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变异类型的实验判断

不同变异类型的实验判断

不同变异类型的实验判断
不同变异类型的实验判断

不同变异类型的实验判断导学案

一.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判定方法

互动探究:变异类型

请同学们试用“基因型、环境、表现型、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

异”构建概念模型图

1.变异类型

2方法

典例1: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遗传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

①将纯合长翅果蝇的幼虫放在温度为250C的条件下培养,成虫发育为长翅;②将纯合长翅果蝇的幼虫放在

温度为35-37 °C的条件下处理6-24h后,再放在温度为25°C的条件下培养,成虫表现为残翅;

③将实验②产生的残翅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后代在温度为25°C的条件下培养,成虫仍然为长翅。

(1)试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上述生物学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学校生物的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只用一试管基因型相同、雌雄各占1/2的残翅果蝇,通过最简单的实验方案,确定其残翅性状的基因型。

I .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子代果蝇翅的性状.

n.预测实验结果并获得实验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定方法

互动探究:基因突变类型

1.基因突变类型

2方法

典例2:(2016年.课表卷川.32题)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

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

早在子—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 ____________ 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

巩固练习

1.研究发现某野生型二倍体植株3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发生改变且突变性状一旦在子代中出现即可稳定遗

传.据此判断该突变为 _________ (显性/隐性)突变.

2.(2012年.新课标卷.31题)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

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染

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

位基因)。假定这只雄性鼠能正常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原因,用上述

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 _基因突变为________ 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 __________ 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3?矮茎玉米幼苗经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以长成高茎植株。为了探究该变异性状是否能稳定遗传,

生物科技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请你写出实验预期及相关结论,并回答问题。

①实验步骤:

a.在这株变异的高茎玉米雌花、雄花成熟之前,分别用纸袋将雌穗、雄穗套住,防止异株之间传粉。b?雌花、雄花成熟后,人工授粉,使其自交。

c.雌穗上种子成熟后,收藏保管,第二年播种观察。

②实验预期及相关结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问题:

a.预期最可能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对上述预期结果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个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控制生物性状;另外一条途径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因为色素不是蛋白质,显然基因不能直接控制,只能通过酶间接控制。如果高茎变异是环境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则自交后代的植株都是矮茎。如果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则自交后代便会有高茎存在。

答案(1)有关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

(2 [②a?子代玉米苗有高茎植株,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

b.子代玉米苗全部是矮茎植株,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

③a.子代玉米植株全是矮茎

b.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但不能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其他正确答案也可)

专题练习—生物变异(答案)

专题练习八——生物的变异 一、选择题 1?诱变育种可以改良某种性状,这是因为①后代性状稳定较快②提高突变率,增加变异类型 ③控制某性状的基因突变成等位基因④有利突变体数目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2. 基因的随机重组及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基因突变分别发生在①分裂间期DNA复制过程;②有丝分裂形成子细胞的过程;③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④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时期;⑤配子受精形成合子的过程;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A. ①④ B .②⑤ C .⑥③ D .①③ 答案:D 3. 如果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患者血液输给一血型相同的正常人,将使该正常人() A.基因产生突变,使此人患病 B ?无基因突变,性状不遗传给此人 C.基因重组,将病遗传给此人 D .无基因重组,此人无病,其后代患病 答案: B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遗传病,红细胞没有细胞器,不携带遗传信息,红细胞的代谢率是很高的,镰刀形的红细胞会随血液运输之后代谢掉,马上会被骨髓中新造出的正常红细胞取代。引起基因突变往往是理化因素引起的。这差不多就和黑发人染了金发又会很快长出黑发是一个道理。 4. 下列不属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是() A.果蝇的白眼 B.血友病 C.短腿安康羊 D.猫叫综合征 答案:D 5.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 A.基因重组 B .染色体数目变异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基因突变 答案:D 6 生物界是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这都要建立在生物丰富变异的基础上。生物丰富的变异主要来源于()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答案:A 7.基因重组发生在()A.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变异 D 环境变化 B 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 D 通过嫁接,砧木和接穗愈合的过程中

