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过后是什么节气
- 格式:docx
- 大小:20.47 KB
- 文档页数:6
大暑下一个节气是什么大暑下一个节气是什么24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所以,大暑过后是立秋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
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 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Y__D+C]-L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7.5,20世纪=8.35。
举例说明:2088年立秋日期=[88×0.2422+7.5]-[88/4]=28-22=6,8月6日是立秋。
例外:200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农历二十四节气歌(全)农历二十四节气歌(全)农历二十四节气歌(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六、廿一,下半年八、廿三。
注释:廿(niàn)二十四节气歌(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双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六、廿一,下半年八、廿三。
每节分为三物侯,每一物侯为五天。
一季三月孟仲季,每季六节亦不变。
太阳黄经定气温,七十二候跨全年。
各候名称很形象,草木鱼虫生态变。
注释: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
以5日为候,3候为气,6气为时,4时为年,一年分24节气,共72候,每候有一种相应的物候现象,即候应。
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
源于黄河流域,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 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
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分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
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立秋的含义立秋的“立”是起先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
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起先之意。
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下面是我整理的二十四节气立秋的含义,欢送阅读共享,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二十四节气立秋的含义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至9日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起先。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渐渐凉快。
立秋这天除了贴秋膘、啃秋、戴楸叶、喝红豆汤,中国各地还各有不同的习俗。
到了立秋,梧桐树起先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遵照二十四节气大暑过后便是立秋,依据中国古典文献指出,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说明秋天是一个收敛的季节。
立秋的习俗有哪些迎秋在古代,立秋被称为立秋节,是很重要的节日。
早在周代,每逢立秋日,天子都要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办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
后来渐渐演化成立秋日帝王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
咬秋咬秋,又称“啃秋”。
顾名思义,就知道这个习俗跟“吃”有关系。
没错,这里的“咬秋”,主要指的是吃西瓜。
在早些年头,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有在立秋当日吃西瓜的习俗。
夏末秋初,上市的西瓜渐渐削减,因此变得特别珍稀,并且有“秋后的西瓜不保甜”的说法,也就是说,立了秋后的西瓜,就不像夏天时那样甘甜爽口了,所以人们要赶快多吃几口西瓜,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意。
据说,立秋日吃西瓜有预防腹泻、不得疟疾的成效。
贴秋膘贴秋膘可以说是最具有立秋特色的习俗之一。
由于夏季天气燥热的缘由,人们大都食欲不振,胃口极差,也因此简单变得消瘦。
所以,在清代,一进立秋,人们就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拟,以验证与夏天增减的体重数。
当然,一般状况下,人们的体重都是有所折轻的。
这时候,人们就起先秋补了,什么红烧肉、炖鸡炖鱼、肉馅饺子等轮番上桌,狠狠恶补一番,“以肉贴膘”。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键入文字]24 节气中的“三候”指的是什么?【节气】是一种根据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
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按顺序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众所周知,24 个节气,其中包括12 个月,每个节气15 前后天。
而我国又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有分别起了名字,用来简洁明了的表示当时的天气等特点。
下面,我们就将24 个节气的“三候”分别一一像大家展示出来。
感兴趣的网友们不妨仔细研究研究,从中,我们不能发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蕴藏的无限智慧。
1:立春: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2:雨水: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惊蛰: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1。
