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危急值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成人)
- 格式:pdf
- 大小:920.47 KB
- 文档页数:6
2023远程心电圄危险贷银诊断的申国专家共识(完整版}随着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心电监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真是近年来可穿戴设备蓬勃发展,远程心电居家监测走进了干家万户。
远程心电监测技术是在传统心电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项新兴检测手段,是f旨在心电信息系统支持下,利用E联网技术如计算机或手机,远距离采集心电数据并传输至心电诊断中心,人工分析诊断后,报告回传至基层医疗单位或居家监测者,真奇及时、有效、便捷的优势,可用于心律失常筛查、一过性症状相关事件的捕捉及心肌缺血检测,实现了实时监测、危急预警、个体化健康管理等功能。
心电图是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在某一导联上的记录,可受到神经体液调节、自主神经的洁性、张力等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电圄波形可随机、瞬时发生改变。
院内心电图诊断需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真官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而远程心电图诊断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获取患者||伍床相关信息并给予客观评估,心电图诊断存在误差及风险。
如何更好地应用远程心电图诊断,为患者提供临床就医指导,平衡医疗获益和风险,亟需对远程心电图诊断进行危险分级。
士t、口埠b§亘,、衫、自R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发布和制定了心电图的危急值及报告湖里,国内发布的《心电图危急值2017中国专家共识》已被||伍床广泛应用,尤真是在远程心电监测技术领域,使许多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然而,由于基层医生对于异常心电图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往往不制良据心电图波形异常,提供合理诊疗擂施,窑易造成过度医疗或病情延误。
因此,多位||伍床和心电学专家就远程心电图诊断危险分级的制定、应用和筐酣是出了建议,倡导形成完善的国内远程心电图诊断危险分级评估标准,以期更好服务||伍床。
危险分级参考《心电图危急值2017中国专家共识》、《2017I S HNE/HRS动态心电图和体外心电监测/远程监测专家共识》远程心电图诊断医生告知标准和危急值报告要求,特邀请国内心血管病与心电学领域64名知名专家与教授,秉承急慢分诊的原则,共同起草了远程心电图诊断危险分级专家共识。
检验危急值在急危重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成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检验危急值在急危重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组提纲1. 危急值介绍2. 编制共识的意义3. 共识主要内容4. 总结危急值最早由Lundberg提出,已经被世界各地所采用“ A laboratory test result that represents a pathophysiologic state at such variance with normal as to be life-threatening unless something is done promptly and for which some corrective action could be taken”.Lundberg GD. When to panic over abnormal values. Med Lab Observer.1972;4:47-54•危急值(critical value / panic value):–极度异常的检验结果,如果不给予及时有效治疗,病人将处于危险的状态–国家重大传染性疾病危机值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师需要及时得到这个检测信息患者迫切需要紧急的、有效的医学干预或治疗措施不及时处置的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漠视生命•pH 、pCO2、pO2、Glu 、K +、Na +、Ca 2+、PT 、APTT 、WBC 、PLT 、HGB 最常见危急值项目•肌酐、尿素氮、细菌培养阳性标本、HIV 阳性、心肌损伤标志物、药物浓度、及特别异常其它检验结果其它危急值项目 •超声、放射科、病理科、心电图等部门 其它部门的危急值报告。
临床检验危急值应用指南(仅供参考)一、白细胞计数:参考值:(4~10)×109/L。
1、低于2.0×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应再做其他试验,如白细胞分类计数、观察外周血涂片等,并应询问用药史。
患者易感染性,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及预防感染措施。
2、高于11×109/L为白细胞增多,此时做白细胞分类计数有助于分析病因和分型,如果需要应查找感染源。
3、30×109/L高于此值为白细胞增多,此时做白细胞分类计数有助于分析病因和分型,如果需要应查找感染源。
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应进行白细胞分类,观察外周血涂片和进行骨髓检查。
二、中性粒细胞:参考值:(3.0-6.0)×109/L。
1、病理性增高: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尿毒症、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病理性减少: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盒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
