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_苑世芬
- 格式:docx
- 大小:24.61 KB
- 文档页数:6
心理防御机制认识与应对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面对心理冲突和压力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系列心理策略和防护措施。
了解和认识心理防御机制对于掌握自己的心理状态、优化心理健康和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原理以及应对技巧进行详细探讨。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1. 否认(Denial):当面对不能接受的现实情况时,个体会以否认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比如,某人得知自己患有绝症后,可能选择不相信诊断结果,并否认自己的病情。
2. 退行(Regression):在面对压力时,个体可能回到一个更为安全和相对简单的生活阶段。
例如,成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能表现出和童年时期的行为类似,比如依赖他人或发脾气。
3. 投射(Projection):个体将自己的内心冲突、欲望或不适感归咎于他人,而不是承认自己的问题。
比如,一个嫉妒心理强烈的人可能会认为别人嫉妒他。
4.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个体表面上展示一种与其真实感受相反的行为,以掩饰内心的真实情感。
举个例子,一个人对某人有着强烈的敌意,却表现得极其友好。
5. 移情转移(Displacement):个体将自己的情感或行为转移到与冲突无关的对象上。
例如,当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可能会将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在家人身上。
6.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个体通过寻找理由或解释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或决策,使其符合自己的内心需求。
比如,一个人因为懒惰而辞职,可能会告诉自己这样做是为了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7. 刻板化(Stereotyping):个体将他人或特定群体的行为、特征和想法归为固定的模式,以简化认知和应对复杂性。
例如,某人可能对某个国家的人持有刻板印象,而忽略了每个人的独特性。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原理心理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保护的反应,但在过度使用或无意识使用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大学生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作者:刘佳媛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6年第04期[摘要]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防御方式问卷测量心理专业和非心理专业大学生120名。
结果发现,高症状组的大学生更多地使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心理专业比非心理专业的大学生更多地使用成熟型防御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防御机制[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2-0136-01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或挫折时的应对反应体系。
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而成熟型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不显著 [1]。
研究以天水师范学院大学生为对象,对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天水师范学院12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8%。
其中,心理专业的大学生56人,非心理专业的大学生59人。
运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
二、研究工具(一)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含90个项目,1-5级评分。
总分≥160分或阳性项目数>43项,或任一因子分≥2分者为阳性,提示有心理问题,需进一步检查。
(二)防御方式问卷(DSQ)M.Bond编制并由路敦跃等人修订,中文修订版共包括四个因子: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不成熟防御机制、掩饰度。
每个项目均采用1-9级评方。
路氏DSQ小样本测试分析表明,其信度和效度达到心理测验量表的要求。
三、研究结果(一)心理健康状况不同者防御方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以总分160分为界限分为高症状组(n=32)和低症状组(n=83)。
高症状组大学生在不成熟型防御方式的得分明显高于低症状组(P0.05)。
(二)不同专业大学生不同类型的心理防御机制的比较心理专业和非心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掩饰因子和成熟型防御机制上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四、讨论(一)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高症状组的大学生在不成熟型防御方式的得分明显高于低症状组,而在成熟型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上的无统计学差异。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弹性研究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情感问题等。
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弹性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弹性,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大脑为了保护自我而采取的自卫行为,通过各种方式来减轻压力、缓解不适情绪和保护自尊心。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
1. 拒绝当大学生面对威胁自己自尊心或引起焦虑情绪的情境时,往往会选择拒绝接受现实。
他们可能通过回避或抵触来逃避困境,不愿面对现实,以减轻心理压力。
2. 投射投射是指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或问题归结于他人身上。
大学生常常倾向于将责任推卸给他人,认为是他人的过错导致自己遭受困扰,从而降低自我承认问题的难度。
3. 否认否认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状况进行否定或忽视,不愿意面对现实,常表现出麻木、漠视或回避情绪。
大学生可能会选择否认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问题自行解决或消失。
4. 妥协妥协是在面对压力或困难时做出一些妥协、调整或妥协,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大学生可能会放弃一些目标或追求,以减少心理负担,从而保持心理稳定。
二、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指的是个体应对逆境、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心理弹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或提升心理健康。
1. 积极应对积极应对是指在面对挫折或压力时采取积极的行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调整目标或采取行动来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2. 接受现实接受现实是指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着手解决。
大学生需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困境,寻求帮助和支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
