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与养生
- 格式:doc
- 大小:560.00 KB
- 文档页数:11
养生十二筋络口诀养生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康长寿的关键所在。
而身体的脏腑筋络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养生中,理解和掌握十二筋络口诀,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
一、头筋口诀:祛风养头,大杜小青,两广三少,活血通经。
这句口诀主要是指针对头部发丝、窝风、头晕、眩晕等不适症状进行养护的方法。
二、肩筋口诀:修身养正,点身顶头,三阳入户,气血通行。
这句口诀主要针对肩部、颈部等处的不适症状,通过舞蹈、练习气功等手段来帮助改善。
三、背筋口诀:保肝护肾,四五脊广,两膝相依,曲直相成。
这句口诀主要是为了保护人体内部重要器官的健康且使身体安于自然状态的动作。
四、臂筋口诀:上下内外,阳明胃经,太阴肺经,通透有净。
这句口诀主要是为了促进血液的循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五、腕筋口诀:手脉与手心,经典绝伦,镇痛消肿,增强抵抗。
这句口诀主要是利用手部的穴位来进行抗炎降温、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六、腰筋口诀:全身之本,三阳俯仰,六合一空,唯得下دا。
这句口诀主要是为了保护腰部,避免腰椎病等疾病的发生,同时改善腰腿酸痛的不适症状。
七、腿筋口诀:虚实相济,春夏复秋冬,天阴地寒,养护终身。
这句口诀主要是针对腿部的肌肉、骨骼、关节、血管、神经等进行养护的方法,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八、足筋口诀:清热解毒,补肾壮阳,千金之验,举重若轻。
这句口诀主要是为了保护足部的健康,防止脚气、足部皮肤病及其他脚部疾病的发生。
九、手筋口诀:上脉之源,下脉之枢,经络交会,通行七音。
这句口诀主要是利用手部的经络和穴位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调节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等功能。
十、心筋口诀:化阴生阳,育精成神,阳明诀守,内旺外柔。
这句口诀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心理素质,并以此教导人们保护并发挥自己的潜力。
十一、肝筋口诀:平肝疏肝,五种阴阳,心脾滋荣,祛病扶危。
这句口诀主要是利用肝经来帮助患有肝火的人缓解症状,同时改善胃肠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沿着前臂内侧经过手腕,止于大拇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呼吸,调节气机、濡养皮毛。
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着前臂外侧经过手腕,止于鼻孔的旁边。
主要作用是主管大肠,通便泻火,清热解毒。
三、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的旁边,沿着面部经过嘴唇和颊部,沿着前胸经过胸腹,止于足胫部外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胃经,消化食物,运化水谷。
四、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胫部内侧,沿着腿部内侧经过膝关节,止于大脚趾的内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脾经,运化水谷,濡养四肢。
五、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胸部内侧,沿着内臂经过掌心,止于小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心经,调节血液循环,主宰情志。
六、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沿着手臂背侧经过肩部,止于鼻孔的旁边。
主要作用是主管小肠,分清浊气,改善消化和吸收。
七、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鼻孔的旁边,沿着头部经过背侧,沿着脊柱后面经过臀部,止于小腿外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膀胱,排除废物,调节水液平衡。
八、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腿外侧,沿着内踝后方经过脚背,止于小趾。
主要作用是主管肾经,调节水液代谢,濡养生殖系统。
九、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部内侧,沿着手臂内侧经过掌心,止于中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心脏包络,保护心脏,调节情绪。
十、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沿着手背经过手臂外侧,止于颞部。
主要作用是主管三焦经络,调节水液代谢,协调脏腑功能。
十一、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颞部,沿着头部经过外眼角,沿着颈部经过胸腹,止于脚背。
主要作用是主管胆经,调理消化,解毒。
十二、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脚背,沿着腿部内侧经过髌骨,沿着外生殖器经过腹股沟,止于大拇趾的内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肝经,调节血液循环,疏泄情志。
经络养生经络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调整经络的通畅度和功能,达到保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介绍了经络养生法。
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畅通与健康相关联。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以帮助人们维持身体健康。
1. 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重要文献之一,它记载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养生方法。
其中,黄帝内经十分重视经络的健康和调养,认为经络是生命活动的重要通道。
经络的通畅与健康,对维持身体健康和防治疾病非常关键。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养生知识。
2. 经络养生法概述经络养生法是根据黄帝内经的经络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它强调通过调养经络,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经络共分为十二条主要经络,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
每条经络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与之相关的脏腑经络。
经络养生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调理饮食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调理对经络健康的重要性。
根据不同的经络特点和对应的脏腑,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和脏腑的平衡。
例如,经络肝经与目窗(眼睛)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摄入一些具有滋补肝经和明目作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鱼类等,来保持肝经的健康。
2.2 经络按摩经络按摩是通过刺激经络来促进经络的通畅和血液循环的一种方法。
