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讲义4
- 格式:pptx
- 大小:339.05 KB
- 文档页数:92
《组织⾏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四章团队马⼯程《组织⾏为学》教案《组织⾏为学》编写组2020年2⽉第四章团队⼀、教学⽬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和研讨,要求学⽣能够建⽴团队组成、团队过程和团队结果的管理框架,理解团队的特征和类型;理解团队过程管理的原理;理解团队效能的概念,掌握团队绩效评价的原理。
团队管理的知识是现代组织⾏为管理的主要内容,本章的内容与培养学⽣的团队素质和团队管理能⼒密切相关。
⼆、课型:新授课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团队在个体、团队、组织三个层⾯产⽣的作⽤;2.团队创建和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管理措施;3.团队沟通、冲突、团队⽂化和团队规范、以及团队领导和决策等团队过程管理的原理。
五、教学⽅法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节介绍了团队的特征,包括团队与⼀般的⼯作群体的差别;团队的作⽤;团队的规模;团队需要三种不同技能类型的⼈;团队创建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相对应的管理⽅法。
第⼆节介绍了团队的类型。
可以根据任务类型、团队与组织的结合形式、团队的多元化、团队的⽹络化等进⾏分类。
第三节介绍了团队过程管理,包括团队⽬标的形成过程、团队领导风格、团队成员的选拔、团队成员的职能⾓⾊和团队⾓⾊、团队中的沟通、团队冲突、团队⽂化、团队规范、团队领导、团队决策等内容。
第四节团队效能与评价。
团队效能不同于传统的基于个体的绩效,也不同于组织整体绩效,考虑的是团队的协同和团队对组织整体绩效的价值创造。
2.基本概念团队特征,团队规模,团队技能,团队发展阶段,团队的任务类型,嵌⼊组织的团队类型,团队多元化,团队⽹络化,团队成员的双重⾓⾊,团队沟通,团队冲突,团队⽂化与团队规范,团队领导,团队决策,团队效能,团队效能框架。
3.基本理论(1)团队规模理论:团队的规模要保证团队成员间的有效沟通,团队成员过多就很难保证⼤家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进⾏交流,也很难在讨论问题时达成⼀致。
⼀般来说,如果团队成员很多,会出现“搭便车”(社会惰化)现象,难以形成凝聚⼒、忠诚感和相互信任感。
第 4 章 知觉、判断与管理4.1 知觉1、知觉的概念:所谓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贮存、翻译从感觉器官得到的信息的过程。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和联系:2、社会知觉与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指的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 对人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感觉,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
✓ 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 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出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因果关系知觉,是指在有关的一系列社会知觉中,对原因与结果关系的知觉。
➢ 自我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
3、研究知觉的意义①现象绝对论:它相信人的知觉,就是客观事物最真实的反映。
②典型的社会知觉失真现象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通过对某人的知觉而留下的最初印象,能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后来对他再次发生的知觉。
晕轮效应(以点代面效应):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特征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
近因效应: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并在后来对该类对象的知觉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因果知觉角色知觉人际知觉对人知觉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社会刻板作用):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
4.2 知觉与判断过程4.3 选择阶段1、选择环境中信息的方式及作用✓ 信息的控制性处理 ✓ 信息的自动处理2、影响信息选择的外部因素✓ 强度 ✓ 反差 ✓ 频度 ✓ 新颖性 ✓ 动态✓ 对象的组合3、影响信息选择的内部因素✓ 期望✓ 需要和兴趣 ✓ 经验与知识4、信息选择的管理要点✓ 加强正确舆论的宣传力度 ✓ 强化目标行为意识 ✓ 提高观察的频度 ✓ 避免误导✓ 要寻找与当前所相信的不一致或矛盾的信息4.4 组织阶段1、信息组织的概念及必要性环境刺激因素 人的感觉器官选择判断翻译 组织 决 策 与 行 为精确性判断对选择的反作用判断对感觉的反作用✓ 信息组织的概念:指将许多离散的信息,组合成较高层次、抽象概念的过程。
李育晖《组织行为学讲义》培训讲义【课前导入】为什么效率低下的美国银行客服部,仅仅增加了员工的聊天机会,业绩就大幅提升?为什么在谷歌实验中,经常暴露自己情绪缺陷的领导,团队的创新绩效反而最高?为什么大众汽车组织不同部门的员工定期吵架之后,分歧反而减少了?为什么EverYoung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却更喜欢雇用老人?为什么阿里隐藏序列职级后,管理更高效了?……这些看似反常识的做法,其实都遵循了组织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都有哪些规律?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育辉组织行为学讲义》会给你答案。
【作者介绍】李育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曾访学希腊Pantion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主攻人员素质测评、情绪和压力管理、领导力模型、跨文化管理等研究领域,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
培训及咨询过的客户包括国家汉办、华北电网、国华电力、兵器装备集团、联想集团、百度、Millward Brown等知名企业与组织,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及地方企业。
咨询及培训的方向集中在人员选拔、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等方面。
【前言】一、关于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实验有两个特点:(一)是抓行为共性和特性,任何组织的最小构成单位都是人,而人是最复杂的生物。
人的行为并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组织行为学的价值之一,就是从这些看似毫无章法的行为中找到共性和特性,总结其中的规律,从而帮助我们解释、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
(二)是强调系统性。
这意味着我们在做研究或解决问题时,需要把某个问题堪称一个系统,先把这个系统进行拆分,明确它的组成部分,然后确定具体每一步要做什么,一步步地找到答案。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研究个体规律、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大结构对组织的影响。
寻找商业组织行为规律的学科,就叫组织行为学。
管理学的立场肯定是站在企业这边。
组织行为学呢?它是中立的么?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一样,都是一门组织导向的学科,它把组织的利益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