2023年立秋具体时间是哪一天立秋是我国最热的节气大暑节气过后的节气,在立秋的时候,那么2023年立秋具体时间是哪一天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年立秋具体时间是哪一天,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3年立秋时间是哪一天2023年8月8日2点22分41秒迎来立秋,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的由来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
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
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
立秋天气有什么变化:天气短期内还是呈现炎热的状态立秋后,天气还会持续炎热,但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立秋以后,由于热带海洋气团退居到海上,很多地区上空逐渐受变性的西伯利亚气团控制,出现全年最宜人的秋高气爽天气。
但是,由于基本受单一的气团控制,早晚风向变化较大,往往是夜间吹西北风,白天吹南风。
所以,立秋后会造或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较大现象,有时早上穿长袖都觉得寒意非常浓,但到了中午,穿短袖还是感觉热。
二十四节气(历法)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花开雨水来淋惊蛰春雷蛙叫春分清明[犁田] 谷雨春茶立夏耕田小满灌水芒种看果夏至看禾小暑谷熟大暑忙收立秋之前种完[番豆] 处暑[莳田] 白露[耘田] 秋分看禾寒露前结霜降一冷立冬[打禾] 小大雪闲等过冬年小寒一年大寒团圆释:[犁田] 翻地的意思。
[番豆] 指的是花生。
[莳田]种禾稻。
[耘田]在种完禾稻之后的一段时间,要把稻田里的杂草拔掉,把长得太多的禾苗拔掉一些,扶正禾稻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然后再施肥。
[打禾]收稻谷的意思。
什么是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时间对照查询表24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制造出来的珍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把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奇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亲密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详细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讨论价值。
202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依据太阳也依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状况,农事完全依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耀赤道)动身,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过后的下一个节气是什么大暑过后的下一个节气是立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制定的一套农历体系,用来描述和纪录一年中不同时段的天气和农业活动。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特点,代表着季节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节奏。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这个时候,太阳已经达到年内最高位置,天空晴朗,气温骤然升高,是酷暑的时候。
人们在大暑期间要注意避免中暑和晒伤,多喝水、少出门,在遮阴处休息,是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
与大暑燥热的天气相比,立秋则标志着季节的转变。
立秋是农历八月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逐渐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的到来意味着气温开始逐渐下降,天气开始转凉,大地上的动植物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立秋的主要特点是气温回升明显减缓,早晚渐凉。
空气中的湿度开始减少,降水情况相对较少。
立秋后,人们可以感受到夏末秋初的凉意,白天热烈的阳光逐渐被微凉的秋风所代替,晚上开始需要盖薄被子来保暖。
这个时候,人们可以适当减少饮水量,不再需要大量的清凉饮品来解暑。
立秋也标志着农人们开始秋收的季节。
由于气温的转变,一些秋季作物的播种和种植工作也逐渐开始,人们会忙于田间地头的劳作。
同时,秋收的成果也逐渐显现,农民将会有丰收的喜悦。
在立秋这一节气中,人们还会根据传统习俗进行一些特殊的活动。
比如,民间有立秋贴秋膘的习惯,认为吃肥肉可以抵御秋季的凉意;还有立秋吃“秋葵”这样的习俗,因为秋葵在立秋后刚好成熟,而且有利于润肠通便,预防秋燥。
总之,大暑过后的下一个节气是立秋。
大暑的炎热将逐渐过去,代之而来的是秋天的凉意。
立秋作为季节的转折点,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对于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来说,立秋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人们在这个时候可以感受到季节的更替,体验生命的循环,也可以参与到一系列的秋收农事中。
无论是从天气变化,还是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来看,立秋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大暑后面的节气是什么整理(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大暑季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大暑后面的节气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大暑后面的节气是什么:(立秋)大暑之后是立秋。
大暑,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夏天的最终一个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三个节气。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后的风已经和盛夏酷暑时的热风有了区分;立秋后白天日照虽然很剧烈,但昼夜温差较大,早晨,水蒸气在室外的植物上凝聚成露珠;此时寒蝉的食物充分,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
