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10
教学大纲•课程概述与目标•植物细胞与组织结构•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植物遗传变异与进化目录•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目录课程概述与目标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性质课程地位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农学、林学、园艺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植物细胞与组织结构植物细胞基本结构位于细胞最外层,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包裹在细胞质外的一层薄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位于细胞膜内,包含各种细胞器和细胞内液。
控制细胞生长、分裂和遗传的中心。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组织类型与功能01020304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植物器官形态与解剖茎花支持植物体,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储存营养物质。
繁殖器官,吸引传粉昆虫,完成受精作用。
根叶果实和种子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固定植物体。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
保护种子,传播种子。
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植物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等阶段。
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空气等。
植物生长的生理基础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等。
1 2 3植物发育的主要阶段植物发育的调控机制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发育阶段及调控机制植物激素作用及信号转导途径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01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02植物激素在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03植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遗传物质基础及遗传规律遗传物质遗传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变异类型及来源变异类型变异来源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进化理论与证据进化理论进化证据进化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分类学基础知识分类学的定义和目的研究生物分类、命名、鉴定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旨在认识和了解生物多样性。
分类等级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用于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Botany一、课程基本信息— 1 —(一)知识目标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长发育与生殖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是生科、生技、农学、园林、园艺、植保、种子等十几个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后,认识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以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熟练地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原则、原理,识别和鉴别植物。
(二)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对植物外部形态结构和各器官内部结构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校园及附近城区主要植物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2 —(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发展史,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
这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逆境生理》、《作物育种学》、《观赏园艺》及《生物化学》等课程打下基础。
(2)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1)了解花的形成和发育。
(2)了解植物界的发生和演化。
(3)了解流行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二)理解(1)理解细胞分裂的类型和过程。
(2)理解植物各营养器官之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三)掌握(1)掌握植物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
(2)掌握植物组织的起源和类型。
(3)掌握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形态结构。
(4)掌握植物的各大类群,关键科、属及其特征,分布,系统学意义以及经济价值,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 2 学时知识点: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界;植物的重要性;植物学发展简史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
本章小结重点: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重要性。
难点:植物的多样性;植物学的发展简史。
思考题:— 3 —1、简述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植物生物技术教学大纲(草业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植物生物技术是草业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选修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涵盖学科范围广,综合性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紧密。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五大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前沿知识;系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的主要方法;了解并熟悉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人类健康、能源、环境等各领域的实际应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综合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将理论技术与应用技术结合的能力,具备继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学生将来牧草育种学习及从事该领域科研、创业和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知其目的主要是为植物育种学和生物类有关专业学科打基础;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识和基本原理;2.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3.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特别是草业科学领域的应用四、课程学时分配的建议五、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基本内容:包括生物技术的含义、生物技术发展简史、生物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生物技术现状、面临的问题;其中重点讲授:生物技术定义、种类及其相互关系,物技术的特点,生物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本章重点:生物技术定义、种类及其相互关系,生物技术的特点,生物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章难点: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及与其它学科关系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授使学生掌握理解掌握生物技术的定义、种类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认识生物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学习生物技术的兴趣。
习题与作业:1、什么是生物技术?它包括那些内容?2、生物技术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3、为什么说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4、生物技术的应用包括那些领域?第二章细胞工程基本内容:包括细胞工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其中重点讲授:细胞工程的概念及基本操作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植物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杂交、花药和花粉培养、胚培养、人工种子以及植物脱毒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