按摩的方式可以使用手指、手掌或特定的按摩工具,按摩时可以按照经络的走向和特点进行刺激,从而达到调和经络、消除疲劳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例如,膀胱经络的刺激点位于脊柱两侧,可以通过按摩这些点位来缓解腰痛和泌尿系统的问题。
2.3 经络运动黄帝内经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的循环和通畅。
经络运动可以选择针对特定经络的运动方式,也可以选择全身性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改善血液流通和经络系统的运作,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 十二经络具体养生法根据黄帝内经的经络理论,对于每条经络都有对应的养生法。
具体的养生法有以下几种:3.1 肺经肺经为水道之海,养生法应以润燥清肺为重点。
十二经络与情志养生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它具有运行气血,使其外达肌表、内至脏腑、沟通上下、营运全身等功能。
十二经脉,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
因此,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是否正常,对身体的健康具有很大的意义。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当代社会由精神情志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愈来愈多,现在疾病谱的改变也充分说明了精神情志致病的广泛性。
因此,对精神情志方面的养生保健必须引起重视。
《内经》认为,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由五脏所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五脏,而影响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强调人们必须要“积精全神”,才能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所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十二经络所主负面情绪。
每个脏器都主一种自然的正向能量,如果外界环境打破了身心平衡,就会产生相对应的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过多,就会堵塞本脏器的经络。
通过疏通这些堵塞的经络,就可以消除由于不良情绪对人体产生的垃圾,进而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绪。
胆:负面情绪主焦虑胆:正向能量是主中正、决断;负面情绪主焦虑。
胆的功能强健,决断力强,中正无私;若胆经淤堵,就会出现焦虑不安,优柔寡断,左右摇摆。
肝:负面情绪主愤怒、指责肝:肝的正向能量是主计谋、谋虑。
负面情绪主愤怒、指责。
肝经淤堵的人,容易愤怒,好攻击指责。
疏通肝经,可以降肝火、平和情绪。
肺:负面情绪主悲伤肺:正向能量是主一身之气。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正文:一、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⒈手太阴肺经:起于手太阴经,沿手臂内侧至肘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交脉,沿前臂至手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肺脏功能,促进呼吸气血运行。
⒉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阳明经,沿前臂经过肘部,与手太阴肺经相互交脉,沿上臂至肩胛骨下缘。
主要起排毒作用,调节大肠功能。
⒊足阳明胃经:起于足阳明经,沿大腿前外侧至膝盖,再沿胫骨前缘至足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系统,促进胃肠蠕动。
⒋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太阴经,沿腿内侧至膝盖,再沿腿前内侧至足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⒌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太阳经,沿上臂外侧至肩胛骨,再沿前臂外侧至手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小肠功能,促进食物消化。
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少阳经,沿耳后至颈部,再沿肩胛骨外侧至手外侧。
主要调节三焦功能,促进水液代谢。
⒎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太阳经,沿后腿背侧至头顶,再沿脊柱背侧至尾骨。
主要作用是调节膀胱功能,促进尿液排出。
⒏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少阳经,沿颊部至头顶,再沿颈部至腹侧,最后沿大腿外侧至足背。
主要调节胆囊功能,促进胆汁分泌。
⒐手厥阴心包经:起于手厥阴经,沿手臂内侧至心口,再沿心脏周围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心包功能,促进心脏循环。
⒑手少阴心经:起于手少阴经,沿手臂内侧至肘部,再沿上臂内侧至腋窝,最后沿胸部至心脏。
主要作用是调节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1⒈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厥阴经,沿腿内侧至阴部,再沿腹侧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肝脏功能,促进血液排毒。
1⒉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少阴经,沿腿内侧至阴部,再沿腹侧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肾脏功能,促进体液代谢。
二、经络养生⒈合理饮食:根据各经络的作用特点,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如多食用肺、脾、肾对应的食物,有益于相应的经络功能。
⒉适当运动: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活跃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如太阳小肠经的调节可通过做手臂外旋运动。
⒊穴位按摩:经络上的穴位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如按摩合谷穴可以调节胃经的功能,改善消化问题。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一、手太阴肺经络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通过肩臂内侧经过掌心,最终终止于委中穴。
手太阴肺经络的作用是主管呼吸,调节肺气和水液代谢。
二、手阳明大肠经络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鼻翼旁的迎香穴,沿着鼻唇沟到达下颌骨,然后经过上下颌骨的直肠峡部,最终止于内眦穴。
手阳明大肠经络的主要作用是宣发清热,通畅大肠。
三、足阳明胃经络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旁的迎香穴,沿着鼻唇沟到达下颌骨,然后沿着面颊下行到达液门穴,直达足背部的大趾外侧,最终终止于足跟部的承山穴。
足阳明胃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消化,调节脾胃的功能。
四、足太阴脾经络足太阴脾经起于足跟部的隐白穴,经过内踝上行到达胫骨下三寸穴,然后经过胫骨外侧的腕部,最终终止于大腿的伏兔穴。
足太阴脾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运化水湿,调节脾胃的功能。
五、手少阴心经络手少阴心经起于胸部的涌泉穴,沿着手臂内侧到达掌心,最终终止于小指的少海穴。
