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8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肩凝症西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课件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粘连期患者。
一、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症(TCD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编码M75.01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由于50岁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称为五十肩。
肩周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肩凝证”等,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标准:(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
(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右肩多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5)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西医诊断标准: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它的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程一般在1年以内,较长者可达到1-2年。
诊断标准:(1)、肩部疼痛:起初是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尤其是肘部)扩散。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宊、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膀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工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肩凝症(肩周炎)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肩周炎的定义、诊断、辨证及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肩周炎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针灸科、推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2.1定义2.1.1西医肩关节周围炎(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简称肩周炎,系因肩关节周围肌腱、腱鞘、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慢性炎症粘连,限制肩关节活动,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的病征[1]。
多由急性、慢性或长期劳损所致。
因多发生在50岁左右,故称“五十肩”,因其主要特征为肩活动障碍,临床中又有“冻结肩”(Frozen shoulder)、“粘连性肩周炎”(Adhesive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之称[2]。
2.1.2中医肩关节周围炎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
因外伤劳损、气血不足及风寒湿邪等侵袭肩部,致使经络不通、经气不利,血脉不能濡养筋骨,筋脉拘急而痛,并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称为“肩痹”[3-4]。
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古代医籍的描述,可归属于“漏肩风”、“肩凝症”等[4]。
3.诊断3.1病史引起肩周炎的病因尚不甚清楚,临床上发现与年龄、性别因素有关,该病多发于中年以后,50岁左右为发病高峰,女性高于男性[1,5, 6],右肩多于左肩,体力劳动者多见,且该病的发生多与慢性劳损有关,患者可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病,亦可于外伤后引起。
Mcnab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7];而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血管疾病等可增加罹患肩周炎的风险[7]。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长短不一,数月以至经年时间,炎症消退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3.2临床表现3.2.1 症状(1)疼痛:患者常以肩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夜间尤甚为主诉。
慢性起病者开始症状轻微,仅有肩部不适及钝痛,活动多时痛甚;少数患者可急性发病,疼痛严重,夜间更甚,影响睡眠甚至无法入睡,不敢患侧卧位。
中医诊疗规范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精)一、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本病是以肩长期固定疼痛, 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其发病主要为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虚损,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长期劳累,又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
日久则筋脉粘连,不能活动。
故气血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
又称:五肩,冻结肩,漏肩风,肩痹。
【临床表现】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 多数为慢性发作, 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 或刀割样痛, 且呈持续性, 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 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 (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诊断要点】中医诊断:1、风寒湿证:肩部窜痛, 遇风寒痛增, 得温痛缓, 畏风恶寒; 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瘀滞证:肩部肿痛,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 脉弦或细涩。
3、气血虚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 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2、西医诊断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
肩关节上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活动受限,严重者不能做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性压痛,日久可见肩部肌肉萎缩。
2、 X 线摄片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治疗方案及原则】一、推拿疗法:治疗目的: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加速渗出物吸收,促进病变组织修复,缓解局部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二、中药辨证施治三、其他疗法1、小针刀:针刀疗法、带刃针疗法、铍针疗法、钩活术疗法等2、传统针灸仪器: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多功能艾灸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治疗。
凯里市中医医院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 临床路径(试行)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编码为: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编码为:M75。