《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介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让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学生能够进行基础实验操作。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细胞生物学:-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分裂和增殖- 细胞的功能调控2. 遗传学:- 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遗传变异- 遗传物质的复制与表达3. 生物进化论:- 进化理论的基本概念- 进化的证据与机制- 物种形成与多样性4. 生态学:-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其实验技能。
3. 讨论研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研究,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学生报告:要求学生进行课程相关的报告撰写和演讲,提高其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3. 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形式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参考教材1. 《生物学教程》2. 《生物学基础》3. 《生物学导论》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植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学课程英文名称:Botany课程编码:181064课程类别/性质:学科基础/必修学分: 4 总学时/理论/实验(上机):64/40/24开课单位:农学院适用专业:农学类本科各专业先修课程:生物学一、课程简介《植物学》属于学科基础课,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学各专业的的必修基础课程。
通过《植物学》的学习,将为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学其它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植物从形态结构、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各个过程(包括各种植物的生活史特点、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独特性、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生长发育规律);系统学习植物系统进化及自然分类的基本理论和植物识别的基本方法,了解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掌握种子植物常见科的主要特征及识别要点。
二、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1.掌握植物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学的基础知识。
2.能运用植物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植物学现象(毕业要求1.2),掌握植物学基础知识,能进行相关试验的设计(毕业要求1.5)。
3. 通过植物学理论课的学习,具备绿色发展的意识、生态环境、植物多样性保护等意识;应用植物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现代植物工厂、现代生物技术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掌握相关知识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专业知识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及时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终生学习意识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课堂研讨、课堂及课后习题三部分,包括10章的理论教学及8个实验教学。
课内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24学时(详见本大纲第四部分)。
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如下:课程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注:在“要求”栏内以高、中、低来表示对学生学习程度的要求,高为最高要求。
理解指能对所学的内容作归纳、分类、解释、总结、推断和一定程度的发挥。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
一、植物形态学
1.植物体的组成和结构
2.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3.植物器官间的关系和互动
4.植物的块茎、疏果、膨果等特殊形态
二、植物解剖学
1.植物的细胞组织学结构
2.植物的维管束系统和组织构成
3.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和气孔特征
4.植物的根系解剖结构和水分吸收过程
5.植物的茎解剖结构和物质传输机制
三、植物生理学
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能转化
2.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能量释放
3.植物的生长激素及其作用机制
4.植物的水分平衡和根际营养吸收
5.植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和反应机制
四、植物分类学
1.植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2.植物的分类等级和分类特征
3.植物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
4.植物的主要类群和特征
5.植物分类学在系统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五、植物生态学
1.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2.植物的生态适应与种群生态学
3.植物的群落生态学和演替过程
4.植物的生态分布与地理生态学
5.植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总结:
植物学教学大纲作为植物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植物学学习和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而详细的教学大纲,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生态学等相关知识,为未来的植物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教学大纲的编写也为植物教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植物学教学大纲的编写对于植物学教育和研究的推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植物生物技术》教学大纲一、课堂教学大纲1、教学目的该课程系统地论述了植物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既介绍了基本知识,也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全课程共分三大部分:植物组织培养、植物基因工程和植物分子标记及应用。
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理解各部分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概念;融会贯通三大部分的内容,并能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习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尤其要求学生具有将植物生物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改良植物、培育新品种、设计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系统利用专业知识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生物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革命•植物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章植物细胞培养实验室建设与操作技术(2学时)本章重点、难点:植物组织培养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培养基的组成、特点和用途;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建设;无菌操作的原理与技术等。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的设置•主要仪器设备、用途和使用方法•无菌操作器械•培养基及其制备•培养基的成分组成•常用培养基及其特点•培养基的改良与效应分析•培养基的制备•植物组织培养离体操作技术•培养用品的清洗与洗涤液的使用•灭菌与消毒•无菌操作技术•无菌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第三章胚胎培养(2学时)本章重点、难点:胚培养、胚珠培养和胚乳培养的意义,在育种工作中的实用价值。
•胚培养•胚培养的意义和用途•胚培养的方法•影响胚培养效果的因素•培养条件下的胚发育•胚珠培养•胚珠培养的意义•胚珠培养操作技术•胚乳培养•胚乳培养的意义•影响胚乳培养效果的因素•植株再生•离体授精第四章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培养(2学时)本章重点、难点: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与分化的基本术语和概念;器官发生;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促进细胞分化的方法手段。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培养•脱分化、再分化的概念•愈伤组织的诱导、时期划分,各时期愈伤组织的特征特性•继代培养及继代培养的意义•悬浮培养及其用途•愈伤组织分化与植株再生•器官发生与植株再生•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体细胞胚的概念与内涵•体细胞胚胎发生与器官发生的区别•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外部因素•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外部因素•影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内在因素•试管苗的移栽与护理•试管苗与自然苗的生理区别•试管苗移栽时应注意的事项第五章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植物改良(2学时)本章重点、难点:体细胞克隆变异产生的遗传基础;体细胞克隆变异的育种应用。