高考生物复习题生物的变异类型含解析

配餐作业(二十二) 生物的变异类型 1.(2017·揭阳一模)具有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即杂合子)并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因为该个体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血红蛋白,并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猖獗的地区。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是有利的 B.基因突变是有害的 C.基因突变的有害性是相对的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编码的异常蛋白质是无活性的 解析具有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说明在疟疾猖獗的地区,正常血红蛋白基因的突变具有有利于当地人生存的一方面。这说明了基因突变的有利与有害是相对的,C正确。 答案 C 2.(2018·启东期中)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后代出现AA、Aa、aa B.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同胞兄妹之间遗传上的差异主要是基因重组造成的 D.同胞兄妹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解析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与等位基因分离和雌雄配子之间的随机结合有关,A错误。 答案 A 3.(2017·南开一模)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条件及试剂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低温:与“多倍体育种”中的“秋水仙素”作用机理相同 ②酒精:与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中的使用方法相同 ③卡诺氏液: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中“NaOH”作用相同 ④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醋酸洋红溶液”使用目的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低温与秋水仙素都能抑制纺锤体形成,①正确;“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的酒精是95%的酒精,“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中的酒精是50%的酒精,②错

考点18 立足“关键点”区分判断变异类型

[直击考纲]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Ⅰ)。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Ⅱ)。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Ⅰ)。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7.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考点18立足“关键点”区分判断变异类型 题组一辨析变异类型 1.(2016·全国丙,3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________。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_______为单位的变异。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子;最早在子___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子。 答案(1)少(2)染色体(3)一二三二 解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染色体变异往往会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所以与基因突变相比,后者所涉及的碱基对数目更多。(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个别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3)AA植株发生隐性突变后基因型变为Aa,而aa植株发生显性突变后基因型也变为Aa,该种植物自花受粉,所以不论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子一代为Aa时在子二代中的基因型都有AA、Aa和aa三种,故最早可在子一代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A_);最早在子二代

不同类型的缺氧实验报告(特选借鉴)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 日期:××× 实验项目名称不同类型缺氧成绩实验人员撰写报告人: ×××小组成员: ××× 专业年级信息×××年级×××专业第×××班第×实验室第×组 1.实验目的 (1)通过了解缺氧的分类; (2)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 (3)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节律和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规律,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表现特征。 2.实验原理 (1)乏氧性缺氧 将小白鼠置于密闭的盛有钠石灰(NaOH·CaO)的容器中,容器中的O2而呼出的CO2则和水蒸气一起被钠石灰吸收。 因此,在缺氧瓶中的小鼠,瓶内氧气逐渐被小鼠所利用,而小鼠呼出来的二氧化碳被缺氧瓶中钠石灰所吸收,从而复制出乏氧性缺氧的动物模型。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利用甲酸(HCOOH)在浓硫酸中加热可释放出CO的反应,将CO通入放置小白鼠的容器中,CO与Hb结合形成碳氧Hb,使Hb失去与O2的结合能力。 因为一氧化碳中毒时,一氧化碳与氧气竞争与血红蛋白结合,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为氧气的210倍,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后就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复制出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的动物模型。(3)亚硝酸钠中毒性中毒 NaNO2为一强氧化剂,当注入小鼠腹腔后经吸收进入体内,可使Hb分子中的二价铁离子氧化为三价铁离子,形成高铁Hb(MHb),从而失去携氧能力。 3.材料与方法 3.1材料或/和动物 动物:成年小白鼠,雌雄不拘

