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继柏教授辨治汗证的经验_聂娅
- 格式:pdf
- 大小:78.90 KB
- 文档页数:2
全国名老中医熊继柏是这样治愈疑难杂症的!展开全文文\熊继柏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面对一个已经高烧昏迷20多天的病人,我们该如何诊治呢?熊老认为:“越是对于复杂的病症,危重的病症,越是要抓住三点。
第一要抓住他的主症是什么,第二,抓住他的病邪性质,第三,抓住他的病变部位。
”我们来看看中医大家熊老是如何凭借这三点而妙手回春的。
昏迷男孩第三个,是一个高热、喘息、昏迷案。
这个病人是2003年的夏天,卫生厅给我打的电话,请我到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去会诊,抢救一个危重病人。
那个时候我刚刚午休起来,他是一边打电话一边车子已经到小区下面的楼下,我起来还是迷迷糊糊的,卫生厅的人就已经来了。
他说没办法,要麻烦你一趟,请你帮忙。
然后就立马上车,又坐火车,到半夜才到病房。
这是一个领导的小孩,24岁,大学刚毕业,姓罗,男。
患什么病呢?高烧昏迷20多天,不到一个月,烧到什么程度呢?高热持续在40~41℃,每天下午高一点,上午低一点,一摸其身上高热烫手。
病人完全昏迷,呼吸迫促,喉中痰鸣,自汗。
身上插了很多管子,我问插这么多管子干嘛。
主任给我讲,第一根管子是呼吸机,呼吸机只要一拿下来,两分钟就会死人。
第二根是鼻子插的管子,我说干嘛呢?吸氧的。
第三根呢,鼻子里还有一根管子,鼻饲用的。
第四、第五根管子就是在胸部,一个是抽水的,一个是排气的。
病人又是胸水,又是气胸。
手上插一根管子,是输液的。
小便一根管子是导尿的,总共七根管子。
我说插七根管子,怎么这么严重不往省医院转呢,他们说这种情况太危险,根本无法转送。
已经从省里请了六七位教授会诊,诊断是病毒性肺炎。
我顺带问了一句吐什么痰?回答:吐的痰就跟那黄土一样的,有时带血丝。
再看舌头,舌红少苔,根部有黄腻苔,薄黄腻苔,脉象是个促脉。
高热,舌红,苔黄,脉促,其舌色深红,前半部无苔。
什么是促脉呢?就是数中时止,一呼一吸的一息之中脉跳六至七至,并且时而歇止。
当时他们中医科的主任和医生都在那儿,我告诉他们,这是促脉,还超过了七至,肯定是危险的脉象。
国医大师熊继柏:通腑治脏,疗效关键的“一味药”图*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曰:“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
如果六腑发生闭塞,就必然引起五脏的病变,导致五脏生理功能不协调。
“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的脏腑之间,可以运用于整个五脏六腑。
通腑治脏法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一种体现,临证中恰当运用该方法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熊继柏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通晓中医经典,谙熟方药,其在临床运用通腑治脏法治疗疾病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疗效非凡。
今天,小师妹将其运用通腑治脏法治疗疾病的3则病案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01通腑治脏法熊老指出通腑治脏法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曰:“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
如果六腑发生闭塞,就必然引起五脏的病变,导致五脏生理功能不协调。
脏腑之间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的关系,如手少阴心经属心络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构成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他脏腑亦是如此。
在生理功能上脏腑之间相互配合,如肺气肃降,则有利于大肠的传导、糟粕的排出。
大肠正常传导则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病理上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如肺气肃降失常可引起大肠传导不畅,出现便秘。
大肠传导不畅亦可以影响到肺的肃降,出现胸闷、咳喘的症状。
后世亦有很多医家运用通腑治脏的方法,如吴鞠通《温病条辨》曰:“喘促不宁,痰涎奎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宣白承气汤由杏仁粉、瓜蒌皮、石膏、大黄组成,用于治疗“喘促不宁,痰涎奎滞”,即痰热引起的气喘,该方最特殊之处在于加入大黄治疗喘促,通过通大肠以治肺脏之病。
