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的确定.doc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所展现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 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意象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3. 欣赏法:感受古诗所展现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五、教学内容:1. 第一首古诗《春晓》(1)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孟浩然。
(2)分析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第二首古诗《静夜思》(1)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李白。
(2)分析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3. 总结与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4.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感受或评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古诗两首》。
2. 教学第一首古诗《春晓》:(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分析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讲解重点词语。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学第二首古诗《静夜思》:(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分析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讲解重点词语。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古诗两首》说课稿《古诗两首》说课稿1一、说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
《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
(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二)学习古诗《暮江吟》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
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
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资源:两首古诗文本。
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主题,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义和魅力。
3.2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鼓励学生背诵两首古诗,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理解与欣赏4.1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义和主题,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4.2 讨论与分享: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五、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教师强调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5.2 拓展:教师提供与古诗相关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游戏:教师设计一个与古诗相关的互动游戏,如古诗接龙、古诗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互动游戏,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古诗的内容。
七、小组讨论:7.1 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共同完成小组报告。
八、课堂展示:8.1 学生展示:每组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感受。
《古诗两首》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格律和韵律特点;学会欣赏古诗的优美词句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字词释义和翻译。
2. 古诗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 理解古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图片。
3. 准备教学用的黑板和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文本解析: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讲解字词释义和翻译,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3. 韵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特点,讲解古诗的格律和节奏。
4. 修辞手法:教师讲解两首古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古诗的艺术表现。
5. 情感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两首古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
6.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8. 课堂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巩固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练习答题情况:分析学生练习题目的答题情况,评价学生对古诗韵律、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的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师对古诗的解析是否清晰易懂,是否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能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分析古诗的句式和用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感悟能力,提高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2.2 教学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分析两首古诗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3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体会古诗中的情感和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文化背景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生字词和疑难问题。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展示和分享。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古诗的背诵和练笔的认真程度。
4.3 学生展示和分享:评价学生在展示和分享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理解、表达的清晰度和语言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古诗教材,提供两首古诗的学习内容。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古诗相关的自然景观或文化背景。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或在线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朗读与背诵:安排时间让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增强语言感知能力。
《古诗两首》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解释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2 课文分析:分析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解读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诗能够流传至今。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古诗,注意语气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3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提出问题并解答。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4.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想象。
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或古诗知识竞赛。
邀请家长参加古诗朗诵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5.2 学习建议: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古诗,扩大知识面。
建议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社团或古诗学习班,提高语文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古诗教材,如《古诗三百首》等。
确保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古代诗歌的不同类型和风格。