材料: (1)药品: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亚甲蓝 (2)器材:密封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酒精灯、注射器及针头、粗剪刀、组织镊等 3.2方法(即实验步骤) (1)乏氧性缺氧 1) 观察记录小白鼠正常呼吸频率、深度和皮肤、黏膜颜色等指标; 2) 将小白鼠放入装有钠石灰的密封广口瓶中,塞紧瓶塞; 3) 每3分钟重复观察上述指标1次,如有其它变化,随时记录,直至动物死亡。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1) 准备一氧化碳发生装置; 2) 将一只小鼠放入广口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 3) 用量杯先取甲酸3ml 放于试管中,再沿试管壁缓慢加入浓硫酸2ml ,塞紧瓶塞; 4) 观察并记录呼吸频率、深度和皮肤、黏膜颜色各项指标的改变。 (3)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1) 选取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观察正常指标; 2) 分别通过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3 ml/只; 3) 随后立即取其中1只小白鼠腹腔内注入1%亚甲蓝溶液0.3 ml ; 4) 另1只立即注入生理盐水 0.3 ml ; 5) 观察并记录呼吸频率、深度和皮肤、黏膜颜色各项指标,比较2只小白鼠的表现及死亡时间。 4.结果(文本,图,表等表示)与讨论(针对结果的分析) 4.1 实验结果 观察指标 一般状况 呼吸频率(次/min ) 呼吸 幅度 皮肤黏膜 颜色 存活时间 缺氧类型 1) 乏氧性缺氧 12min 临终前小鼠耳朵血管颜色变紫绀,眼睛颜色暗红,毛色暗淡,行动变缓,身体抽动 正常 正常,眼睛鲜红,耳背灰白 80 正常 淡红色 缺氧 3min 动作迟缓,眼睛暗红、无神 60 变慢 暗红色 6min 尾巴颜色变黑,眼皮低垂睁不开 180 剧烈 暗红色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 12min 小鼠濒死前,狂躁好动,并伴有剧烈抽搐,张口 呼吸,四肢僵直,二便 失禁 正常 正常,眼睛鲜红,耳背灰白 80 正常 淡红色 缺氧 3min 活动较为敏捷,躁动 195 频繁剧烈 樱桃红色 6min 活动较之前迟缓 101 变快 樱桃红色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 正常 正常,眼睛鲜红,耳背灰白 80 正常 淡红色 亚甲蓝救治 3min 活动力较强,眼睛变暗,嘴变黑 120 变快 棕褐色 7min 死亡时,二便失禁,四肢僵直,眼睛变黑 6min 活动变缓慢,尿失禁,腹腔胀大, 见蓝色物质 75 变慢 棕褐色 生理盐水对照 3min 活动较缓慢,运动迟缓,眼睛变 31 变慢 棕褐色 8min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探究实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是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变异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通过测量和分析活动,提高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本实验学生体会到,引起变异的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二、学情分析 虽然前面学习过遗传和性状,但本节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变异”这一概念,需要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通过本实验,加深学生对“变异”这一概念的理解,并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变异的概念,认同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引起变异的原因,并能举例说出什么是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的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协作意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变异、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概念。 2、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五、教学难点: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六、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宗旨,本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以分组探究讨论为主,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就生活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七、课前准备 1、测量和记录工具:直尺(精确到毫米)和若干白纸(供学生记录数据之需,学生自备)。 2、测量用的实物材料:花生果实(每组30粒,教师准备)。 3、《实验报告册》。 八、教学过程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精选.)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形成、类型与特点;细胞学特征与鉴定;遗传学效应。 一、缺失(deficiency) 1、定义 导致染色体末端无着丝粒染色体区段、染色单体区段,或亚染色单体区段的丢失,以及这一染色体区段所含有的遗传信息的丢失,所产生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 2、缺失的类型 ①端部缺失(terminal deficency) 由于端部缺失只涉及到一个断裂,因此,对染色单体的姐妹染色体链愈合或者断裂染色体末端的愈合来说,都不具稳定性。在植物中,断裂染色体末端可能发生封合,而在动物中,就很少见了。 ②中间缺失(intercalary or interstitial deletions) 一个中间染色体区段的丢失称为中间缺失。中间缺失可以有很大不同,从缺少单个核苷酸到缺失一个大的染色体区段。很难确定什么地方是终点,什么地方是起点。 3、缺失的遗传学效应 ①缺失区段上基因丢失导致:基因所决定、控制的生物功能丧失或异常;基因间相互作用关系破坏;基因排列位置关系改变。 ②缺失纯合体一般难以存活,缺失杂合体生活力也很差。 ③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花粉含有缺失染色体时,即使不败育,在授粉和受精过程中也竞争不过正常花粉。因此,缺失染色体主要通过雌配子遗传。 ④出现“伪显性”(pseudodominance)现象。因为一个显性基因的缺失,致使原来不应显现出来的一个隐性等位基因的效应显现出来。 二、重复(duplication) 1、定义 重复是一种使某一染色体区段加倍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加倍区段的大小可以有明显的不同。 2、类型 重复可以出现在同一染色体内,或者出现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因而分别称它们为染色体内重复和染色体间重复。 一般将重复分为3种类型: 顺接重复:染色体某区段按照自己染色体的正常直线顺序重复; 反接重复:染色体某区段在重复时颠倒了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直线顺序; 移位重复。 前两种是染色体内重复,第三种是染色体间重复。 3、重复的来源 ①由染色体的初级结构变异产生; ②由染色体的不相等交换产生; ③由倒位或易位杂合体的交换产生。 4、重复的遗传学效应 ①重复对个体综合表现的影响:重复区段内的基因重复,影响基因间的平衡关系;会影响个体的生活力(影响的程度与重复区段的大小有关)。 ②剂量效应(dosage effect):重复隐性基因的作用超过与之相对应的显性基因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探究性实验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说课稿