3. 建立支持系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是大学生发展心理弹性的重要一环。
他们可以与家人、朋友、导师或心理咨询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分享自己的情感困扰和压力,获得支持和鼓励。
118大学生心理防御方式调查研究■陈小萍 兰 女 高 敏/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使用心理防御方式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试图展现当代大学生心理防御方式的使用情况,为学校以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尤其是应该对部分采用不成熟防御方式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防御方式 调查研究近几年来大学生被骗上当甚至被侵害的新闻屡见报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有乐于帮助他人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心理防御方式不成熟造成的。
1894年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最早提出心理防御机制。
目前,学者们基本一致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面临挫折和冲突时,为了摆脱这些问题引起的心理或生理的不快和焦虑等,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调节和控制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或手段[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60名某高校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0份,有效回收率为76%。
其中男生130人,女生220人;文科150人,理科200人;农村家庭的241人,城镇家庭的109人。
(二)研究工具大学生防御方式调查采用1993年由路敦跃修订Bond M 的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 ,DSQ ),[2]用于测量评估个体自我防御机制的类型。
问卷有88道题目,4个维度分别是不成熟防御方式、成熟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掩饰因子,其中不成熟防御方式包含被动攻击、投射、见诸行动、退缩、幻想、分裂、抱怨和躯体化8种;成熟型防御方式包含压抑、升华、幽默3 种;中间型防御方式包括制止、反作用形成、隔离、解除、假性利他、回避、理想化、消耗倾向、伴无能之全能、否认、投射性认同、交往倾向和期望13 种。
采用李克特9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其对应的防御方式的使用次数越高。
(三)研究方法采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20进行分析。
心理防御机制的探讨心理防御机制,这听起来像是个特别高深的心理学概念,其实呢,它就像我们内心的一套自我保护系统。
我今天就想跟大家好好唠唠这个事儿。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是个特别好面子的人。
有一次,他在公司的一个项目里犯了个不小的错误,被领导当众批评了。
他当时那个脸啊,红得像熟透的苹果。
但是呢,他之后就到处跟人说:“哼,那领导根本就不懂这个项目,他就是看我不顺眼才挑我的刺儿。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叫“投射”。
他把自己的错误投射到领导身上,觉得不是自己不行,而是领导有问题。
就像一个考砸了的学生,不去想自己没好好学习,反而怪题目出得太偏一样。
这是不是很有趣又很常见呢?再说说我自己吧。
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特别困难的事情,感觉自己应付不来。
比如说我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特别长的论文。
这时候我就会不自觉地开始拖延,一会儿刷刷手机,一会儿看看电视。
这其实也是一种防御机制,叫“退行”。
就好像我退回到了小时候,不想面对困难,想逃避责任。
这就像鸵鸟遇到危险时把头埋进沙子里,以为这样危险就不存在了。
可实际上呢,问题还是在那儿等着我去解决。
我还认识一对夫妻,他们之间经常吵架。
每次吵完架,丈夫总是一声不吭,自己跑到书房里去看书。
他觉得这样就能避开争吵带来的不愉快。
这就是“隔离”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他把自己从那种糟糕的情绪氛围中隔离开来,不让自己受到更多的伤害。
可他这样做,妻子却觉得他在冷战,更加生气了。
这就像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中间却竖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墙。
那心理防御机制到底是好是坏呢?这可不能一概而论。
有时候它能帮我们度过难关。
就像我的另一个朋友小王,他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经常被同学们嘲笑。
但是他就给自己构建了一个“幻想”的防御机制。
他总是想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开着豪车,住着大房子。
这个幻想让他有了努力的动力,最后他真的通过自己的奋斗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你看,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当时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了他希望。
大学女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心理危机通常是伴随着个人、家庭和社会一些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女大学生心理危机探讨的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近年来,女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大隐忧。
与男生相比,女生在学业、交友、恋爱、就业等方面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如不及时排解,就容易诱发心理危机,影响身心健康成长。
因此,根据女生心理特征,构建一个适合女生的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十分必要。
1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心理危机通常是伴随着个人、家庭和社会一些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
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包括激烈的心理矛盾、严重的心理障碍与失常的精神面貌等。
从表现特征来看,女生心理危机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发展性危机,二是境遇性危机,三是存在性危机,四是潜意识危机。
这四类心理危机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四种情况有关:一是刚入学时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自感在学业上低人一等,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失去学习动力和前进方向;二是在青春萌动时期过早交友恋爱,容易因失恋、单相思、三角恋、多角恋等原因而产生情感困惑,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情感伤害;三是在集体生活中由于各自成长环境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矛盾,甚至引起严重冲突;四是在临近毕业时四处寻找工作,屡遭挫折,感到彷徨无助,前途渺茫,容易产生择业恐惧感,形成巨大心理压力。
女生一旦产生心理危机,就会在思维、语言和行为上出现明显的变化。
具体表现有:(1)情绪失常。
当事人会表现出高度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烦恼、痛苦、羞惭等负面情绪,失去自信,心理敏感。
(2)认知偏差。
当事人一旦陷入负面情绪,认知就会出现严重偏差,产生思想混乱、逻辑不清、记忆模糊、语无伦次、强词夺理、狂躁任性等现象,导致心理危机进一步升级。
(3)行为反常。
受负面情绪支配,当事人会出现一些过去没有的反常行为。