三、血红蛋白: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
1、低于50g/L,应予输血,但应考虑病人的临床状况,如对患充血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则不应输血。
2、低于95g/L时,应确定贫血的原因,根据RBC的多项参数判断此属于何种类型,和叶在做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参数及计数网织红细胞是否下降的基础上,测定血清铁、B12酸浓度,经治疗后观察Hb的变化。
四、血小板(PLT):参考值:(100~300)×109/L。
1、计数低于30×109/L PLT,可致自发性出血。
若出血时间待于或长于15分钟和(或)已有出血,则应立即给予增加血小板的治疗。
2、50×109/L病人有小的出血损伤或将行小手术时,若PLT低于此值,则应给予血小板浓缩物。
五、红细胞比积(HCT):参考值:成年男性42%~49%、成年女性37%~43%。
1、低于18%,应立即输血,但必须考虑病人的临床状态,如有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则不应输血。
《急诊成人细菌性感染诊疗专家共识》要点急诊成人细菌性感染是一种常见但常常严重的医疗紧急情况,迅速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恢复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急诊医生的诊疗水平,近日发表了《急诊成人细菌性感染诊疗专家共识》。
下面是该专家共识的要点总结。
1.急性细菌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患者评估:-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对于急诊医生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种类非常重要。
-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和肺炎球菌等常见细菌,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
-患者评估应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和血氧饱和度等基本指标。
2.快速诊断和适当的微生物学检查:-快速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快速血培养、尿培养和呼吸道培养等微生物学检查有助于指导治疗,但不应延误抗生素的给予。
3.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常见的初选药物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重症患者可考虑联合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氨基糖苷类药物。
4.治疗的持续和调整:-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进行调整,包括观察体温、心率、呼吸率和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应及时与临床微生物学专家进行沟通,根据病原菌的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5.急诊并发症的处理:-急诊并发症包括败血症、休克、急性呼吸衰竭等,应及时诊断和处理。
-对于休克患者,应迅速补充液体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确保血液循环稳定。
6.并发症后续管理:-治疗结束后,应继续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确保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再发感染。
总的来说,这份《急诊成人细菌性感染诊疗专家共识》提供了急诊医生在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时的一些建议和指导,旨在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并发症的处理和后续管理也非常重要。
通过加强医生对急性细菌性感染的认识和掌握,可以更好地提供患者的救治。
急诊成人性细菌感染诊疗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感染是急危重症患者最为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急诊科作为患者就医的首站,感染的处置是急诊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
急诊感染患者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就医时间紧迫、诊断未明确、危重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急诊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较其他专科需要面对更大的挑战。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我国长期以来非常关注的问题。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合理的抗感染诊疗策略、合适的抗菌药物使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极大地节约医疗资源。
为了更好地对成人细菌性感染进行诊疗,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急诊耐药菌的产生,故编写本共识。
一、急诊感染的诊断和评估1感染的诊断感染是指微生物侵人宿主体内引起的病理变化或疾病状。
就诊于急诊科的感染患者具有起病急和(或)病情重的特点,如不能给予快速识别和准确的诊治,常出现病情快速进展恶化甚至死亡。
