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类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
碎石土的密实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钻进情况,看钻杆跳动情况,和进尺情况,跳动很厉害,进尺很快,那肯定是松散到稍密的。
二看孔壁情况,要是塌孔厉害,钻杆老是下不到原来深度,说明也是松散或稍密的1.从外表上看到的土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的固相的不同成分和不同含量。
红色、黄色和棕色,一般表示土中含有较多的三氧化二铁,并说明氧化程度较高。
黑色表示土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或锰的化合物;灰蓝色和灰绿色的土一般含有亚铁化合物,是在缺氧条件下形成的;白色或灰白色则表示土中有机质较少,主要含石英或高岭土等粘土矿物。
湿度会影响土的颜色的深浅,风干的土的颜色比较浅。
但是一般描述的土是在潮湿状态的颜色。
2. 切面光泽度:黏土光滑、细腻,没有砂面。
粉质粘土的切面不是很光滑、细腻,有的可以看出粉沙的存在。
黏土韧性高于粉质粘土,在手掰的时候有明显的感觉,在掰的过程中会有种藕断丝连的感觉。
在快断开的时候紧接着又有种突然断开的感觉。
当土被掰断的瞬间,很突然的断开,不象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的断开的很均匀的。
黏土的颜色多深于粉质粘土。
但土的均匀性较好。
不象粉质粘土,含水量偏高、混砂、与粉土不均匀产出等。
3.填土和原状土的现场鉴别:从颜色上素填土偏暗或黑,土较松散,闻气味,填土多多少少会有点腐臭味的,存在水痕,填土力学强度差;粘性土偏黄或红,土较密实,粘性土裂隙面一般较规则,天然沉积粘性土强度高。
素填土含有杂质,粘性土较纯,只含氧化铁、铁锰质等,三看层理,四是填土近期堆积(了解原始的地形图及访问当地的人确认,最好调查堆积时间),含植物根茎。
填土其工程性质主要怕填筑时间短,密实程度不均匀对工程影响,填筑10年以上一般都密实了,承载力尚可。
土样浸入水中,一般来说填土大部分会变得稀软,其中所含的杂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之类的)会在水中单独出现。
还可以现场搓条,湿土的时候填土能搓成3MM条(杂质较少),但是很容易断。
软土的层理构造说下看法:要想看软土的构造,要用岩芯管取芯,用土皮或刀片将土沿深度方向切入一部分,再用手掰开土体,使土体成为两半,层理构造的话,层面一般很平滑,层面一般含粉砂或云母碎片,鳞片,那断面很像鱼鳞,。
土的工程分类一共分八级,分别为:一类土,松软土;二类土,普通土;三类土,坚土;四类土,砂砾坚土;五类土,软石;六类土,次软石;七类土,坚石;八类土,特坚石。
(注:土的级别相当于一般16级土石分类级别,坚实系数为相当于普氏岩石强度系数。
)更详细的说,各类土的名称如下:一类土:砂土、粉土、冲积沙土层、疏松的种植土、淤泥;二类土:粉质粘土、潮湿的黄土、夹有碎石或卵石的砂、粉土混卵(碎)石、种植土、填土;三类土:软及中等密实软土、重粉质粘土、砾石土、干黄土、含有碎石卵石的黄土、粉质粘土、压实的填土;四类土:坚硬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含碎石卵石的中等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粗卵石、天然级配砂石、软泥灰岩;五类土:硬质粘土、中密的页岩、泥灰岩、砾岩、软石灰及贝壳石灰石;六类土:泥岩、砂岩、砾岩、坚实的页岩、泥灰岩、密实的石灰岩、风化花岗岩、片麻岩;七类土:大理石、辉绿岩、玢岩、粗中粒花岗岩、坚实的白云岩、砂岩、砾岩、片麻岩、石灰岩、微风化安山岩、玄武岩;八类土:安山岩、玄武岩、花岗片麻岩、坚实的细粒花岗岩、石英岩、辉长岩、辉绿岩、玢岩、闪长、角闪岩。
土的划分依据及标准
建筑土壤分为八类土:
1.砂土:粒径不大于2mm的砂类土,包括淤泥、轻粘土。
2.粘土:亚粘土、粘土、黄土、包括土状风化。
3.砂砾:粒径2mm~20mm的角砾、圆砾含量(指重量比,下同)小于或等于50%,包括礓石、粘土及粒状风化。
4.砾石:粒径2mm~20mm的角砾、圆砾含量大于50%,有时还包括粒径20mm~200mm的碎石、卵石,其含量在10%以内,包括块状风化。
5.卵石:粒径20mm~20mm的碎石、卵石含量大于10%,有时还包括块石、漂石、其含量在10%以内,包括块状风化。
6.软石:各种松软、胶结不紧、节理较多的岩石及较坚硬的块石土、漂石土。
7.次坚石.一硬的各类岩石,包括粒径大于500mm、含量大于10%的较坚硬的块石、漂石。
8.坚石:坚硬的各类岩石,包括粒径大于1 000mm、含量大于10%的坚硬的块石、漂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土的野外鉴别和描述在勘探过程中取得的土样,必须及时用肉眼鉴别,初步确定土的名称、颜色、状态、湿度。
密度、含有物、工程地质特征等,作为划分土层,进行工程地质分析和评价的依据。
1.土的鉴别和定名土的鉴别定名是描述工作的主要内容,正确的定名可以反映土的基本性质。
但是,在自然界中,土的种类很多,光有一个简单定名,还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士的真正面目。