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实验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一节中的一个探究性实验。新课标要求通过观察某种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一活动,能感知生物的变异。教材以花生为例,围绕花生果实的大小,提出了大小两个品种的花生概念,虽然花生在宜昌是常见生物,学生很熟悉,但对花生品种缺乏认识和了解。教材直接给出大小2个品种的花生概念,然后让学生去通过测量验证的做法,过于简单,缺乏逻辑推理,所以,我的处理是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自己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步步延伸,得出生物在性状上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及变异的主要原因。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同生物性状上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能够尝试分析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进一步掌握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通过测量,学生能提高获取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提高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2、理解生物变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说教法 利用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分析、讨论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来激发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对生物变异的原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课堂上,我采用了实验探究、引导点拨等多种方法; 本节设计理念:以观察、测量、等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课堂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 三、说学法 学情预设与学法构想:八年级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只有了初步了解,只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因此实验中采用观察、测量、等学习方法; 四、说实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 实验材料及用具:不同种类的花生、直尺、三角板、圆规、铅笔、课本、实验报告纸。 (二)实验探究: 1、直观导入、激趣引思:以看、摸、尝直观导入:教师给出一些花生,请学生观察后找出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兴奋地仔细观察外形、品尝种子,发现颗颗总是有差异。(视频显示9)教师引用一位哲人的话:“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进而抛出两个问

不同变异类型的实验判断

不同变异类型的实验判断导学案 一.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判定方法 互动探究:变异类型 请同学们试用“基因型、环境、表现型、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 异”构建概念模型图 1.变异类型 2方法 典例1: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遗传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 ①将纯合长翅果蝇的幼虫放在温度为250C的条件下培养,成虫发育为长翅;②将纯合长翅果蝇的幼虫放在 温度为35-37 °C的条件下处理6-24h后,再放在温度为25°C的条件下培养,成虫表现为残翅; ③将实验②产生的残翅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后代在温度为25°C的条件下培养,成虫仍然为长翅。 (1)试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上述生物学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学校生物的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只用一试管基因型相同、雌雄各占1/2的残翅果蝇,通过最简单的实验方案,确定其残翅性状的基因型。 I .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子代果蝇翅的性状. n.预测实验结果并获得实验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定方法 互动探究:基因突变类型 1.基因突变类型 2方法 典例2:(2016年.课表卷川.32题)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 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 早在子—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 ____________ 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 巩固练习 1.研究发现某野生型二倍体植株3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发生改变且突变性状一旦在子代中出现即可稳定遗 传.据此判断该突变为 _________ (显性/隐性)突变.

八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探究报告

目录 一、扦插材料的处理第十二周 二、鸟卵的结构第十四周 三、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第十六周 四、模拟保护色的形成第十八周 五、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第二十周

