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动与静(201909)
- 格式:ppt
- 大小:239.50 KB
- 文档页数:32
2.1动与静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对实验的分析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2.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竞赛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绘画。
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并配有音乐和朗诵,(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
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
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
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
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
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二、运动的描述师: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
1.词汇与运动。
师: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
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与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生甲:升起、升高、爬升、跳跃……(上升运动)生乙:下落、下降、下沉、降落、下潜、垂落、下跌、急降、扑通坠落、倒下、摇摇欲坠、低垂……(下降运动)生丙:急旋、回旋、转动、环行、兜圈子、旋转、扭转、自转、绕转、盘旋……(回转运动)生丁:摆动、振动、抖动、摇动、颠簸、颤动、摇晃、颤抖、晃动、波动……(振动运动)生戊:小跑、飞奔、驰骋、跑步、迈进、漫步、蹓跶、爬行、蹒跚、跳起、前进、急速、飞速、迟缓、缓慢……按小组发言进行统计,当场评出第一轮抢答获胜小组。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1?实验用刻度测长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物理八年级动与静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而动与静正是物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围绕物理八年级中有关动与静的知识点展开讨论。
一、动的概念与特征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物理学中,我们常常用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1. 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速度的单位有米每秒(m/s)和千米每小时(km/h)等。
2.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发生的变化量。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末速度-初速度)/时间。
加速度的单位有米每秒平方(m/s²)和千米每小时平方(km/h²)等。
二、力的概念与特征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形状发生变化或相互作用的原因。
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1. 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N)。
常用的力有重力、摩擦力、弹力、张力等。
2.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效果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来表示。
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合力和分力。
合力是多个力合成后的结果,而分力则是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结果。
三、静的概念与特征静是指物体处于不动状态的状态。
在静力学中,我们主要研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性和相互作用。
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也被称为运动定律,它指出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其中,F代表合力,m 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它指出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力的效果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或形状发生变化。
1. 运动效果:当力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将发生运动。
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等。
2. 形状效果:当力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可能会发生形状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掌握参照物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3. 通过动与静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二、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2. 参照物的选择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4. 实际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5. 动与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2.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物理规律。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动与静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2. 新课导入:介绍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和静止现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动与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动与静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理解,对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静止判断方法的掌握。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实例分析、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3. 评价标准:能正确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熟练选择参照物,准确判断运动和静止,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七、教学拓展1. 动与静的其他方面,如加速、减速、匀速等。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的知识点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动力学和静力学是物理学重要的分支,探究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问题。
以下是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的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运动的类型运动是物体自身位置和状态在时间上的变化,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其中,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是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而曲线运动的运动状态则由矢量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二、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若无受力作用则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也就是说,物体的自身运动状态不会改变,除非有力的作用使它改变。
三、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也就是说,当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时,它会以一个加速度的大小来作为反应,而这个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质量和这个力的大小成正比。
四、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则另一个物体会对它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五、静摩擦力揭示物体滑动或者准备滑动的时候,在垂直于接触面的方向上受到的接触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摩擦现象,归纳为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最大值与接触面之间的受力大小成正比。
六、动摩擦力动摩擦力是指物体已经滑动的时候,与物体接触面方向上作用力大小成正比的分力。
通常情况下,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受力必定相等。
七、重力荷尔定律由荷尔得提出,重力荷尔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
根据重力荷尔定律可以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与牛顿第三定律。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的知识点的上述内容是考试的重点和基础,应当熟练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结合实际,多做练习,才能在考试中时刻保持清醒的思维。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动与静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能量传递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科学。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中,第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动与静的知识点,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什么是“力”力是一种物理量,它描述的是物体所受到的推或拉的效果。
力的大小通常使用牛顿(N)为单位表示。
提高运用物体的能力或改变物体的状态都需要施加力。
二、什么是“质量”质量是一种与物体的数量和内在特性相关的物理量,常使用千克(kg)为单位。
质量与物体的重量有所不同,虽然重量和质量都用牛顿(N)为单位,但重量是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而质量则是一个物体所具有的惯性量。
三、动与静的区别动与静的区别主要在于物体是否在运动。
在物理中,当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者以恒定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们称其为“静态物体”。
而当一个物体的位置或速度发生改变时,我们称其为“动态物体”。
四、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牛顿三大定律中的第一个。
它表明,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将会保持运动的状态,包括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五、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也被称为“运动定律”。
它表明,物体受到的力F 与物体的质量m和产生的加速度a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式:F=ma。
这表明,在知道物体的质量和产生的加速度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物体所受的力进行计算。
六、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表明对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它们所受到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对于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与它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七、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是由受到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力。
它会使得两个物体的相对运动受到阻碍。
而滑动摩擦力则是指在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
八、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的一种特性,它可以更准确的被描述为物体保持其原有速度方向和大小的能力。
越大的质量能使得物体的惯性更高。
以上就是第一章动与静的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动与静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动与静的定义动与静的相对性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动与静的定义和相对性。
利用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引入动与静的概念,讲解其定义。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动与静的相对性。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描述和分析运动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位置的改变速度和加速度图像表示法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
利用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的描述。
2.4 教学步骤引入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讲解位置的改变、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通过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运动的描述方法。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练习运用物理知识描述和分析运动。
第三章:力的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物体运动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4 教学步骤引入力的概念,讲解力的作用效果。
进行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第四章:摩擦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减小和增大方法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
4.4 教学步骤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进行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摩擦力的作用。
讲解摩擦力的减小和增大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知识点物理课是很多小伙伴从小学起就开始接触的科目,它关注着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中,动与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因此本文将着重讲述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的知识点。
一、什么是动力学和静力学动力学和静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两个分支学科。
动力学研究的是物体在各种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速度、加速度、力、功、能等概念,而静力学则研究的是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力学性质,例如重心和支点的位置。
二、速度和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是动力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一般用米/秒来表示。
加速度则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单位是米/秒²。
三、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是静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
该定律表示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系安全带,否则在车突然停止时我们将会向前抛出的原因。
四、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基本定律)给出了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根据该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
即:F=ma(F为物体所受的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五、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是力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根据该定律,每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同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的同等大小的反作用力。
六、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是物理学中的两种重要的能量概念,二者都是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能量变化。
动能表示物体运动时的能量,公式为:Ek=1/2mv²(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
而势能则反映了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等。
七、摩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一种力,存在于接触面上。
它与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摩擦系数则反映了两个物体间摩擦力的大小。
八、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合成是指将多个力的效果合并起来所得到的结果,分解是将一个力拆分成多个部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