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野外鉴别和描述
- 格式:docx
- 大小:17.99 KB
- 文档页数:6
碎石土的密实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钻进情况,看钻杆跳动情况,和进尺情况,跳动很厉害,进尺很快,那肯定是松散到稍密的。
二看孔壁情况,要是塌孔厉害,钻杆老是下不到原来深度,说明也是松散或稍密的1.从外表上看到的土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的固相的不同成分和不同含量。
红色、黄色和棕色,一般表示土中含有较多的三氧化二铁,并说明氧化程度较高。
黑色表示土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或锰的化合物;灰蓝色和灰绿色的土一般含有亚铁化合物,是在缺氧条件下形成的;白色或灰白色则表示土中有机质较少,主要含石英或高岭土等粘土矿物。
湿度会影响土的颜色的深浅,风干的土的颜色比较浅。
但是一般描述的土是在潮湿状态的颜色。
2. 切面光泽度:黏土光滑、细腻,没有砂面。
粉质粘土的切面不是很光滑、细腻,有的可以看出粉沙的存在。
黏土韧性高于粉质粘土,在手掰的时候有明显的感觉,在掰的过程中会有种藕断丝连的感觉。
在快断开的时候紧接着又有种突然断开的感觉。
当土被掰断的瞬间,很突然的断开,不象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的断开的很均匀的。
黏土的颜色多深于粉质粘土。
但土的均匀性较好。
不象粉质粘土,含水量偏高、混砂、与粉土不均匀产出等。
3.填土和原状土的现场鉴别:从颜色上素填土偏暗或黑,土较松散,闻气味,填土多多少少会有点腐臭味的,存在水痕,填土力学强度差;粘性土偏黄或红,土较密实,粘性土裂隙面一般较规则,天然沉积粘性土强度高。
素填土含有杂质,粘性土较纯,只含氧化铁、铁锰质等,三看层理,四是填土近期堆积(了解原始的地形图及访问当地的人确认,最好调查堆积时间),含植物根茎。
填土其工程性质主要怕填筑时间短,密实程度不均匀对工程影响,填筑10年以上一般都密实了,承载力尚可。
土样浸入水中,一般来说填土大部分会变得稀软,其中所含的杂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之类的)会在水中单独出现。
还可以现场搓条,湿土的时候填土能搓成3MM条(杂质较少),但是很容易断。
软土的层理构造说下看法:要想看软土的构造,要用岩芯管取芯,用土皮或刀片将土沿深度方向切入一部分,再用手掰开土体,使土体成为两半,层理构造的话,层面一般很平滑,层面一般含粉砂或云母碎片,鳞片,那断面很像鱼鳞,。
野外土名描述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十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一、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野外土名描述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1.野外编录中描述内容2.土的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的目力鉴别3.一般性土的野外鉴别4.岩石风化程度的野外鉴别5.钻探编录注意事项6.取水样注意事项连云港市建院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23年12月一、野外编录中描述内容:1.土的描述⑴粘土(粉质粘土):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⑵砂土: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⑶粉土: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
⑷淤泥:颜色,状态,包含物,有无臭味(可初判有机质含量),结构性,有无层理等。
互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夹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10—1/3夹薄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小于1/10且多次出现,2.岩石的描述: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岩石的质量指标RQD。
RQD:75mm金刚石钻头,双层岩芯管取芯,每回次大于10cm 的岩芯段之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
RQD大于90好的,75—90较好,50—75较差,25—50差的,小于25极差。
二、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的目力鉴别。
(1)光泽反应:1.方法:用刀切土并抹过土面,观察其切面。
2.评价:光滑程度,粗糙程度,光泽反应。
3.一般土的情况:粘土:光滑,有油脂光泽,颗粒越细光泽越明显,粉质粘土:切面稍有光泽。
粉土:无光泽,粗糙。
(2)摇震反应⑴方法:把土搓成小球,(天然含水量接近饱和的土)放在手掌上左右摇晃,另一手震击该手,如土球表面有水渗出,并呈现光泽,但用手指捏土球时,水分与光泽很快消失。
⑵评价:迅速,中等,缓慢,无。
⑶一般土情况:粘土:无,粉质粘土:缓慢,粉土:中等—迅速。
⒊韧性:⑴方法:把土搓成约3mm的土条,(天然含水量略高于塑限)再搓成土团二次搓条⑵评价:低,中,高⑶一般情况:粘土:能再次搓条,指压不碎。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1.土的描述⑴粘土(粉质粘土):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⑵砂土: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⑶粉土: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
⑷淤泥:颜色,状态,包含物,有无臭味(可初判有机质含量),结构性,有无层理等。
2.岩石的描述: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岩石的质量指标RQD。
RQD:75mm金刚石钻头,双层岩芯管取芯,每回次大于10cm的岩芯段之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
RQD大于90好的,75—90较好,50—75较差,25—50差的,小于25极差。