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田鸿儒1 王楠楠2(1长春大学2长春工业大学行政管理2008级研究生)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部分大学生确实在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国家和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
但由于大学生心理防御机能尚不健全,因此还会出现诸多问题。
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研究2005年3月5日,为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精神,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通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表现1.在适应环境时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从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
习惯了终日埋头于书本,习惯了家长将衣食住行全都安排稳妥,习惯了老师将要学习的内容全部都呈现在面前的被动学习。
可以说,其一旦从高中跨入大学,就是跨入了在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特点,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等一系列与习惯不适应的问题。
2.由于自我认知失衡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 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
在当代的大学校园里,已经不再单纯的用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
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实践活动以及针对就业的职业技能培养等诸多方面,成为了衡量其是否优秀的新问题。
由于许多大学生在高中时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各项能力的培养,导致其在大学生活中失去了原来作为尖子生的骄傲,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自尊心更强,对他人的言语行为更加敏感,气量更小,更容易互相嫉妒,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加被动。
在女大学生中间,一个人的家庭条件、相貌穿着、学业成就、与老师或其他同学的亲疏远近,甚至是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成为交往的障碍、矛盾的起点。
其中优秀的学生容易受到众人的排挤和冷落,而表现平平的学生看见别人的风光心里也常常会不好受,昔日的好友随时会变得形同陌路,这些都并不罕见。
在大学里,女大学生间的人际压力通常是影响情绪好坏的最直接的因素。
4.就业成才过程中的弱势地位严重打击了女大学生的自信当代的女大学生大都树立了自尊、自信、自强的观念,也希望通过接受大学教育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但是现实的状况却又严重地打击着她们的自信心。
首先,在人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多数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轻视、排斥女大学生,这种普遍的性别歧视严重打击了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勇气和信心。
其次,女大学生要想在岗位上取得成就,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代价。
社会上很多成功的、高素质的女性要么滞留婚介所、要么婚姻不幸福的状况也使女大学生在选择与放弃之间苦闷、彷徨,再加上女性在收入与升迁机遇上与男性的不平等,这些都导致了女大学生自信心减弱,自卑与依赖心理产生。
(二)女大学生心理防御方式与特点已有的研究表明,与男大学生相比,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采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2]心理防御方式的运用通常与人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3]女大学生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通常运用的心理防御方式主要有被动攻击、退行、投射、压抑、否认等。
被动攻击是指个体遇到挫折与压力后,由于内心的不满或愤怒而表现出种种敌意行为。
攻击行为可以指向外界的人与物,也可能会指向个体自身,一般地:性格外向、开朗的女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一般会指向身边的人或物,表现为言语攻击、行为对抗等方式;而性格内向、不爱表达的女大学生会将攻击行为转向自身,如沉默、不吃饭,严重的会导致轻生。
退行是指当遇到挫折与应激时所表现出的与年龄不相符的行为,即退回到较早年龄段的水平,以幼稚的方法解决当前问题的行为。
女大学生最典型的退行行为就是痛哭,哭泣是女大学生最常用的缓解压力与宣泄情绪的方式。
投射是指将自己的一些不良动机、愿望或过错转嫁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具有这些动机愿望。
女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经常会采用这种方式来转嫁过错,掩饰自己不受欢迎的性格、态度,认为自己是好的,而同学的思想和行为存在问题。
压抑是将一些意识所不能接受的念头、想法、冲动或欲望不知不觉地抑制到无意识中去,使人拒绝其存在。
压抑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方式,女大学生在面对困难与阻力时,如果不能勇敢地去面对,就会选择这种方式来逃避。
例如女大学生大都存在胆怯、害羞、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发表自己观点的问题,对于学校里举办的很多活动也缺乏参与的勇气,这时候她们总是制造自己没时间、不感兴趣等种种借口来回避。
否认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
例如拒绝承认失恋的事实,拒绝承认竞争中失败的事实等。
二、培养女大学生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一)心理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上文中所介绍的女大学生通常所采用的心理防御机制都属于消极的或不成熟的防御方式。
可以看出,这些防御方式虽然能够起到减轻痛苦、缓解压力、恢复内心平衡的作用, 但大都采用的是回避问题、拒绝面对困难或是自欺欺人的方式,它可以帮助人暂时脱离内心的痛苦,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没有从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个性心理品质的角度出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这些心理防御方式的使用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发挥作用;相反,经常使用消极的防御方式有害心理健康。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防御机制的运用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而成熟的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不显著,在一份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同类调查中,也验证了这一结论。
[1]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者,容易运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而过多地运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又会导致心理健康状况的下降,更容易陷入焦虑,引起情绪波动,再通过消极防御来应付种种压力与挫折,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会成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障碍,我们应当寻求多种途径,引导女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对心理防御方式的运用作出调节。