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肩周炎诊断标准》,1994年6月28日)”、(2)西医临床分期诊断:参照李平华编著《肩周炎》规定得肩周炎分期标准执行,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2.证候诊断: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规定得肩周炎辨证分型、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三)治疗方案得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见附件)。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针灸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2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凝证(TCD编码为:BNV262)与肩关节周围炎(IC D编码为:M75.011)、2、病程超过一年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除外合并肩部骨折未愈合者4。
除外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与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得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得检查项目肩关节X线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2。
可选择得检查项目:如血沉等、(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体针(2)经皮穴位电刺激(3)电针(4)温针灸(5)平衡针灸(6)拔罐(7)穴位注射(8)TDP照射2。
其她疗法:如肩关节周围推拿、肩关节松解术、小针刀治疗、康复治疗。
(九)完成路径标准1.肩部疼痛改善;2.肩关节活动度改善;(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她疾病需要其她治疗、退出本路径。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肩凝症西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课件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139)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 (142)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石学敏(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
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 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面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 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病程记录XXXX -XX -XX8:00主治医师查房(左肩 / 右肩)疼痛,(左肩 / 右肩)后伸、外展受限,( 左/ 右) 上肢放射痛及麻木,无头晕、胸闷,纳可,夜寐差,二便调。
体查:(左肩/右肩)关节周围广泛性压痛,尤以( 左/右) 三角肌、背阔肌压痛明显,关节局部无红肿,(左肩 / 右肩)关节外展、后伸受限, ( 左/右) 上肢无压痛及麻木,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今日 XXX 主治医师详问病史、仔细检体之后指示:一、目前诊断考虑:中医:肩凝证(气滞血瘀),西医诊断:左肩关节周围炎,二、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针灸治疗、拔罐治疗、红外线治疗、低频脉冲电、微波速效治疗、中药熏药治疗、小针刀治疗,配合红花针20ml或舒血宁针 20ml+5%GS250ml中静滴活血通络。
三、本病需与右肩部骨折相鉴别,右肩部骨折表现为:右肩部疼痛明显,有明显外伤史,可扪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本证表现为:病史较长,无明显外伤史,局部肤温未见增高,右肩喙突处压痛(+),右肩关节活动受限。
结合病史及 X —ray 片可予以鉴别。
四、中药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法 ,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如下:桃仁 15红花 6川芎 10当归 10赤芍 15乳香 10没药 12五灵脂 15香附 10制草乌 10郁金 10三七粉 6鸡血藤 30饮片 3 剂,(XX/XX-XX/XX),每日一剂,温服住院医师: XXX主治医师: XXX XXXX -XX -XX8:00科主任查房副主任医师查房(左肩 / 右肩)疼痛,(左肩 / 右肩)后伸、外展受限, ( 左/ 右) 上肢放射痛及麻木,无头晕、胸闷,纳可,夜寐差,二便调。
体查:(左肩 / 右肩)关节周围广泛性压痛,尤以 ( 左/右) 三角肌、背阔肌压痛明显,关节局部无红肿,(左肩 / 右肩)关节外展、后伸受限, ( 左/右) 上肢无压痛及麻木,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中医:肩凝证(TCD:BNV262)西医:肩关节周围炎(ICD-10:M75.011)患者姓名:______ 性别:______ 年龄:______ 门诊号:_____进入路径时间:___年___月___日结束路径时间:___年___月___日标准治疗时间≤20 天实际治疗时间:_____天时间__年__月__日(第1天)__年__月__日(第2—5天)__年__月__日(第6—10天)__年__月__日(第11-15天)__年__月__日(第16-20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中医辨证□完成必要的辅助检查□肩关节X线检查□完成初步诊断□确定治疗方法□针灸治疗□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其他疗法□完成首次门诊记录□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中医辨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疼痛、关节活动度评价□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中医辨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疼痛、关节活动度评价□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中医辨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疼痛、关节活动度评价□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中医辨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疼痛、关节活动度评价□完成复诊记录□制定随访计划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医师签名。
凯里市中医医院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路径(试行)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编码为: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编码为:M75.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肩周炎诊断标准》,1994年6月28日)”。
(2)西医临床分期诊断:参照李平华编著《肩周炎》规定的肩周炎分期标准执行,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2.证候诊断: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规定的肩周炎辨证分型。
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见附件)。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
2. 患者适合并接受针灸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凝证(TCD编码为:BNV262)和肩关节周围炎(ICD编码为:M75.011)。
2. 病程超过一年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 除外合并肩部骨折未愈合者4.除外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肩关节X线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沉等。
(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体针(2)经皮穴位电刺激(3)电针(4)温针灸(5)平衡针灸(6)拔罐(7)穴位注射(8)TDP照射2.其他疗法:如肩关节周围推拿、肩关节松解术、小针刀治疗、康复治疗。
(九)完成路径标准1.肩部疼痛改善;2.肩关节活动度改善;(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治疗。
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中医:肩凝证(TCD:BNV262)西医:肩关节周围炎(ICD:M75.01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附:肩凝症诊疗方案肩凝症,又称“五十肩”、“漏肩风”、“冻结肩”,属西医之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发生在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滑膜囊等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病变。