特别注意点:第一章粘性土粘性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一、粉质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ø0.5-2mm 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二、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ø0.5mm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结构及层理特征1、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状态:①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②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③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④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⑤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包含物:贝类、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光泽反应:用取土刀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①切面粗糙为无光泽。
②切面略粗糙(稍光泽)为稍有光泽。
土的野外鉴别和描述在勘探过程中取得的土样,必须及时用肉眼鉴别,初步确定土的名称、颜色、状态、湿度。
密度、含有物、工程地质特征等,作为划分土层,进行工程地质分析和评价的依据。
1.土的鉴别和定名土的鉴别定名是描述工作的主要内容,正确的定名可以反映土的基本性质。
但是,在自然界中,土的种类很多,光有一个简单定名,还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士的真正面目。
如粘土,由于沉积年代不同,有的沉积年代较老,得到了充分的固结和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而沉积年代较近的粘土,其固结度与结构强度均要差些。
应在其定名前冠以沉积年代或成因,如第四纪更新世(Q3)沉积的粘性土则写成“Q3粘性土”。
或冠以成因类型如“冲积粘性土”等。
土是第四纪以来天然堆积的或由生物化学作用而形式的,按其成因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其特征见第一章所述。
2.土的描述土的描述主要内容是针对影响其工程性质的,反映土的组成、结构、构造和状态的主要特征的。
因此,对于各种不同的土,描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碎石类土的描述碎石类土应描述碎屑物的成分、指出碎屑是由那类岩石组成的;碎屑物的大小,其一般直径和最大直径如何,并估计其含量之百分比;碎屑物的形状,其形状可分为圆形、亚圆形或棱角形;碎屑的坚固程度。
当碎石类土有充填物时,应措述充填物的成分,并确定充填物的土类和估计其含量的百分比。
如果没有充填物时,应研究其孔隙的大小,颗粒间的接触是否稳定等现象。
碎石土还应描述其密实度,密实度是反映土颗粒排列的紧密程度,越是紧密的土,其强度大,结构稳定,压缩性小:紧密度小,则工程性质就相应要差。
一般碎石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等三种,其野外鉴别方法见表4-4。
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别方法表4-4注:1.骨架颗粒系指各碎石土相应的粒径颗粒:2.密实度按表列各项要求综合确定。
(2)砂土的描述砂类土按其颗粒的粗细和其干湿程度可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其特征见表4-5。
野外鉴别方法
一、土的状态的鉴别 1、极软:放手中握拳土从指缝中挤出。
2、软塑:用手指很容易捏塑。
3、可塑:手指用力才能捏塑。
4、硬塑:手指用力可在表面按出凹痕。
5、坚硬:手指无法按出凹痕。
二、岩心长度描述碎屑:0.1×0.1cm~2×2cm;碎块:2×2cm~4×4cm;块状:岩心长度5~10cm;短柱状:岩心长度10~20cm;长柱状:大于20cm;三、岩心的破碎情况 1、岩心完整:90%以上的岩心呈长柱状或柱状。
2、岩心较完整:50-60%以上的岩心呈柱状、长柱状。
3、岩心较破碎:50-60%左右的岩心破碎呈碎块
4、岩心破碎:90%以上的岩心呈碎块状、碎屑状。
四、岩石坚硬程度的现场鉴别坚硬岩:锤击声清脆有回弹、震手难击碎无吸水反应;较硬岩:声较清脆轻微回弹稍震手较难击碎轻微吸水;较软岩:不清脆无回弹震手较易击碎指甲可刻印痕;软岩:声哑无回弹有凹痕易击碎浸水后可
掰开;极软岩:声哑无回弹有较深凹痕手可捏碎浸水后可捏成团。
五、风化程度的划分 1、未风化:岩质新鲜未见风化痕迹。
2、微风化: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Fe、Mn质渲染或矿物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
3、中等风化: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基本未变化仅节理面出现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切割成岩块不能用镐挖岩芯钻方可。
4、强风化: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长石、云母已风化成次生矿物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
镐可挖干钻不易钻进。
