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夏天那些事,回忆蒲扇
- 格式:docx
- 大小:14.89 KB
- 文档页数:1
蒲扇是中国古代制造技艺的代表之一。
它是由竹篾、葵花叶、蕉叶、麻纱、棕叶、马尾等自然材料制成的,它的来历可以追朔到三千年前。
蒲扇不仅仅是起到降温解暑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华丽的艺术品,被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蒲扇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自汉代以来,蒲扇就成为了文人雅士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它在技艺上的不断提高,也给华夏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
在宋代,蒲扇的制作技术达到了巅峰。
在那个时代,制作蒲扇已经成为一门高深技艺。
因此许多文人墨客们对蒲扇情有独钟。
他们既爱用蒲扇降温,又喜欢赏析蒲扇的美丽。
文学大师苏东坡就曾是蒲扇制作的爱好者。
他根据自己的情趣和修养,制作了很多蒲扇。
其中的《蒋防宾归》蒲扇被誉之为蒲扇中的经典之作。
他尤其喜欢在蒲扇上刻上篆刻文字,为蒲扇增添了别样的文化气息。
还有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写诗赞美蒲扇“后土上微塵,四方皆已布。
谁能扇逐暑,天地亦凉热”。
蒲扇的制作工艺也非常复杂。
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经过挑选、剖骨纹、铺茎龙、纵横皱、刻草花、贴嵌图案、上色漆等十几个工序。
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
其中最重要的是木板纹理的选取和扇骨纹理的合理利用。
木板选好了,就需要将其放在水中浸泡二十四小时。
由于木板与木板之间都有些微差异,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扇面变形。
经过浸泡的木板通过风干、消毒之后就可以划成板。
板之后,就需要按照先后次序进行龙骨、茎工、叉骨的摆放和绑定,同时也涉及到档板、回片、护板、扇珠以及扇把等零部件的制作,这些都是需要细致耐心的手工制作过程。
在现代,蒲扇作为一种传统工艺,一直都存活着。
在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下,现代蒲扇不仅保持了传统工艺的精华和特点,还引入了现代的设计思路和科技进步,不断创新,制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级礼仪场合上,都有蒲扇的身影。
同时,现代蒲扇也不再只是应对暑热儿童的玩具,更是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气息的代表,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
蒲扇是一项极具传统价值的制造技艺,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夏日炎炎话“蒲扇”夏日悠长,暑气逼人。
在室内吹着风扇,如果觉得不够凉爽的话,就干脆开着空调,让清凉的感觉给身心带来舒服。
喜欢怀旧的我,遂想起了奶奶在世时的“避暑神器”——蒲扇。
蒲扇,即蒲葵扇,亦称“葵扇”,顾名思义,就是由蒲葵树的叶、柄制成扇子。
蒲扇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小时候看电视剧《济公》,济公手里就拿着一把破烂的蒲扇,据说蒲扇具有辟邪的作用,旧时,在潮汕地区,在门楹上悬挂蒲扇以趋吉避凶、驱邪纳福的人家并不鲜见。
蒲扇由于质轻价廉,且扇动起来风量大,在夏天被广泛地用于扇风纳凉。
奶奶的蒲扇是完好无缺的,扇面如一个爱心桃,还连着一条短小的柄。
每逢炎炎夏日来临之际,奶奶就会就拿出珍藏在箱柜里的蒲扇,用它扇风。
尤为难忘的是夏夜,奶奶常常搬几只竹椅坐在家门口,一边和邻居的老人一起闲聊,一边用蒲扇扇凉。
随着蒲扇的扇动,欢声笑语飘荡在漫天星斗的夜空下。
有时候妈妈特意弄点西瓜、哈密瓜或者雪梨,让我拿给纳凉的奶奶以及邻居们品尝,给她们带去一份别样的清凉。
奶奶把蒲扇当成宝贝似的,入秋之后,天气渐凉,奶奶便会用清水洗净蒲扇上的尘埃以及汗渍,晒干后用透明塑料袋包起来存放进她的陪嫁箱柜里面,以备明年使用。
其实,昔日潮汕地区很多人都使用篾扇扇凉,奶奶却独爱蒲扇。
按照她的话来说,就是蒲扇比较轻,扇面大,扇风比较凉快;再者,篾扇上多多少少会有小刺,一不小心会扎到手。
