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净化中临床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17.03 KB
- 文档页数:5
血液透析股静脉置管的护理摘要】急性肾衰竭、急性中毒或尿毒症患者周围血管条件差或不能适应动静脉内瘘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患者,为了保证透析效果,我院常采用股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患者股静脉置管的护理报道如下:【关键词】股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243-01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0-70岁,平均50岁,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
选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直径11.5fr,长度为20cm。
1.2方法,置管方法参照王质刚主编的《血液净化学》[1]。
1.3结果,50例血液透析病人均获成功。
置管时间最长120d,最短7d,导管脱落1例,无静脉血栓形成和阻塞现象。
拔管后伤口愈合好。
2 护理2.1置管前护理: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缺乏信心,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紧张和焦虑心理,因此护士应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置管的目的、步骤、配合要点、注意事项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其对置管过程及置管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并鼓励病人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2]。
2.2置管期间的护理:1、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处每日用碘伏消毒,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用消毒纱布妥善保护。
局部有潮湿污染时及时换药。
置管处出现红、肿、热、痛可涂抹百多邦抗生素软膏。
2、预防导管阻塞,每次透析前均应用5ml空针各抽去动、静脉端残存在管内的肝术和血凝块2ml废弃。
检查确认导管内无血凝块阻塞后再接管路透析。
透析完后用20ml生理盐水弹丸式分别注入动脉、静脉端10ml,以冲净管内血液,再用纯肝素液分别注入动脉、静脉端正压封管。
以确保管路通畅。
最后拧紧肝素帽。
3、妥善固定,预防导管脱落。
留置导管固定要牢固,嘱病人不宜过多活动,不宜做下蹲,屈髋等动作,不宜使用蹲厕,加强对置管局部的观察,以免导管脱出引起大出血。
颈内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曹胜张继来*(丹江口市第一医院,湖北丹江口442700)【摘要】目的对比颈内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6例行血液净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行股静脉置管)、试验组(行颈内静脉置管),每组各33例。
比较2组置管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导管留置时间更长,平均血流量更多,URR 、Kt/V 水平更高,每次换药用时更短,换药间隔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均显著(P >0.05)。
结论相比股静脉置管,在患者行血液净化过程中应用颈内静脉置管效果更佳,可提高置管安全性,延长导管使用时间,确保血流量充足,延长换药间隔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液净化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效果对比DOI :10.19435/j.1672-1721.2020.25.036中心静脉置管(CVC )是血液净化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重要步骤,其已被临床广泛用于急性肾衰竭、急性药物或食物中毒、慢性肾衰竭急性加重、内瘘成熟前行透析、内瘘栓塞或感染需临时通路、腹膜透析、肾移植、其他原因行血液净化等患者血液净化治疗中[1]。
临床可经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颈内静脉予以深静脉置管,其中锁骨下静脉定位及操作难度较大,且易引发出血、血气胸、锁骨下静脉狭窄等症状,已被临床摒弃[2]。
目前,临床多予以患者股静脉置管(FVC )、颈内静脉置管(IJVC )。
为进一步探究上述两种深静脉置管的效果,本文以我院2018年1月—点,通常位于颈总动脉搏动外侧5mm 处。
确定穿刺位置后,操作者左手示指及中指触摸患者颈总动脉搏动情况,向内侧推开颈总动脉,穿刺过程中,穿刺者手不得远离颈总动脉搏动位置,目测进针方向,沿颈总动脉搏动外侧向下、稍向外指向同侧乳头,使得皮肤与针夹角呈30°~35°。
股静脉置管在危重患儿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36-02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且已日趋成熟普及,在儿科中股静脉置管已成为目前血液净化最常用、最方便、最安全和有效的临时性血管通路。