以肩部疼痛,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局部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病性顽固,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多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或感受风寒湿邪史。
本治疗方案适用于肩凝症病情发展的各个时期,尤其对肩凝症早期(粘连前期)治疗效果更好,能较好地缓解疼痛和改善肩关节的活动程度。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肩周炎诊断标准》,1994年6月28日)”。
(二)临床分期参照李平华编著《肩周炎》(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规定的肩周炎分期标准执行。
二针灸治疗A 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配穴:若风寒重可加用风门、风池穴;若湿重,可加用曲池、阴陵泉穴或采用平衡针疗法;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气血虚加足三里、条口。
治疗方法:①经皮穴位电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
隔日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
②电针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施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强度8±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min。
③温针灸: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④平衡针疗法主穴:肩痛穴。
配穴:疼痛及项加颈痛穴。
定位: a 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b 颈痛穴:在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取穴原则:肩痛穴与颈痛穴采用交叉取穴,即右侧患病针刺左侧穴位,左侧患病针刺右侧穴位。
针刺方法:取坐姿膝直位,选用3寸无菌毫针,肩痛穴与颈痛穴直刺1.5寸左右,提插针刺手法,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动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不留针。
针感要求:肩痛穴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颈痛穴、升提穴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⑤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0~15分钟。
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1~2只,留罐10~15 min。
⑥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将1%利多卡因注射液2ml与曲安奈德注射液40mg 的混合物,或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1ml,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个疗程。
⑦ TDP照射:肩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
治疗疗程:隔日治疗,5次为一个疗程。
(二)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配穴:若风寒重可加用风门、风池穴;若湿重,可加用曲池、阴陵泉穴或采用平衡针疗法;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气血虚加足三里、血海。
治疗方法:①温针灸:取肩髃穴多方向透刺(向肩髎穴、向肩前穴、向臂臑穴方向),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②经皮穴位电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
③电针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施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强度8±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min。
④平衡针疗法主穴:肩痛穴。
配穴:疼痛及项加颈痛穴、正气亏虚加升提穴。
定位:1、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2、颈痛穴:在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3、升提穴:两耳尖向上与正中线交点前1-2寸。
取穴原则:肩痛穴与颈痛穴采用交叉取穴,即右侧患病针刺左侧穴位,左侧患病针刺右侧穴位。
针刺方法:取坐姿膝直位,选用3寸无菌毫针,肩痛穴与颈痛穴直刺1.5寸左右,提插针刺手法,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动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不留针。
升提穴向前平刺1-2寸,可留针。
针感要求:肩痛穴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颈痛穴、升提穴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⑤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0~15分钟。
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1~2只,留罐10~15 min。
⑥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将1%利多卡因注射液2ml与曲安奈德注射液40mg 的混合物,或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1ml,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个疗程。
⑦ TDP照射:肩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
(三)治疗疗程:以上病例均隔日治疗,以5次为一个疗程。
三疗效观察指标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肩凝症两大主症,故本方案以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为疗效评定的依据。
①肩部疼痛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使用痛尺,在每次治疗前后进行评价,再进行综合积分计算。
②肩关节活动范围变化采用《颈肩痛》(周秉文主编)推荐的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即使用卷尺和旋转测量角度盘测量肩关节内旋和外旋的角度,摸背实验和摸口(耳)实验,将以上4项指标测定结果按评分标准换算。
具体见肩关节功能评定方案:A: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内旋:肩外展900,达不到900者采取最大外展。
肘屈900,前臂旋后。
将角度盘缚于前臂背面正中,将前臂被动转向中部记录肩内旋角度。
外旋:准备如上,将前臂旋向头部,记录肩外旋的度数。
摸背:正坐于凳上,反手用拇指端背面触及背中线,尽量向上移动,用卷尺测量指端至第七颈椎棘突之距离,以厘米计。
摸耳(口):正坐,头保持正直,举手屈肘,经头顶摸对侧耳,记录中指尖端触及处。
B:肩关节活动评分:分数内旋(度)外旋(度)反手摸背(cm)左手摸耳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010203040506070809010203040506070809057524742373227221712左头外侧左耳左耳上方左顶部头顶中线右顶部右耳上方右耳上1/3右耳中1/3右耳下1/3注:右手摸耳之结果将左右换即可。
C:肩关节功能分级:功能级别功能情况4项指标总分0 1 2 3 4 5 极度受限严重受限显著受限中度受限轻度受限正常0-6060-120121-180181-240241-300301-360③疗效评定标准由于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是肩凝症的两大主症,疼痛的缓解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是肩凝症好转的标志。
若患者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可视为治愈(临床痊愈);若肩部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则可认为治疗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若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则治疗有了一定的效果;若患者肩部的症状未改善,则可视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