探究实验扦插材料的处理 【探究目的】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在农林业生产中,不同植物扦插时对条件有不同需求。了解和顺应他们的需求,才能获得更高的繁殖成功率。为此,我们小组对扦插材料的处理作了一次探究。 【提出问题】 扦插时加了生根剂的植物与没加生根剂的植物哪个生长发育的快些? 【作出假设】 扦插时加了生根剂的植物比没加生根剂的植物生长发育的快些。 【制定并实施计划】 (1)材料:一盆紫背天葵、一个装了土壤的花盆、剪刀、一根白线、一根木筷、生根剂、标签等。(2)步骤:1、在紫背天葵上剪两段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 2、将紫背天葵的茎段下方的切口剪斜,上方的切口剪平,将茎段多余的叶适当剪掉; 3、用木筷在花盆的土壤里插两个孔,并将其中一段紫背天葵上绑一条白线,作为对照组,另一段作为实验组; 4、在对照组的下段沾上适量的生根剂,插入土壤孔中,另一段直接插入另一个孔中,浇上一些水。 5、在花盆上贴好标签(写上班别、姓名),用透明胶封好,将花盆放在生物园里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地方。 6、每天轮流浇水和观察。 【注意事项】 (1)要选择生长健壮且没有病虫害的枝条; (2)每段保留两个节,最好节上有节; (3)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的,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伤口水分过多蒸发;下方的切口是斜向的,这样可以增大吸收水分的面积; (4)切勿将茎段上下插反,因为这样会影响生长; (5)茎段既要去掉一些叶片,又要留几片; (6)注意每天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探究结果】 观察19天为止。实验组成活率100%,对照组成活率100%。 实验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设。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扦插时加了生根剂的植物比没加生根剂的植物生长发育的快些。 【我们的反思】 在处理材料时有些细节没注意到,导致实验结果有些偏差。探究鸟卵的结构 【实验指导】 选择的鸡蛋必须是新鲜的,且未经洗蛋处理(不能洗,但可稍作轻擦除表面的污物)。 【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1.认识鸡蛋的结构。 2.区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 3.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材料用具: 鸡蛋二个、放大镜、镊子、解剖剪、刀片、烧杯2个、酒精灯、培养皿、火柴 方法步骤: 1、照蛋,注意区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 2、先用放大镜观察鸡蛋的表面,发现卵壳有很多小孔。 3、在鸡蛋钝圆的一端敲出裂缝。 4、小心地剥去表面的卵壳。 5、露出里面的卵壳膜。 6、将卵壳膜剪开,将鸡蛋的内容物倒到纸杯中。 7、观察内部的结构,认识卵黄、卵白和胚盘。 8、将鸡蛋煮熟后剥开,观察气室的大小。 9、将熟鸡蛋切开,观察内部的卵黄和卵白。 10、对比生鸡蛋和熟鸡蛋的结构。 【实验探究】 1、通过实验操作,你认为鸟的生殖方式是什么?并说出理由。卵生 2、有性生殖的生命起点是什么?受精卵 3、作为生命起点的受精卵是生物吗?并说明理由。是 4、作为生物的受精卵,是如何获得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由此可知,如何理解陆生动物必须的三大基本生存条件? 从自身提取,适宜的环境,充足的营养,一定的温度 5、一个鸟卵就是一个生物细胞吗? ①在受精情况下:不是

变异类型和育种方法习题

生物变异及育种方式 一、选择题 2011学情调研 1.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B.基因工程育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 C.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产生新的基因 D.培育单倍体植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2011一模 2.(多选)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合理的是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过程②、③、④的育种方法依据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C.过程⑤需无菌操作,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D.过程④需要使用秋水仙素,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2011二膜 3.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通过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及有丝分裂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B.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受诱变因素影响,DNA复制时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C.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可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后代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DNA 2011高考 4.(多选)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的变异是 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四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2012一模 5.(多选)育种专家将水稻种子用甲磺酸乙酯溶液浸泡,再在大田种植,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由此表明基因突变具有的特点是A.不定向性B.多害少利性C.随机性D.低频性 2012三模 6.下列关于育种方法和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水稻和白菜一甘蓝两者的育种原理相同 B.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C.基因工程育种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操作 D.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2012高考 7.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下图)。如以该植株

【人教版】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选择题必考专题二重点题型2 根据配子类型判断变异来源学案

重点题型2 根据配子类型判断变异来源 【规律方法】 假设亲代染色体组成为AaXY: (1)若配子中出现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如A、a或X、Y)在一起时,则一定是减Ⅰ分裂异常。 (2)若配子中出现分开后的姐妹染色单体(如AA/aa或XX/YY)在一起,则一定是减Ⅱ分裂异常。 (3)若出现AAa或Aaa或XXY或XYY的配子时,则一定是减Ⅰ和减Ⅱ分裂均异常。 (4)若配子中无A和a或无X和Y时,则可能是减Ⅰ或减Ⅱ分裂异常。 【技能提升】 1.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其中A~G表示相关细胞,①~④表示过程。若图中精原细胞的基因型是AaX b Y,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异常(无基因突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发生DNA的复制 B.若产生的某配子基因组成为aaX b,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C.若产生的G细胞基因组成为aaX b,则E、F细胞的基因组成依次为AY、X b D.减数分裂某时期的一个细胞中可能存在两个Y染色体 解析过程①表示从精原细胞到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发生了DNA的复制。若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为aaX b,由于已知减数分裂过程中只发生过一次异常,则配子中aa存在的原因是次级精母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进入同一极,即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若G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X b,则是由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而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两个含a的染色体移向同一极进入同一个细胞中所致,因此F的基因组成为X b,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配子的基因组成都是AY。含有Y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以含有两个Y染色体。 答案 B 2.下列关于配子基因型异常发生时期的判断,正确的是( )

