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_用枚举算法寻找问题多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4.59 KB
- 文档页数:11
《用枚举算法寻找问题多解》教学设计《用枚举算法寻找问题多解》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图形化的编程软件Strach,对编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一册学习了Python语言的基础知识,包括两种运行模式、输入输出程序语句的编写、变量、列表等数据类型及其数据的存储。
在第一册,学生学习过for in 循环结构和 and 、or逻辑运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能力。
初一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表现力强,对于游戏和课堂上学到的“百钱买百鸡”问题很感兴趣。
《用枚举算法寻找问题多解》效果分析本节课以为学生在初一上册学习过python的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时间过去太久,下学期再继续学习,难度很大,幸好我提前录了微课(for in 循环结构、and 与or的区别,)让学生在家提前进行了预习,效果较好。
本节课一开始,利用游戏导入,学生很感兴趣,因为害怕浪费时间,就没有找更多的学生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思考:“明7”和“暗7”数分别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导学生把解题思路转化到程序中来,逐渐转化成计算机语言,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百钱买百鸡”程序中,学生很容易想到三个变量x,y,z分别表示公鸡、母鸡和小鸡(枚举对象),也很容易找到三者之间的关系:x+y+z==100,但是对于5*x+3*y+z/3==100不容易找到,教师适当引导之后,使该问题得到解决。
另外,对于为什么要优化程序和如何优化程序做了说明,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改变枚举对象可以减少循环嵌套的层数,改变枚举范围可以减少循环的次数。
在教学环节中,我注重对错误程序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修改程序提升对程序的认识和重点语句的理解,从而使层次高的学生能够掌握终点语句。
使大部分学生享有成就感。
最后,通过测试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成绩分析,直观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效果较好。
总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路引领,真正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用枚举算法寻找问题多解》教材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学科素养,从四个核心要素进行了具体描述,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算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2.技能目标学会分析问题,提取问题形成算法描述,掌握流程图的概念与制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算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设计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算法分析的魅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计算机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算法、流程图等对于他们却较为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例入手,让学生理解,让学生了解算法的自然语言描述,进而了解算法的流程图表示及了解计算机语言。
【教材分析】算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算法的概念、特征及其表示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算法分析的魅力。
【学习策略】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主要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结合小组协作,讲练结合来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考考你的智力一位农夫要带一只狼,一只羊和一颗白菜过河,如果没有农夫看管,狼就要吃羊,羊要吃菜,但船很小,只够农夫带一样东西过河。
问农夫该如何解决此难题?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并用自然语言描述解决方法。
(二)启发探究学习新知1.由牧羊人过河引出算法的概念,请学生举出生活中运用算法的例子,重点理解什么是算法。
2.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要解决某个问题,首先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细化,收集必要的信息,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推理,尝试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去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实现算法的过程。
思考:算法有哪些特征?有穷性:算法中的运算次数是有限的明确性:算法中每一步必须有清楚的定义,不能有二义性或模棱两可的解释。
可行性:每一个操作都是可行的,都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以没有输入量必须有输出。
回顾练习,知识巩固3.算法的表示形式●自然语言●流程图●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无法识别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的算法,只有通过计算机语言将算法编成程序。
《枚举算法》教学设计及反思龙泉一屮孙玉静一、教材分析枚举算法是稈•序设计屮使用最为普遍、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的i种算法。
