治,彻底消除卫生死角。
要加强对建筑工地的管理,规范施工行为,减少扬尘污染。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内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指通过各方面的综合行动,从多角度入手,改善城乡环境状况,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人民群众和政府部门合作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一、城市环境治理城市环境治理的内容包括城市垃圾、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声波污染等多个方面。
目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集约化、密集化的城市空间格局带来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城市环境治理需要统筹推进,政府部门要加强各项治理工作的协调,提高治理效率。
1.城市垃圾治理城市垃圾的日益增多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重大问题。
一方面,垃圾的处理和清运成本非常高,占据了城市财政的很大一部分经费;另一方面,垃圾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该组织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增加垃圾的再利用,降低垃圾填埋和焚烧带来的环境影响。
2.水源污染治理城市水源污染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垃圾和污水产生的,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水源污染治理,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提高水源污染的治理效果。
同时在城市环境重点治理中,应该关注水源环境,加强市政管网的维护和管理,提高污水处置和城市排污设施。
减少水源污染对城市水质的影响。
3.空气污染治理城市空气污染是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是雾霾问题时有发生。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减少工厂污染等。
同时每年进行一次环保检查,严肃查处环保违规行为,可以有效的降低环境污染。
4.声波污染治理在城市生活中,声沉污染会给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多困扰。
政府应该加大对噪音的治理力度,制定合理的规定,在建设音屏的道路和地铁,建设绿化带和花坛等公共场所,使用全封闭式的机械制造来降低噪音,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乡村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治理涉及到乡村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农用化肥与农药的管理等方面。
针对农村环境问题,政府应该综合施策,加强乡村环境治理。
1.水土保持建设:在农村环境治理中,保持水土的安全是非常关键的。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知识问答1、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意义: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创造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实力的环境工程;是完善城镇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管理工程;是坚持执政为民、检验干部队伍的作风工程。
2、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到2011年底,全省所有县级以上城市、80%的乡镇、60%的村庄达到“四化”标准,县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主要环境指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区领先水平,全省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明显改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相适应的环境、市政等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健全,形成城乡容貌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城镇品位提升、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局面,为推进“两个加快”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
3、到2010年底,城市(县城)、乡镇、村庄要达到“四化”标准的分别是:80%、60%、40%。
4、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共享和谐;统筹安排,标本兼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5、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是指: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社、进景区、进家庭。
6、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四化”是指: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
7、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三烂”是指:环卫设施污损、市政设施破损、户外广告及招牌破烂。
8、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乱”是指: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河道乱污、违法乱建。
9、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四清”是指:清垃圾、清污水、清污泥、清杂物。
10、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通”是指: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
11、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四改”是指:改水、改厕、改厨、改圈。
12、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三不”是指:垃圾不乱扔、污水不乱排、杂物不乱丢。
13、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门前双五包”是指:(1)管理五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立面、包绿化、包文明;(2)服务五包:包文明执法、包政策咨询、包门前交通、包协办证照、包卫生防疫。
14、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归”是指:坐商归店、摊贩归区、农贸归市、广告归栏、停车归点。
15、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三美”是指:工作环境美、居住环境美、家庭环境美。
16、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六不”是指: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贴乱画、不乱放养家禽、不乱停乱放车辆。
17、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应达“七好”是指:垃圾解决好、污水处理好、环境绿化好、广告管理好、车辆停放好、占道经营管理好、卫生习惯培养好。
18、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四项具体工作”是指:彻底解决“五乱”问题、搞好三个集中整治、建好五个方面设施、形成特色风貌。
19、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三个整治”是指:集中整治乡容村貌、集中整治交通沿线、集中整治重点部位(城乡结合部)。
20、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四注重四提升”是指:注重塑造风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注重个性特色,提升单体建筑设计水平;注重色彩协调,提升建筑立面装饰美感;注重历史传承,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21、城乡环境治理“三打破三提高”是指:是指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
22、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个方面建设”是指: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环卫设施建设、治污设施建设、商贸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建设。
23、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项制度”是指:目标考核制度、投入保障制度、督查问责制度、公共资源经营管理制度、宣传教育制度、社会民意调查测评制度、曝光制度。
24、扬尘治理“三大工程”是指:道路硬化、裸土覆盖、绿化带提档(降土)。