植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植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植物种类、结构、功能、生长发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植物学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植物界的认识,还能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划和安排植物学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提供一个优质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植物演化和生命周期、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对植物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内容1. 植物的起源和演化1.1 植物界的分类1.2 植物的起源和演化历程2.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2.1 植物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成2.2 植物的器官结构和功能3. 植物的生长发育3.1 植物的生殖方式和生命周期3.2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4.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4.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4.2 植物的适应性特征4.3 植物的生态功能和重要价值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兴趣的故事、图片或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热情。
2. 实践探究法: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田野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升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表和案例分析等,提供直观的信息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方法1. 日常考核:通过课堂作业、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
2. 总结评价: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发现不足并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权威、系统的植物学教材,如《植物学》。
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目标:1. 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内容:1. 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包括根、茎、叶的形态特征及其功能。
2.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实验,包括种子发芽、植物生长速率、光合作用等。
3. 植物的生理实验,包括水分吸收、养分运输、光合作用速率等。
4. 植物的生殖实验,包括花的结构与传粉、种子的形成与传播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和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2. 实验设计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和预期结果。
3. 数据采集法,采集实验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
4. 统计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材料、器材和实验环境,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和操作规范。
3.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数据和实验条件等信息。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图表展示。
5. 结果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总结实验的结论和启示。
五、实验材料:1. 植物标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培养皿、移液管等。
3. 实验试剂,如染色剂、营养液、植物激素等。
4. 实验工具,剪刀、镊子、显微刀等。
六、实验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需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
2.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分。
3. 实验讨论,学生需参与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展示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涵盖了实验目标、内容、方法、步骤、材料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升他们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应用生物技术总学时(130+30)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植物生物学是应用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讲授植物的形态、解剖构造、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植物分类等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应用生物专业技术人才必需的植物科学的主要知识、理论和技能,是学习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遗传学、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的基础,为学习专业及生产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形态、解剖,能识别判断植物的形态、构造,为学习植物分类、植物生理打好基础。
2、掌握植物生理活动的特征及其代谢活动的规律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牢固掌握植物生命活动、生长发育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理解植物界基本类群的特征,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重要科属的特征和代表植物,能识别常见植物种类。
三、理论教学内容0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植物及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明确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作用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明确学习目的、任务、要求和方法,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植物界的类群及多样性、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三)教学内容§0-1植物界的类群及多样性§0-2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0-3植物学的分支学科§0-4植物及植物生理学的发展概况§0-5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和方法第一篇植物的形态和构造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从而理解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掌握植物细胞的繁殖方式,掌握各种植物组织的形态结构特征、功能及分布。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简易装片的技能,掌握徒手切片法和生物绘图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植物细胞的形态和构造、植物细胞的分裂、组织的形成(三)教学内容§1-1 植物细胞的形态和构造§1-2 植物细胞的分裂§1-3植物细胞的生长与组织的形成第二章种子萌发与营养器官的发生(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种子的构造,识别种子的各种类型;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与幼苗的形成、类型。
(二)教学重点难点种子的构造和类型、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成(三)教学内容§2-1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2-2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成第三章根的形态与构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根形成过程中形态和构造的变化,识别根的形态、类型及根瘤、菌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根的形态、根的构造(三)教学内容§3.1根的形态§3-2根的构造§3-3根瘤和菌根§1-1第四章茎的形态和构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芽的构造及类型、茎的构造(二)教学重点难点芽的构造及类型、茎的构造§4-1芽的构造、类型§4-2茎的构造第五章叶的形态和构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能识别叶的各种形态类型,掌握叶的构造和功能,理解叶的形态、构造与生态条件的关系,理解落叶的过程及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叶的形态、叶的构造(三)教学内容§5-1叶的形态§5-2叶的构造§5-3叶的寿命和落叶第六章植物的繁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能识别植物的各种变态器官,并能说明其依据。
