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一部突破传统的戏剧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作者:唐俊旁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第01期内容摘要:《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戏剧的代表作,其独特的创意、丰富的主题意蕴和经久不衰的舞台生命力及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使它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
本文着力从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作为亚洲戏剧界的翘楚,赖声川的戏剧作品一直都备受瞩目。
而其代表作《暗恋桃花源》首次在台湾公演便大获成功。
该剧由两个不相关的故事穿插演出完成:在公演的前,“暗恋”和“桃花源”剧组先后要在一家剧场演出,演出前他们都来剧场彩排,结果发现彩排时间“撞车”,两个剧组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演好这场戏,自然对舞台互不相让,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现代悲剧“暗恋”讲的是40前的上海热恋中的男女主人公江滨柳和云之凡因战乱失散,两人又相继来到台湾,可惜彼此并不知情,一直生活至今。
40年后,男主人公在临终前,由于无法忘却这段情,遂以登报寻人的方式以求见得昔日恋人一面,只可惜往日温情以随岁月流逝。
“桃花源”讲述了渔夫老陶、妻子春花及袁老板的故事,剧作家巧妙地用三人的名字中的一个字暗示了作品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联系。
春花嫌弃老公老陶“无能”遂与袁老板私通,老陶迫于无奈离家去上游捕鱼却误入桃花源。
在远离尘世的桃花源中,老陶渐渐变得安静、平和。
生活虽安逸,他可却始终无法忘掉自己的妻子,于是想将妻子带到桃花源一起生活。
回家却发现春花已于袁老板结婚生子,可并未实现他们原本想要的幸福生活。
在看到他们生活的窘迫后,老陶失望地独自泛舟离去,但一切都为时太晚,他再也寻不到桃花源。
本文拟从独特新颖的结构、悲剧与喜剧的重设、典雅与戏谑的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独特新颖的结构该剧采用戏中戏的结构,不但让戏中的“戏”对比鲜明,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一种“间离效果”,也就是不断把舞台拉向现实,让观众明白这是在演戏。
舞台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特征探析作者:鲁晓明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21期【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越来越高,对舞台剧寄予了浓厚的情感。
《暗恋桃花源》一经上映好评如潮,它打破了传统艺术结构,重塑了舞台表现力,古今错置的时空、悲喜交加的情感,非但不相互排斥,反而带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情感体验,其背后隐藏的艺术特征值得深究。
本文从舞台表演的维度出发,对舞台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特征进行探析。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艺术特征;表演意境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1-0040-01《暗恋桃花源》作为舞台剧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故事,《暗恋》与《桃花源》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却因在同一个舞台上进行彩排,塑造了悲喜交错的舞台景观,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被称为“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其艺术审美价值耐人寻味。
目前,学术界关于《暗恋桃花源》艺术特征的研究比比皆是,奠定了我国艺术发展之路。
一、交织纵横的情感从整体布局上看,《暗恋桃花源》分为两个剧目,是戏中戏的结构。
其中,《暗恋》演绎的是一场现代爱情悲剧,而《桃花源》则讲述的是古代婚姻戏剧,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不断干扰、碰撞中形成了悲喜交加的特殊情感,深刻描画和传达了“人生如戏”的艺术感受。
从单一的线性叙述中,《暗恋桃花源》脱离了情节顺延的观看惯性,背离了戏剧梦境幻觉的背景,交织纵横的情感塑造,对演员提出了分饰两角的特殊挑战。
而对于观众而言,这样则彻底击碎了其对于戏剧连贯性的体验,所感悟到的情感更加丰富。
《暗恋桃花源》在表演过程中,不停转换道具,很好地揭示了混乱现实的主题所指,首尾交相呼应,深刻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情感意蕴。
二、是非纠葛的身份在舞台剧演绎过程中,演员作为核心,掌握着剧本最大的话语权,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艺术演绎质量。