“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的脏腑之间,可以运用于整个五脏六腑。
如治疗心火上炎引起的口舌生疮所用的导赤散中的木通就是通过利小便通膀胱来泄心火。
又如治疗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目赤、烦躁所用的当归芦荟丸中的大黄就是通过通大肠来泄肝火。
熊继柏:中医治病最关键的四个法则第一就是治病求本。
治病要推求疾病的本质,要找出疾病的原因,这就叫治病求本。
我刚才谈到的风湿性关节炎,就是中医的痹证,其实就是例子,它的治疗就体现了治病求本,推求疾病的本质。
同样是关节疼痛,同样是一身肢节痛,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它的原因是风邪,或是寒邪,或是湿邪,或者风、寒、湿邪都有,还要辨别以谁为主,或者是湿热。
这不就是我前面讲的辨证,不就是治病求本吗?还要辨别他的病以哪个脏为主,是上肢痛得厉害些,还是下肢痛得厉害些?一方面辨别病邪性质,一方面辨别病变部位。
这就是推求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治疗,称为治病求本,这点非常重要。
比如我们治肝炎,西医认为肝炎就是肝脏的问题。
中医治肝炎没那么简单,湿热伤肝,这是一种肝炎,要清泄湿热;是肝脾失调,要治脾;还有肝肾亏损、肝脏瘀血的问题,还有水气停聚形成腹水腹胀的。
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是属于湿热,或是属于寒湿,或是属于瘀阻,是属于肝与脾还是肝与肾的亏损失调的问题。
必须搞清这些,才能分别施治,这就是治病求本。
又比如治咳嗽。
咳嗽就是一个表面症状,而中医治咳嗽没那么简单。
首先辨清是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外感者有属于风寒的,有属于风热的,有属于风燥的;内伤咳嗽有属于痰饮的,有属于肝火犯肺的,有属于脾湿影响的,有属于肺阴虚的,有属于肾阴虚的,或者是肺肾两脏阴虚的。
应该诊断辨证之后再因证施治,这就是治病求本,一定要针对病的本质去治疗。
我们治病不是针对表面症状,而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这就是要害所在,所以中医治病是治根本的。
有老百姓讲西医是治标的,中医是治本的,老百姓的这个话是有道理的,当然不完全正确,不尽然。
但是,说到底中医治病是针对本质的,这是一个雷打不动的法则,是第一个法则。
第二个法则就是平调阴阳。
平调阴阳是个大法则,也叫协调阴阳。
《内经》有句话叫“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阳病怎么要治阴,阴病怎么要治阳呢?它是从平调的角度出发,它在认识上有一个前提,就是“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黄帝内经》“汗症”治疗在《内经》中所载汗证颇多,如魄汗、多汗、炅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
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汗证,有按五脏分类者,有从病因分类者,有依汗出的表现特点分类者。
笔者认为,《内经》之汗证,约可分为以下四类。
1.自汗证在《内经》中称为魄汗、多汗。
《景岳全书·汗证》说:“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
《内经》中的自汗证主要有炅汗、漏汗、灌汗等三种。
炅汗:炅,热也;炅汗,即热甚出汗。
阳热太盛,蒸发汗津,其汗甚多,又称之大汗。
《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暑,汗。
”《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甲乙大汗”、“心热病者……丙丁大汗”、“脾热病者……戊己大汗”、“肺热病者……庚辛大汗”、“肾热病者……壬癸大汗”。
《素问·疟论》云:“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温淫汗出”,凡此皆指热甚出汗。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释曰:“热蒸于表则津泄,故腠理开而汗出。
”观仲景《伤寒论》所述阳明实热证之“大热、大汗、大渴”“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述暑温证之“汗大出”等,皆属此类。
后世治疗此证,法主清热止汗,一般选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漏汗:指外受风邪,又兼体内有热,风热相迫致汗漏如泄。