此外,急诊感染病情错综复杂,感染的诊断有时较为困难,临床诊疗中的误诊、漏诊时有发生。
因此,感染的正确诊断和评估是感染治疗的首要前提。
机体在发生感染后会出现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肿胀、疼痛、渗出(如分泌物增加)、发热、白细胞升高及影像学改变等。
由于这些表现都是非特异的,仅仅通过单一的表现去诊断感染常常导致误诊。
比如,感染可以表现为发热,但发热的患者并非都是感染,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为非感染性发热;再如,细菌性感染可表现为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升高,然而活动性炎症、妊娠、血液病、某些药物 (糖皮质激素或儿茶酚胺)、应激、剧烈运动、烧伤、电击、手术或创伤及实验室误差等都可以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再如,近年来发现降钙素原(PCT )可能是细菌性感染比较好的标志物,然面,前瞻性临床试验显示,基于PCT鉴别是否为感染时应谨慎解读其结果,PCT对感染的预测受到院前概率的影响,也缺乏适用于各种临床情形的恰当阈值。
以PCT 指导启动抗菌药物治疗并不能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北京地区22家三级医院检验结果危急值调查与分析刘汝锋;王悦;任颖佳;高学硕;董大海;杨唯唯;王国洪;徐国宾【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地区22家三级医院检验结果危急值项目及警戒限值,为检验结果危急值设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微信上传照片收集调查医院医务处下发的危急值项目及其警戒限值的文件.结果 22家医院共设置危急值项目63项.所有医院均将血红蛋白、血小板、血钾、血钙、血糖列入危急值报告,其他认可度较高的项目及其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白细胞计数95.5% (21/2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90.9%(20/22)、血钠86.4%(19/22)、纤维蛋白原68.2%(15/22)、凝血酶原时间63.6% (14/22).微生物和感染类项目共有13个危急值项目.结论北京地区医院危急值项目的设置有一定差异,多数项目警戒限值相近.【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5(033)003【总页数】6页(P234-239)【关键词】危急值;血液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感染;北京【作者】刘汝锋;王悦;任颖佳;高学硕;董大海;杨唯唯;王国洪;徐国宾【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检验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检验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检验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检验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检验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检验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检验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检验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972年美国学者Lundberg首次提出危急值(critical value,panic value)的概念[1]。
最新:急诊检验能力建设与规范中国专家共识(全文)为了增进检验和临床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急诊检验和临床管理,推动急诊检验和临床发展,提高医疗机构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能力,实现分级诊疗下的急诊规范化建设。
急诊临床专家与检验专家共同组成制定小组,通过多次会议、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讨论如何了解临床医师的需求,规范急诊检验建设,提高急诊救治能力。
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应有效沟通,依据急诊医师工作中常见疾病或急危重症,共同制定急诊检验项目种类,选择急诊检验危急值项目,确定危急值通报界限值。
急诊检验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持续改进,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验报告;急诊医师与检验人员共同努力,规范急诊检验建设,改善急诊检验服务能力,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
在我国大多数起病急、症状重、且病情复杂多样的患者,往往首诊于急诊科,使急诊科成为急危重症聚集的科室。
急诊检验是急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急诊检验项目,准确及时的检验报告,能够为急诊患者在黄金时间窗内得到有效救治提供重要保障。
然而,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各医疗机构内急诊检验的能力参差不齐;同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验项目不断被应用到临床,急诊医生需要对急诊检验项目进行合理应用。
因此,急诊检验人员与急诊医生需要对急诊检验项目的开展和使用、危急值项目的选择、危急值的设置与回报等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合理应用。