当演员将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时,观众就会着迷,继而不自觉地忽视演员本身的存在。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发表时间:2019-08-08T16:10:13.7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作者:陈海燚余冰徐会娟曾鸣[导读] 《暗恋桃花源》由既独立又相连的两个故事合成,而且合成得自然天成,其中掺杂着《暗恋》带来的感动、惋惜、遗憾,掺杂着《桃花源》带来的幽默、幻想、期待,泪与笑相互纠缠,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美感,这就是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 400700)摘要:《暗恋桃花源》由既独立又相连的两个故事合成,而且合成得自然天成,其中掺杂着《暗恋》带来的感动、惋惜、遗憾,掺杂着《桃花源》带来的幽默、幻想、期待,泪与笑相互纠缠,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美感,这就是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美学意义;喜剧;悲剧1《暗恋桃花源》观后初感首先,这部话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特意将台前幕后都演绎了出来,在看似慌乱的节奏中将《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联系了起来,最终呈现出整个故事。
很多地方,都会给人一种并非刻意安排的感觉,如“寻找刘子骥的女人”的乱入,以及《桃花源》场务的置身事外,但恰恰是这种感觉,才让我们有了既觉真实又有距离的体会。
其次,这是一部让人边哭边笑,又发人深省的话剧。
在观看的过程中,一直被《桃花源》“诶诶诶”、“放轻松、放轻松”所逗乐,同时也为《暗恋》的无果而抽噎。
两个悲、喜场景的快速转换,让人一会喜、一会悲,一会笑、一会哭,变得那么地喜怒无常,一直被话剧的情节所牵引着。
最后,这部话剧也让人连生很多疑惑与不解。
老陶在寻找“桃花源”,一个女人在寻找“刘子骥”,这两人之间有什么隐秘的联系吗?导演说“江滨柳”不是“江滨柳”,“云之凡”不是那朵纯洁的白色的花,那么究竟谁又是呢?《暗恋》与《桃花源》故事大有不同,将这两个故事联合起来的意图又是什么呢?在产生了这些疑问之后,才又有了新的思考,有了对整部话剧的深入的分析:2关于美学意义2.1喜剧与悲剧的交错美《暗恋》给人的是一种悲伤的感觉,让人想哭,而《桃花源》却是以浮夸的表现、活泼的节奏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作者:蒋佳君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0期蒋佳君内容摘要: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代表作,也是话剧中的经典。
台湾1986年首次公演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新版《暗恋桃花源》于2010年再度演出,将现代与传统戏曲越剧相结合,产生了“赖氏话剧”,国内话剧市场本来的萧条状况被打破。
本文拟从戏剧矛盾冲突复杂、“间离效果”的后现代特征、戏剧语言的“留白”等几个方面探究《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希望能够阐发当代舞台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暗恋桃花源》让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暗恋》和《桃花源》由于剧场管理员的安排错误而“撞车”在一起,在舞台上争夺排练场地与机会的故事。
由赖声川导演,于1986年台湾公演,当时即十分轰动。
时隔将近三十年,国内外始终有城市在出演,热度不减,因此被称赞为“华语剧坛之翘楚”。
那这部戏剧艺术魅力表现在哪里呢?一、戏剧矛盾冲突复杂冲突是戏剧的生命,如果没有矛盾,整部剧将无法展开。
而《暗恋桃花源》这部戏的矛盾冲突十分地集中。
整部戏中的主要冲突是两个剧组对场地的争夺,《暗恋》与《桃花源》剧组争抢排练造成第一层冲突。
而两部戏内部又有矛盾存在,这就是第二层冲突,形成了一种“戏中戏”的结构。
《暗恋》的故事主人公江滨柳是东北的一名流亡学生,与云之凡在上海倾心相爱,但却因为时代大潮的冲击而不得不辗转台湾,结婚生子,最终病危时还想与自己半生牵念的恋人相见。
江滨柳、云之凡与江太太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推动了戏剧内部的冲突。
此外,在剧中人———演员与剧外人———导演之间,也有冲突存在。
而《桃花源》则改编自晋代隐士陶潜的《桃花源记》。
老陶到桃花源打渔以躲避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的私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经过一段忘记尘俗的欢乐时光后,归来却发现妻子已经和袁老板成家,甚至还有了孩子。
这部古装喜剧的戏内冲突产生在老陶、春花与袁老板之间,而戏外冲突则是演员与道具。
想和揣摩。
因此,在过士行的剧本中,更大范畴地呈现给我们精神潜在的无限可能与宽泛性。
世间本无真相,而真相之有正存在其“无”当中。
