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必修
- 格式:doc
- 大小:829.50 KB
- 文档页数:6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一、课标要求:简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X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二、知识要点:1.四大航海家:2.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欧洲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4.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5.四大殖民国家的殖民情况:6.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始了在东、西两个半球的殖民掠夺活动。
7.葡萄牙打败阿拉伯舰队,确立了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垄断亚欧贸易达一个世纪之久。
8.西班牙在中美洲、南美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手段有掠夺金银和建立农业大帝国。
9.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取代西班、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贸易X围有:西北欧、亚洲、西方“新大陆”。
主要手段是组织大型商业公司。
10.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国际金融中心。
11.黑奴贸易的主要形式是“三角贸易”。
12.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18世纪下半叶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13.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有:①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②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
14.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轻工业)开始,领先部门是纺织业和铁路业。
15.万能蒸汽机应用的影响:(1)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促进工业化城市的出现。
(2)陆路交通:①铁路运输让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工业革命的威力;②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③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④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
综合学习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3课时) 【课标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课时)(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课时)(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课时)(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前演练】1.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的新航路主要有()①由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②由欧洲绕道亚洲到美洲的新航路③由欧洲到非洲的新航路④由欧洲绕道非洲到亚洲的新航路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3.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直接冲击是() A.英国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 B.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C.中国开始了近代化 D.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发生变化4.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于() A.明末清初 B.鸦片战争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19世纪末5.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不包括()A.清朝政府对民间设厂限制的放宽 B.洋务运动的诱导C.外商企业的刺激 D.外国入侵使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6.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热情 D.群众性的反日斗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利时机7.19世纪40年代后中国的衣食住行的最突出的特点是()A.全盘西化 B.没有任何改变 C.仍旧是传统方式 D.中西合璧【考点串讲】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15—17世纪)1.背景: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社会根源:黄金——寻金热原因(必要性)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商业危机:阿拉伯及意大利商人垄断垄断转口贸易,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商路客观条件:生产力、知识、科技(物质、天文地理知识、航海造船技术)条件(可能性)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2.主要航路①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1487年,迪亚士首航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首航印度。
.
.专业.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研究性学习
研究课题:推动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动力来自何方?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本单元的课题是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关系有两种观点:(1)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所做的一系列挽救中国的活动都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下产生的,这种观点我们称之为“冲击—回应”论。
(2)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中国社会内部因素,我们称这种观点为“中国中心观”。
那么你认为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何方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了解当前史学前沿问题,摆脱以前一些传统的观点和认识,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问题。
要求:
1.针对以上观点先查找有关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历史资料,查找的范围大一些,视野开阔一些。
建议同学们读两本书:费正清(美)《剑桥中国晚清史》和柯文(美)《中国中心观》,这两本书是有关以上两种观点的权威论述。
2.根据所查资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可先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然后写出提纲。
3.论文包括:研究本课题的意义,你的观点和支持观点的论证过程。
4.论文要求5000字左右,且图文并茂,文章最后要有所引文献资料的出处,包括作者、文献名称、出版社、页码等。
完成后用A4纸打印成稿,交老师指导,也可在班级内传阅,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考纲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西欧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3、两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美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于形成。
4、单元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
◇【知识整合】一、新航路的开辟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1)、必要性(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欧洲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动机)。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暴风角)。
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
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影响:(1)、对世界: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①、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必修二第4课时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选择题1.(原创)有关右图新中国60年国庆时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D.出现于19世纪末期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时代应是20世纪早期,故选D项。
答案:D2.(2010·广东模拟,7)顾炎武在清初政府下令剪发留辫时哀叹:“一旦持剪刀,剪我半头秃。