各医疗机构应规范急诊检验建设,提升急诊检验能力,为保障急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为了加强急诊检验的建设并规范急诊检验服务标准共同制定本共识。
考虑到就诊患者多以不适主诉症状就诊,急诊疾病种类繁多,本共识汇总了急诊医师诊治的最常见症状和相关疾病,根据诊疗需求建议开展必要的急诊检验项目。
本共识旨在为规范急诊检验建设,提高急诊检验服务临床能力提供指导,并将根据急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而进行修订。
检验危急值在急危重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成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检验危急值在急危重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组提纲1. 危急值介绍2. 编制共识的意义3. 共识主要内容4. 总结危急值最早由Lundberg提出,已经被世界各地所采用“ A laboratory test result that represents a pathophysiologic state at such variance with normal as to be life-threatening unless something is done promptly and for which some corrective action could be taken”.Lundberg GD. When to panic over abnormal values. Med Lab Observer.1972;4:47-54•危急值(critical value / panic value):–极度异常的检验结果,如果不给予及时有效治疗,病人将处于危险的状态–国家重大传染性疾病危机值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师需要及时得到这个检测信息患者迫切需要紧急的、有效的医学干预或治疗措施不及时处置的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漠视生命•pH 、pCO2、pO2、Glu 、K +、Na +、Ca 2+、PT 、APTT 、WBC 、PLT 、HGB最常见危急值项目•肌酐、尿素氮、细菌培养阳性标本、HIV 阳性、心肌损伤标志物、药物浓度、及特别异常其它检验结果其它危急值项目•超声、放射科、病理科、心电图等部门其它部门的危急值报告Lundberg危急值概念首次提出•影响:其概念被广泛认可并使用Kost危急值临界表 •钾:低值(2.8),高值(6.2)Emancipator危急值的实践参数•政策和程序Lum G危急值需根据临床需要调整 •39个儿科医院Elizabeth危急值的比较研究 •部门分布, 周转时间, 数据分布1972199019971998近年CLIA’ 88•危急值结果报告的书面程序The Joint CommissionNational PatientSafety Goals•文档和复读(ReadBack)•定义危急值界值和危急值项目CAP Checklists•程序•文件•复读•周转时间国际标准化组织15189 国家卫生计生委《患者安全目标》卫生计生委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 •通知和危急值记录•报告制度•质量控制•咨询服务•确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值制度•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提纲1. 危急值介绍2. 编制共识的意义3. 共识主要内容4. 总结危急值现状国际上标准指南Emancipator K. AJCP 108:247, 1997 ASCP practice Parameters Assessment Committee & Board of DirectorsCAP 关于危急值项目及危急值范围标准指南和调查报告可作为临床实验室设置和调整危急值项目的参考依据公认危急值重视危急值多在执行(不同级别的医院)危急值本身的特点导致的差异•危急值本身的针对性(年龄、性别、病种、种族等)•对危急值的认识•临床医生认知,临床能力•检测系统,方法学,参考区间•危急值研究方法危急值尚未标准化的内容•危急值项目选择•危急值界限的确定•识别和报告•危急值报告的监控、评估与调整国内危急值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或程序危急值专家共识的意义系统的阐述危急值体系1提供给各级医疗机构参考借鉴促进我国的急危重病水平的快速提高,为急危重病、检验从业人员搭构更好、更快捷的沟通、管理手段,成为危重病患者生命提供高效保障。
检验科危急值与处理方法完整版什么是危急值?每个检验项目均有各自的正常参考范围,又称正常参考值,已很少应用;目前多用参考值,是指在特定试验条件下(即特定仪器,特定试剂,特定地域),某检验项目正常人群的测定值;如果检验结果显著超出参考范围并危及到患者生命时,我们把此时的检验结果作为危急值。
我国《检验危急值在急危重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成人)》将危急值(critical value,panic value)定义为三大类:1、危及生命的极度异常的检验结果;2、和疾病的治疗转归有紧密联系的检验结果;3、国家重大传染病,反映那些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患者的检验结果,如H7N9等。
术语和定义危急值(critical value)能够提示患者生命处于危险/危急状态的检查数据/结果,此时临床应立即采取紧急适宜的抢救措施。
危急值项目(item of critical value)含危急值的检查项目。
危急值报告限(critical value limit)危急值阈值或危急值边界限,高于或低于该阈值或边界限的检查结果被视为危急值。
医学决定水平(medicine decide level)是针对某一检查项目有别于参考值的特定限值,测定结果高于或低于该限值即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作用,或必须采取特定的治疗措施。
危急值确认(confirmation of critical value)危急值识别与确定。
危急值报告(report of critical value)检验/检查或其他相关人员向患者主管医生或危急值使用者报告危急值的过程。