何云清舍弃妻子、家庭、世俗亲情,与围棋独对三十载,只为求得一悟,但最终悟道的恰是自己所舍弃的,这是一个玩笑?抑或一个讽喻?悟的结果已不重要,悟的过程与结局相互构成悖论,这才是唯一。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苦苦执著于追问作者更同情老于头还是偏向于钓神,闲人文化展现的一份幽怨古风是中国文化的残存还是“世俗文化的花朵”?如像作者过士行那样,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出入佛老,颇作玄思,行云流水,皆无定质,嬉笑怒骂,不言皆明,对整体人生虽也有空旷、淡漠,却深藏着对生命强烈的欲求与留念。
止庵在《我的朋友过士行》一文中评论说,《鸟人》整出戏就是一个公案,充满了消解意味,用精神分析消解养鸟,以京剧消解精神分析,而戏拟方式的运用本身又消解了京剧。
在这出戏中可以看到很多迪伦马特的影子,很重要的一点即“悲喜剧”的形式,以喜衬悲,是作者面对一个失落的世界转而以戏谑、调侃的态度,游戏性质的反叛传统,或者说是一种回归,趋向于平和,在表面的漫不经心、满不在乎中消解一切。
这恰恰与后现代精神相一致。
当然过士行未见得会承认自己有王朔那样的后现代勇气,但骨子里却不期然与这个时代暗涌的情绪一致,只不过始料未及的是竟然在最古老的禅宗里获得了启示。
拈花微笑是一个境界,它观照见什么?是天地间有这么一个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一盏寒棋,唯有清辉与游魂的世界。
过士行的作品开拓了一个个诗的意境,它存在于智者静坐参禅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
过士行话剧的情节如此简单,有一种悟道的感觉,有对棋艺的执著,也有对平凡人生的领悟。
参考文献:[1]童道明:《趋近精神》,《坏话一条街:过士行剧作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P330。
[2]过士行:《我的写作道路》,《坏话一条街:过士行剧作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P357。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一、引言这是我在大学里面唯一接触戏剧的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任何一门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组成。
话剧作品同样如此,因此,我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二、话剧艺术简介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话剧最通俗的定义:话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
我们所谓戏剧故事,故事本身不是叙述的,而是由演员直接把事情呈现出来,所以受到种种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表现媒介的限制;情绪效果的限制。
话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三、浅析《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一)《暗恋桃花源》的内容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话剧鉴赏之《暗恋桃花源》摘要:《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表演工作坊成立之后于1986年创作的第二部舞台剧。
这部戏中将舞台作为两个话剧团《暗恋》和《桃花源》的表演地点,交替讲述这两个不相干话剧的内容,将其框架定在“两个剧团争夺剧场”这样一个主题和两个“戏中戏”的表演形式上。
将两份不搭调的东西放在一起,却生出了另一种秩序。
并以这种奇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观看效果闻名于世,被称为【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
一、内容简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
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已濒临病终。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
武陵人渔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
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二、观后感想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没有任何联系的剧组,聚集在一个舞台上,一个悲剧,一个喜剧,拼凑在一起成为两个极端的故事。
一个将爱情捧至理想的极点,一个则将爱情埋进现实的土里。
而无论是爱情至上亦或是现实至上,人类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浑浑噩噩中寻找着能够爱你或是被你爱着的人。
《暗恋》里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是相爱的,但时代的悲哀却将他们两人分开的那么彻底,年轻时的分离,四十年的杳无音讯,到最后两人白发苍苍,再次相见是却已是形同陌路。