华人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为夷,苟活不如死。
”时隔两个半世纪后的民国初年,中国人又经历了一场断发改俗运动。
对这两次断发改俗运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A.推动了中国思想观念的进步B.遭到了国人普遍的反对C.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方向D.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解析:清初的断发改俗不是受西方影响的结果,是清初统治者为推行专制统治而进行的汉人满俗化,谈不上思想观念上的进步。
两次断发虽然都有阻力,但未达到普遍反对的程度。
清初断发改俗强化了专制统治,民国初年的断发改俗增强了民主自由趋势。
答案:C3.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
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清朝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在题干信息中,“旗”暗指清朝贵族,“不可以以旗名”体现的是一种狭隘的民族观,①正确;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③符合;由其狭隘的民族观说明在当时新旧思想激烈碰撞,④正确。
②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答案:C4.改良旗袍作为交织着历史转型时期社会风尚、审美心理、文化习俗的服装,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20世纪30年代,阮玲玉、胡蝶等一批电影明星,以及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无一不是以旗袍作为重要元素。
如果中国政府决定以其申遗,你觉得下列哪种服装具有与改良旗袍类似的文化特征,可以与改良旗袍一并申遗( )A.西装 B.中山装 C.连衣裙 D.长袍马褂解析:西装是从国外引进的,排除A;连衣裙是中西都很普遍的服装样式,排除C;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的服装,排除D;中山装是孙中山结合西装和中国传统服装的特点创造出来的,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故本题选B。
答案:B5.《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解析:中国封建制度结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B6.集体婚礼这种新式婚礼发肇于民国时期三十年代的大上海。
1935年,上海市政府举行“新生活集团结婚”首届典礼,57对新人参加。
这一新式婚礼通过报刊记者的报道及实况电影的放映,很快传遍全国。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式婚礼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进步B.材料可以反映出报刊、实况电影等多种媒体传播信息的快捷性C.新式婚礼对推动社会风气发展起到积极作用D.此行为是政府哗众取宠,不宜提倡解析:本题以集体婚礼为切入点,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集体婚礼这种形式倡导社会新风尚,体现了近代社会的发展,A、C是正确的;材料中对婚礼的报道说明B是正确的;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本题选D。
答案:D7.(2010·试题调研)右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
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
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报刊的影响。
减少文盲要通过教育的途径,故③排除。
答案:B8.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解析:由“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可知近代中国虽逐渐开放,但受传统思想影响,其思想还比较保守。
答案:A9.(2009·深圳模拟)民国初,“听差的、堂役、老妈子、丫头”等一律改称“服务员”;“邮差”改称“邮递员”;“苦力、脚力”改称“搬运工”;“老爷”改称“先生”;“拘票”改称“逮捕证”……上述称谓的改变反映了( )A.外来名词渗入中国文化B.国人赶时髦C.民主共和的理想实现D.人人平等的理念在改变社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称谓的变化体现的是中华民国所提倡的平等、自由精神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
故选D项。
答案:D10.上图所示照片拍于1905年,照片中的人骑在木制的自行车上,但该车没有链条,估计无法运动。
该照片反映出晚清( )A.普通民众对洋货的抵制B.普通民众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崇尚C.自行车已逐渐普及D.代步工具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解析:在当时,自行车是新式交通工具,图中的木制自行车应该是一个仿制品,这表明当时的普通民众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崇尚。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1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整理)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两天平均所得。
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到,上海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了,交通工具日趋近代化,公共交通事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故①②③正确。
近代上海虽然出现了汽车,但这些汽车都是从外国进口,因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才有自己的汽车制造业,故④的说法错误。
答案:A1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且还坐着,并且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生活观念俭朴 B.接受新事物需要过程C.中国不需要汽车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解析:汽车在晚清中国的遭遇,主要是因为解决不了“尊卑”问题,这说明封建落后观念阻碍中国近代化。
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自由候,独立占头筹。
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勉女权》材料二中国女子在京(指东京)者百人许,而其最著名者共30人,其中长于英文者有吴弱男女士及陈撷芬女士一流;长于汉文者有秋瑾女士、林宗素女士一流;长于数学、几何、代数者有陈光璇女士、黄振坤女士一流;长于音乐者有潘英女士一流。
材料三国既为公共,宁能让彼男子独尽义务,而我女界漠不问耶?非但彼男子欲始终鄙我,不能平等,即彼男子以平等与我,我辈自由,问能无愧乎?——陈撷芬《女界之可危》材料四妇女都在为革命尽力。
我打算19日去武昌。
回国后自然是参加可敬的苏氏姑娘组织的娘子军,为革命而战……假如不需要娘子军,那我就深入内地,或演说或做密使,决心为革命奉献自己的生命。
——《吴女士和叶女士》(1911年11月) 材料五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
——《秋瑾集》材料六(1912年)4月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等联合其他各省的妇女政治团体组成女子参政同盟会。
宣布宗旨为:“普及女子之政治学识,养成女子之政治能力,期得国民完全参政权。
”此期,以吴木兰为会长的女子同盟会也庄严宣布:“本会之设以民国促进共和,发达女权参预政事为宗旨。
”请回答:(1)20世纪初,面对社会巨变,中国新女性表现出了哪些思想意识新动向?(2)根据“新动向”的主要表现,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女权运动,属于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范畴。
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所述进行归纳探究;第(2)问,主要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来分析,从这一时期的政治运动、政府采取的措施、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妇女思想的进步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1)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重视知识;主张男女平等;独立自救;积极投身革命浪潮;注重“合群”或妇女联合;积极准备参政。
(2)20世纪初西方民主平等和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新时代妇女的爱国激情与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民国建立后解放妇女的措施的实施;维新变法期间的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14.(佛山质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
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卢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格局。
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从中你得出了什么启示?答案:(1)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②资金和技术的缺乏;③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④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
(2)影响:①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④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变化: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挠,铁路事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