2020届高考生物复习:热点七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定与实验探究

热点七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定与实验探究 [规律方法·会总结] 1.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 2.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判断 3.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 (1)类型????? 显性突变:aa →Aa (当代表现)隐性突变:AA →Aa 当代不表现,一旦表现即为纯合子 (2)判断方法 ①选取突变体与其他已知未突变体杂交,据子代性状表现来判断。 ②让突变体自交,观察子代有无性状分离来判断。 4.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判断 (1)判断依据: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是染色体变异,不能观察到的是基因突变。 (2)具体操作:制作正常个体与待测变异个体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找到中期图像进行染色体结构与数目的比较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5.变异类型实验探究题的答题模板 [技能提升·会应用] 1.已知果蝇的红眼(W)和白眼(w)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从真实遗传的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的单对交配中,获得如下后代:670只红眼雌果蝇,658只白眼雄果蝇,1只白眼雌果蝇。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注:性染色体组成异常的果蝇中,有1条X 染色体的果蝇为雄性。有2条X 染色体的果蝇为雌性。 (1)请画出题干中果蝇杂交的遗传图解(不考虑这只白眼子代雌果蝇)。 (2)对于该例白眼雌果蝇的存在,请给予三种可能的可遗传变异类型及其详细解释。 ①变异类型: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变异类型: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氧的类型与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机能学实验报告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摘要: 【目的】: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节律变化规律和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特点;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外界环境温度不同及年龄不同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了解临床应用冬眠及低温疗法的意义;掌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方法】:乏氧性缺氧中,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氯丙嗪作为对照,计算耗氧量。亚硝酸钠中毒中,注射亚硝酸钠溶液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美蓝作为对照,取肝脏观察血液颜色。【结果】:甲(实验组)耗氧率R=A/W*t=0.0214;乙(对照组)耗氧率R=A/W*t=0.0427。亚硝酸钠中毒:甲组小鼠肝脏颜色:鲜红色; 乙小鼠肝脏颜色:棕褐色。 【结论】:氯丙嗪可缓解缺氧,小鼠存活时间更长;美蓝可解救小鼠亚硝酸钠中毒。 关键词:乏氧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温度 引言: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之为缺氧。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有所不同。 1、材料 1.1 实验对象:18~22g小鼠,新生鼠;

1.2 器材: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高灵敏压力换能器;500Iml 广口瓶(带有橡皮管及橡皮塞)2 个,1ml 注射器,剪刀,镊子; 1.3 实验试剂:氯丙嗪;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溶液,美蓝,冰块。 2、方法 2.1 乏氧性缺氧 1.1.1取两只老鼠先编号,再进行称重,并记下数据。 2.1.2对1号鼠按0.1ml/10g进行腹腔注射氯丙嗪,注射完后冰浴10~15分钟,而对4号鼠则腹腔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并将它放在室温下10~15分钟。时间到后,将两只老鼠放入500ml广口瓶内,塞进瓶塞,并将移液管放入盛满水的量筒内计入当时的液面高度数据。 2.1.3实验观察观察皮肤黏膜颜色变化,呼吸频率的快慢,活动强度,至小鼠死亡,记录其存活时间。并读取液面变化量即耗氧量。解剖小鼠尸体,记录肝脏、肺、血液颜色变化。 2.1.4总耗氧量计算根据A(ml),存活时间T(min),鼠体量W(g)三项指标,求出总耗氧量。 2.2 亚硝酸钠中毒 2.2.1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鼠2只,进行编号,并观察皮肤黏膜色泽。 2.2.2向两只老鼠均注射0.2mlNaNO2,注射完后,立即向2号鼠腹腔内注射美兰溶液0.2ml,向3号老鼠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实验组。 2.2.3 3号鼠死亡后,迅速取肝,观察肝的血液颜色;对2号鼠迅速处死,取肝,并观察肝的血液颜色。