6.2 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背景音乐等辅助材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提供古诗的注解和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式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古诗两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古诗一的题目和古诗二的题目。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这两首古诗均出自教材的版本和具体单元,它们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古诗一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所表达的主题或情感,古诗二则通过具体的描写或表达方式传达了相应的主题或情感。
这两首诗不仅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具体的年级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但是,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背景,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背诵并默写;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古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古诗两首》集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能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分析古诗的句式和用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感受到古诗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难点。
2.2 课文分析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理解其意义。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3.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3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兴趣。
4.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4.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古诗教材,提供准确的课文和注释。
5.2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图片、音频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5.3 学习支持材料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古诗的背景资料、解析和评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故事或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6.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加强记忆和理解。
6.3 课文解析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4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古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并示例说明。
《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 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分析。
3. 欣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学生创作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和注释。
2.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化知识。
3.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具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首古诗的图片或相关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背景文化。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教师鼓励学生背诵两首古诗,提高朗读和记忆能力。
3. 文本分析与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自然描写和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两首古诗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方式。
(2)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受。
5. 写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以其中一首古诗为灵感,创作一首自己的小诗。
(2)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自然美景或人生哲理的思考。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古诗两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的确定-
明于谦元王冕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烈火焚烧若等闲,个个花开淡墨痕。
粉身碎骨全不怕,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流清气满乾坤。
古典诗歌讲究意蕴美,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常常把抽象的思绪、无形的心灵转化成有形的自然、可感的形象,从而使思维形象起来。
这些有形的思维在文艺美学上叫意象。
意象是一座言意转换的桥,使描写对象的特点和诗人情感的特点在桥上猝然相遇,从而对读者形成情感与想象的强烈冲击。
《墨梅》与《石灰吟》就是这样的意象产物,表面上写石灰和墨梅的特征,骨子里真正抒发的却是于谦和王冕自身的生命价值追求与情感品位特征。
先请看石灰的意象:石灰本身是没有情感、没有意志、没有品格的大自然中的矿物。
作为客观事物,它本身与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品卓越也罢,肮脏龌龊也好,不管在谁的眼里,它都是长在深山的那个原原本本的石灰石。
但是到了于谦笔下,因为他自己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于是就选取它其中的一个特点(不是全部特点)加以生发、转化,把它变成我的特点,我的品格、向往与追求。
这种对石灰特质的截取与转化,就是于谦的高妙之处。
集中体现在两个字:一烧一白。
石灰石被烈火焚烧成石灰以后,就不再是原来的石灰石,它成了化为灰烬的石灰这同时也意味着石灰石生命的终结。
那么石灰石死后会不会灰飞烟灭呢?不,它焕发了新的活力,闪现着更美的光彩:盖房子、粉刷墙壁,美化人间这就完成了从物象到意象的转化:哪怕千锤万击,哪怕烈火焚烧,哪怕粉身碎骨,致死我也要保有我崇高的道德品质!这里,一个烧字就把原本客观的、没有生命的石灰特质变成了
一个严峻的考验,考验人心灵的干净,于是石灰也就成了人的象征。
至于颜色,大千世界原本就色彩斑斓、五彩缤纷,诗人却众里只撷矿物身上一点白,巧妙地把它转化成人性品格上的清白,用生命致死捍卫的清白,这清白,就是人生最高的信条!这种语言转换的技巧,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王冕的《墨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植物本身也没有情感,这里也成了人的品格的象征用没有生命的矿物、植物来比旷人生,这是二者的共通之一。
一个从石灰的白色到做人品格的清白,一个从梅花的香气到做人品味的清气,这是二者的相似之二。
所不同的,前者针对人世间的贪生怕死,表达生命的态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管多么严酷的考验,哪怕面对死亡的威胁,也甭想让我和你们同流合污,我只保持我清清白白、高尚高贵的人品;后者指向虚伪的华丽,表明世俗的追求: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你们都追求外表的光鲜美丽,我却只关注我内在的高雅、高洁的品位。
第二点在于从不同感官到不同生命气质的转化。
前者从视觉(白)转化成做人的最高信仰,后者从嗅觉转化到世俗品位其中还掺着好颜色和清气的类比。
梅花的鲜艳是有名的,粉如霞、红若火、白似雪,这是一般观赏者的心醉之处但它的香气却不易为人感知,需要非常微妙的感觉才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除了妻梅鹤子的林逋,有几人会对它若隐若现的清香细细品味?可是王冕偏偏舍弃了它的娇艳,着黑色,淡淡的黑色,墨一样的黑色。
这样的墨梅美还美吗?美在香气!我不要表面的世俗的赞美,我只要表面看不见的暗暗的清香之气,有了这股清香,淡墨之美就胜过鲜艳之美!以上是意象层面的区别与联系。
但是,紧紧孤立地分析墨梅、石灰的意象还不够,还要从整体的
句法结构,从句与句内部的起承转合中进行微观分析。
这就需要关注第三句:两个带不的否定句式。
有人说,绝句的全部内力都藏在转句中。
精彩的唐诗绝句,往往在第一二句是陈述的肯定语气,第三四句,如果再用陈述语气,就会显得呆板,情绪节奏也嫌单调,不够丰富。
绝句中的上品,往往在第三句变换为祈使、否定、疑问或者感叹(孙绍振)。
这种说法自古有之,元代诗论家杨载早就强调绝句的第三句转字功: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这两首诗就转变得特别好:前两句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第三句用非常坚定、强烈的否定句在语气上转折一下,第四句还有感叹的意味,就避开了一味用肯定和陈述句可能产生的单调,在语气的统一与变化中做到了和谐而不呆板。
二、教学内容这样分析,这两首诗的教学内容就不能仅仅定义为读读背背说说默默,就需要发生一些转变:1、教古典诗歌独特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
抓手就是石灰、墨梅的意象以及烧死亡、白清白;颜色好表面现象、香清气之间的转化与对比。
2、教绝句的全部内力所藏的转句:两个带不的句子。
3、教学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感悟物象与情感之间不着痕迹的转换。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朗读虽然不是字音的复原,但是不能超越对停连的固定要求。
因为节奏是诗的生命,音韵就是诗的情感,在绝句中,形式与内容就像肉体与灵魂一样密不可分。
比如《石灰吟》韵脚的处理:山、闲、间朗读时,必须给韵脚以呼应,哪怕不是重音,也要适当比其他音节
读得响亮一些。
虽然不能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调子,还是根据自己的个人理解,尝试划分一下重音与节奏: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至于诗中人格宣言式的生命价值与品位追求,就在意象的转换中,不必刻意强调,不必大肆宣扬,因为它们透过古典的意象,表现得那么形象、那么鲜活,那么震撼人心,与所谓托物言志的高下之分自不必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