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满意的一节课——教学《将相和》中语言训练的几种方式的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292.63 KB
- 文档页数:2
《将相和》教学方法总结《将相和》教学方法总结《将相和》一文是十一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借助重点句来理解课文。
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一、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和不和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发展原因(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让学生在开放作业中学会合作。
开放式作业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
1、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
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
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学生接受。
2、课内外结合,开展辩论。
学习了《将相和》之后,我精心设计一道辩论题:究竟蔺相如的职位应该不应该比廉颇的职位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我欣喜地看到,学生都在积极地为辩论赛做准备,他们翻阅图书杂志,上网查找资料,合作拟定发言提纲,分组讨论交流,推荐参赛选手,乐此不疲。
辩论赛进行得很激烈,通过辩论,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将相和,国则安;将相不和,国则危。
大敌当前,将相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抗秦,实乃千古流传的佳话。
更有学生能联系班级实际、社会现实谈齐心协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将相和》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和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尊重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将相和》全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分析。
4.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点评答案,讲解错误之处。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将相和》。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了解将相和的含义。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和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案《将相和》教学案例与后记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懂得团结合作、尊重他人、勇敢面对困难等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及其情节发展。
(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将相和》的原文及翻译。
(2)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将相和》。
(2)查阅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
(2)学生分享查阅的历史文化资料。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3. 合作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情节。
(2)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的道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简短的作文。
2. 学生复习课文,准备课堂测验。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课内外结合:(1)教师推荐与《将相和》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2)学生分享课外阅读的感悟和收获。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六单元《将相和》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合作精神,培养团结互助的品质,激发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战国时期的壁画,引导学生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查找生字词的意思。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课文内容,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
4. 例题讲解:讲解生字词,解析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7.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模拟《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将相和》2. 主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王3. 重点词语:谦让、团结、合作4.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赵国与燕国之间的纷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将相和”的理解。
答案提示:将相和是指将领和宰相之间的和谐关系,他们共同为国家出谋划策,团结互助,使国家繁荣昌盛。
2.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发扬“将相和”的精神?答案提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谦让,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教案: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学习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将相和》。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将相和》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课文讲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梗概。
2. 拓展作业:(1)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将相和》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文章结构分析等。
具体章节内容为:1. 了解“将相和”故事的背景;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句子;4.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学会用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将相和”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协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学会用词语造句。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作业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将相和”故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生字词,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词语、句子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主旨。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将相和》2. 生字词:3. 重点句子:4. 文章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将相和”故事。
(2)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 答案:(2)例句:他勇于承认错误,负荆请罪,得到了大家的谅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将相和”故事的理解程度,以及生字词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故事,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提高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英雄的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生字词的学习。
2. 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生字词在实际情景中的运用。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 生字词卡片。
4. 课堂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将相和”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阅字典。
(2)学生互相交流,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明白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3)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将相和”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课文朗读示范。
2. 生字词卡片:用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 PPT:展示课文内容、生字词、人物形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2)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2. 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解释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4. 学习“将相和”的含义(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2)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将相和”的道理。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精神。
《将相和》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法,拓展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将相和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介绍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2.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生字词: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讲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知识测试评估:通过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将相和》教案设计与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来深入理解课文。
(3)学会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对话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持正义的品质。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
(3)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以课文《将相和》为例,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将相和》的文本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料,引导学生对《将相和》产生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 互动环节:(1)学生进行文言文对话表演。
(2)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