它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的特点,对要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情况, 一个不漏地进行检查,从屮找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用枚举算法解决问题,通常可以从确定范围、逐一•列举,验证条件、逐一验证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把这两个方而分析好了,问题自然会迎刃血解。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普通高小高二学生,他们经过高一半学期的信息技术教学,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VB程序设计方面,也已经有所学习,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因所上课时不多,学生对VB还只是略知皮毛,语法及编程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H标:理解枚举算法的基本原理,熟悉枚举算法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及程序结构特丿h 学会使用枚举算法解决现实生活、学习屮所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囤绕“课堂任务导航程序”,通过课堂任务设计,让学生熟悉用枚举算法求解问题的基本过程,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屮去解决问题,学会选择适当的枚举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枚举算法在社会生活屮的应用,并以此培养学生将算法思想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屮去的能力。
%1.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枚举算法的基本原理。
Print “公鸡二“母)小鸡”(2)能根据问题描述确定枚举范围,并能用程序正确表示验证条件。
(3)枚举算法的程序实现。
2、教学难点:(1)各种枚举算法的优劣评价。
(2)编程实现枚举算法。
五、教学过程:引入:古代数学《算经》屮“百钱买百鸡问题S公鸡每只5元,母鸡每只3 元,小鸡1元3只,问100元买100只鸡,公鸡、母鸡、小鸡各多少只?这个问题用我们学过的VB语言如何实现?(学生思考)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编写好的程序给大家展示一下:Dim x,y,z as integerFor x=0 to 100for y=0 to 100z=100-x-yif 5*x+3*y+z/3=100 thenprint x,y,zend ifnext ynext x同学们思考下:循环次数是否可进一步优化?for x=0 to 20for y =0 to 33结论:为了提高程序执行效率,可以对循环次数进行优化,即减少循环次数师:我们上面编写程序所用的方法成为枚举算法,也叫穷举法。
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算法思想初步》《算法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课程纲要依据】本课的设计遵循新课程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多在观察、分析、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青岛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节课内容包括算法的概念、算法的描述、算法的优化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取问题形成算法描述、掌握流程图的概念,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算法意识,能够运用算法相关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算法,流程图等概念是很抽象的,接受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实例入手,让学生理解,让学生了解算法的自然语言表述,进而了解算法的流程图表示以及了解计算机语言。
【教学目标】(1) 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
(2) 能够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3) 能够对算法进行择优。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设计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算法分析的魅力。
教学重点:算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教学与学法】主要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结合小组协作学习,来突破重、难知识点。
【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时间】一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播放一小段央视“幸运52”节目中“看商品猜价格”的视频,让同学说说这个游戏的规则。
让同学模拟这一游戏:猜一下教师所用笔记本电脑的价格(实际价格3300元),价格在0—7000之间。
思考:可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可先报一个中间价格,然后根据与实际价格相比的高低继续,直到得到最后实际价格)对于这个游戏,其实有固定程序和步骤。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算法基础知识》(设计意图:通过感受这个游戏的固定程序和步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引入本课)二、自主学习交流分享(24分钟)(一)算法的概念(5分钟)出示任务任务一:认真阅读课本P2,自学算法的概念,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算法优化的含义,理解统筹方法、冒泡排序、快速排序、以及二分查找等优化算法。
2.会用统筹方法、冒泡排序、快速排序、以及二分查找等算法来解决问题,并能对算法进行优化。
过程方法1.通过生活中问题的算法优化,能利用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使用算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算法思维习惯。
情感目标学会用算法的思想多视角分析问题,养成细致缜密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统筹方法、快速排序、二分查找难点:二分查找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境导学观看视频《田忌赛马》,交流对孙膑如此赛马的认识。
启发学生对算法优化必要性的思考。