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从2006年9月-2010年12月共收治需要血液净化的患儿214例,其中男165例,女48例,年龄5月-14岁,置管220次。
疾病种类包括各种中毒6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66例,多脏器功能衰竭63例,溶血尿毒综合征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3例,遗传代谢性疾病致顽固性酸中毒1例,浓盐酸中毒致代谢性酸中毒1例。
均采用床边股静脉置入双腔导管技术。
优点是:(1)儿科患者可选择的静脉血管部位有限,腹股沟处位置平坦,易于穿刺。
(2)股静脉是儿童比较粗直的静脉,在行血液净化治疗时可获得稳定的血流量,现将应用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从2006年9月-2010年12月共收治需要血液净化的患儿213例,置管220次,其中男165例,女48例,年龄5月-14岁。
疾病种类包括各种中毒6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66例,多脏器功能衰竭63例,溶血尿毒综合征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3例,遗传代谢性疾病致顽固性酸中毒1例,浓盐酸中毒致代谢性酸中毒1例。
一次穿刺成功209例,再次对侧穿刺成功5例,其中穿刺入动脉3例,成功率97.1%。
1.2 物品准备:一次性使用瑞典金宝双腔留置导管,小切包一套,一次性隔离衣1.3 药品准备: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镇静剂-5%水合氯醛或者安定。
2 操作方法2.1 儿童在穿刺时容易躁动不安,同时为减轻疼痛,要先给予患儿镇静治疗。
2.2 在患儿腰部以下垫一次性床垫,先将准备穿刺侧腹股沟处用安尔碘消毒,穿隔离衣,戴无菌无粉手套,将小切包中的孔巾铺好,暴露腹股沟部位,再次消毒。
股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净化中临床应用
作者:马志珍
[摘要]目的股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49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股静脉置管,对其成功率、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 49例患者共接受股静脉置管,一次性成功率达96.9%(48例),96%(47例)患者血流量能达到220ml/min以上,误穿动脉导致局部血肿发生1例,局部按压20分钟自行吸收,重新穿刺或行对侧股静脉置管;局部渗血2例,局部压迫后止血。
导管相关感染方面,使用肝素盐水+抗生素混合封管后,均能消除症状。
发生导管静脉血栓形成可用尿激酶溶液溶栓处理。
总之,股静脉置管术能很好地用于血液透析患者,操作容易、方便快捷,且严重并发症少。
结论股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临时性血管通路。
主要适用于急性肾衰、慢性肾衰、手臂内瘘成熟前、食物和药物中毒等血液透析治疗。
特别适合于基层医疗单位操作欠熟练初学者。
[关键词] 血液透析;股静脉;穿刺置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9例,男30例,女19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1.5岁。
其中有34例为慢性肾功能衰竭;15例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置管时间最长为2个月,最短24h。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物品:血透管1套,无菌穿刺包一个,无菌手套2副,2%利多卡因2支,另备肝素2支,0.9%生理盐水500ml,胶布,碘碘伏。
1.2.2 操作步骤患者取平卧位,选右侧股静脉作为置管静脉,下肢外展外旋25~30°。
局部备皮,常规皮肤消毒,选择腹股沟韧带下方2.5cm股动脉内侧0.5~1cm处为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导管及扩张器先用肝素盐水冲洗,5ml注射器吸少许肝素盐水。
进针方向指向趾骨联合,边进针边回抽,保持一定负压,若不能成功,把针退到皮下,改变进针方向,先向外侧进针,再向内侧进针,做放射状穿刺,边退针边回抽,回抽血通畅后将5ml注射器换成股内静脉穿刺针,按照以前进针的角度及方向穿刺,边穿刺边回抽,确保回抽血通畅后成功置入导丝、扩张器及股内静脉导管,用注射器接导管回抽有静脉血并通畅即接输液装置,用缝线及透明胶布固定好导管。
其次:每次透析结束后,冲净管腔内血液,以3ml生理盐水与100mg肝素混合后封管,动脉端注入1.3ml,静脉端注入1.4ml,以防血栓形成堵塞管腔。
必要时换用浓肝素或尿激酶针5000单位/ml封管。
每次透析后及时换药,无菌纱布包扎肝素帽[1]。
2 结果
2.1 疗效 49例患者共接受股静脉置管,一次性成功率达96.9%(48例),96%(47例)患者血流量能达到220ml/min以上。
25例首次血透时测定血透前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值分别为(31.0±10.2)mmol/L,(1200.4±180.6)μmol/L,血透后BUN和Cr值分别为(19.0±
3.5)mmol/L,(561.1±17
4.9)μmol/L,其下降范围在35%~53%之间[2]。
2.2 并发症误穿动脉导致局部血肿发生1例,局部按压20分钟