岁月悠悠,我不知道这把蒲扇陪了奶奶几多夏日,给奶奶带来多少清凉。
我只知道,奶奶越来越老了,于去年的秋天仙逝了。
奶奶视若珍宝的蒲扇,我如今珍藏着。
它早已不需要作为夏日里纳凉供人的工具,然而它曾陪伴奶奶度过许多个夏日,为奶奶带来酷暑中的清凉感觉,并且凝聚着我的温馨记忆。
作者:黄洁宇。
蒲扇的夏日风
夏日炎炎,蒲扇是许多人记忆中的一抹清凉。
以下是一篇以“蒲扇的夏日风”为主题的短作文,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
---
夏日的午后,阳光如火,空气中弥漫着热浪。
在没有空调的日子里,蒲扇成了最亲切的伴侣。
它轻轻摇曳,带来一丝丝凉风,仿佛是夏日里的一股清泉,滋润着心田。
记得小时候,每当夏日来临,奶奶总会拿出那把旧蒲扇,轻轻地扇动。
蒲扇的边缘已经有些磨损,但扇面依旧平整,上面还残留着岁月的痕迹。
奶奶说,这把扇子是她的嫁妆,陪伴了她几十年。
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院子里。
我躺在竹椅上,享受着奶奶扇来的凉风。
蒲扇的风不同于电扇,它温柔而细腻,带着一股淡淡的草香。
闭上眼睛,我仿佛能感受到风中带着田野的气息,带着夏日的生机。
随着时间的流逝,蒲扇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空调、电扇取代了它的位置,但那份夏日的清凉记忆,却永远留在了心底。
每当夏日来临,我总会想起奶奶的蒲扇,想起那些无忧无虑的夏日时光。
蒲扇的夏日风,是童年的味道,是家的温暖。
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陪伴了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炎热的夏天。
如今,虽然我们不再需要蒲扇,但那份清凉的记忆,却永远值得我们回味。
---
希望这篇短作文能够唤起你对夏日蒲扇的美好回忆。
蒲扇,是岁月的见证,是怀旧的符号。
它轻盈地舞动着,在时光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蒲扇,那把古老而温暖的伴侣,如同一位智者,凝聚着岁月的智慧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夏日炎炎,微风习习,蒲扇在手中摇曳,仿佛为我们带来了清凉和宁静。
它轻轻拂过面庞,带走了汗水和疲惫。
每一根蒲叶上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次摇动都是一段回忆。
它见证了人们欢笑、泪水、离别与团聚。
它是时间隧道中的旅行者。
蒲扇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当你将心意写在蒲叶上时,那些文字仿佛变成了绽放在空气中的花朵。
无论是在江南水乡还是北国冰城,在古代文人雅士还是现代年轻人手中,蒲扇都展现出一种优雅与自由。
它不需要电力,也不需要网络,只需轻轻摇动,便能带来无尽的想象和欢乐。
蒲扇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蒲扇的每一次开合都像是一次呼吸,它与人们的呼吸相连,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韵律与节奏。
在夏日的午后,坐在蒲团上,手持蒲扇,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岁月悄悄流淌的声音。
蒲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象征着中国人对和谐、平静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在戏曲舞台上还是书画作品中,蒲扇都以其雅致和精巧成为了艺术家们最喜欢的题材之一。
拥有一把精美的蒲扇就像拥有了一个小小世界,在其中你可以自由地驰骋于山水间、游走于诗意之中。
蒲扇并不华丽,但它却有着朴实而深沉的内涵。
它教会了人们如何从简单中发现美丽,并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
蒲扇的优雅不仅体现在外形上,更体现在使用时的风度和姿态。
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
从古至今,蒲扇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它不仅给人带来了清凉,更给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蒲扇是一位默默陪伴我们成长的老朋友,它见证了我们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我们心灵的成长。