危急值回读(read back of critical value)危急值信息接收方向危急值信息报告方读取危急值及患者信息的过程,以确认相关报告信息记录的准确性。
危急值转递(transition of critical value)危急值非直接使用者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向危急值直接使用者转报危急值信息的过程。
危急值处理时限专家共识与指南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旨在对本篇文章进行简要介绍和概述,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印象和理解。
本文的主题是危急值处理时限专家共识与指南,将全面阐述危急值处理时限的定义和意义,并探讨专家共识对于其建议以及指南对于其指导的重要性。
在医疗领域中,危急值是指一些临床检验结果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紧迫性的重要信息,例如高度异常的血糖、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
这些异常结果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及时而准确地处理危急值显得十分重要。
危急值处理时限指的是在检测到危急值后,医护人员需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这个时限的确定需要根据危急值的紧急程度和患者的病情进行权衡,通常包括了危急值的通知、确认、记录和采取治疗行动等环节。
危急值处理时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方面,及时处理危急值可以快速识别和干预患者可能面临的临床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另一方面,有效的危急值处理时限还能提高医疗机构的运作效率和质量水平,提升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专家共识和指南的研究和分析,深入探讨危急值处理时限的专家共识以及指南对于其指导的重要性。
专家共识是基于临床经验和科学证据形成的共同意见,它能够提供针对危急值处理时限的建议,为医务人员提供权威和可信的参考。
而指南则是对于危急值处理时限的规范和操作指导,能够为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流程。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危急值处理时限的定义和意义,并深入了解专家共识和指南对于危急值处理时限的重要性和应用。
这将有助于提高危急值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可靠的医疗服务。
1.2 文章结构本文采用以下结构进行阐述和探讨危急值处理时限的专家共识与指南。
1. 引言:在引言部分,将对危急值处理时限的重要性和现实背景进行简要概述,介绍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2. 正文:正文部分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危急值处理时限进行深入剖析:2.1 危急值的定义和意义:首先,对危急值的概念和定义进行解释,包括其在医疗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成人急性肝损伤诊疗急诊专家共识2024要点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ALI)指原无肝病或虽有肝病但处于稳定状态者,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各种肝损伤危害因素(感染、创伤、药物、毒物及各种理化因素等)后,在2 周内出现肝脏功能急剧恶化的一类临床疾病。
1、ALI 的常见病因—— Double Tip根据病因不同,可将 ALI 分类如下表。
按首字母总结即 DTTIIPP ——「Double Tip」。
2、ALI 的严重程度评估• 轻度ALI:2 ULN ≤ ALT <5 ULN。
• 中度ALI:5 ULN ≤ ALT <15 ULN。
• 重度ALI:INR ≥ 2.0,ALT ≥ 10 ULN 且TBiL ≥ 3.0 mg/dL 且无肝性脑病。
注:ULN:正常值上限;黄疸持续时间>3 d、TBil >51 μmol/L 和INR >1.7 提示ALI 预后不良。
3、ALI 常用保肝药物01、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主要成份多烯磷脂酰胆碱可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膜/细胞器膜,促进肝细胞膜再生,减少肝脏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抑制肝纤维化进程,改善血液和肝脏脂质代谢,减少肝细胞凋亡。
02、抗炎类药物主要有甘草酸单铵、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和异甘草酸镁,能够减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
03、解毒保肝药物包括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硫普罗宁等。
谷胱甘肽可改善肝脏的合成,具有抗氧化、催化解毒、清除自由基、促进胆酸代谢、调节免疫等功能。
N-乙酰半胱氨酸是谷胱甘肽的前体,能刺激谷胱甘肽合成,增加谷胱甘肽活性。
0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水飞蓟制剂和双环醇。
水飞蓟制剂可通过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及降脂等发挥保肝作用。
双环醇可减轻肝脏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性损伤。
05、利胆类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S-腺苷蛋氨酸等,可增加胆汁分泌。
06、基础代谢类药物主要通过影响肝细胞的能量代谢来发挥肝细胞保护作用,包括辅酶A、辅酶Q10、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肌苷、门冬氨酸鸟氨酸、前列地尔等。