如粘土,由于沉积年代不同,有的沉积年代较老,得到了充分的固结和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而沉积年代较近的粘土,其固结度与结构强度均要差些。
应在其定名前冠以沉积年代或成因,如第四纪更新世(Q3)沉积的粘性土则写成“Q3粘性土”。
或冠以成因类型如“冲积粘性土”等。
土是第四纪以来天然堆积的或由生物化学作用而形式的,按其成因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其特征见第一章所述。
2.土的描述土的描述主要内容是针对影响其工程性质的,反映土的组成、结构、构造和状态的主要特征的。
因此,对于各种不同的土,描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碎石类土的描述碎石类土应描述碎屑物的成分、指出碎屑是由那类岩石组成的;碎屑物的大小,其一般直径和最大直径如何,并估计其含量之百分比;碎屑物的形状,其形状可分为圆形、亚圆形或棱角形;碎屑的坚固程度。
当碎石类土有充填物时,应措述充填物的成分,并确定充填物的土类和估计其含量的百分比。
如果没有充填物时,应研究其孔隙的大小,颗粒间的接触是否稳定等现象。
碎石土还应描述其密实度,密实度是反映土颗粒排列的紧密程度,越是紧密的土,其强度大,结构稳定,压缩性小:紧密度小,则工程性质就相应要差。
一般碎石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等三种,其野外鉴别方法见表4-4。
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别方法表4-4注:1.骨架颗粒系指各碎石土相应的粒径颗粒:2.密实度按表列各项要求综合确定。
(2)砂土的描述砂类土按其颗粒的粗细和其干湿程度可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其特征见表4-5。
土的分类(工程)1、碎石土碎石土是典型的粗粒土,如果土中粒径大于 2mm 的含量高于整个土体的重量的 50 %,该土就属于碎石土。
按粒粗和颗粒形状,碎石土又可以进一步细分,见下表。
碎石土的分类2、砂土砂土即细—中粒土,无塑性,由细小岩石及矿物碎片组成。
砂粒直径变化在 0 . 75 — 2mm 之间,大于0.075mm 的土粒含量超过 50 %。
按粒组含量,砂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五类,如下表所示。
砂土的分类3、粉土粉土是细粒土,粒径变化在 0 . 002 ~ 0 . 075mm 之间,且土粒大于 0.075mm 的含量不得超过50 %,塑性指数I P ≤ 10 。
总之,粉土性质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
无机质粉土亦称“岩粉”。
4、粘性土粘性土是典型的细粒土,粒径小于 0.002mm ,形状不规整。
粘性土可以细分成两类:粉质粘土和粘土。
其划分的依据是塑性指数 I P ,如下表所示。
粘性土的分类5、人工填土人工填土即人为作用形成的土。
常见的人工填土有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土和冲填土。
素填土可含各种土。
杂填土是各种垃圾混杂形成的人工土,这些垃圾可能是工业废料,也可能是城市垃圾物。
冲填土是水力作用形成的,如河堤和江堤挖沙、挖淤形成的土。
此外,自然界中还分布有许多特殊性质的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膨胀土、湿陷黄土、红粘土等。
这些土分布在我国的不同地区。
它们的分类都有各自的规范,在实际工程中可选择相应的规范查用。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2-23 18:03下面是国家颁布的分类标准,有些长,因为不知道你需要哪方面的内容啊土的分类标准来源:发布时间: 2004-5-21 12:16:55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1年8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土的分类标准》的通知(90)建标字第691号根据原国家计委计综〔1987〕2390号文的要求,由原水利电力部会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土的分类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野外编录常用一、杂填土:杂色,松散,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粉土:(1)灰黄,很湿,稍密,含云母片,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
(2 )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三、粉砂:(1)黄色,饱和状态,中密,含云母片,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