无论是在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季,蒲扇都能成为你最忠实的伙伴。
它给予了我们温暖和安慰。
拥有一把蒲扇,就像拥有了一个秘密花园,在其中你可以与自己对话,在岁月沉淀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蒲扇怀旧,让我们回忆起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心灵的瞬间。
蒲扇作文600字蒲扇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制作精湛,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蒲扇是由蒲草编制而成的,具有凉爽透气、轻盈柔软的特点,因此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夏日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人们遮风挡雨、消暑避暑的日常用具。
如今,虽然电风扇等现代产品已经取代了蒲扇的功能,但蒲扇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制作蒲扇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工艺复杂而精细。
首先要采集蒲草,然后将蒲草晒干,再将其剥皮、削片、翻板、编织、刷漆、烘干,最后经过装饰、成型等步骤制成。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精心制作,才能打造出色彩艳丽、线条流畅、质地柔软的蒲扇。
其造型多样,图案繁多,还常常与诗文、绘画结合,成为了一件既实用又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蒲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既是一种实用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在中国古代,蒲扇不仅是贵族们遮阳避暑的工具,更是文人墨客们书写诗文、绘画的载体。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蒲扇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象征,它蕴含着诗意、情趣和沉静的生活情调。
许多文人雅士都钟爱蒲扇,用它来翻阅书籍、作画写字,甚至将其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蒲扇也曾作为文人墨客的题材,出现在了许多诗词和散文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蒲扇也是一种美学的体现。
它所呈现的丰富图案、绚丽色彩以及柔软的质地都展现出了艺术家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蒲扇不仅在造型上具有美感,而且还常常搭配有富有文化内涵的图案和题词,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蒲扇还有一种悠闲、淡泊的情调,透露着一种闲适、舒适的生活方式,让人心情愉悦,情绪宁静。
如今,尽管蒲扇的实用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它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许多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情怀的人们仍然钟爱蒲扇,购买收藏,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蒲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愿这份东方的艺术珍品能够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爷爷的蒲扇蒲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视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和生活用品。
在古代,蒲扇几乎是每个家庭必备的物品,尤其是夏季,人们用蒲扇扇凉、赶走蚊虫、驱除烦恼。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科技不断进步,虽然现代人很少使用蒲扇,但蒲扇却仍然承载着记忆与情感。
我家的蒲扇是爷爷留下来的。