《灵枢·营卫生会》称之为漏泄,谓“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故命曰漏泄。
”又《素问·风论》载有“饮酒中风,则为漏风”证,亦以漏汗为主要表现。
张介宾说:“酒后中风,则汗漏不止,故曰漏风。
”漏汗、漏泄、漏风,皆系风袭于表,腠理开疏,汗漏如泄之证,故其汗出多伴恶风,治法亦须疏风固表止汗,可选玉屏风散之类。
灌汗:谓大汗淋漓,如水灌不止。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
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疑难病验案举隅作者:谭超刘朝圣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第07期〔摘要〕疑难病在临床上诊治难度大。
国医大师熊继柏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疑难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中医诊治疑难病症三要素。
熊教授在疑难病辨证中善于抓主症、抓特点,辨清病性与病位两个病机关键;特别强调全面分析,因证选方,精准选方,因方遣药。
列举五个不同的疑难病验案,介绍熊继柏教授关于疑难病辨治的学术观点和独到经验。
〔关键词〕疑难病;唇风;痿证;痉挛性斜颈;熊继柏〔中图分类号〕R249; ; ; ;〔文献标志码〕B; ; ;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9.07.003〔Abstract〕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are difficult in both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ational TCM Master XIONG Jibo who is good at treating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ossesses abundant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proposes 3 factors in TCM for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Prof. XIONG focuses on characters and main symptoms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and identifies properties and locations, which are the 2 kinds of key points of pathogenesis. He particularly emphasizes overall analysis, prescriptions based on syndromes, accurately selecting formulas and applying medicines according to formulas. This paper selects 5 different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that embody Prof. XIONG's academic thoughts and unique experience about differentiating and treating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Keywords〕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cases; lip wind; flaccidity pattern; spasmodic torticollis; XIONG Jibo“疑難病”一般是指在诊疗中,病因复杂未明,诊断难以统一,辨证疑惑不清,医治难度较大、长期治疗不效的一类疾病。
国医大师熊继柏运用宣痹汤治疗疑难病症举隅作者:周天梅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第07期〔摘要〕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临床上善于诊治各种疑难杂症,本文列举熊老师运用宣痹汤复方治疗疑难病案例:反复发热案、淋巴瘤发热案、类风湿性关节炎案、发热皮疹案、肺部占位并全身结节案5则,其病机均属湿热痹阻经脉,通过对上述异病同治案例的分析,以示熊继柏教授的辨证思路,并为临床上应用宣痹汤提供参考。