手少阴心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血液循环,调节心脏的功能。
六、手太阳小肠经络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的少海穴,沿着手臂外侧到达肩部,然后绕过颈部到达耳后,最终终止于目内眦穴。
手太阳小肠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消化吸收,调节小肠的功能。
七、足太阳膀胱经络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穴,沿着头部的后正中线到达颈部,然后经过背部一直延伸到足跟部的大敦穴。
足太阳膀胱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排泄代谢废物,保持生物体的平衡。
八、足少阴肾经络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底部的涌泉穴,经过内踝上行到达小腿内侧,然后上行到达气海穴,最终终止于胸部的重阴穴。
足少阴肾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水液代谢,调节肾脏的功能。
九、手厥阴心包经络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部的井穴,沿着手臂内侧到达掌心,最终终止于中指的中冲穴。
手厥阴心包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心脏,调节心血的运行。
十、手少阳三焦经络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指端的朴疳穴,经过手臂外侧到达耳后,然后绕行目外眦最终终止于颞部的巅额穴。
中医十二时辰经络养生原则中医的时间观念和经络理论十分重要,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器官和经络是和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十二时辰分别对应十二个经络,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对应不同的器官和经络,同时也对应不同的饮食和养生方法。
下面分别介绍中医十二时辰经络养生原则。
1.子时:23点至凌晨1点子时对应的是肝经,养生原则是“早睡早起”,睡前半小时不要做过于刺激性的事情,如看电视、玩电脑等,同时要避免熬夜。
食物上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和碳水化合物,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
2.丑时:凌晨1点至3点丑时对应的是肺经,养生原则是保持安静和深呼吸。
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睡眠充足,可以进行一些放松身心的运动或静坐冥想。
食物上建议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汤粥等,要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食物。
3.寅时:凌晨3点至5点寅时对应的是大肠经,养生原则是“清晨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肛门卫生。
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饮酒和熬夜等。
4.卯时:早上5点至7点卯时对应的是胃经,养生原则是“早起喝水”,可以喝一杯温水或加一些蜂蜜,帮助排毒,改善胃肠功能。
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过量进食和空腹。
食用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馒头等。
5.辰时:早上7点至9点辰时对应的是脾经,养生原则是“早餐稳定”,吃平衡营养的早餐,注意饮食规律。
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应该多吃一些干净、易消化的食物。
6.巳时:上午9点至11点巳时对应的是心经,养生原则是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思虑,要保持心情愉悦,放松身心。
饮食上建议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西红柿等。
7.午时:中午11点至下午1点午时对应的是小肠经,养生原则是午餐要吃得饱并避免强烈的情绪波动,不要过度进食,不要过快进食。
多食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少食肉类等酸性食品。
8.未时:下午1点至下午3点未时对应的是膀胱经,养生原则是保持身体均衡运动,避免长时间的坐姿、站立或走路,同时要注意排尿和饮水的规律。
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思虑,建议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肺经太渊,位于掌后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心包经大陵,位于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骨肌腱三焦经阳池,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鼻炎病症:过敏性鼻炎又称为变应性鼻炎,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鼻塞、清涕等。
除此之外还有咽痒、眼部痒感等。
这类病人的最大特点是对空气中某些物质特别敏感,如遇花粉、冷空气等,出现连续不断的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
疗法:敷贴治疗。
原理:鼻居面部正中,为阳中之阳,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性最盛的季节,而且此时人体经络开放,血流畅通,而阳气皆归于脊柱,此时在该处相关穴位采用冬病夏治的敷贴治疗,可起“秤砣虽小拨千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善过敏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风湿病病症: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统称为“痹症”。
其原因主要由于身体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肌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疗法:风湿病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适应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颈椎腰椎退行性病变等疾病。
原理:敷贴疗法所选用药物均有祛风除湿、通经络之功效。
通过穴位经络或者局部给药,可以同时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药物通过透皮吸收,在局部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并且刺激局部经络穴位,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作用;夏季三伏为人体经络气血旺盛之时,此时配合穴位药物敷贴,可达到最佳疗效。
■冻疮病症:从中医上讲,冻疮患者身体多为阳虚,故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久之肌肤失养,阴寒久附于脉络,导致冻疮反复发生。
疗法:针刺、针灸、敷贴耳穴心等方法。
原理:中医研究表明,阳虚者使用药物外搽、穴位敷贴配合针灸等治疗手段,能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融会贯通,皮肤滋润而不发病。
■哮喘病症: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肺部过敏性疾病,起病突然,胸闷不适,呼吸困难,伴有哮鸣、咳嗽、咳痰。
秋冬季节其发病率明显增加。
疗法:哮喘可简单地概括为三型:寒喘、热喘、虚喘。