自行吸收,重新穿刺或行对侧股静脉置管;局部渗血2例,局部压迫后止血;发生皮下隧道口化脓性感染1例,抗感染治疗痊愈;发热1例(拔除导管后体温下降);发生导管堵塞及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多由导管扭曲以及管周形成纤维蛋白鞘引起;导管意外脱落1例,立即拔除导管,局部压迫30~45min,无菌敷料包扎固定,均未造成大出血等严重后果[3]。
3 讨论
3.1 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点临床上静脉置管的途径有多种:有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等。
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因操作时对体位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躁动不安、呼吸急促、以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病人不适宜在这些部位进行穿刺,而颈内静脉置管部位在颈部,影响病人头部转动及引起颈部舒适;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要求高,且存在引起血气胸的危险,管腔内常呈负压状态,静脉输液时有引起空气栓塞的危险。
而股静脉管腔较粗大,穿刺成功率高,易于固定,特别方便急诊中毒病人的紧急抢救。
且股静脉管腔粗大、血流量大、位置固定、行走较直,因而容易穿刺,穿刺成功率高;其次周围无重要结构,远离心脏,为正压静脉,与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相比,股静脉穿刺置管安全系数高,穿刺引起的并发症很少。
本文成功率高96.9%,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似。
3.2 并发症的防治 49例中4例误穿股动脉,如出现误穿动脉而未置管,应立即拔出穿刺针,局部按压20分钟,重新穿刺或行对侧股静脉置管,并减少透析中肝素用量或无肝素透析。
若误穿动脉并已经
留置深静脉血透管,可行动脉血透析,注意上机时连接动静脉管路时要小心,防止失血。
血透结束后,需拔除深静脉导管,拔管后局部按压20分钟,并用砂袋压迫3h或弹性绷带压迫5h(要注意足背动脉搏动以及足背皮温)。
如出现动脉瘤或静脉瘤, 应及时手术修补。
局部渗血2例,局部压迫后止血。
感染方面:发生皮下隧道口化脓性感染1例,抗感染治疗痊愈;发热1例(拔除导管后体温下降);注意对局部定期消毒,保持局部干燥及时更换敷料,就可有效减少感染的机会。
即使出现感染后使用肝素盐水+抗生素(头孢唑林针剂0.5g)混合封管后,均能消除症状。
提示导管感染率随着留置时间延长而上升。
有时抗感染效果不好,或者合并有高热患者要全身使用抗生素(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针剂,疗程3天左右),如果治疗效果差则要拔出导管,换其它地方穿刺置管。
发生导管堵塞及静脉血栓形成。
原因多由导管扭曲以及管周形成纤维蛋白鞘引起。
可给予20mL生理盐水将导管冲洗干净后再根据管腔容积在导管的动静脉端分别注入1.4~1.6mL尿激酶溶液(每毫升含尿激酶1万U),推注完毕立即关闭导管夹,保持正压封管,防止血液反流。
管腔中的尿激酶保留1h,再用注射器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弃掉,然后注入首剂量肝素,或直接连接透析管路进行常规透析。
预防方法:加强护理,保持输液通畅;选择优质导管;间断肝素盐水冲洗[4];肝素帽一次性使用,严格消毒导管皮肤出口并用无菌敷料妥善固定;透析室空气应该定期消毒,操作时应该避免人员走动预防感染。
封管时用20mL的生理盐水将管道里的血液脉冲式加压冲洗干净,再用2mL的注射器精确推注肝素溶液,推注量不
得小于管腔内容积;导管意外脱落多是因为患者活动过多,固定导管的缝线撕裂所致,应立即拔除导管。
避免将导管沿原路插入,每次换药时,要注意观察导管位置及缝线固定情况,必要时重新缝合固定。
加强对病人的健康宣教,提高病人自我护理的能力和意识[5]。
总之股静脉置管操作简便、安全、无需特殊体位,我们只要把握进针的深度和角度,定位准确,体位适合,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较长时间留置。
特别适合于基层医疗单位操作欠熟练初学者,对于颈内静脉置管存有禁忌患者也适用[6]。
参考文献
[1] Fan PY,Schwab SJ.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dialysis[M].USA:Williams &Wilkins,1994:22-24.
[2] 王玉柱,于仲元,朱军,等.股静脉与颈内静脉置管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中国血液净化,2002,1(2):39-41.
[3] 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1-762.
[4] 丁瑾.深静脉留置导管纯肝素封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血液净化杂志,2006,5(7):404.-404.
[5] 吴亿,赵洪雯,王殿珍,等.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对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12):1206-1208.
[6] Joos L,Chhajed PN,Wallner J,et al.Pulmonary infections diagnosed by BAL:a 12-year experience in 1066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J].Respir Med,2007,101(1):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