〔关键词〕宣痹汤;疑难病症;反复发热;发热皮疹案;熊继柏〔中图分类号〕R249.8; ; ; ;〔文献标志码〕B; ; ;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9.07.002〔Abstract〕 National TCM Master and Professor XIONG Jibo is good at diagnosing and curing various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diseases clinically. This paper lists five Prof. XIONG Jibo's cases of treating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diseases with Xuanbi Decoction Compound, including recurrent fever, lymphoma fever, rheumatoid arthritis, fever and rash, as well as pulmonary occupying lesions with nodules all over the body. Their pathogenesis is meridian blockage due to dampness-heat. Through analyzing the above cases of the same treatment for different diseases, the paper shows Prof. XIONG Jibo's though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offers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Xuanbi Decoction.〔Keywords〕 Xuanbi Decoction;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diseases; recurrent fever; fever and rash; XIONG Jibo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业医六十余年,博通古典医籍,善于辨证施治,因证选方,临证经验丰富,思维敏捷,常执简驭繁,治疗疑难杂症疗效卓著。
熊继柏:中医治疗急症的体会【导读】人们常说“中医是慢郎中”,很多人也是得了慢性病才会找中医,而且美其名曰“调理调理身体”。
实则不然,中医不仅可以治疗慢性病,而且治疗急危重症更是具有独特优势。
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则从临床实际出发,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医治疗急重症的课。
急症不仅病势险急,而且症情复杂。
临证诊断与治疗,力求迅捷、准确,务必尽快取得速效。
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点,笔者在此谈点体会。
1、辨证候细察隐微任何急症,都有其症结所在,而这个症结又往往隐藏在某一处,反应于某一点。
临证必须善察隐微,弄清疾病的症结所在,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果断治疗。
否则,虽有奇方妙药,亦无所措手。
“病不能识,何以言治?”1.1治急性热病察舌要准中医诊治急性高热症及急性传染病,尤须注意察舌,以辨清其卫气营血,邪正虚实。
《伤寒论本旨》说:“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伤寒指掌》说:“病之经络藏府,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皆形于舌。
”况急性热病之中,多有内热壅盛或湿热阻遏的诸多变化,于脉诊往往难凭,而舌诊较为准确,因此温病学家都注重察舌。
据临床所见,察舌在辨治急性热病中,具有见微知著的特殊作用。
试举实例以证之。
1986年11月治谭某之子,年4岁,起病5日,发热不休,热势甚高,上午体温39.8℃,下午40.8℃,微咳,咽痛,送某医院急诊室治疗,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
经用物理降温、抗生素与激素类药及输液治疗4昼夜,热势依然未减,患儿神志亦时而表现不清,且烦躁不安,胸腹灼热,咽喉内两侧有明显红色肿块。
询其家长,谓患儿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已2日未进食,察其脉数,指纹深紫。
诸症所具,确为“急性扁桃体炎。
”但清热泻火诸药何以不能取效?再察舌色,绛红无苔,原来病变的症结不在气分,而在营分。
叶天士指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
绛,深红色也。
……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
