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毒作用
骨髓毒性、致白血病作用
24
苯巯基尿酸(S-PMA) 反-反式粘康酸
苯酚,随尿排出
氢醌
苯邻二酚CAT
苯醌
25
排出-尿中暴露标志物
苯 呼吸道 吸入后在肝脏代谢
尿中排出
反-反式粘
康酸(5-10%)
氢醌(5-10%) 苯酚(70-85%)
邻苯二酚 (5-10%)
苯巯基尿酸 <1%
26
毒作用机制
分布:主要分布在含类脂质较多的组织和器官中。 一次大量吸入高浓度的苯:大脑、肾上腺与血液 中的含量最高; 中等量或少量长期吸入苯:骨髓、脂肪和脑组织
中含量较多。
苯 呼吸道
毒理
吸入(皮肤吸收少量 消化道吸收意义不大)
呼出(50%)
在肝脏代谢(40%) 蓄积体内(10%)
CYP2B2、CYP2E1
分布于骨髓、脑、神经系统
于血液充足的骨骼和肌肉组织; 大多数有机溶剂可通过胎盘,亦可进入母乳,从而
影响胎儿和乳儿健康。
9
生物转化与排出
不同溶剂的代谢程度各异,有些可充分代谢,有些则 几乎不被代谢。代谢对毒作用起重要作用。正己烷的 毒性与其代谢产物2,5-己二酮有关。
体内溶剂主要以原形物经呼出气排出,少量以代谢物 形式经尿排出。
有机溶剂中毒
我国工业毒物危害现状
据卫生部通报,2014共报告各类急性职业中毒事故295起, 中毒486例,死亡2例。其中重大职业中毒事故7起(同时中毒10 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下),中毒84例。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 物质30余种,其中一氧化碳中毒的起数和人数最多,共发生 111起213例。
共报告各类慢性职业中毒795例,死亡2例,均为苯中毒。引 起慢性职业中毒例数排在前3位的化学物质分别是苯、铅及其 化合物(不包含四乙基铅)和砷及其化合物,分别为282例、224 例和120例。主要分布在轻工、冶金和电子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