爷爷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他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他很有文化修养,对传统艺术情有独钟。
每天傍晚的时候,他都会坐在家中的大厅里,挥舞着手中的蒲扇,凉快地度过漫长的夏日。
我记得小时候,每逢夏天到来,爷爷总是会叮嘱我们多喝水、注意防暑。
而我们总是自顾自地玩耍,对于这个看似无聊的叮嘱不以为然。
当炎热的夏日真的来临时,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那种让人无法忍受的炙热。
这时,爷爷的蒲扇成了我们最好的伙伴。
每当太阳热得让人窒息时,我们会找到爷爷,恳求他用蒲扇给我们扇风。
爷爷总是笑笑地接过我们的蒲扇,用他稳重的手法挥舞起来,空气中顿时传来一股清凉的感觉。
我们跟在爷爷的身后,享受着他带来的凉意。
爷爷的蒲扇是一把手工制作的艺术品。
它由柔软的草叶和坚固的竹坯制成。
爷爷告诉我,这把蒲扇是他年轻时自己亲手制作的,耗费了很多心血。
我仔细地观察这把蒲扇,就像是在仔细观察爷爷脸上的皱纹,能看到岁月的痕迹,也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爷爷的蒲扇在我们家庭里不只是扇纸风,它也见证了我们一家人的欢笑和忧伤。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得了高烧,整个人意识不清,妈妈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爷爷拿出他的蒲扇,轻轻地扇着我的额头,让我感到一丝清凉。
爷爷说,他小时候得过同样的病,也是用蒲扇扇凉过来的。
他的蒲扇成了我的救命稻草。
我长大了,离开了家乡,去了一个繁忙的大城市。
在城市里,一切都非常现代化,什么都是电子化的,连扇子也都是电动的。
我始终没有忘记那个扇风凉意的夏天,也没有忘记爷爷的蒲扇。
我就像一个地道的北方人一样,总是坚持使用手扇,让我感受到最纯粹的夏天。
蒲扇记忆深家里没有保存一把蒲扇,可是我的心里藏着它呢!去年5月拆除老房子,我喜欢的几把蒲扇全部扔了,妻子觉得存放它不体面。
蒲扇是我地赶蚊子,纳凉的一种工具。
它就是用蒲叶加工的,我不知它被人使用了多少年,但可以肯定,蒲扇比电风扇的历史悠久。
我家是1985年买第一台电风扇的,之前到了夏天,就靠蒲扇驱走蚊子,靠蒲扇摇风过夏天。
家里有了一台落地扇,但每个人还是配备一把蒲扇。
小孩子用小蒲扇,大人用大蒲扇。
小时候家里有几把蒲扇用几年,母亲像补衣服一样,蒲扇坏了,母亲动手用旧布头修补,扇子周围用布条绞边,又可以用一年。
蒲扇的把子断了,那就要报废。
蒲扇价格不高,开始一毛钱一把,后来一元钱一把,珍惜物件的人不怕扇子旧,只怕扇子不能用。
那个时候,农民辛苦劳作一天,只拿3毛钱呀!睡小竹床乘凉,我想睡觉,母亲常坐在一旁,给我摇扇子赶蚊子,摇风纳凉。
那是儿时的记忆!等我做了父亲,孩子们睡在大竹床上,我坐在一旁,给他们用扇子摇风,直到夜深人静,家里不很热,我们才进屋子休息。
大人小孩躺在一个床上,热气大,大人摇扇子,小孩打呼噜睡觉。
用了落地扇,摇扇子的机会大减。
电风扇自动转动,凉风吹拂人体,让人省力,夜间可以睡个好觉。
我家的落地扇是优质产品,铁扇子,启动后风力很大,一台电扇摇头可以满足两个床不热。
这部电扇我使用了37年还在用,真的舍不得抛弃它。
蒲扇简易,价格低廉,老人们使用习惯了的,有了空调,他们出外还喜欢带一把扇子在身边。
济公和尚使用的那把旧蒲扇,够有年份的,他出门带着它,就像一把神器。
如今看见人们使用蒲扇,有人一定说他守旧,就如我们出门左手喜欢戴一块手表。
我戴手表属于怀旧心态,想记住青年时美好的时光。
住进社区高楼,我再看不见家里的蒲扇。
我怀念蒲扇,那是几十年过夏季的记忆。
想起蒲扇,就想起慈祥的母亲,想起活泼可爱的几个孩子,想起孩提时代拿着蒲扇到处捉萤火虫的情景。
一把蒲扇,含义深远。
我不觉得用蒲扇就贫穷,就掉底子。
新中国成立的前40年,不知多少人过夏季使用蒲扇呢!近30年,电力充足,电风扇取代了蒲扇,空调取代了电扇。
蒲扇作文回忆性散文《蒲扇》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把蒲扇,它承载着我童年的许多美好时光。
那时候,电扇和空调还没有走进家家户户,每到夏天,蒲扇就是我们消暑的好帮手。
蒲扇是用蒲葵的叶子做成的,呈圆形,边缘有些参差不齐,扇柄是用竹子做的,摸起来凉凉的。
扇面是淡黄色的,带着一些细细的纹路,就像奶奶脸上的皱纹一样。
夏日的夜晚,总是那么炎热而漫长。
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就会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子里乘凉。
奶奶总是拿着那把蒲扇,轻轻地为我扇着风。