虽然名字里有了个秋字,但立秋本质上并不是指真正的秋天到来。
秋意至,还得再等等!立秋距离气象学上进入秋天的入秋还有好一段时日,我国也很少有在立秋节气就进入气象学上的秋季的地区。
并且,立秋后气温也并非快速下降,甚至还有可能连续上升。
大暑农事活动“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间,农作物生长也最快。
早稻进入收获期,棉花进入花铃期,大豆正值开花结荚。
大暑虽然很热,但地里的庄稼不等人。
对中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急、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已拉开序幕。
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早稻,不仅可削减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为双晚稻争取足够的生长期。
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大暑农事歌写道:大暑处在中伏里,全年温高数该期。
洪涝灾难时消失,防洪排涝任务急。
春夏作物追和耪,防治病虫抓良机。
玉米人工来授粉,棒穗上下子粒齐。
棉花管理须狠抓,修追治虫勤锄地,顶尖分次来打掉,最迟不宜过月底。
大搞积肥和造肥,沤制绿肥好时机。
雨季造林连续搞,成片零星都栽齐,早熟苹果拣着摘,红荆绵槐到收期。
高温预防畜中暑,查治日晒(病)和烂蹄(病)。
水中缺氧鱼泛塘,日出之前头浮起,矾水泼洒盐水喷,全塘鱼患得平静。
2023年大暑的详细时间2023年大暑在公历2023年7月23日4点6分49秒星期六,农历是壬寅年六月廿五。
大暑过后是什么节气
大暑过后是立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
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并将其分为三候:
初候,凉风至。
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
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
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降。
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
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大暑由来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干支历未月的下半月;到达时间在公历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时。
但在农历上的具体日期每年并不固定,此因农历是阴阳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见小暑”。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
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
立秋过渡。
大暑养生食谱
薏米红豆汤
原料:薏米、红豆、水
做法:取等量的薏米和红豆,将红豆浸泡三四个小时,
再与薏米一起下锅煮,上层的汤当水喝,下层的颗粒当
饭吃。
注意不能放大米,因为大米是助湿的。
可将汤水
倒出后剩下的薏米红豆粒加入小米一起熬粥吃。
薏米、红豆是清除体内湿气的好食材。
薏米可治湿痹,
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红豆又称“赤小豆”,有利水消肿健脾胃之效。
夏季来碗薏米红
豆汤,能起到健脾、祛湿、养血的作用。
金银花水鸭汤
原料:金银花25克,水鸭1只,无花果2粒,陈皮1/4片,鲜姜2片,清水1000毫升,盐少许。
做法:金银花洗净,水鸭洗干净后放入滚水内煮5分钟,取出;陈皮洗干净、泡软刮去囊;清水1000毫升煮沸,将金银花、水鸭、无花果、陈皮、姜加入煲滚,改用文火
煲两个小时,加盐调味。
鸭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肾经,有滋补、养胃、补肾、
除痨热骨蒸、消水肿、止热痢、止咳化痰等作用。
凡体
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
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在中医看来,鸭肉具有滋阴补虚、养胃利水的功效。
鸭
肉的吃法众多,而在夏季大暑时节,最好的吃法还是熬
制成鸭汤,既能补充过度消耗的营养,又可祛除暑热带
来的不适。
薄荷绿豆汤
功效:清热解毒,改善青春痘。
做法:薄荷5克,薏仁30克,绿豆60克,冰糖1~2大匙。
薏仁、绿豆均洗净,泡水3小时备用。
锅中倒入800毫升水,加入薏仁及绿豆以中火煮开,改小火熬煮半小时,加入薄荷、白糖继续煮5~10分钟,盛入碗中即可
食用。
根据个人喜好,亦可放入百合、莲子、红枣等。
只为清热解毒,最好把豆子煮烂,这样的汤色浑浊,消
暑效果较差,但清热解毒作用更强。
注意:夏季绿豆汤大受欢迎,但此汤不宜多喝,更不能
当水喝。
脾胃虚弱的人不一定要喝绿豆汤,可以吃绿豆粥,将大米或小米和绿豆同锅煮粥,对脾胃起滋补作用。
童子鸡汤
功效:体质虚弱者可补气益血强身。
民间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
做法:选择大约2-3斤(最好不要超过三斤)的整只童子鸡,剁好了以后放入黑木耳,香菇,笋尖等一起煲就可
以了。
冬瓜荷叶汤
功效:润心清肺、生津止渴、清热消暑。
做法:准备老冬瓜1000克、鲜荷叶12片、苡米80克、红糖适量。
各物分别洗净。
冬瓜切块;荷叶剪为2~3块
;苡米稍浸泡。
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000毫升(约8碗量),武火滚沸后改中小火滚约40分钟,下糖便可。
建议以老冬瓜为宜,且连皮连籽一起用,在挑选上就是选其横切
面时看到的瓜籽特别大的便为“老”了。
冬瓜要连皮,
可增强利尿的功效。
金银花水鸭汤
功效:滋阴补虚、养胃利水。
做法:金银花25克,水鸭1只,无花果2粒,陈皮14片,鲜姜2片,清水1000毫升,盐少许。
金银花洗净,水鸭洗干净后放入滚水内煮5分钟,取出;陈皮洗干净、泡软刮去囊;清水1000毫升煮沸,将金银花、水鸭、无
花果、陈皮、姜加入煲滚,改用文火煲两个小时,加盐
调味。
薄荷五豆汤
功效:清凉祛暑,益肾健脾
做法:绿豆、赤小豆、黄豆、黑豆、白扁豆各20克,薄荷5克。
把五豆清洗浸泡后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小
火续煮1小时左右,加入薄荷再煮5分钟,放温后代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