”因舌色绛红无苔,便可察知其病变的焦点是热灼营阴。
熊继柏:八味药治好了一个危重病人(中医创造奇迹)简介:熊继柏(1942-),国医大师。
国家级名中医。
十三岁习医,十六岁行医,从事中医临床五十余年,从事中医高等教育三十多年。
通晓中医经典,谙熟方药,临证善于辨证施治,因证选方,因方用药,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医专家。
善治各种内科杂病、妇科、儿科病证,以及各种疑难杂证。
医案治持续高热并发黄疸、斑疹病人(噬血细胞综合征,危重病症)【诊疗经过】治持续高热并发黄疸、斑疹病人(噬血细胞综合征,危重病症)1998年冬天诊治一个持续高热并发黄疸、斑疹的病危案。
这个病人姓孟,只有20多岁,女性。
病人是一个高校的教师,在某医院血液科病室会诊。
开始是感冒发烧进的医院,进医院以后身上就发黄,就发斑疹,于是把她转入血液科病房治疗。
只住了几天,高烧40℃,持续高烧不退,而且黄疸越来越深,并且有鼻子出血,身上发斑。
医生们感觉到病情危重,立马组织全医院大会诊。
只过几天,病人高烧达到41℃,医院组织第2次全院大会诊。
再过几天,病人高烧持续不退,仍然是41℃,医院组织第3次全院大会诊。
从第1次大会诊开始就发病危通知,后又组织第4次大会诊,4次大会诊以后,这个病人高烧竟然达到41.5℃,这是最高点。
病人呈昏睡状态,喃喃自语,听不清,成了这个状态,一阵阵的昏睡,但是一阵阵又清醒。
身上的斑疹是散发的,鼻衄不是很严重,黄疸越来越深。
第5次会诊的时候其高烧的顶点是41.5℃。
这个病人的全部会诊资料,5次大会诊的完整记录,全部复印给我看,资料袋就好像一个档案袋,好大一本。
因为是全记录,每个参加会诊的教授原始发言全在上面。
我只看她的主要症状,就是高烧从40℃一直烧到41.5℃,斑疹持续不退,鼻衄不止,黄疸越来越加深。
但是病人始终不是全昏迷,只是高烧很严重的时候她就开始昏睡。
每天上午发热基本是39℃以上、40℃以下,下午就是高热40℃以上,最高达到41.5℃,所以这个病人的病情是非常危险的。
医院5次会诊的最终结论是:噬血细胞综合征。
熊继柏医案2014-7-17肢体冷热麻木案两则手指紫黑麻木陈某,女,61岁,2007年1月10日初诊。
患者左手手指皮肤紫黑,数月不愈,近来紫黑色逐渐加深,并且明显麻木、畏冷,左肩肘部略感胀痛。
既往左手并无外伤史,曾去医院做过多次检查,均未发现病因。
查其右手手指皮色正常、无麻木冰冷感。
舌苔薄白,右脉细,左脉细而涩。
辨证:臂痹,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通络。
补阳还五汤合虫藤饮。
处方:黄芪30克,当归尾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4克,地龙10克,全蝎6克,蜈蚣1支(去头足),僵蚕10克,鸡血藤15克,海风藤10克,桂枝5克,防风10克。
15剂,水煎服。
1月27日二诊:服上方后,左手指皮肤紫黑色逐渐转淡,皮色已趋正常,左手指麻木、畏冷及左肩臂疼痛均明显减轻。
近日略感头晕,舌苔仍薄白,脉细。
病已显减,原方加减再进。
处方:黄芪30克,当归尾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4克,地龙10克,全蝎6克,蜈蚣1支(去头足),僵蚕10克,鸡血藤15克,海风藤10克,防风10克,天麻15克。
15剂,水煎服。
2月14日三诊:左手指皮色完全恢复正常,麻木、畏冷及胀痛感完全消失,头晕亦止。
舌苔薄白,脉细。
现脉络已通,痹阻已去,当调和营卫,以绝后患,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善后。
处方:黄芪30克,桂枝4克,白芍10克,生姜3片,大枣10克,鸡血藤20克。
10剂,水煎服。
病愈。
按:此证系左手脉络不通,血行不畅,以致手指皮肤紫黑、麻木、畏冷。
取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又取虫藤饮搜风通络,药达病所,其效必也。
四肢灼热麻木袁某,男,39岁,2006年6月20日初诊。
患者自诉两个月前感四肢发热,上肢自肩肘至手指,下肢自股胫至足掌,感肌肤灼热,宛如涂抹了辣椒水一般,其火辣之状昼夜不减。
并兼四肢麻木,入夜尤甚。
但其胸腹及腰背等躯干部位并无灼热麻木感,自用体温表屡测体温均为正常。
去医院做过一系列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病变。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本草求真》中指出:“食之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人体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增病促死。
”胃癌患者除辨证治疗外,饮食的宜忌对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合理的饮食,辨证施食,发挥食物的辅助治疗作用,调脏腑、扶正气,促进康复。