风,柔柔的,凉凉的,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我的心间。
我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仿佛在和我眨眼睛。
“奶奶,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呀?”我好奇地问。
奶奶笑着说:“那是因为星星在和你打招呼呢!”“那它们为什么不和我说话呢?”我又问。
奶奶用蒲扇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说:“它们在心里和你说呀,只要你用心去听,就能听到。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依偎在奶奶的怀里。
奶奶一边扇着风,一边给我讲着那些古老而又动听的故事。
牛郎织女、嫦娥奔月、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故事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照亮了我的童年。
有时候,我会在奶奶的扇风中不知不觉地睡着。
奶奶就会轻轻地把我抱进屋里,放在床上,然后再用蒲扇为我扇一会儿风,直到我睡熟了才离开。
那把蒲扇,不仅为我带来了清凉,还为我赶走了蚊虫。
记得有一次,我被一只蚊子咬了好几个包,痒得我直哭。
奶奶心疼地用蒲扇为我扇着风,嘴里还念叨着:“这该死的蚊子,看我不把你扇走!”说来也怪,在奶奶的扇动下,蚊子好像真的不敢靠近我了。
如今,电扇和空调已经普及,蒲扇渐渐被人们遗忘。
但是,那把蒲扇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它就像一个温暖的怀抱,在我感到炎热和疲惫的时候,给我带来安慰和力量。
难道不是吗?那些简单而又美好的时光,虽然已经远去,却永远刻在我的心里。
那把蒲扇,不正是我童年的象征吗?它见证了我和奶奶之间深厚的感情,也见证了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
我想,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那把蒲扇都会一直在我的记忆深处,轻轻摇曳。
如风往事之——最忆夏日时节里的扇子展开全文66“近几年来,每当到了入夏时节时,流行一款迷你手持充电电风扇。
从中小学生,乃至于到年长者,既不管是在烈日骄阳下,还是在公交车站等公交车的时候,也不管是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还是菜市场里的各类商贩们,人人都持一把小电风扇,对着自己吹个不停,好像已然成为了标配,连笔者也紧跟着赶了一回时髦,去购买了两把。
现如今伴随着空调的普及,已很少有人愿意去使用扇子了,或许在一些年长者,尤其是那些爷爷辈分的人,还会愿意去使用扇子。
在笔者所在的城市上海,在过去空调还没有发明以前、未曾普及到千家万户之前,每年但凡到了入夏时节,每家每户几乎是人人手拿一把扇子,且所用的扇子,也是各式各样大小不一,具有不同的特色。
夏天拂暑纳凉时,在所有的扇子当中,蒲扇是最大的、最为普通的,其价格也是最最便宜的,在当时真可谓是价廉物美,每户人家至少要配备两把以上,因为它是用细竹条围起蒲葵叶子制作而成的扇子,故而又被大家称之为“芭蕉扇”。
尽管是如此,它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够经久耐用,时间一长细细的竹边很容易开裂散架,顶多也就使用两三年就要去换新的,每当有新买回来的蒲扇时,为了能经久耐用一些,会用家里废旧的、弃之不用的布条给它包扎上一圈,再用针线给缝补好。
在通常情况下,蒲扇用的最最多的,还是那些老年妇女了。
蒲扇除了在炎热的夏季拿来拂暑纳凉外,它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在过去由于每家每户都要依靠各式各样的煤球炉子来烧水做饭菜,且家家户户都要生煤球炉子,用蒲扇扇风可以让煤球炉子烧的更快更旺,还能时不时地扇走炉子里冒出来的烟尘。
不过,要是操作不当或者操作不够规范的话,很容易辣到眼睛呛到鼻子,不停地流眼泪咳嗽,笔者在小时候也生过煤球炉子,也碰到过上述情况。
据专家考证“扇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然而“折扇”却是由日本人发明的。
“折扇”一词最早出现于我们国家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南齐书》上说道:“褚渊以腰扇障日。
”,这“腰扇”二字,依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为折叠扇。
小暑,想起那摇蒲扇的年代赤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王孙把扇摇。