(二)培养女大学生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的途径1.加强有关心理防御机制的宣传教育个体在遭遇挫折与压力时动用心理防御机制多是出于本能,这种心理活动一般是在无意识的层面进行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虽然每个人都会经常使用各种防御方式,但自身却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就像女大学生经常使用投射、压抑、退行和否认等防御方式来回避困难,而她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身动用防御机制的结果,也就更不可能对自己的这些心理、行为作出有意识的调节。
因此,必须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教育,让她们明白各种防御方式的作用原理与利弊,明白防御方式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有了这些对防御机制的认识之后,当再次面临压力与困难时,就会对自身做出的反应有所认识,才有可能有意识地加以调节,灵活、适度地运用积极的防御方式来应对困难与压力。
2.帮助女大学生对挫折与压力做出正确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出其原因的过程。
个体在遭受到挫折和压力时就存在归因的问题,即找到造成压力与挫折的原因,只有·40·第3期2007年3月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No.3Mar.2007第21卷第3期2007年3月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Vol.21No.3Mar.2007女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苑世芬(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46)[摘要]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更容易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来缓解压力,这与女大学生的性别心理和其所面临的特殊压力密切相关。
心理防御机制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女大学生使用积极的防御方式,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挫折;压力[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44(2007)03-0039-03 目前对女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极其有限,只有在对大学生群体的相关研究中才稍有提及;大多数研究只着眼于女大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只探讨了问题的现象,并没有揭示这些心理问题产生和作用的机制,因此也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
本文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原理入手,分析了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防御机制的表现方式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培养女大学生正确运用防御机制、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发展起来的一种机能,用以协调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之间的需求冲突,以缓解三者对自身造成的压力,是自我减轻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
在后来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赋予了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更多的积极特征,他们认为在很多情况下,防御机制具有适应性功能。
如果能够灵活、适度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个人的积极适应和人格的正常发展。
自我防御机制作为一种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对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内在精神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被主体认知和调节的行为方式。
[1]一、女大学生心理防御现状分析(一)心理防御机制产生的诱因挫折与压力都会引起人心理上的不平衡,使个体启动自我防御机制,以摆脱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相对于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压力主要来自以下方面:1.传统的性别角色要求与追求个体自由发展的矛盾使女大学生陷于两难传统的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作出了不同的价值定位,对于女性首先是女儿、妻子和母亲,而不是知识、事业与社会地位。
一位女性无论在学业、事业上取得多大的成就,如果没有家庭作为支撑,人们还是会认为她是失败的,甚至是悲哀的。
这种近乎根深蒂固的社会评价标准时时刻刻地左右着女大学生的行为选择。
当代的女大学生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机遇,她们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她们渴望自由发展,渴望个性独立,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是,当她们为自己的这些目标一步步努力、奋勇前行的时候,却发现有很多难以跨越的羁绊,如年龄、职业的性质与稳定性,甚至是过高的学历等,这些都制约着未来婚姻的选择。
有勇气的女大学生会勇敢地前行,但是在强大的传统压力下,更多的人会望而却步,前行的人也会发现自己的身影越来越孤单。
这一矛盾虽然表现得并不是那样具体、尖锐或显而易见,但是它却发挥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每一位女大学生在对自己的行为方式或是发展目标做出选择的时候,都难以摆脱这一矛盾的困扰,她们很多自相矛盾的心理与行为最终也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
2.多元化的价值标准引发的失落这是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中产生的问题,从小学到中学,教育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学习好、成绩好才能读大学。
这种单一的衡量标准使大多数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会有好的前途。
进入大学后,大学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供了展现各种能力与才艺的舞台,这时候学习成绩已不再是优势,而综合素质才更为重要。
尤其是对于女大学生而言,组织协调、琴棋书画、唱歌跳舞甚至是穿着打扮、高矮胖瘦有时都会成为决定成败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大多数只会用心学习而别无特长的学生来说,昔日的荣耀已不复存在,信奉多年的教条也被颠覆,自然会引发心理上强烈的失落感。
3.人际关系极易左右女大学生的心境大学生中最难处理的关系莫过于女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收稿日期】2006-11-07*该文系南京邮电大学2006年校级课题“女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基金项目:06XJG006)成果。
【作者简介】苑世芬(1978—)女,南京邮电大学外语系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39·DOI:10.13627/ki.cdjy.2007.03.014做出正确的归因才会选择恰当的方式来应对压力与挫折。
女大学生惯于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与她们对困难与挫折的归因模式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女大学生自卑、胆怯、依赖的心理个性使她们容易将挫折与失败归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将同性的成功归结为运气的偏爱;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虚荣与狭隘心理又使她们将人际交往中的许多障碍归结为他人的过错,不能反省自身以做出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