在夏季治疗中,可使用伏天膏疗法,或服用中成药固护阳气,也可配合针灸疗法。
治疗可根据不同症状服用相应的中药,配合针灸电疗穴位,并用膏药敷以上穴位。
通过合理的治疗,达到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原理:三伏天是对哮喘进行“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因为此时的毛孔处于开放状态,血液循环比较通畅,药物极易进入经络循环系统,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的调节来抑制哮喘,激活免疫系统,从而产生特异抗体而发挥治疗效果。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
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
书中还有创口外敷即有“傅”、“涂”、“封安”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当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
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
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卤上及足。
动以避“寒心”等求病先防的思想。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
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
《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的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
明代《普济方》中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诞和如泥,罨涌泉穴”的记述。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
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等等,另外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清代,可以说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不少中药外治的专著,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最为著名。
《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鹏之经数十年精心汇聚而成,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嘉庆前千余年的穴位外敷治病的经验和方法,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饮食忌宜”、“戒色欲”等,是后世研究和应用外治的经典之作。
继《急救广生集》刊行59年之后,“外治之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
书中每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
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选………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
建国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理,大胆探索,不但用本法治疗常见病,而且应用本法治疗肺结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压、传染病以及其他疑难病种。
如用抗癌中药制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疗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不仅有止痛之效,而且还有缩小癌瘤之功。
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出现,为穴位贴敷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穴位贴敷外治协同运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药物吸收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
尤为可喜的是开始注意吸收现代药学的成果,用来改革剂型和贴敷方式:有加入化学发热利后配制成的熨贴剂,如代温灸膏等;用橡胶和配合剂(氧化锌、凡士林等)作为基质,加入中药提炼的挥发油或浸膏制成的硬膏剂,如麝香虎骨膏、关节止痛膏、麝香痛经膏等;使药物溶解或分解在成膜材料中制成的药膜状固体帛制剂或涂膜剂,如斑螫发泡膜等;还有在贴敷方中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来促进治疗性药物高效率地均匀持久地透过皮肤的贴敷剂,如复方洋金花止咳平喘膏等。
穴位贴敷疗法不但国内影响广泛,在国外也逐渐兴起,如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部发明的避孕膏,贴敷在腋下可收到避孕良好效果;日本大正株式会社研制的中药贴膏深受人们的欢迎,如温经活血止痛的辣椒膏等。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
我们认为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
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
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药效作用清·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
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
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融入渗液”。
并随其用药,能祛邪、拔毒气以外出,抑邪气以内清;能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能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
我们知道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性质外,还与皮肤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关系。
现代医学已证明,中药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
经穴皮肤吸收药物的主要途径为:一是透皮吸收,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和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件途径进入血液循环;二是水合作用.角质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温度的函数、中药外敷“形附丽而不离”,“气闭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从5%~15%增至50%,角质层吸收水分后使皮肤水化,引起角质层细胞膨胀成多孔状态而使其紧密的结构变得疏松,易于药物穿透。
研究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可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三是表面活性剂作用,贴敷药物中所含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四是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贴敷方中的芳香类药物,多含挥发性烯烃、醛、酮、酚、醇类物质,其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