岂止是公子王孙,农耕时代,用扇子生凉驱暑,是人们的首选。
蒲扇摇起,夏日清凉,盛夏摇蒲扇是一项人人动手、祛暑热驱蚊虫的生存技能。
不知不觉间,盛夏又到了。
暑气似乎无处可逃,如果拿一把蒲扇,轻轻摇动,清风徐来,快哉,美哉。
儿时的记忆也随风而至,依然亲切而温馨。
儿时的夏天,是蒲扇的夏天,整个夏天都是在蒲扇的摇晃下度过的。
那时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夏天的蒲扇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炎热的夏天正如俗语所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各种热似组团凑热闹,一拥而至,闷热,炎热,酷热,干热,熏着热,蒸着热;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一把蒲扇,几乎与人们形影不离,蒲扇除了扇风能带来清凉之外,还能驱散蚊虫的袭扰,摇累了时还能放在屁股下坐一坐。
那时的乡下,人们不管在家里,还是在路上,亦或是在村前的小树林里乘凉,如影随形是一把蒲扇。
当年每个家庭基本是人手一把,记得小时候有个顺口溜:“六月天炎热,扇子借不得,不是我不肯,你热我也热。
”因此,一般不会向外人借。
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精神和筋骨全都松弛下来。
吃完晚饭,便摇摆着身子走出家门,手里摇着蒲扇,扇风驱蚊,散热解暑。
当时使用的蒲扇,一是在商店买的,芭蕉扇等大概三五毛钱一把,极为耐用,如用的仔细,十年八年也破不了——即便用得久了,难免破碎,就用布条敛一下边缘,如新的一样;二是用麦秸杆或蒲草编的草蒲扇。
记得每年入伏前后,母亲就会把存放的蒲扇找出来,有圆形芭蕉叶的、有椭圆形蒲草叶编的、有上下没三角的棱形竹皮编的、还有麦秸草编的等;有些蒲扇用久了,扇柄处光滑可鉴,色泽深灰,古朴得像个古董;有的破损了,母亲就修修补补接着使用;扇面碎了的,用碎布缝补;扇把断了的,就找根大拇指粗的枝条劈开,将扇面夹在中间,然后用细麻绳缝捆好。
没法修补了,母亲就买几把新的,新买回的视同宝贝;为让蒲扇经久耐用,将芭蕉叶蒲扇的四周包装上一圈布条,用针线密实地缝扎好;蒲叶的宽大柔软轻便,用针线布条把蒲扇边缝好;竹皮的轻薄,用布条把边缝好后既美观又不扎手;麦秸草的是在割麦子时挑选些高而光洁的秸秆晒好,入夏后大人自己编,可大可小。
夏天的幸福就是手里握一把蒲扇,全家老小躺着或坐着在院里乘凉。
蒲扇的风总是很大,即使再热的夜,轻轻扇动几下,燥热也会转瞬即逝。
曾经拿着蒲扇扮济公捉迷藏;曾经被母亲用蒲扇柄敲过手;曾经因为一把蒲扇和妹妹吵得不可开交;曾经爷爷总是拿着蒲扇扇着我进入梦乡……
蒲扇是人们纳凉的工具,有两种,南北各一。
南方蒲扇取材蒲葵,其叶如掌状分裂,中实边虚,去虚求实做成蒲扇,硬柄硬身;北方蒲扇取材蒲草,柔软细腻,编织成扇,硬柄软身,扇形随意。
中国人使用蒲扇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晋书》记载那时宫廷已用葵扇。
葵扇即蒲葵扇,唐诗中也常有描述。
白居易诗云:坐把蒲葵扇,闲吟三两声。
我们小时候可没有白居易这番雅兴,一把大蒲扇在手,除去纳凉还有多种用途。
吃瓜轰蝇,闲聊驱蚊…有时拿一把蒲扇标志自己闲在,也算时髦一种。
和别人记忆不同,我印象中蒲扇没有带来太多清凉。
那时,正值壮年的母亲对着调皮的我,常恼怒地拿起搁置一旁的蒲扇抽了过来,我腿上立刻出现条条红印子。
转眼这么些年,我却开始怀念起那蒲扇抽来的灼痛,抽得再重再痛也无妨,如果这灼痛能让母亲眼角皱纹的速度放缓的话。
对于老年人来说,蒲扇不但可以消暑,还能健身。
由于肩关节长期缺乏运动,多摇蒲扇,可以摇掉肩周炎。
还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在夏天有意识地进行左手摇扇,可以锻炼右脑,减少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立秋刚刚过,深夜的风吹过,一丝丝凉气拂面而来,想起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扼腕叹息深深遗憾,如今月光热了,蒲扇飞了。
再也寻不到“轻罗小扇扑流萤,卧看牵牛织女星”的画面了。
社会发展难道总是要彻底摧毁一些,颠覆一些经典的画面作为所谓进步的阶梯吗?人类文明的传播总是要泯灭掉传统的经典吗?
夜深了,顶着楼上楼下空调主机的轰轰声,沐浴在月光热了的气息里,面对着蒲扇飞得无影无踪的现实,打开阳台的门,即便一身的热汗也药重温一下月光凉了,蒲扇风悠悠的宁静之夜。
俗语说:心静自然凉。
今夜,心静回到秦时明月,汉时风的久远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