野外编录土定名、分类、鉴别、描述等第一章粘性土粘性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一、粉质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0 且小于或等于17 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φ0.5-2mm 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二、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φ=0.5mm 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韧性、干强度、结构及层理特征1、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状态:①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②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③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④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⑤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包含物:贝壳、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光泽反应:用取土力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为①切面粗造为无光泽。
②切面略粗造(稍光滑)为稍有光泽。
③切面光滑为有光泽。
5、摇震反应:试验对应将软塑-流动的小土块或土球,放在手掌中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振击此手掌,土中自由水将渗出,球面呈现光泽。
用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土球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①立即渗水及吸水者为反应迅速。
②渗水及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
③渗水和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反应慢或无反应。
4、韧性试验:将含水率略在于塑性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3mm 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分为:①能揉成土团,再搓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②可再揉成团,捏而不碎者为韧性中等③勉强或不能再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差5、干强度:试验时将一小块土捏成小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根据用力大小区分为①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高②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中等③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未者为干强度低6、结构及层理特征: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岩土工程勘察野外岩土描述野外土名描述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野外编录常用一、杂填土:杂色,松散,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粉土:(1)灰黄,很湿,稍密,含云母片,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
(2 )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三、粉砂:(1)黄色,饱和状态,中密,含云母片,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
(2)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3)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四、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含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韧性中,有腐味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塑状,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切面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1):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切面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
(2)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八、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九、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棕红色,风化强烈,取芯呈砂土状,手捏易碎,遇水易软化,节理裂隙较发育。
十一、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棕红色,取芯呈长柱状,锤击声哑、易碎,采取率92%,RQD81%。
无裂隙,具水平节理,岩石等级Ⅴ类。
十二、中风化灰岩:灰~深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结构致密坚硬,裂隙发育大部分闭合,由方解石充填,岩芯多呈短柱状,长柱,少量呈碎石块状,碎粒状,土状,长度20~40cm局部溶蚀现像严重,岩芯表面呈峰窝状,溶径5~20mm,最大50mm.采取率92% RQD81%.十三、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1、土的野外描述内容野外记录描述要点
2、粘性土及粉土的野外鉴别
3、粘性土塑性状态的划分:坚硬、硬塑、软塑、流塑。
4、粉土密实程度的划分
6、砂类土的划分:
7、砂类土的野外鉴别
8、砂类土密实程度的划分
10、砂类土及碎石类土潮湿程度的划分和野外鉴别
11、钻探岩芯采取率要求见下表:
12.注:单层厚度≥0.5m的均应有原样,单层厚小于0.5m详细记录颜色、塑性状态、密实度
及夹杂物等,工程需要时应取扰样。
对于粉土和粉细砂、现场鉴定困难时,应同时取原样和打标贯,以防漏项。
发现变层时应立即取样或标贯,避免漏层或取样间距过大。