生物高考大复习 十 利用“假说—演绎法”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讲义

热点题型十利用“假说—演绎法” 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 某科研小组对野生纯合小鼠进行X射线处理,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型小鼠。对该小鼠研究发 现,突变性状是由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的。该小组想知道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设计了如下杂交实验方案,假设你是其中一员,请将下列方案补充完整。 (注:除要求外,不考虑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相应基因用D、d表示。) (1)杂交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统计:将子代雌雄小鼠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数量填入下表。 野生型突变型突变型/(野生型+突变型) 雄性小鼠 A 雌性小鼠 B (3)结果分析与结论: ①如果A=1,B=0,说明突变基因位于____________; ②如果A=0,B=1,说明突变基因为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且位于______________; ③如果A=0,B=__________,说明突变基因为隐性,且位于X染色体上; ④如果A=B=1 2 ,说明突变基因为__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且位于 _______________。 (4)拓展分析: 如果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突变性状为____________(填“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该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审题关键

由题干可知,对野生纯合小鼠进行X射线处理,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型小鼠,突变性状是由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的。则: (1)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该只突变型雄鼠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的子代中雄性全为突变型小鼠。 (2)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该只突变型雄鼠与野生型雌鼠的基因型分别为X D Y和X d X d,二者杂交所得子代中野生型小鼠全为雄性,雌性全为突变型小鼠。 (3)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该只突变型雄鼠与野生型雌鼠的基因型分别为X d Y和X D X D,二者杂交所得子代中雄性全为野生型小鼠,雌性也全为野生型小鼠。 (4)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又因突变性状是由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基因为显性,则该只突变型雄鼠与野生型雌鼠的基因型分别为Dd和dd,二者杂交所得子代中雌雄性小鼠中都有突变型和野生型。 (5)若突变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突变后性状发生改变,说明突变性状为显性性状,该个体的基因型为X D Y d或X d Y D。 答案(1)让突变型雄鼠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 (3)①Y染色体上②显性X染色体上③0④显性常染色体上(4)显性性状X D Y d或X d Y D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就是“假说—演绎法”的充分体现。高考复习中,通过挖掘“假说—演绎法”内涵,运用它解答遗传设计题时分解为3步:提出假说,正向演绎推理(结论→结果),逆向答题(结果→结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二倍体动物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大多数单体动物不能存活,但在黑腹果蝇中,点状染色体(Ⅳ号染色体)缺失一条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 (1)果蝇群体中存在无眼个体,无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无眼果蝇个体与野生型纯合个体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项目无眼野生型 F10 85 F279 245 据此判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圈题(新课标I卷)高考生物总复习 题组训练9 变异的

题组9 变异的类型及变异在育种学上的应用(一)考法解法 【命题特点分析】 本部分属于每年高考选考内容,近年来多以非选择题(必做题)的形式呈现,难度系数在0.6-0.8之间;考查重点为变异相关原理的应用。近五年没有出现单独命题的情况,一般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的应用及计算”联合出题。 【解题方法荟萃】 解决该部分试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的应用及计算”的联合考查,具体内容详见题组7。 (二)真题剖析 【题干】(2012·全国新课标卷理综·31)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设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性基因突变为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答案】(1)1:1 隐显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的结果(2)1:1 毛色正常 【解析】(1)如果毛色异常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要想表现毛色异常,该突变只能为显性突变,即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毛色异常雄鼠基因型可拟为Aa,正常雌鼠则拟为aa。用毛色异常的雄鼠与同一窝的多只毛色正常雌鼠交配,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才能出现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均为1:1的结果。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该小题所说的两种情况,可推出:①毛色正常雌鼠基因型为Aa,与毛色异常的雄鼠(aa)交配,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1:1;②毛色正常雌鼠基因型为AA,与毛色异常的雄鼠(aa)交配,则后代全部为毛色正常鼠。 (三)高考圈题 【题干】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前足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由此得.不出 ..的结论是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2019届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专项突破生物变异原因及类型的实验探究含解析.docx

