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17 流脑、乙脑、伤寒、菌痢、霍奇金淋巴瘤
- 格式:ppt
- 大小:2.93 MB
- 文档页数:28
2020福州医疗招聘考试医基资料:流脑和乙脑的鉴别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病理学神经系统疾病内容较少,考点主要集中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表现鉴别,今天我们将流脑和乙脑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方便大家记忆和判断。
一、概念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脊髓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多为散发性,在冬春季可引起流行,因此称为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
2、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本病首先发生于日本,且在夏秋之交流行,又称日本夏季脑炎。
因与冬季发生的甲型昏睡型脑炎不同,故又称为乙型脑炎。
本病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为高热、嗜睡、抽搐、昏迷等。
二、鉴别对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流脑乙脑病原体细菌(脑膜炎双球菌)病毒(乙型脑炎病毒)传播途径呼吸道直接传播(飞沫传播)通过媒介(蚊)传播病变特征化脓性炎症变质性炎症病损部位病变以大脑皮质、基底核和视丘最为严重;小脑皮质、丘脑和脑桥次之;脊髓病变最轻,常仅限于颈段脊髓。
主要为脑实质(神经元),脑膜病变轻微,以大脑皮质、基底核和视丘最为严重病理①脑脊髓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②蛛网膜脑实质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脑回变宽、脑沟改变下腔灰黄色脓性渗出物,以额顶叶最明显变浅,以顶叶及丘脑最明显,可见筛状软化状(特征性诊断意义)炎症变性蛛网膜下腔脓性渗出,炎性细胞浸润,脑脊膜血管充血扩张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卫星现象,噬神经细胞现象,血管充血扩张,血管套形成,软化灶形成,胶质细胞增生。
征流通, 阳光缺少,居住拥挤,患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有关。
致病机脑膜炎双球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后,其发展过程取决于人体病原菌之间的相潜伏期多为1〜2周(3〜60 日)。
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四周左右,可分制和病互作用。
如果人体健康且免疫力正常,则可迅速将病菌消灭或成为带菌者。
如果为四期。
理学机体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者细菌的毒力强,病菌则从鼻咽部侵入血流形成菌(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
发热是最早岀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血症或败血症。
再侵入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7日内达到39〜40C,常伴全身不适。
本期末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在败血症期,主要病变为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和血栓形成同时(2)极期:病程的第2〜3周,有典型表现,且易岀现肠岀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
有血管周围出血;皮肤、皮下组织、粘膜和浆膜等局灶性出血。
1)高热:稽留热为典型的热型,常持续2周左右,39〜40 Co临床表潜伏期为2~3天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或有隐痛,以右下腹明显。
现(1)普通型3)相对缓脉。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
4)脾脏肿大,也可发现肝大。
2)败血症期:有高热、乏力、头痛、神志淡漠等败血症症状。
皮肤出现瘀点或5)意识朦胧、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重者呈现虚性脑膜炎表现。
瘀斑。
6)玫瑰疹:约于第3病日出现,躯干上部为多,为色淡红、稍高出皮肤的小形斑丘3)脑膜炎期:患者体温升高,岀现呕吐、头痛等颅内压升高症状,伴脑膜刺激疹,约1周消退。
征或意识障碍。
7)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步下降,病情缓解,仍应注意肠岀血及肠穿孔等(2)暴发型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暴发休克型:以短期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瘀斑、大面积皮下出血及8)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症状及体征均回复正常。
严重循 3.临床类型:本病可有下列各型环衰竭为主。
(1)轻型。
2)暴发脑膜脑炎型:脑实质损害的临床症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