(2)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3)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四、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含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韧性中,有腐味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塑状,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切面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1):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切面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
(2)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八、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九、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棕红色,风化强烈,取芯呈砂土状,手捏易碎,遇水易软化,节理裂隙较发育。
十一、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棕红色,取芯呈长柱状,锤击声哑、易碎,采取率92%,RQD81%。
无裂隙,具水平节理,岩石等级Ⅴ类。
十二、中风化灰岩:灰~深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结构致密坚硬,裂隙发育大部分闭合,由方解石充填,岩芯多呈短柱状,长柱,少量呈碎石块状,碎粒状,土状,长度20~40cm局部溶蚀现像严重,岩芯表面呈峰窝状,溶径5~20mm,最大50mm.采取率92% RQD81%.十三、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砂土的分类
砂土的分类及野外判别砾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25~50%。
粗砂: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中砂: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细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85%。
粉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砾砂:观察颗粒粗细:约有1/4以上颗粒比荞麦或高粱粒(2mm)大。
干燥时状态:颗粒完全分散。
湿润时用手拍后的状态:表面并无变化。
辊筒程度:并无粘感。
粗砂:观察颗粒粗细:约有一半以上颗粒比小米粒(0.5mm)大。
干燥时状态:颗粒完全分散个别胶结。
湿润时用手拍后的状态:表面无变化。
粘着程度:无粘感。
中砂:观测颗粒厚薄:约存有一半以上颗粒与砂糖或白菜籽(>0.25mm)对数。
潮湿时状态:颗粒基本集中,部分含水,含水部分一碰即为贫。
湿润时用手拍后的状态:表面偶存有水印。
辊筒程度:并无辊筒美感。
细砂:观察颗粒粗细:大部分颗粒与粗玉米粉(>0.1mm)近似。
潮湿时状态:颗粒大部分集中,少量含水,含水部分稍加相撞及贫。
湿润时用手拍后的状态:表面存有水印(翻浆)辊筒程度:偶存有轻微黏合美感。
粉砂:观察颗粒粗细:大部分颗粒与小米粉(。
一二三类土如何划分,土壤类别划分依据是什么1、一类土:主要包括砂(天然含水量时平均容重为1500kg/m^3)、粘质砂土(1600kg/m^3)、种植土(1200kg/m^3)、冲积砂土层(1650kg/m^3)、泥炭(600kg/m^3)等。
2、二类土:主要包括砂质粘土和黄土(1600kg/m^3),轻盐土和碱土(1600kg/m^3)等。
3、三类土:三类土包括中等密实的砂质粘土和黄土,含有碎石、卵石或工程垃圾的松散土,压实填筑土等。
一、一二三类土如何划分1、一类土一类土主要包括砂(天然含水量平均容重为1500kg/m³)、粘质砂土(1600kg/m³)、种植土(1200kg/m³)、冲积砂土层(1650kg/m³)、泥炭(600kg/m³)等。
2、二类土二类土主要包括砂质粘土和黄土(1600kg/m³),轻盐土和碱土(1600kg/m³)等。
3、三类土三类土主要包括中等密实的砂质粘土和黄土(1800kg/m³),它里面含有碎石、卵石或工程垃圾的松散土(1900kg/m³),压实填筑土(1900kg/m³),粘土(1900kg/m³),轻微胶结的砂(1700kg/m³),天然湿度含砾石、石子(占比在15%以内)等杂质黄土(1800kg/m³)。
二、土壤类别划分依据是什么1、现场鉴别方法(1)一类土和二类土一般可以用铁锹进行挖掘,少量能用脚蹬挖掘,铲运机铲土时间比较短,容易满斗。
(2)三类土需要用铁锹配合镐进行挖掘,铲运机铲土的时间会比较长,可以装满斗。
(3)四类土需要全部用镐进行挖掘,少许需要使用撬棍松,铲运机铲土时间比较长,装不满斗,有时还需要借助铲土机或松土机。
土的分类粘性土的野外鉴定,粘土:如果土条能搓成直径小于1毫米的细条;亚粘:若能搓成1一3毫米的细条;亚砂土:可以搓成球,搓不成小于3毫米的细条;砂土搓不成球。
碎石的划分砂土的划分粘性土的划分土类肉眼鉴定特征(表4)其野外肉眼鉴定方法见表4。