13.标准贯入试验应在清孔、预打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日志中应分别记录),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重型动力触探应在清除孔底残土后进行,每次试验至少连续打入50cm,贯入过程中应不间断地连续击入标准贯入试验及重型动力触探应记录钻杆长度。
试验时分别记录标贯及动探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日志中应分别记录)。
14.本地区大部分粘性土、粉土中含有锈斑及姜石,注意要描述姜石的粒径及含量。
当姜石含量较低时(即小于5%),可用“含少量”代替。
当钻到柱状姜石“夹层”时,要把“深度尺寸”卡好,(姜石大于0.5m也按夹层考虑)。
例如:34.8—40 m
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含有少量锈斑及砂粒,并含有少量直径2—10mm的姜石。
例如:52—57.5m
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含有少量锈斑,并含有直径5—20mm的姜石约占10%,其中54~54.4夹有灰白色短柱状姜石,柱长150~200mm。
粉质粘土野外描述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粉质粘土的野外描述方法,帮助科研人员和野外工作者进行准确、统一的粘土描述,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本文档适用于对粉质粘土进行野外观察、取样和描述的工作。
2. 粉质粘土概述粉质粘土是一种细粒土壤,在土壤分类中属于粘粒的一种。
其粒径小于0.002毫米,具有较高的含水性和塑性,易于粘结成块状。
粉质粘土的特性对于土壤的水分调控、土壤肥力和土壤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3. 野外观察方法在进行粉质粘土的野外观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察点进行采样和描述。
- 在干燥的天气条件下进行观察,以确保土壤处于稳定状态。
-使用工具(如小铲子或小刷子)清除覆盖在土壤表面的有机物、植被等杂物。
- 仔细观察土壤表面的颜色、纹理、湿润程度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4. 野外描述规范在进行粉质粘土的野外描述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 4.1 颜色对土壤的颜色进行描述时,应遵循颜色分类标准(如黑色、棕色、黄色等)并进一步描述土壤的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样例如下: - 颜色:黑色(N3, 0/0/0) - 明度:中等 - 色调:中等 - 饱和度:中等4.2 纹理对土壤的纹理进行描述时,应根据摸索和观察确定其颗粒大小和颗粒形状,并参考三角图进行纹理分类。
样例如下: - 粒径:颗粒直径小于0.002毫米 - 粒形:粉质状粘土颗粒 - 纹理:粉土4.3 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对土壤的肥力和生物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对有机质含量进行描述时,可以采用目测法、重燃法或其他适当的方法。
4.4 湿润程度湿润程度对土壤的可塑性和流动性有影响。
可根据土壤表面湿润的程度进行描述,如湿润、湿润程度为中等等。
4.5 其他特征除了上述要点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土壤的其他特征进行描述,如土壤的臭味、结构等。
5. 采样方法在进行粉质粘土的采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并避免触碰岩石、植物根系等可能影响样品的杂物。
土的野外鉴别和描述
(1)碎石类土的描述
碎石类土应描述碎屑物的成分、指出碎屑是由那类岩石组成的;碎屑物的大小,其一般直径和最大直径如何,并估计其含量之百分比;碎屑物的形状,其形状可分为圆形、亚圆形或棱角形;碎屑的坚固程度。
当碎石类土有充填物时,应措述充填物的成分,并确定充填物的土类和估计其含量的百分比。
如果没有充填物时,应研究其孔隙的大小,颗粒间的接触是否稳定等现象。
碎石土还应描述其密实度,密实度是反映土颗粒排列的紧密程度,越是紧密的土,其强度大,结构稳定,压缩性小:紧密度小,则工程性质就相应要差。
一般碎石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等三种,其野外鉴别方法见表4-4。
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别方法表4-4
注:1.骨架颗粒系指各碎石土相应的粒径颗粒:
2.密实度按表列各项要求综合确定。
(2)砂土的描述
砂类土按其颗粒的粗细和其干湿程度可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其特征见表4-5。
砂土的野外鉴别方法表4-5
砂类土应描述其粒径和含量的百分比;颗粒的主要矿物成分及有机质和包含物,当含大量有机质时,土呈黑色,含量不多时呈灰色;含多量氧化铁时,土呈红色,含少量时呈黄色或橙黄色;含SiO2、CaCO3及Al(OH)3和高岭土时,土常呈白色或浅色。
(3)粘性土的描述
粘性土的野外鉴别可按其湿润时状态、人手捏的感觉、粘着程度和能否搓条的粗细,将粘性土分为粘土、亚粘土和亚砂土(见表4-7)。
粘性土的野外鉴别方法表4-7
粘性土应描述其颜色、状态、湿度和包含物。
在描述颜色时、应注意其副色,一般记录时应将副色写在前面,主色写在后面,例如“黄褐色”。
表示以褐色为主,以黄色为副。
粘性土的状态是指其在含有一定量的水份时,所表现出来的粘稠稀薄不同的物理状态,它说明了土的软硬程度,反映土的天然结构受破坏后,土粒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抵抗外力所引起的上粒移动的能力。
土的状态可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等。
野外测定土的状态时,可采用重为76g、尖端为30?的金属圆锥的下沉深度来确定,其判断标准见表4-8。
土的状态野外判定标准表4-8
(4)人工填土及淤泥质土的描述
人工堆土应描述其成分、颜色、堆积方式、堆积时间、有机物含量、均匀性及密实度。
淤泥质土尚需描述颜色、嗅味等特性。
人工填土与淤泥质土的野外鉴别见表4-9。
人工填土与淤泥质土的鉴别方法表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