理解营养繁殖的各种方式(原理及操作的基本要求)。
能识别繁殖器官(花、大小孢子叶球、果实、种子)的各种类型,掌握花的构造及发育,明确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营养器官的变态、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三)教学内容§6-1营养器官的变态§6-2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6-3花的发生及其组成部分§6-4花药、花粉粒和胚珠、胚囊的发育及构造§6-5开花、传粉和受精§6-6果实、种子的形成和结构§6-7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第七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植物界各主要类群的特征,能识别判断常见植物所属类群。
(二)教学重点难点高等植物§7-1低等植物§7-2高等植物§7-3植物界基本类群的进化第八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掌握被子植物若干科植物的特征、经济意义及代表种类。
(二)教学重点难点被子植物若干科植物的重要特征(三)教学内容§8-1被子植物分类概述§8-2被子植物若干科植物的重要特征第二篇植物生理第九章植物的水分代谢(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水分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掌握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和散失的生理过程。
掌握一般的测定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和散失的生理过程。
(三)教学内容§9-1 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9-2 细胞对水分的吸收§9-3 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和水分的运输§9-4 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9-5 合理灌溉第十章植物的矿质营养(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掌握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三)教学内容§10-1 植物的必需元素及其生理作用§10-2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10-3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10-4 合理施肥第十一章光合作用及同化产物的运输和分配(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掌握光合作用与植物产量的关系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明确有机物运输分配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掌握有关的测定技术。
(二)教学重点难点叶绿体及其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三)教学内容§11-1 光合作用及其意义§11-2 叶绿体及其色素§11-3 光合作用的过程§11-4 光呼吸§11-5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11-6 植物对光能的利用§11-7 同化产物的运输和分配第十二章植物的呼吸作用(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呼吸作用的基本规律及重要意义,明确呼吸作用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掌握呼吸强度的测定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及意义、呼吸作用的类型及过程、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三)教学内容§12-1 呼吸作用的概念及意义§12-2 呼吸作用的类型及过程§12-3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12-4 呼吸作用知识的应用第十三章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性质、生理作用,掌握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色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植物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三)教学内容§13-1 植物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13-2主要生长调节剂及其应用第十四章植物的生长生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植物的生长的一般过程与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植物的休眠生理及影响因素,种子的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营养器官的生长特性、影响营养器官生长的条件,植物的运动方式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14-1植物的休眠生理及影响因素。
§14-2种子的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
§14-3营养器官的生长特性、影响营养器官生长的条件。
§14-4植物的运动方式及影响因素。
第十五章植物的生殖生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植物幼年期的特征和提早成熟的措施、掌握春化作用的条件、时间、部位和传导、生理生化变化及机理、掌握光周期反应类型、光周期刺激的感受和传导、诱导方式、花器官形成及其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植物幼年期的特征和提早成熟的措施,春化作用的条件、时间、部位和传导、生理生化变化及机理,光周期反应类型、光周期刺激的感受和传导、诱导方式,花器官形成及其生理。
(三)教学内容§15-1植物幼年期的特征和提早成熟的措施。
§15-2春化作用的条件、时间、部位和传导、生理生化变化及机理。
§15-3光周期反应类型、光周期刺激的感受和传导、诱导方式。
§15-4花器官形成及其生理。
§15-5植物受精生理。
第十六章植物成熟和衰老生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植物成熟和衰老的一般过程与生理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种子和延存器官休眠的原因和破除、植物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影响衰老的外界条件、影响植物器官脱落的因素。
(三)教学内容§16-1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16-2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16-3种子和延存器官休眠的原因和破除。
§16-4植物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影响衰老的外界条件。
§16-5影响植物器官脱落的因素。
第十七章植物的抗逆性(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植物的逆境生理、生产实践中提高植物抗逆性的途径。
(二)教学重点难点植物的抗旱性和抗涝性、植物的抗寒性和抗冻性、植物的抗盐性、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危害、提高作物抗性的生理措施。
(三)教学内容§17-1 植物的抗旱性和抗涝性。
§17-2植物的抗寒性和抗冻性。
§17-3植物的抗盐性。
§17-4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危害,提高作物抗性的生理措施。
四、实践教学内容1、实践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和教学实习,要求能熟练掌握显微镜、解剖镜的使用方法、简易装片、徒手切片和生物绘图等植物学基本技能;除能识别常见植物种类外,应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压制、浸制标本的方法,解剖各类型的繁殖器官,基本能运用检索表等工具书查阅常见植物;学会植物的主要生理指标如水势、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叶绿素含量等的测定方法,掌握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等生理实验方法。
2、内容和安排第一篇植物的形态和构造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简易装片法,生物绘图法实验二植物细胞的构造及原生质的运动,叶绿体、有色体及淀粉粒的观察,徒手切片法实验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减数分裂的观察实验四根的解剖构造的观察:根尖纵切,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次生构造,禾本科植物根的构造,侧根的形成。
实验五茎的解剖构造的观察:芽的纵切,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和次生构造,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
实验六叶的解剖构造的观察:观察表皮和气孔,观察双子叶植物、禾本科植物叶片的横切面构造。
实验七花药、子房结构的观察:花药、花粉粒、子房、胚珠、胚囊的构造;花粉粒的萌发。
实验八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教学实习:植物分类实习一周,能识别常见植物种类,巩固被子植物若干科的重点特征,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压制、浸制标本的方法,能运用种子植物科目的检索表查阅常见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