如有的介于二者之间,可定出中间名称,待颗分后统一岩性名称。
对各种砂、土类在岩芯描述时为了工作方便,可将岩性名称简用汉语拼音的开头字母来代替,如粘土(N)、砂质粘土(S N)、粘质砂土(N S)、粉土(F t)、粉砂(F)、细砂(X)、中砂(Z)、粗砂(C)、卵石(Lu)、砾石(Li)、未具体定名的砂用S。
(1)含有机质或淤泥质时,不论沙层或土层,可定名为有机质或淤泥质某某砂或土。
(2)在确定堆积物名称时,要充分考虑其不同成因标志和结构构造特征。
尽量能把说明成因及结构构造的特点反映出来并加冠词于岩性名称前面。
如含砾中粗砂、混粒中细砂、云母长石砂(云母、长石含量大于15%)、有机质粘质砂土、淤泥质某某土、泥炭层、含泥某某的砂、含砂的某某土等。
反映结构构造特点的还有如具混粒结构的混粒土、混粒砂、具不同胶结方式的胶结砂、钙化层、薄板(片)、鳞片粘土等。
(3)有的反映某某集中矿物的定名,例如:某某矿物的砂、土或某种物质层。
根据特殊色亦可参与定名,例如:蓝灰色砂、锈黄色砂、紫色砂等。
1、颜色的描述堆积物的颜色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沉积时的古气候环境和后期的变化特征,以及某种成因上的特征。
因此,在颜色的描述上,必须认真观察、分析、描述。
不但要注意堆积物的原生色、主要颜色,而且注意堆积物的次生色(如色带、色斑、色条、色点)和具特殊成因环境下的特殊色,以及色的过渡带和混杂的描述,找出颜色的系统规律。
(1)对原生色(或叫基本色)的描述:原生色是指堆积物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本色,颜色沿岩层上下表现定物,与层理一致。
在描述时:①应分清主要基本色与次要基本色,以及主要色和形容色。
实验一常见土类的野外鉴别与描述●实验内容:常见土类的野外鉴别、定名与描述●实验原理:钻探法在钻进过程中,必须随时做好钻孔记录。
从钻机定位后由地表开钻到终孔为止,记录每一钻的深度,鉴别与描述每一钻取出的土样,进行定名,并立刻写在记录表中,作为绘制地质剖面图的原始依据。
野外鉴别地基土要求快速,又无仪器设备,主要凭感觉和经验,对碎石土和砂土的鉴别方法,利用日常熟悉的食品如绿豆、小米、砂糖、玉米面的颗粒作为标准,进行对此鉴别。
粘性土的野外鉴别可按其湿润时状态、人手捏的感觉、粘着程度和能否搓条的粗细等进行鉴别。
●实验仪器与主要设备:切土刀,圆锥等。
1反土的状态30°的2CaCO3及3稍密等三种(1)粘性土的描述与定名:粘性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
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φ0.5-2mm 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φ=0.5mm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描述内容: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结构及层理特征。
1、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状态:①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②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③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④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⑤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包含物:贝壳、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光泽反应:用取土力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为①切面粗造为无光泽。
②切面略粗造(稍光滑)为稍有光泽。
③切面光滑为有光泽。
543mm的6时,宜一、10的土应1、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类别
⼟的名称
观察颗粒粗细
⼲燥时的状态
湿润时拍击状态
粘着程度
砂砾⽯
卵(碎)⽯
⼀半以上的粒径超过20毫⽶
颗粒完全分散
表⾯⽆变化
⽆粘着感
圆(⾓)砾
⼀半以上的粒径超过2毫⽶(⼩⾼粱粒⼤⼩)
颗粒完全分散
表⾯⽆变化
⽆粘着感
砂⼟
砾砂
约有1/4以上的粒径超过2毫⽶(⼩⾼粱粒⼤⼩)
颗粒完全分散
表⾯⽆变化
⽆粘着感
粗砂
约有⼀半以上的粒径超过5毫⽶(细⼩⽶⼤⼩)
颗粒完全分散,但有个别胶结⼀起。
表⾯⽆变化
⽆粘着感
中砂
约有⼀半以上的粒径超过0.25毫⽶(⽩菜籽⼤⼩)
颗粒完全分散,局部胶结但⼀碰既散
表⾯偶有⽔印
⽆粘着感
细砂
⼤部分颗粒粗⾖⽶粉近似(>0.1毫⽶)
颗粒⼤部分分散,少量胶结,部分少加碰撞既散。
表⾯偶有⽔印(翻浆)
偶有轻微粘着感
粉砂
⼤部分颗粒与⼩⽶粒近似
颗粒少部分分散,⼤部分胶结,稍加压⼒可分散。
表⾯有显著翻浆现象
有轻微粘着感
注:在观察颗粒进⾏分类时,应将鉴别的图样从表中颗粒最粗类别逐级查对,当⾸先符合某⼀类⼟的条件时,既按该⼟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