腹胀便溏者,可用山药、薏苡仁、莲子煮粥;胃阴虚损者,枸杞子、红枣、大米煮粥;甲鱼、香菇、黑木耳等做菜佐餐。
饮食宜易消化而又富于营养的食物为佳,辛辣刺激之品及烟酒应避免为宜。
5 病案举例
患者,男,66岁。
2003-10,因上腹疼痛伴黑便,身体消瘦,胃镜检查示:胃贲门癌。
病理:低分化腺癌。
至河南省肿瘤医院手术治疗,术后给予紫杉醇加顺铂化疗6个周期。
2005-03发现肝转移,患者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胃脘及右胁胀痛、神疲乏力、身体消瘦、大便稀溏、小便自遗,家属拒绝手术及肝癌介入治疗,要求中医药治疗。
查舌质淡红,苔薄白,中根部有剥苔,脉沉细弱。
处方:西洋参15g,枸杞子30g,山茱萸15g,当归12g,鳖甲15g,龟板15g,炮穿山甲10g,鸡内金12g,焦三仙12g,石见穿30g,炒山药30g,菟丝子30g。
服上方12剂,患者便溏乏力等症状减轻。
依上方加减变化,共服药120剂,后改丸药调理善后1年余,自觉体力明显增强、纳佳、大便调,诸症消失。
收稿日期:2007-08-13
(编辑 侯勇谋)
文章编号:1001-6910(2008)02-0055-02·名师高徒·
熊继柏教授辨治汗证的经验
聂 娅
(湖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 介绍熊继柏教授辨治汗证的经验,总结了对自汗、盗汗、阴汗、手足心汗、黑汗及红汗的辨证及治疗方法,并附验案。
关键词:汗证/中医药疗法 中医师 熊继柏
中图分类号:R256.21 文献标志码:B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任中国中医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内经》教学研究会委员。
撰写医学著作十七部,在国内各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熊教授从医50年,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有丰富的临证经验。
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学习,受益匪浅。
现择其辨治汗证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 自 汗
患者,男,78岁,2006-08-06初诊。
诉畏风、自汗、潮热三者交替发作,伴疲乏、口干。
诊见舌淡红苔薄黄,脉细。
辨证为表虚兼营卫不和之自汗,予桂枝新加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方药组成:西洋参片10g,黄芪30g,炒白术10g,防风5g,桂枝5g,白芍15g,炙甘草10g,大枣6g,地骨皮15g,天花粉15g,生姜3片。
服10剂后上症减轻,继服10剂而愈。
按:自汗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多由肺卫不固和营卫不和所致。
肺卫不固以气虚为主,可见少气乏力,易感冒,舌淡,脉细弱等,兼阳虚者则有恶寒肢冷等症;营卫不和者可见汗出恶风,时寒时热,周身酸痛等症。
熊教授治肺卫不固的自汗多以玉屏风散为基本方,气虚甚则加人参、炙甘草益气;阳虚则加附子温阳散寒;自汗甚则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等以止汗敛阴。
治营卫不和者以桂枝汤加减。
2 盗 汗
患者,女,48岁,2005-04-17初诊。
诉近1月来时发潮热、盗汗、自汗,伴手足心热。
诊见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为阴虚火旺之盗汗,予当归六黄汤加三甲、地骨皮,方药组成:当归10g,黄芪40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黄连3g,黄柏8g,黄芩10g,知母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炒龟板30g,地骨皮15g。
服10剂而愈。
按:睡则汗出,醒则汗止为盗汗,多因阴虚所致。
熊教授认为阴虚者多有内热火旺之象,故宜遵东垣之法,滋阴降火,用当归六黄汤。
方中当归、二地滋
·
55
·
中医研究 2008年2月 第21卷 第2期 T C MR e s.F e b r u a r y2008V o l.21N o.2
阴养血,芩连清上焦之火,黄柏泻相火而坚阴,黄芪益气固表。
若盗汗甚常加三甲(煅龙骨、煅牡蛎、炒龟板)以敛汗固摄,滋阴潜阳;骨蒸潮热者加知母、
地骨皮、青蒿等滋阴除蒸。
阳气虚者多自汗,阴虚者多盗汗,是一般规律,但正如《景岳全书·汗证》所言:“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因而必须四诊合参,才能辨证准确。
3 局部汗出
3.1 阴 汗
患者,男,40岁,2005-06-22初诊。
诉阴囊多汗,自觉口臭,时发口疮。