专项突破生物变异原因及类型的实验 探究 1.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方法 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判断方法 3.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定 显性突变: aa→Aa(当代表现) (1)类型AA→ Aa(当代不表现,一旦 隐性突变: 表现即为纯合体) (2)判定方法。 ①选取突变体与其他已知未突变体杂交,据子代性状表现判断。 ②让突变体自交,观察子代有无性状分离而判断。 4.根据题意确定图中变异的类型 (1)若为有丝分裂 (如根尖分生区细胞、受精卵等 ),则只能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2)若为减数分裂,则原因是基因突变(间期 )或基因重组 (减数第一次分裂 )。 (3)如右图所示,若题目中问造成B、b 不同的根本原因,应考虑可遗传变异中的最根本来源——基因突变。

(4)若题目中有××分裂××时期提示,如减Ⅰ前期造成的则考 虑交叉互换,间期造成的则考虑基因突变。 [例题 ]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A(长翅 )和 a(残翅 )与控制体色的基因B(灰身 )和 b(黑身 )位于Ⅱ号常染色体上 (如右图所示 );控制眼型 (圆眼和棒眼 )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Y 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1)若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分别为 W、w,现用纯合长翅灰身红眼雌果蝇与纯合残翅黑身白眼雄果蝇杂交获得 F1,将 F1的雌雄果蝇交配获得 F2。若用亲本中的隐性个体与 F2中长翅灰身红眼果蝇杂 交,所得后代中残翅黑身白眼雌果蝇占______。若 F2中出现了长翅灰身白眼果蝇,这最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填(“基因自由组合”“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造成的;若 F2中出现了长翅黑身红眼果蝇,这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填“基因自由组合”“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造成的。 (2)现有一群圆眼果蝇中出现了一只棒眼突变体雄果蝇。欲知其 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具体操作是: ①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该棒眼突变体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 ②若子代,则可确定棒眼是显性突变; ③若子代,则可确定棒眼是隐性突变。 解析:(1)纯合长翅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 W X W,纯合残翅黑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 w Y,杂交获得的 F1基因型为 AaBbX W X w和 AaBbX W Y。F1的雌雄果蝇交配获得F2,F2中长翅

高考生物——有关变异类型的实验探究

高考生物——有关变异类型的实验探究 (时间:15分钟) [规律方法] [方法体验] 1.(2018·南昌市三模)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m、r的位置如图1所示。一批窄叶白花植株经诱导产生了如图2甲、乙、丙所示的突变。现有一株由纯种宽叶红花诱导得到的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发生的变异与M无关,且为图2甲、乙、丙所示变异类型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甲、乙、丙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该宽叶红花突变体的变异类型是图示甲、乙、丙类型中的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1)图2甲、乙、丙所示的变异类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具体表述)。 (2)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3)结果预测: 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2甲所示变异类型; 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2乙所示变异类型; Ⅲ.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该宽叶红花突变体为图2丙所示变异类型。 解析(1)图2甲中出现了R基因,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图2乙中一条染色体缺失了含r基因的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图2丙中少了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2)根据题干信息,纯种宽叶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MMRR,经诱导得到的突变体,其体细胞内发生的变异与M无关,且为图2甲、乙、丙所示变异类型中的一种,若发生图2甲突变类型,则属于基因突变,突变后基因型为MMRr;若发生图2乙突变,属于染色体缺失,突变后基因型为MMRO(O表示缺失的基因);若发生图2丙突变,则突变后的基因型为MORO,因此通过测交的方法,让该突变体与图2中的乙(或丙)植株杂交,观察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即可确定。(3)如果属于图2甲突变,则MMRr与乙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红花∶宽叶白花=1∶1。如果属于图2乙突变,则MMRO与乙植株杂交后代基因型分别为MmRr(宽叶红花),MmrO(宽叶白花),MmRO(宽叶红花),MmOO(幼胚死亡),即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如果属于图2丙突变,则MORO与乙植株杂交后代基因型分别为MmRr(宽叶红花),MmRO(宽叶红花),mOrO(窄叶白花),mOOO(幼胚死亡),即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 答案(1)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染色体数目变异(2)用该突变体与乙(或丙)植株杂交 (3)Ⅰ.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1∶1 Ⅱ.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为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