25、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三治一建”是指:治山、治水、治绿、建园。
26、“一池三改”是指:建一口沼气池配套进行改厨、改厕、改圈。
27、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八字”目标是指: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28、城乡综合治理“两大工程”是指:城乡容貌治理工程、乡镇整洁工程。
29、城乡综合治理“一大行动”是指:村庄清洁行动30、城市容貌治理的重点:一是重点治理卫生死角、卫生保洁管理全面覆盖;二是重点治理广告乱贴乱画;三是治理摊点乱摆乱设、占道经营、加强综合管理;四是治理占道停车、阻碍交通行为;五是治理施工现场噪音扰民、扬尘污染等问题。
31、城市小街小巷、公厕、重点街道两侧建筑外观的要求是:路通、灯明、特色、排水畅、环境整洁。
32、“乡镇整洁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以推进“村收集、镇集中、市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试点为重点,着力抓好乡镇卫生整治工作。
33、五十百千示范工程是指:在全省选择5个城市、10个县城、100个乡镇、1000个村庄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开展“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简称五十百千示范工程。
34、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一个达标”是指:示范城市、县城、镇乡和村庄全面达到《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示范要求》相关目标。
35、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三个率先”是指:示范城市、县城、镇乡和村庄的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主要环境指标,率先达到同一层面的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区领先水平;率先在村庄完成“两建”(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池)、“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乱建)、“四改”(改厨、改厕、改圈、改危房)和“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工作任务;率先建立完善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
36、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四个到位”是指:示范城市、县城、镇乡和村庄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设施配套到位、队伍建设到位,确保治理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33、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是:市容环境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
37、“除陋习、树新风”中“五革除”是指:一要革除作风懒散,不勤换洗衣物、乱摆乱放生活用品等陋习;二要革除卫生意识差,饭前便后不洗手、饭后不收餐盘,上厕不冲水,随意吐痰、吐口香糖,乱扔纸屑、果皮、烟头、杂物、乱倒垃圾、污水等陋习;三要革除行为意识差,交往不尊重他人、就餐乘车不排队、骑车进出校门不下车、乱写乱画、乱穿公路、公共场所嬉笑打闹、高声喧哗等陋习;四要革除环保意识差,浪费水、电、粮食、纸张等资源,不按规定处理包装袋、废旧电池,随意践踏花草、树木、草坪等陋习;五要革除公德意识差,吸烟、酗酒、说脏话、迷恋网络、破坏公私财物、违规使用电器等陋习。
38、“除陋习、树新风”中“三乱”是指:乱吐、乱扔、乱倒。
39、“除陋习、树新风”中“五爱”是指: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爱环境、爱生命。
40、“除陋习、树新风”中“八讲”是指:讲道德、讲法纪、讲文明、讲卫生、讲友善、讲诚信、讲节约、讲奉献。
41、环保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主要应做到:注意节约用电,离开房间时关上电器,拔下插头;爱护树木,每年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并在自己的居室内外种植花草;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不购买、食用野生动物,劝亲友不要到野外捕食飞禽走兽;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不要购买一次性使用物品,如筷子、剃刀、纸杯等,尽量选择用可回收利用材料包装的饮料;购物时自己携带购物袋,不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节约用水,刷牙时关闭水龙头,洗脸、洗澡、洗衣物的水可以冲洗厕所或拖地;不乱扔废电池;慎用洗洁精,选用无磷洗衣粉。
42、集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三绿”工作是指: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屋顶增绿。
43、农垃处理模式:“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推进生活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进程。
44、环境卫生管理内容:(1)街道、人行道上无乱扔垃圾、堆积垃圾、杂物;(2)店铺至绿化带地面无乱扔垃圾、堆积垃圾、杂物;(3)街旁绿化带内无乱扔垃圾、堆积垃圾、杂物。
45、市容秩序管理内容:(1)街道上无违规户外广告(占道广告和乱张贴广告);(2)临街立面、公共设施等无乱张贴“牛皮癣”;(3)无占用街道、绿化带、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堆放杂物;(4)牵绳挂物进行经营活动现象;(5)车辆停放管理规范(设置标牌和标线、车辆停放有序)。
46、公民道德20字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7、社会公德的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48、全国开展的“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的主题是:关爱生命、文明出行。
49、《八荣八耻》的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0、文明礼仪教育“在家庭”应做到:孝顺父母、仪表整洁、勤俭节约、言谈得体、端庄大方、善待邻里。
51、文明礼仪教育“在学校”应做到:热爱集体、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主动合作、善于交流。
52、文明礼仪教育“在社会”应做到: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平等待人。
53、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是:卫生整洁、仪表文明;仪态优美、举止文明;谈吐文雅、语言文明;遵守礼仪、行为文明。
54、“五讲”是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55、“四美”是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56、“三热爱”是指: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57、健康是指:身体没有疾病,心理健康,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8、个人卫生习惯的“三带”是指:带手帕、带口杯、带手纸。
59、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应做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不吸烟,并劝他人不吸烟;不饮或少饮酒,不酗酒;经常锻炼;劳逸适度,生活有规律;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家庭和睦,注重优生优育;拒绝毒品和性乱;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学会自我保健方法。
60、良好饮食习惯主要包括:食前便后洗手;进食定时定量,少吃零食;不吃腐烂变质和霉变食品,不吃毛蚶等水产品;不吃过烫食物,少吃冷饮;不暴饮暴食。
61、洗手“六步法”是指:洗手时要先用清水冲洗双手,在手上均匀涂抹上肥皂,然后按“六步法”洗手:第一步是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第二步是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第三步是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第四步是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第五步是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第六步是搓洗手腕,交换进行,最后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
62、健康行为“四不”是指: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不随便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不随地大小便。
63、健康行为“六要”是指:要每天早晚两次刷牙,牙刷专用;要每天洗脸,毛巾分开;要喝开水,不喝生水;要自觉戒烟,不酗酒;要合理饮食,不暴饮暴食;要经常锻炼,保证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