诊见舌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为肾经虚热兼脾胃伏火,予知柏地黄丸合泻黄散加减,方药组成:黄柏10g ,知母10g ,炒龟板30g ,熟地黄15g ,山药20g ,泽泻10g ,牡丹皮10g ,山茱萸15g ,茯苓15g ,栀子10g ,藿香10g ,防风6g ,生石膏20g ,甘草10g 。
10剂后口臭已消,口疮未发,阴汗显减,继服知柏地黄丸加龟板15剂而愈。
按:熊教授认为阴汗以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为主症,多责之于肝肾。
其中因肾阴虚热所致者居多,可以知柏地黄丸加减;若因肝经湿热所致,龙胆泻肝汤加减;亦有兼见腰膝冷痛,阳痿早泄,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症,为肾阳虚所致,宜用安肾丸加减。
3.2 手足心汗
患者,男,25岁,2005-09-04初诊。
诉手足心自汗10余年,手汗尤甚,遇精神紧张则手掌出汗多如水洗,深为苦恼,兼见夜寐欠安。
诊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予桂枝龙牡汤加减:黄芪30g ,桂枝3g ,白芍10g ,炙甘草10g ,煅龙骨40g ,煅牡蛎40g ,炒龟板30g ,炒枣仁30g ,浮小麦30g 。
服10剂后上症减轻,继服20剂而愈。
按:手厥阴、手少阴、足少阴经循于手足心,与心、肾相关。
患者以手足心汗多,手汗尤甚,兼夜寐不安,每遇精神紧张则加重为主症,为心之阳气不足所致。
《难经·十四难》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方用仲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汤调阴阳和营卫,龙骨牡蛎敛汗潜阳,更加炒龟板滋阴潜阳,浮小麦养心止汗,枣仁养心安神而敛汗,使心阳和而汗止神安。
4 色 汗4.1 黑 汗
患者,女,20岁,2005-07-15初诊。
诉近半年来自汗,汗出色黑,以腋下、乳房及腹股沟为甚,伴手足心热。
诊见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予知柏地黄丸加
三甲散,方药组成:熟地黄20g ,淮山药15g ,泽泻10g ,生地黄10g ,牡丹皮10g ,山茱萸10g ,茯苓10g ,黄柏10g ,知母15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 ,
炒龟板20g ,地骨皮15g 。
服10剂而自汗减,黑色转淡,嘱继服15剂而愈。
按:此患者自汗而手足心热,脉象细数,乃阴虚之象;然其汗色黑,《内经》云:“在藏为肾,在色为黑。
”五色合五脏,黑色当属肾,故辨证为肾阴虚热,治当滋肾清热止汗,方选知柏地黄丸加三甲散。
4.2 红 汗
患者,女,22岁,2006-06-06初诊。
诉长期口舌生疮,面颧部红肿,大便秘结,近1月来出现红汗,以腋下为甚。
诊见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为心火兼胃火。
方用犀角地黄汤合栀子大黄汤加减,方药组成:水牛角片30g ,生地黄30g ,赤芍10g ,牡丹皮15g ,栀子10g ,生大黄5g 。
10剂,水煎服。
2006-10-04再诊,诉服上方10剂后红汗全止,口舌生疮亦未发,于是停药数月,近日红汗复作,但较前明显减轻,伴口舌生疮,面颧部略见红肿,喉中多痰,大便秘,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腻,脉数。
予泻黄散合泻心汤加减,方药组成:藿香15g ,防风10g ,栀子15g ,黄连10g ,黄芩15g ,生大黄10g ,黄柏15g ,砂仁10g ,甘草10g ,熊胆粉15g ,生石膏20g ,浙贝母40g 。
1剂,因患者畏药苦难食,故研末,装胶囊,服1月。
服上方后电话告曰:红汗、口舌生疮,面颧红肿、大便秘均已消失,但手足心热,伴腰酸疼,小便黄,予知柏地黄丸加川牛膝、车前子合二至丸以善后。
按:红汗,又名血汗。
《素问·五藏生成》云:“诸血者,皆属于心。
”《医宗必读》又云:“汗者心之液也。
”因此,血汗与心关系密切。
此患者长期舌疮,兼红汗,是心火亢盛之征;又因脾胃开窍于口,阳明经循行于面,故口疮,便秘,面颧发红是阳明火旺之象,治宜清心火泻胃火。
唐容川《血证论·卷三》针对汗血的治疗亦指出:“血者,心之液也……治法宜清心火……胃火亢甚,亦能汗血。
”故选用犀角地黄汤清心凉血、清热解毒,栀子大黄汤泻阳明实热,则诸症皆平。
作者简介
聂娅(1972-),女(汉族),湖南益阳人,中医内科学硕士,湖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中医临床。
收稿日期:2007-10-10
(编辑 张大明)
·56· 中医研究 2008年2月 第21卷 第2期 T C MR e s .F e b r u a r y 2008V o l .21N o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