还记得第一幕两人年轻时曾在上海的路灯下相诉衷肠,云之凡说,你在昆明带了三年,又是在联大念的书,我家就在联大隔壁,我们居然跑到上海才认识,要是我们在上海也不认识会怎么样?江滨柳说,不会,哪怕我们在上海不认识,我们隔了十年……二十年甚至四十年,我们一定会认识的。
第27卷第5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7No.52007年10月 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 Oct.2007[收稿日期]2007-09-10[作者简介]王 晶(1982- ),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论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对传统戏剧的突破王 晶(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0)【摘 要】《暗恋桃花源》作为现代剧场艺术作品的成功之作,从三个方面突破了传统戏剧的特点:一、两个故事交叉进行的复式结构;二、悲喜剧结合的观念形式;三、能指与所指发生错落的语言艺术,从而把戏剧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复式结构;悲喜剧;语言艺术【中图分类号】I20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7)05-0062-05 赖声川的戏剧《暗恋桃花源》是一部典型的具有现代剧场艺术的作品。
这部作品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全台湾岛的轰动,编剧赖声川由此于1988年在台湾获得文学大奖。
《暗恋桃花源》在20年间曾多次上演,被封为“华语剧坛之翘楚”。
一切荣誉都足以表明这部作品在戏剧史上的独特性以及在赖声川作品中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两个故事交叉进行的复式结构《暗恋桃花源》是以“庞大的架构和形式上的试验性”[1]而成为台湾当代小剧场艺术创新的一个标志。
从中外戏剧创作实践来看,传统戏剧大体形成了“开放式”、“人像展览式”和“锁闭式”三种结构。
开放式结构的剧情总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自然时间顺序展开,极少回叙成分,能够让观众非常方便地从头至尾原原本本地了解剧情的自然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戏曲常用这种结构方式,如《西厢记》。
人像展览式则是一种以刻画人物群像为主,通过人物群像的刻画来展示社会风貌的戏剧结构方式。
《暗恋桃花源》——一部突破传统的戏剧
《暗恋桃花源》是戏剧家赖声川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这部戏剧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
这部戏剧是一部突破传统的戏剧。
《暗恋》和《桃花源》是两部不相干的戏剧,却安排在同一天在同一个舞台上彩排,就形成了一副与别不同的舞台奇观。
《暗恋》讲的时男女主人公云之凡和江滨柳在上海外滩上,在秋千旁互衷情愫。
后来由于战乱,这对恋人被迫分离,从此天各一方。
过了四十年后,当两人再度重逢时,两人都已白发苍苍,在医院病房中两人相对无语凝噎,往事不堪回首。
唯一不变的大概是之凡送给江滨柳的那条温暖的围巾。
这是一部爱情悲剧,戏剧正是由这种让人黯然泪下的悲剧气氛中落下帷幕的。
另一部话剧是《桃花源》。
这是一部令人捧腹大笑的古装喜剧。
故事主人公老陶不堪忍受妻子春花和袁老板私通,愤而离家出走。
他在江边打渔时,误闯桃花源。
在桃花源,他遇到了与春花和袁老板极为相似的两个人,他们生活的犹如神仙眷侣,他们邀请老陶忘却武陵的情伤。
桃花源的生活与世无争,怡然自得,让人乐而忘返。
当老陶重回武陵时,春花和袁老板已结婚生子,并为生活的繁琐日夜争吵,对老陶的回归两人惊诧不已,但又不相信老陶口中的桃花源,认为他是一个疯子。
老陶最终黯然离去,但是却再也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
穿插在这两部戏剧中间的,还有一个不停叫唤刘子冀的时髦女子。
这是一个很让人莫名其妙的角色,这个女子在舞台上不停寻找一个名叫刘子冀的人,穿插在两部戏剧间。
让人猜想连篇,或许这个叫
刘子冀的人是这个女子的恋人,两人在此相约,但男主人公失约了。
她与两个剧组都不相干,没有人清楚她的身份,也没有人理会她的要求,她的活动和整部戏的结构来说是相对脱离的,整部戏剧的结尾时,这个时髦的女子坐在舞台中央一声声的呼唤着情人的名字。
有意思的是,“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在此彩排的合约,遂发生了对舞台的争夺,于是古代与现代、悲剧与喜剧从轮番登场到同台竞技,一时间,尘世的喜怒哀乐和嬉笑怒骂悉数浮现。
《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巧妙地把这三个故事融合在一起,看起来那么突兀,但是又那么的协调,在矛盾重重的剧情中,作者巧妙地运用舞台效果,以及演员们出色的演出,为观众带来一部嬉笑怒骂,穿越古今,悲喜交加,突破传统的戏剧。
传统的戏剧应该是有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局这些元素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它的主题和目的应该要很明确,给观众以很强烈的情感冲击和艺术感染。
而《暗恋桃花源》几乎是对这种传统的一大突破。
那么这《暗恋桃花源》是如何实现这种突破的呢?
