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思品源远讲义流长的中外交往课件1创新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25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1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主题目标1.通过了解中外的历史,体会中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带来共同发展。
2.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及海上航线,了解中国同欧洲、亚洲、非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
3.在学习活动中,养成主动收集整理资料的习惯。
授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活动主题:丝路驼铃活动准备师生广泛收集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材料,包括书籍图片和音像资料,推荐阅读《马可·波罗行纪》。
活动过程1.导入:从“丝绸”谈起,导入“丝绸之路”确认自己的认知起点。
2..阅读教科书第2页,了解古代“丝绸之路”。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知道考古证明,公元前“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往就已经开始了。
物品的交换,技术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3.中外交往中的著名人物。
(利阅读教科书第3页关于马可·波罗的介绍,交流“在古代还有那些外国人到中国学习考察”。
玛窦、南怀仁、汤若望等)4.古代“丝绸之路”上交流的物资和文化。
阅读教科书第3页关于中外交流的图片,关注不同地区的物资和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并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通过读图,了解“中亚”、“西亚”、“美洲”大致的地理范围。
5.古代“丝绸之路”上明珠。
看视频资料,了解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及传说。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讲与古代“丝绸之路”有关的故事和传奇。
6.新“丝绸之路”。
阅读教科书第4页,指出新的“丝绸之路”,然后让学生思考:古代“丝绸之路”与新的“丝绸之路”有哪些异同?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或者“这说明了什么?”)7.阅读并拓展。
知道学生阅读“美文欣赏”。
介绍西部城市的风貌,特别是“丝绸之路”上主要城市的风土人情。
8.小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和世界的主要通道,古代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在此交汇。
活动要求1.尽可能让学生接触更多资料,比如相关视频资料,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故事、传说等。
重视读图,让“丝绸之路”在学生的心中建立更加立体的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教学目标:1、感受古代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为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独特魅力而骄傲。
2、知道中外交流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中外交流的历史教学难点:中外交流的意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
1、课件教材《考古带来发现的惊喜》。
师问:看看这两则报道中,你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又有怎样的思考?生:历史悠久,工艺精美,传播远、中外交流时间外。
师:中国的丝绸为什么会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它们是怎样到国外去的呢?(教师引导看“丝绸之路”的地图给予评价)小结: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张骞开辟了这个样一条以运送丝织品为主的商路,这就是丝绸之路。
活动二:丝绸之路的中外交流。
1、看材料的中外交流材料。
2、阅读收集的学习考察资料。
3、交流讨论:在这条丝路上,中国与外国有哪些方向的交流?4、课件播放《丝绸之路》。
讨论:丝绸之路的开通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交流归纳: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交融。
小结:丝绸之路不但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座辉煌的“人类文化的桥梁”。
它不但沟通了东西文明而且促成了相互渗透世界的共同发展。
活动三:古今丝绸路。
师: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课件展示:古老的丝绸之路路线图》与现代新的“丝绸之路”示图,思考:两者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有何感受?小结: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了新的发展和飞跃,它从古走到今,让中国汉唐焕发出耀眼光彩的丝绸延续至今。
板书设计: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丝路驼铃人类文化的桥梁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第二课时活动一:相似文化的背后。
1、课件展示,日本的文字、服饰、茶艺、建筑、绘画等。
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学生阅读P6面的资料交流。
隋唐时期,日本为什么要派遣使者到中国?还邀请鉴真东渡日本,而鉴真为什么经历五次失败,因双眼失明到晚年还要东渡日本?3、我国与日本一海相隔,较早的海上交流是从中日交流开始的,中国通过海路与世界的交流还有哪些?(课件展示海上交流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中外海上交流涉及的范围。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丝路驼铃1、近代,中国闭关锁国,保守屈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东方大国的风采。
2、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开始与外国交流往来。
3、中国是最早开始中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纺织品是中国风险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的产品之一。
4、我国的四大发明等技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和欧洲,促进了那里的文明。
5、丝绸之路的意义: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打开了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窗口,打通了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通道,丝绸之路被称为“古代文化交流的彩带”一座辉煌的人类文化桥梁6、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被称为“东西方文化的使者”7、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四大发明”:丝绸、养蚕丝织技术、茶叶、瓷器8、新丝绸之路:从太平洋西岸中国连云港开始的陇海,兰新铁路,沿着当年的丝绸之路不短延伸,经中亚和欧洲各国直到大西洋,构成了一条对亚欧大陆经贸活动发挥巨大作用的新丝绸之路。
海上交流1、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经有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
东海航线通往朝鲜和日本,南海航线通往东南亚和印度洋,后来海上航线到达了欧洲和非洲各地。
2、日本遣唐使12次通过东海航线到达中国。
3、鉴真是我国唐代扬州人,从小出家为僧,在文学医学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哥伦布预1492年发现新大陆,比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晚了87年。
5、郑和下西洋的意义:1、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2、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6、郑和为什么能完成航海上空前的壮举:1、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很先进2、个人方面热爱航海,有非常强烈的精神动力3、当时的国家给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飘扬的五星红旗1、1949年1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代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为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的独特魅力而骄傲。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外交流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学难点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标明丝绸之路线路;《丝绸之路》视频;《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学生准备:收集古代中外物品、文化交流的资料;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共同准备:课前收集体现日本和韩国文化特征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材料。
第一教时:丝路驼铃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学习《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看看从这两则报道中,你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又有怎样的思考?2、中国的丝绸为什么会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它们是怎样到国外去的呢?3、阅读搜集的“丝绸之路”。
二、学生讨论并汇报:三、学生活动:重走丝路四、测试:1、在古代世界,中国是最早开始种()、()、()的国家。
()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的产品之一。
2、我国各地的丝绸以及其他商品集中到(),各国商人把商品打包好后,组成商队浩浩荡荡地向西行进,穿过(),最后到达西方各国。
这条路也被称为“()”。
3、我国不但有人走出国门,他们是()、()。
同时也不断有外国人到我国来学习、考察、经商他们是()、()。
4、()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文化明珠。
神秘的()古城也在“丝绸之路”上。
5、中国把()、()、()、()、()传到国处,而中亚把()、()传到中国,印度把()、()、()、()传到中国,西亚把()、()、()、()传到中国来,美洲把()、()、()传到中国来,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并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