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 检验科对于临床检验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和时限的确定、危急值报告制度和质量指标的监测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危急值的报告和管理看似简单, 但其中存在诸多问题, 如患者群体间差异较大、医疗条件的不一致使危急值项目和界限的确定难以统一;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等。
此外, 国内大量商业化的独立实验室在危急值管理方面的问题更加严重, 如报告危急值时医院电话无人接听;通报医院电话不统一;危急值通知途径的单一等诸多问题[2]。
本文结合我院管理经验, 探讨危急值识别、报告、统计和评估的管理方法, 旨在抛砖引玉。
对于危急值的定义, 国内专家在《检验危急值在急危重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成人) 》中[3]将其范围限定在3个方面: (1) 危及生命的极度异常的检验结果, 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 如果不给予及时有效治疗, 患者将处于危险的状态, 或者立即给予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2) 与疾病的治疗转归有紧密联系的; (3) 国家重大传染病, 反映那些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患者的检验结果, 如禽流感病毒H7N9亚型等。
危急值项目及其报告界限的正确选择对患者生命状态的提示, 临床实验室的报告和临床采取适宜的救治措施息息相关, 不合理的危急值项目, 过宽或过窄的危急值界限都将影响危急值的后续处理及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
我国卫生计生委在患者安全目标中明确要求, 须将“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列为危急值项目[4]。
不同医疗机构、不同临床专业对危急值项目和报告界限的要求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 在确定危急值报告界限时还应当考虑到不同临床实验室在检测系统、检测方法、检测人群上的差异, 这会导致生物参考区间的变异医院医务处组织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呼吸科、肾内科、血液科和消化科等相关科室临床医生, 和检验医师在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医疗法规、诊疗指南、权威教材的基础上, 参考其他大型医院标准, 结合本院危急患者的情况, 共同讨论制定危急值检验项目和报告流程, 确定各临床科室危急值项目及报告限。
《急诊成人细菌性感染诊疗专家共识》(2020)重点感染是危重患者最为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急诊科作为患者就诊的首站,感染的处置是急诊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
急诊感染患者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就医时间紧迫、诊断未明确、危重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急诊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较其他专科需要面对更大的挑战。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我国长期以来非常关注的问题。
1 急诊感染的诊断和评估1.1 感染的诊断感染是指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引起的病理变化或疾病状态。
机体在发生感染后会出现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肿胀、疼痛、渗出(如分泌物增加)、发热、白细胞升高及影像学改变等。
由于这些表现都是非特异性的,仅仅通过单一的表现去诊断感染常常导致误诊。
1.2 感染的评估1.2.1 病原学评估急诊常见病原菌及不同感染部位常见病原菌的分类见图2、表1、1.2.2 感染严重程度评估本共识建议,如果感染导致了急性或进展性器官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时,应视为重症感染。
在急诊科,如果在接诊早期缺乏全面的临床资料的情况下,建议使用快速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qSOFA)来识别重症感染的患者。
2 急诊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原则2.1 发病与治疗所处环境的细菌谱和耐药谱2.2 病史和抗菌药物使用史2.3 感染部位及常见病原菌2.4 病情严重程度3 规范病原微生物采集3.1 采集3.2 保存3.3 送检3.4 初步判断4. 急诊抗菌药物初次选择后的再评估和优化治疗一般来说,急诊经验使用抗菌药物后,应当在48~72小时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
在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使用较为窄谱的抗菌药物。
对于抗菌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患者,鉴别诊断应当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治疗无反应的原因。
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时一般应使用到提问正常、感染症状消退后的3~4天,对于存在明确感染灶的患者,应根据感染灶是否基本吸收,适当延长抗菌药物疗程。
宿主免疫功能也是急诊抗菌药物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