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说课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429.00 KB
- 文档页数:22
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全国)一、突破翻译重难点的前提:全面把握语境1.必须强化语境意识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
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
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
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
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2.把握语境的要点:外看段境,内看句境(1)外看段境文言文翻译所需的语境不像现代文那么大,大多数情况下只看译句所在的段落,尤其是译句的上下文。
这时,把握译句所在的段落语境的要点在于:如是记叙性段落,重点看:①事件经过,②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相互关系。
如是议论性段落,先要区分观点与材料,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再要注意前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因果、转折、总分等。
必要时要与前或后的叙事结合起来。
(2)内看句境关注句子内部语境,要充分注意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内容是指句子的内涵意义,要抓住句子主干成分(主谓宾)来确定;形式指句子的形式特征,如前后词语的搭配、结构是否对称等等。
另外,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抽取出的译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类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文言文复习教课设计第一讲考点剖析文言文考点①理解常有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⑤挑选文中信息,归纳主要内容,剖析作者看法考点:理解常有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学语文资源网教课设计|课件|试卷|论文|总结|教育教课资源下载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有实词”。
这是考察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详细要求,既是考察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状况,又是考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含义:实词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好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含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所谓“常有实词”,从词的出现频次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
考察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其余那一部分。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质上就是指在详细语境中的含义。
因为文言实词绝大多半拥有多义性。
因此要确立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终究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走开原文(语言环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经过详细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推测实词的含义是最有效的方法。
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掌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经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当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绝不相关、不过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
还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因为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许多,以后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本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
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课题高考文言文复习
●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辨析文句意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难点
重点:
1.识记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翻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臵、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难点:
1.在语境中对相关实词迁移运用的能力
2.整体把握语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堂反馈
一、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划横线的字:
1、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3、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4、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