一、两部话剧同台演出,古今重叠,看似矛盾实则融洽。
暗恋和桃花源是两部话剧,由于误会,两部话剧碰巧在同一时间在同一舞台上进行彩排。
两个剧组互不相让,就产生了两部话剧同台演出的结果。
一开始,两部话剧不断互相打断,轮流使用同意舞台,争持不下,始终解决不了谁才是是舞台的使用者的问题。
后来,在话剧接近尾声时,这个矛盾就上升到白热化的阶段。
舞台被分为两半,
两个话剧一起演出。
那一幕,两部话剧同时上演,同台演出,快点回去和不要回去的两难选择在两出不搭边的戏中得到对峙和呼应,两部话剧的演员相互呼应。
看似闹剧,却又惊人的与剧情吻合。
观众都为这一幕拍案叫绝的同时,也为作者的独具匠心而感到钦佩不已。
《暗恋桃花源》结构机巧,珠联璧合。
人生七苦:生、老、病、死、生离别、怨憎会、求不得,几乎都被浓缩在这短短两小时的舞台上。
二、戏中有戏,剧中有剧,秩序混乱,干扰不断。
《暗恋桃花源》是以《暗恋》这部话剧为开始的。
上海外滩,千秋旁,江滨柳和云之凡互倾情愫,把观众带进一个唯美温暖的爱情画面。
但是演着演着,导演突然出现,打断他们的彩排,观众的遐想突然被这插曲打断。
只见导演在教演员们怎么变现出上海外滩,怎么表达那种唯美浪漫的爱情。
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戏剧,而是导演教导演员怎么表演戏剧的过程了。
一开始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但是随后便恍然大悟,给人一种“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的感觉。
剧里的演员也是戏剧的观众,他们在台上的给人们带来一出热闹非凡的戏剧,他们的双重身份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除此以外,由于两部话剧的同台演出,也呈现了一种秩序混乱的局面。
《暗恋》和《桃花源》轮流彩排,但是在彩排的过程中,两个剧组的人员又会突然出现,互相干扰戏剧的彩排进程。
其中的道具人员,换幕布的,搬道具的,一切混乱夹杂在一起,舞台上的人争论不休,热闹非凡。
还有那个无厘头的时髦女子,她作为干扰性因素,不断介入到两个剧组之间,从而给两个剧组的排演制造间隙。
但是奇怪的是,这些混乱的搭配却又是
出乎意料的和谐和搭调。
这些混乱中的秩序,干扰中的进度,让人捧腹,引人入胜。
三、悲喜交加,看似喜剧,实则悲剧。
我们看到的悲喜剧同台演出。
一个演出现代悲剧,一个演出古代喜剧。
一个是濒死老头江滨柳永远忘怀不了记忆中白色的山茶花云之凡;一个是不育的武陵人老陶不仅打不着鱼,还眼睁睁地看着老婆春花明目张胆地勾搭姘头袁老板。
两戏同时演出,不但时空交错,剧情相背,而且悲喜同台。
《暗恋》中的恋人直等到人生黄昏的时候才再度重逢。
经过四十年的时光,年华已老,纵使你再留恋过去,过去的已成为让人无奈的事实,无力改变。
这其中的悲凉真真让人心酸不已。
《桃花源》中老陶从桃花源回到武陵,看到的是春花和袁老板已经成家生子,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早已被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消磨得一干二净,激情早已退却。
老陶对他们解释桃花源的美好,换来的却是怀疑和猜忌,甚至是被视为疯子。
唉,世人啊,渴望桃花源的美好,却吝于给予信任,麻木和冷漠已成性。
我们为演员们夸张的演技而大笑不已,但是笑过后,回味那些充满讽刺意味的滑稽台词,感受到的却是一丝丝的悲哀和荒凉。
《暗恋》看上去确实很凄凉,让观众为这对恋人感到惋惜。
但是那份眷恋和情谊却因为日益的思念越发浓厚和美好,始终萦绕在他们心间,从不逝去,从不消散。
他们的爱情在悲哀的外表下,其实散发出来的是,让人感受到的一点点的温暖。
反观《桃花源》,生活的琐碎点滴消磨的爱情,即使有滑稽笑话般的喜剧台词衬托,显得热闹无
比,却只是更加反衬出他们的悲剧,反衬出他们的苍白。
通过两部话剧的对比,我们很难判断出,谁悲?谁喜?就像这两部导演为在争吵时说的“我看到你的悲剧很想笑”,“我看到你的喜剧很想哭”一样,嬉笑怒骂表现的不仅仅是表象。
《暗恋》的悲怆之中饱含着温暖,《桃花源》的热闹之中却暗含悲凉。
悲剧中绽放出喜剧的荒诞,喜剧中升华出悲剧的情怀。
两种看似完全无关的人生,拼贴在一起,却有了一种难以言说,复杂而苦涩的况味。
《暗恋桃花源》中的悲剧和喜剧没有天然的分割线,云之凡的出现便是江滨柳四十年苦等最好最欣慰的答案;老陶找寻不到记号,让台下观众再也笑不出来。
戏剧中看人生,那是苍凉;把人生当作戏剧,那是荒唐。
所有的悲剧都有让人想笑的时刻,哪怕是苦笑;所有的喜剧也都有让人眉头紧锁的间隙,人生的话剧不过是一出悲喜剧,大喜或是大悲都只是为了填补忘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