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123
《元史》选篇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成遵,南阳穰县人也。
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
家贫,勤苦不废学问。
二十能文章。
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
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
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
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
寻拜监察御史。
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
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
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
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
五年,丁母忧。
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
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未几,无遗事。
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
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
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
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
十七年,升中书左丞。
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
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
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2019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作业(江苏卷用)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冯大夫传(明)焦竑冯大夫名友,字益卿,长安人,官至奉政大夫。
童稚入乡塾,雅.知自重,不与群儿嬉。
家贫不能购书,手写诵读,日夜不少休。
弱冠..游胶庠①,每试辄出其曹。
嘉靖甲午,举乡试。
一再上礼闱..,不第,叹曰:“母老矣,椎牛不如鸡豚之逮存,何言诎乎!”乃就屯留学谕。
屯留远在山中,人不知学。
大夫日为指授经义与作文法度,束休问馈却不纳.。
一时诸生俛首听命,无敢喧哗者。
素许李尚智、李之茂、冯典三人之为文。
庚子,之浙江典试,留币为贺,已而三生皆得隽。
自是登进士者,项背相望,非曩时比矣。
壬寅,晋岢岚州知州。
州苦虏,数被创,岁且大侵。
大夫省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宽,民德之。
又念城墉濠堑为扼虏之要,殚其心计,且筑且浚。
盖财无沉浮,役无罢病,而井井章章,垂百世规者,大夫力.也。
会忻州凋敝,一岁三易守。
众议非大夫不可,乃调守忻州。
士民欲留之不得,争画像祀之。
至忻,严立科条,婚丧不时者禁,赌博奉左道者禁,诸情窳②颓废为之一新。
土风善讼,税粮不时入,又藩封阑夺民田,岁额为损,至此狱讼衰减,逋.赋日完,民间去田复还。
上嘉之,赐金币,加四品.俸。
寻晋郡丞。
职清军,立保甲..,增墩台③,今剽掠者不得骋;摄郡事,入手辄办。
邻郡狱不能决者,卒归大夫。
廉干之声最畿辅。
顾以事忤元宰,御史希宰意,中以萋菲之言。
先是大夫念母老,屡乞终养,不能得,至是欣然曰:“吾志遂矣。
”岩居筑别墅,课农训子,或坐茂树,或登所作望山楼,纵饮啸傲,时制新声自娱。
晚年喜客弥甚,张筵谈笑,意气霞举。
人皆谓为寿征,乃仪仅六十而卒,惜哉!(选自《澹园集》,有删改) 【注】①胶庠:这里指学校。
②窳(yǔ):懒。
惰窳:懒惰。
③墩台:这里指报警台。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雅.知自重雅:高尚。
B.束休问馈却不纳.纳:接受。
C.大夫力.也力:功劳。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1.D2.B3.D4.D 解析:D项,均为“接纳”。
A项前者为“放弃”,后者为“放置”;B项前者为“辞谢”,后者为“感谢”;C项前者为“坐下”,后者为“座位”。
5.B ①④⑤名词活用作动词。
王,称王;军,驻军;目,用眼睛看;②③⑦使动用法。
活,使……活;从,使……跟从;内,使……进入/⑥⑧名词作状语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兄,像兄长一样。
6.D 解析:A项,“卮”应读“zhī”;B项,“瞋”应读“chēn”;C项,“尹”应读“yǐn”。
7.D 解析:①“距”通“拒”,“内”通“纳”;②“坐”通“座”;③“倍”通“背”;⑤“郤”通“隙”;⑦“采”通“彩”;⑧“要”通“邀”;⑨“蚤”通“早”。
8.B9.D 解析:A项,“河北”“河南”古义分别为“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为“河北省”“河南省”。
B项,“婚姻”古义为“儿女亲家”;今义为“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C项,“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义为“程度副词”。
D项,古今都为“士兵”。
10.(3分)C11.(3分)D(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12.(3分)B(“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计议”有误,原文是“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13.(10分)(1)(5分)军队出征,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士兵)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
(“行”“御”“死力”一处1分,大意2分)(2)(5分)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
(“次”“发”“示”每处1分,大意2分)14.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
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
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行军用师,压服诸越。
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
谯国夫人是高凉冼氏的女儿。
世代都是南越的首领,占据山洞,部属有十余万家。
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旦日指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指初一。
【解析】选A。
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解析】选C。
“除”,任命官职。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经”是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就职。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解析】选C。
“视事”指官员到任就职。
“致政”与“致仕”一样,指官员辞官或退休。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2019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7套含答案及解析)1.【来源】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浙江卷)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宗子相①集》序(明)王世负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
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转角立。
爱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
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生来。
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
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碱。
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其筏。
然雅非子相指也。
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
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
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弱,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
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
子相独不然。
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藩落。
属有岛寇事⑥,在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
既又佐其案为儒生师帅。
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铎,谓:“麒麟风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
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风言,三叹加飨食。
[题组一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勿斋记[明]朱舜水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
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
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
初见于太史所。
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注】①传心:传授道统。
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1.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答:答案:世人学习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2.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解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
找到“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藤君好学,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和中庸之德。
3.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
(用自己的话作答)答:解析: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要务实,要脚踏实地;第三段借对藤君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题组一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1.判断“其”在文中的意义。
狐谓狼曰:“羊肉①其.鲜乎?君②其.有意,叼③其.一而啖之,得饱④其.口福。
”狼曰:“⑤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君,⑥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⑦其.无闻邪?⑧其.畏主人邪?及⑨其.嬉逐,愿为一雪⑩其.耻,君⑪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⑫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而去。
答:答案:③④⑥⑨⑩这五个“其”均用作代词。
③相当于“其中的”;④相当于“自己”;⑥相当于“它们的”;⑨相当于“它们”;⑩相当于“这(个)”。
①⑤⑪⑫均用作副词。
①表揣测,大概;⑤表示加强语气;⑪表祈使语气,一定;⑫表反诘,相当于“难道”。
②⑦⑧三个“其”字,均用作连词。
②表假设,如果;⑦⑧表选择,是……还是……。
2.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①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笑也。
然②于.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③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④于.昔。
吾乡之美已闻⑤于.四方。
世人皆欲老⑥于.吾乡,此乃多人言⑦于.我也,非吾杜撰耳。
⑧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⑨于.是,不亦乐乎?答:答案:①助词,凑足音节;②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③介词,可译为“到”;④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⑤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⑥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⑦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⑧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⑨介词,可译为“在”。
3.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①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②为.至理,当③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④为.巫所惑。
巫者,以诡⑤为.业,其所⑥为.皆⑦为.利也。
故⑧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⑨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⑩为.?答:答案:①介词,可译为“因为”;②动词,可译为“是”;③介词,可译为“对、向”;④介词,可译为“被”;⑤动词,可译为“作为”;⑥动词,可译为“做”;⑦介词,可译为“为了”;⑧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⑨介词,可译为“替”;⑩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呢”。
2019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完全解析版)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假设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那么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那么否。
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
答案:C解析:敛,退缩,收缩。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①②⑤ B.①③④C、②④⑥ D.③⑤⑥答案:D解析: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