孙膑的策略从算法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一种经过优化的算法。
由此也可看出,算法的优化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使我们的结果更高效、更完美。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算法的优化。
【主动探究】学生观看视频思考,班内交流。
剖蚌求珠活动一:生活中算法的优化课件出示问题: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1964年写《统筹方法平话》里说了一个“烧水泡茶"的例子。
它的整个过程有五道基本工序:1、烧开水;2、洗茶壶;3、洗茶杯;4、拿茶叶;5、泡茶。
其中,烧开水、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是泡茶的前提。
想在最短的时间喝上茶水,你能提供几种解决方案?哪种最快捷?【学以致用】课件出示问题:李明从早上起床到上学前这段时间,要做以下几件事:叠被(2分钟)、洗脸(3分钟)、刷牙(2分钟)、刷锅(1分钟)、煮鸡蛋(10分钟)、工序烧开水洗水壶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泡茶时间15分1分1分2分1分1分【合作学习】小组思考交流,选出代表在班内展示发言,选出最佳方案。
【自主探究】学生先个人完成,后小组交流,选出最佳方案。
吃早点(10分钟)。
请你为李明设计一套最节约时间的方案。
【小结思考】探讨对统筹方法的认识和应用。
初中信息技术_第1课算法的概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1课算法的概念教学⽬标1、掌握算法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原理,理解计算机执⾏算法的过程。
3、理解算法在⽣活、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并感受问题分析的严谨性,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活中算法的描述,算法的特征,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计算机执⾏算法的过程。
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探讨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课前⽼师画了⼀棵“智慧树”,上⾯有⼀颗“智慧果”,把学⽣分为红、绿、蓝三队,这节课主要通过学⽣答题竞赛的⽅式攀登“智慧树”,最先摘取“智慧果”的,为本节课的“智慧之星”。
导⼊:我动⼿我快乐教师事先准备了三杯没有按标签指⽰的颜⾊⽔(红标签装了绿颜⾊的⽔,蓝标签装了红颜⾊的⽔,绿标签装了蓝颜⾊的⽔),试问:有哪位同学能让这些颜⾊⽔安标签的指⽰回归到⾃⼰的位置。
找学⽣动⼿操作,其他学⽣观看,然后让这位同学说出他是如何实现的。
教师提问,在我们平时遇到问题时,是怎样⼀个解决过程。
教师引导回答:先分析问题,在脑中形成⼀个⼤体的思路,然后得出解决问题的详细步骤。
从⽽引⼊课题。
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讨论的问题算法。
算法就是⽤⽤⾃然语⾔描述出解决问题的⽅法和步骤。
为了进⼀步理解算法的概念,让学⽣说出“曹冲称象”的⽅法和步骤,并思考,这种⽅法的原理是什么?(每⼀队的代表都积极回答并参与活动,迈出了攀登的第⼀步。
)“曹冲称象”的⽅法和步骤:步骤1:将⼤象放在船上,标出露出⽔⾯的记号。
步骤2:将⼤象放下船,装上等量的货物,直到⽔⾯达到记号的位置。
步骤3:称量货物的重量,就等于⼤象的重量。
这种⽅法的原理就是等效替代法。
活动⼀⽣活中的算法在⽇常学习和⽣活中,做事需要遵循⼀定的⽅法和步骤。
这种解决⽣活中问题的⽅法和步骤,我们称之为“⽣活中的算法”。
你能列举出⽣活中的⼀些有关算法的实例吗?(学⽣积极思考并抢答问题)⽣活算法实例⼀:假设你要泡⼀杯茶,有以下步骤,你应该怎么做?a 烧⽔b 洗刷⽔壶 c洗杯具 d泡茶 e找茶叶⽣活算法实例⼆:⼀家三⼝在户外野餐。
《用枚举算法寻找问题多解》教学设计《用枚举算法寻找问题多解》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图形化的编程软件Strach,对编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一册学习了Python语言的基础知识,包括两种运行模式、输入输出程序语句的编写、变量、列表等数据类型及其数据的存储。
在第一册,学生学习过for in 循环结构和 and 、or逻辑运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能力。
初一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表现力强,对于游戏和课堂上学到的“百钱买百鸡”问题很感兴趣。
《用枚举算法寻找问题多解》效果分析本节课以为学生在初一上册学习过python的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时间过去太久,下学期再继续学习,难度很大,幸好我提前录了微课(for in 循环结构、and 与or的区别,)让学生在家提前进行了预习,效果较好。
本节课一开始,利用游戏导入,学生很感兴趣,因为害怕浪费时间,就没有找更多的学生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思考:“明7”和“暗7”数分别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导学生把解题思路转化到程序中来,逐渐转化成计算机语言,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百钱买百鸡”程序中,学生很容易想到三个变量x,y,z分别表示公鸡、母鸡和小鸡(枚举对象),也很容易找到三者之间的关系:x+y+z==100,但是对于5*x+3*y+z/3==100不容易找到,教师适当引导之后,使该问题得到解决。
另外,对于为什么要优化程序和如何优化程序做了说明,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改变枚举对象可以减少循环嵌套的层数,改变枚举范围可以减少循环的次数。
在教学环节中,我注重对错误程序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修改程序提升对程序的认识和重点语句的理解,从而使层次高的学生能够掌握终点语句。
使大部分学生享有成就感。
最后,通过测试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成绩分析,直观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效果较好。
总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路引领,真正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用枚举算法寻找问题多解》教材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学科素养,从四个核心要素进行了具体描述,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