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1)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答案1.解析:A.“涂”通“途”,B.“属”通“嘱”,D.“见”通“现”。
答案:C2.解析:A.古义:庄稼收成不好。
今义:心肠狠,暴躁。
B.古义:更加。
今义:增加。
C.古义:耽误、错过。
今义:抢、强取。
答案:D3.解析:罪:归罪,归咎。
答案:D4.解析:A.读cù,密,细密;C耽误;D同“毋”,不要。
答案:B5.解析:于:到。
答案:C6.解析:A生、死:活着的人,死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 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D王:称王,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B7.解析:“未之有也”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B 状语后置句,D省略句: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答案:C8.答案:(1)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地利不如人和(4)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9.解析:D项和例句的“胜”都是“尽”的意思。
答案:D10.解析:例句和C项表示肯定语气。
A项表停顿,B项表疑问,D项判断句标志。
答案:C11.解析:D项的“之”是代词,其余是助词。
答案:D12.答案:(1)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种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
(2)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3)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13.答案: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则必悦其亲/悦亲有道/自身不诚/不悦于亲矣14.解析:“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
答案:(1)身处下位的人(臣子)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也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2)极端真诚而不能使人感动的人,是没有过这样的事的,不真诚是不能感动人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2022秋·浙江·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在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苸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5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斤:斧子B.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负戴:负担、背负D.王无罪..岁无罪:没有罪过58.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B.臣之壮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不知日之入5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陈述了“民加多”的措施与统治者应持的态度,侧面阐释了“民本、仁政”思想。
B.从“王道之始”到“王道之成”,说理逻辑明晰,层次递进,显示了孟子雄辩的艺术。
C.选文通过“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的夸张手法,形象地批评了统治者的错误认识。
D.选文描绘了理想社会的图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
参考答案:57.D 58.A 59.D【解析】5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无罪:没有罪过”错,罪:这里活用为动词,归罪。
“无罪”:不要归罪。
故选D。
5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助词“的”,翻译:(对)鸡豚狗彘的饲养。
B.“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1基础试题03-03 1423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1一、基础回顾(加点字解释、名句填空、画线句翻译)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要点总结(一)实词1、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6)久负盛名(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8)誓天不相负(9)不明不暗,负屈含冤(10)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2、数(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2)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3)天有常道,地有常数矣(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5)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6)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7)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8)数吕师梦叔侄为逆(9)范增数目项王(10)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11)数罟不入洿池(二)虚词何1.用作疑问代词。
一、双基夯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 ?畜(chù)养 ? ?请以战喻(yù)【答案】C(A.洿:wū;B.莩:piǎo,D.畜:xù)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答案】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 ????D.②④⑤【答案】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B(都是宾语前置)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 ????B.②④⑤C.②③⑥? ????D.①④⑤【答案】 B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高中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附答案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练习1.下列对此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B.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C.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D.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寡人之于国也》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寡人之于国也》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 无失其时()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今义:泛指河流古义:______________2. 弃甲曳兵而走今义:行走古义:______________3. 请以战喻今义: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古义:______________4.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今义:经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古义:______________ 5.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今义:保养身体古义:______________6. 王无罪岁今义:没有犯罪古义: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东凶亦然凶:荒年,收成不好B. 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C.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列:职务D. 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渔网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填然鼓之王道之始也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弃甲曳兵而走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虎兕出于柙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3. 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 《季氏将伐颛臾》中,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D. 古人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文言基础知识训练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寡人之于国也》(1)直.不百步耳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涂.有饿莩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5)以为轮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君子生.非异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9)合从.缔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而倔.起阡陌之中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赢粮而景.从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或师焉,或不.焉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数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入洿池(4)涂有饿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非我也,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1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氓隶.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然秦以区区..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14)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高考文言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题型,平时大家要多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解题经验,下面为大家带来高考文言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高考生能够认真做这些练习题。
(一)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②,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
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
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③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节选自《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二)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文言文整体阅读: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1)1.请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将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2.你了解孟子和《孟子》吗?请试着填空。
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________之后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常以________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________。
他认为人性本善,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提出________的思想。
《孟子》是记载________的书,由编成,全书共________篇,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3.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河内凶() (2)寡人之民不加多()(3)弃甲曳兵() (4)谷不可胜食也()(5)树之以桑() (6)申之以孝悌之义()4.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有席卷天下之意 B.填然鼓之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吾从而师之5.对“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一句中的“奋”“烈”“振”的解释,依次应为()A.奋起猛烈振作 B.奋斗功德震撼C.发展功业举起 D.奋斗烈士挥动6.下面句子中对“拔”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提拔)②势拔五岳掩赤城(挺拔)③皆峭拔险怪(挺拔)④项庄拔剑舞(抽出来)⑤秦伐赵,拔石城(攻陷)7.下面句子中对“鄙”解释错误的一项是()①蜀之鄙有二僧(民间)②孔子鄙其小器(轻视)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④鄙人(自称的谦词)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写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参考:(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教民”是指文教德化方面的,与“养民”是有区别的。
(2)孟子提出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什么现实意义?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参考:按一定季节入山林伐木,木材就用不完。
解析:“斧斤”指砍伐树木。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 B.王道之始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鸡豚狗彘之畜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间接批评。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②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②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④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⑦“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王好战,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B.数罟不入洿池数:计算C.申之以孝悌之义悌:敬爱兄长D.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发:打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C.斧斤以时入山林 /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D.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3.孟子认为“王道之始”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可用原文作答,也可自己概括。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认为自己治理国家尽心尽力,他的依据是在凶年移民移粟,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要使天下百姓归附于他。
B.孟子很讲究谈话艺术,知道梁惠王是个喜欢打仗的人,于是投其所好,以打仗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C.第⑥段孟子继续阐述自己的治国措施,用了四个排比句,还用了比喻论证,阐述他发展生产的措施和教化百姓的方针,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
D.全文围绕“民不加多”这一问题,孟子和梁惠王展开了一次对话,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参考答案:1.答案:(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翻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翻译:不可以(用跑了五十步来耻笑跑了一百步的人),(他)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不过这也是在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翻译:这和(用兵器)刺人并且杀死他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固定句式及翻译。
“或……或……”一般翻译成“有的人……有的人……”;“直……耳,是……也”一般翻译成“只是……罢了,这……”;“是何异于……”一般翻译成“这与……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2.答案:轲子舆战国孔子孔孟亚圣民贵君轻孟子言行孟子及其弟子七《论语》《大学》《中庸》解析:本题考查有关作家作品的识记。
3.答案:(1)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更。
(3)拖着。
(4)尽。
(5)种植。
(6)敬爱兄长。
解析:掌握并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词的含义。
4.答案: A解析: A项名词作状语,其余各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5.答案: C解析:从秦孝公开始,六代秦王都在奉行孝公强国夺天下的策略,“及至始皇”之“奋”亦当是继承之,故“奋”释为“发展”为妥。
“余烈”,当是“留下的……”,留下的“猛烈”“烈士”,显然不通,再与前面联系起来,发展留下的“功德”也不能说通,故“烈”应释为“功业”。
最后一个,“振长策”之“振”,“长策”,即为长鞭子,为了威吓他人,当是举起长鞭,故“振”当释为“举起”。
6.答案:②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辨析能力。
突出、超出。
7.答案:①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辨析能力。
边界、边界。
8.答案: 1.对自然资源要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活动中要有多种经营方式。
2.认真地兴办学校,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苍白的人就不会背负重物在路上行走。
解析: 1.解析:言之成理即可。
2.解析:“庠序”指学校,“于道路”是状语后置。
9.答案: 1.C 2.D 3.C4.①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②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解析: 1.C项的“之”是代词,代这种情况。
其他三项中的“之”为助词。
2.宾语前置(A判断 B省略“以(之)” C定语后置)3.项是对整个统治者的批评,并非只指梁惠王10.答案: 1.B 2.A3.(1)不违农时(2)数罟不入洿池(3)斧斤以时入山林4.C解析: 1.细密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介词,比/介词,在。
C.介词,按照/介词,凭借。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4.本段没有比喻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